就去读小说网 > 科幻电子书 > 职业生涯之上班手册 >

第26章

职业生涯之上班手册-第26章

小说: 职业生涯之上班手册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为这是你的团队紧密合作的结果,真诚地与团队、伙伴分享成功的喜悦,共同感
受其中快乐。这样,当你获得荣耀时,你的团队和朋友均会发自内心地以你为荣,
并与你共享,这是何等美妙的感觉。
    看成一个整体来对待找到了提高人气指数的9 大途径,并不意味着马上就可
以人气急升。在具体操作上,还有许多值得注意的地方。本文没有按主次顺序排
列,因为要获得职场上的成功,每项都缺一不可,唯有看成一个整体来对待。但
猎头顾问们认为,当具备了最基本的竞争元素(教育背景与工作经历)并已达到
一定层次(如中层经理)后,职场上的选择取向更应该倾向于以下的侧重点:
    1 、职业操守和工作业绩。这是判断你能否委以重任,并且体现你实际能力
和资源贫富的综合体现。
    2 、团队意识和人脉关系是考量你是否适合从事管理或领导工作,并带领团
队有效开展工作的重要因素。
    3 、教育经历和职业形象被用来衡量你是否有可能融入公司企业文化,因此
你的学习能力和生涯标签必须得到认可。
    4 、亲和力和个性特征能够让企业相信,你可以使公司保持良好的工作氛围。
    5 、成为业内知名人士和拥有广泛的社会交往,能令到你获得更多选择和机
会,从而在职场上更加主动。
    每一位职场中人,其独特优势和固有劣势并非一成不变,这取决于后天的自
我打造和历练。职场人气旺盛的成功人士与人气低下的平庸之人,最大的不同就
在于价值取向和人生态度。只有相信自己,不断充实自己,你终将成为职场中的
常青树。
    第七十一则:七个习惯可使你成功刘宏伟只有事业,是成功吗?
    “我曾为自己定下许多目标,也都一一达成。我的事业十分成功,但却牺牲
了个人与家庭的幸福,这值得吗?……”:“我要做的事太多了,时间总是不够
用,每天都觉得很紧张,匆匆忙忙。我无法过着理想中既充实又自在的生活,而
且别无选择……”:“我拥有财富和成就感,可失去了内心的平静……”这无疑
是诸多成功人士的生活写照。
    《高效能人士的7 个习惯》告诉我们:仅有事业成功只能算成功了一半,唯
有兼顾事业、家庭、人际关系、个人成长等人生其它层面的和谐发展才是真正的
成功。作者倡导有识之士应告别旧习惯:人的行为总是一再重复,但要取得卓越
不只是单一举动,而是要靠良好的习惯。要提升自我,赢得革命性的效果,必须
从观念着手,暂时牺牲眼前的安适与利益,树立克服“惯性”的信念,并且“由
内而外全面地造就自己”。作者史蒂芬?柯维认为:观念是态度与行为的根本,
观念决定行为,行为形成习惯,而习惯左右着我们的成败,成功其实是习惯使然。
    杀鹅取卵到何时?
    伊索寓言《鹅和金蛋》讲了这样一个故事:一天,一个很穷的农夫在鹅窝里
发现了一个金光闪闪的蛋,更让他喜出望外的是这个蛋是纯金的。这之后,农夫
每天都可以从鹅窝里拿到一个金蛋。然而,当他日益富有的时候,他也越来越贪
婪,以至于没有耐心等待每天只有一个金蛋,他想一次拿到鹅身体里的所有金子,
于是他杀了这只鹅,但结果却是什么都没得到。
    在我们的生活和事业中,常常有像愚蠢的农夫那样以牺牲产能(鹅)的代价
来提高产出(金蛋)的事。我们往往更关心的是效率而不是效能,为了提高效率
而忽视效能,这使我们破坏了取得成果的能力。而惟有产出与产能取得平衡,才
能达到卓越的效能。日常生活中,足以印证这个道理的例子比比皆是。比如:你
曾经因为想多做点儿事而彻夜不眠,结果弄得精疲力竭,身体不适;但倘若是好
好睡一觉,第二天则可以精力充沛地做更多的事。产出与产能平衡是效率的精髓,
放之四海而皆准,也是成功者七个习惯的基础。
    习惯一:别指望谁能推着你走
    如果你不向前走,谁又会推你走呢?因此,积极主动的态度,是实现个人愿
景的原则。
    我们常说:“我不会……,因为遗传……”、“我迟到,因为……”、“我
的计划没完成,因为……”我们总是在找借口或是抱怨,在不满中消耗自己的生
命。而人类与动物的区别正是人能主动积极地创造、实现梦想,来提升我们的生
命品质。所以,有效能的人士为自己的行为及一生所做的选择负责,自主选择应
对外界环境的态度和应对方法;他们致力于实现有能力控制的事情,而不是被动
地忧虑那些没法控制或难以控制的事情;他们通过努力提升效能,从而扩展自身
的关切范围和影响范围。
    积极的心态能让你拥有“选择的自由”。我们虽然不能控制客观环境,但我
们可以选择对客观现实做何种反应。积极的涵义不仅仅是采取行动,还代表对自
己负责的态度。个人行为取决于自身,而非外部环境,并且人有能力也有责任创
造有利的外在环境。
    习惯二:忠诚于自己的人生计划
    我们经常在人生的道路上迷失方向,因徘徊和迷途消耗了生命。而高效能的
人懂得设计自己的未来。他们认真地计划自己要成为什么人,想做些什么,要拥
有什么,并且清晰明确地写出,以此作为决策指导。因此,“以终为始”是实现
自我领导的原则。这将确保自己的行为与目标保持一致,并不受其他人或外界环
境的影响。我们将这个书面计划称之为“使命宣言”。
    任何一个存在的社会组织都需要“使命宣言”,任何一个企业或个人也不例
外。“使命宣言”需要阶段性地评估以及持续修正和改良。
    确立目标后全力以赴,就是我们所说的在正确的时间做正确的事,并把事情
做对。为什么很多人成功了反而感到失落?许多人在埋头苦干时,尚未发掘人生
的终极目标,只是为忙碌而忙碌着,未曾洞悉自己心灵深处的所欲所求,也不曾
审视过自己的人生信条:你到底要做什么?什么是你生命中最重要的?你生活的
重心是什么?只有确立了符合价值观的人生目标,才能凝聚意志力,全力以赴且
持之以恒地付诸实现,才有可能获得内心最大的满足。
    习惯三:选择不做什么更难每个人的时间都是有限的,所以要做重要的事,
即你觉得有价值并对你的生命价值、最高目标具有贡献的事情;要少做紧急的事,
也就是你或别人认为需要立刻解决的事。消防队的最大贡献应是做好防火工作,
而不只是忙于到处救火。因此,“要事第一”是自我管理的原则。
    有效能的人只会有少量非常重要且需立即处理的紧急、危机事件,他们将工
作焦点放在重要但不紧急的事情上,来保持效益与效率的平衡。
    “有效管理”是把最重要的事放在第一位的重点管理。先由领导决定什么是
重点后,自己掌握住重点并时刻把它放在第一位,以免被感觉、情绪或冲动左右。
要想集中精力于当前的要务;就必须先排除次要事情的牵绊,要勇于说“不”。
    习惯四:远离角斗场的时代
    懂得利人利己的人,把生活看作一个合作的舞台,而不是角斗场。一般人遇
事多用二分法:非强即弱,非胜即败。其实,世界给了每个人足够的立足空间,
他人之得并非自己之失。因此,“双赢思维”成为人们运用于人际领导的原则。
    我们从小就参与各种比赛、考试,培养了一种你赢我输、你死我活的竞争心
态。试想一下,谁又甘心在竞赛中认输呢?树立双赢思维就是要在人际交往中不
断寻求互利,以达成双方都满意并致力于合作的协议计划。
    具有双赢思维的人,往往有三种个性品格:正直、成熟和富足心态。他们忠
于自己的感受、价值观和承诺;有勇气表达自己的想法及感觉,能以豁达体谅的
心态看待他人的想法及体验;相信世界有足够的发展资源和空间,人人都能共享。
    利人利己观念的形成是以诚信、成熟、豁达的品格为基础的。豁达的胸襟源
于个人崇高的价值观与自信的安全感,所以不怕与人共名声、共财势,从而肯尝
试无限的可能性,充分发挥创造力和宽广的选择空间。
    习惯五:换位思考的沟通如果一位眼科医生为病人配眼镜,他先摘下自己的
眼镜让病人试戴,其理由是:“我已经戴了10多年,效果很好,就给你吧,反正
我家里还有一副。”那么,谁都知道这是行不通的。如果医生还说:“我戴得很
好,你再试试,别心慌。”在病人看到的东西都扭曲了的同时,医生还反复说:
“只要有信心,你一定能看得到。”那就真叫人哭笑不得了。我们常说遇事要将
心比心。因此,“知彼解己”是交流的原则。
    这位医生尚未诊断就开处方,谁敢领教?但与人沟通时,我们常犯这种不分
青红皂白、妄下断语的毛病。因此我必须强调:“了解他人”与“表达自我”是
人际沟通不可缺少的要素。首先要了解对方,然后争取让对方了解自己,才是进
行有效人际交流的关键,要改变匆匆忙忙去建议或解决问题的倾向。
    要培养设身处地的“换位”沟通习惯。欲求别人的理解,首先要理解对方。
人人都希望被了解,也急于表达,但却常常疏于倾听。众所周知,有效的倾听不
仅可以获取广泛的准确信息,还有助于双方情感的积累。当我们的修养到了能把
握自己、保持心态平和、能抵御外界干扰和博采众家之言时,我们的人际关系也
就上了一个台阶。
    习惯六:1+1 可以大于2
    统合综效是对付阻碍成长与改变的最有力途径。助力通常是积极、合理、自
觉、符合经济效益的力量;相反,阻力则消极、不合逻辑、情绪化和不自觉。不
设法消除阻力的后果就等于向弹簧施加作用力,结果还是要反弹。如果将双赢思
维、换位沟通与统合综效原则整合,不仅可以化解阻力,甚至可以化阻力为助力,
“统合综效”就是创造性合作的原则。
    集思广益的合作威力无比。许多自然现象显示:全体大于部分的总和。不同
植物生长在一起,根部会相互缠绕,土质会因此改善,植物比单独生长更为茂盛
;两块砖头所能承受的力量大于单独承受力的总和。这些原理也同样适用于人,
但也有例外。只有当人人都敞开胸怀,以接纳的心态尊重差异时,才能众志成城。
    习惯七:过着身心平衡的生活
    身心和意志是我们达成目标的基础,所以有规律地锻炼身心将使我们能接受
更大的挑战,静思内省将使人的直觉变得越来越敏感。当我们平衡地在这两方面
改善时,则加强了所有习惯的效能。这样我们将成长、变化,并最终走向成功。
    人生最值得投资的就是磨练自己。生活与工作都要靠自己,因此自己是最值
得珍爱的财富。工作本身并不能给人带来经济上的安全感,而具备良好的思考、
学习、创造与适应能力,才能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拥有财富,并不代表有永远
的经济保障,拥有创造财富的能力才真正可靠。
    以上这七个习惯是相辅相成的。前三个习惯在于我们本身,确立目标就要全
力以赴,着重于如何进行个人修炼,由依赖转向独立,实现“个人成功”;第四、
五、六个习惯,即建立共赢、换位沟通、集思广益,都将促进团队沟通与合作;
而第七个习惯涵盖了前六个,督促我们从身心开始完善。通过培养这些习惯,我
们可以循序渐进地获得实质性的变革,成为真正的高效能人士。
    第七十二则:如何向上司献计献策向上司、决策者贡献自己好的建议与计划,
是我们每个人应尽的职责。然而,我们在献计献策的时候,往往会遇到不受重视、
不被采纳的苦恼。尤其是当一个经过自己潜心研究、周密思考,确信是一个非常
合理、非常优秀的建议和计划被上司断然拒绝的时候,我们的苦恼会更剧烈。
    碰到这种“进而不纳”的情况,人们往往抱怨上司,说:“能遇上一个知人
善用、从谏如流的上司就好了。”这几乎成了所有属下一种传统的、固定的思维
模式。他们之中很少有人愿意换一种思维方式来考虑“进而不纳”的问题。
    其实,新的思维模式往往能给我们带来新的出路。
    “移山倒海”的大师豪斯美国第28任总统伍德罗•;威尔逊,在他鞍前
马后工作的许多人,都觉得他是“一扇老橡木做的门�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