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去读小说网 > 同人电子书 > 相国,去喂猪 >

第17章

相国,去喂猪-第17章

小说: 相国,去喂猪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之后两人又说了许多,最近的时事。原客这一个月待在杨家村,不知外面变故,很多事都发生的太快,如今李涵一到,假银案的事也要开始着手了。只是这样想着的原客,心里最惦念的却是想马上让杨白看见契纸。
没人懂原客内心的迟疑和退缩,他自己也不懂,他只
是不想离杨白太远。
告辞了李涵,往出县衙走的路上,原客回味起,之前被杨白关心挂念,重视紧张的感觉,真好。嘴角勾起温暖的弧度,看着头顶秋高气爽的蓝天,他是越来越爱这个地方了。
身后,县衙里的李涵,正埋头写信,给皇帝报告这边的情况。紧急赶了半个月的路,他实在疲倦。手指按在太阳穴上。搁了笔,看着窗外飘零的落叶,几年前的这个时候,他中了科举前三甲,被分到刑部做了一个小吏,职位不高,处处受制于人,才华不能施展。可那时作为刑部尚书的原客,却经常提点自己,虽没升官,那点点指教,却让李涵受益终生。
“原……原大哥,我一定倾尽全力帮助您。”


、二一:种地?不会!

“下次要小心些,别伤了自己。”
看着边絮絮叨叨边帮自己上药包扎伤口的原客,杨白心里一股奇异的甜蜜感混乱的流窜,从心里出发,流向四肢百骸,就连脚趾都有些奇异的□,有股莫名的战栗感。他一直低着头,强自压制着像是要喷薄而出的激烈情绪。
想到刚才回家时,原客无意碰到他胳膊肘上的擦伤,他只是小声的痛呼了一下,原客便察觉了,下车买了药,回家立马帮他处理。那么细致,杨白觉得现在的自己肯定疯魔了,明知他的身份,明知自己犯下的错,明知……他始终会走,可就是不想放手,不想生活中没有他。他极自私的想着,若这人真是他的表哥,该多好,他们就能想现在这样相依为命。
摇摇头,将这不切实际的想法抛出脑外,看见抬起头的原客,杨白只是感慨。“这次没事,真好”
一声感慨,几天的心焦忧虑,便随着这声叹息散了。
“让你担心了,不会有下次的。放心吧。”看着杨白眉间的疲累,原客不禁心疼,自己成竹在胸,却不能告诉他实情,瞒着他使得他受累。原客想着就觉得自己很过分,却也无奈。
“哦,对了,给你看这个。”忽然想起什么,原客紧忙在怀里东摸西摸,最后拿出一张纸,递给杨白。
打开折叠的仔细的纸,只看到第一行,杨白忽然背转过身,在原客看不见的角度,潸然泪下。
“今将朱家强占杨家二十亩水田归还……”
家里的祖产,杨父为之奋斗了一辈子的地,今天又重新回到了他的手上。更重要的是,作为农家人,有了属于自己的地,才算是真正的有了归属,有了赖以生存的家。杨白的激动难以言表,待冷静下来,一个现实的问题横在眼前。
“我会做木活……”
“我知道啊!”
“我不会种地。”
“……”
所谓的晴天霹雳就是如此吧。原客此时就觉得他像是一个,发现一座金山的穷人,在欣喜若狂之际,却发现他不会开采,只能干坐着,眼巴巴的守着。
一夜未眠的原客,揪了整夜的头发,他苦思冥想之后,决定……
一大早,杨白刚起床,进了屋就看见原客趴在桌子上睡觉,他赶忙过去,一摸原客的袖子,都透着冰凉。杨白紧张的推醒原客。

“嗳……小白,什么事?”天微亮时才累极睡着的原客,还不是很清醒,而杨白已经无意跟他计较称呼的问题了。拉着原客坐到床边,摸摸他的额头,温度正常,就是稍有点冰,杨白才放下心,“没生病就好”。
听见杨白的念叨,原客才恍然大悟,然后拍着胸脯保证,自己的身体很强健,不会这么容易生病的。
“秋凉了,你怎么会睡在桌子上?”
杨白一问倒是提醒了原客,他跑到桌边,拿起几张凌乱的纸张,凑到杨白面前,一脸献宝之后,等待夸奖的样子。
杨白直接忽视原客,他的注意力被纸上的东西吸引了。连着看完几页纸,再看着原客,杨白不得不佩服他。这样的才能却用在这种微末的地方,真是大材小用。
原客看出了杨白的心思,直白的说,“这没什么的,为了为我们以后的日子,我可是很努力的。前几次去镇里的时候,二李在路上唠叨的这些种地的事,我就记住了这些。也不知道行不行,完了找村长在详细问问。至于地的问题,你怎么看?这样行么?”
原客在纸上清楚地写着,考虑到二十亩地他们没有经验,也顾不过来。干脆将其中十五亩租给了村里的三户人家,至于那三户人家的选择,就去请村长帮忙合计。纸上还写着剩下的五亩地,他俩应该如何规划,一年四季能想到的,听说过的东西,原客都一一的罗列了出来,只剩做最后的决定。
而杨白,自然是同意的。在点头的同时,心里的欢喜渐渐膨胀。一年四季,春种秋收,原来一起的日子还有很多吗?
快到秋种了,种地的事要赶快,随便吃了点饭,杨白和原客赶去村长家,取经。
刚到村口。“哎哟喂!这不是杨家小哥吗?今天是专程来看我的吗,奴家好高兴。”
杨白还没反应过来,就被眼前晃过的一块泛黄的帕子上,浓烈的劣质脂粉味儿给呛得打了个打喷嚏,顺便喷起白粉弥漫。
谷四妞搔首弄姿的站在路中间,神情做作,看着杨白拼命的眨眼,涂得艳红的嘴唇还时不时的对杨白来个飞吻。
杨白心里苦笑,怎么又遇见了她。
“四姑娘,我们去村长家有急事,就先不跟你聊了,你先忙吧。”说完话杨白赶紧抓着原客绕过谷四妞,向村长家走去。
谁曾想,这谷四妞突然扑了上来。
“这位姑娘,请自重。”
杨白目瞪口呆,看着被谷四妞紧紧趴着的原客。原客一脸抽搐,强秉持着君子不与女人计较的先贤教诲。试图向谷四妞说理。
“四姑娘,你先放手,……放手!”
这一声震慑住了谷四妞,还有原客。第一次见杨白发这么大的脾气,原客赶紧放弃讲理,强硬的将谷四妞的手从自己胳膊上扒拉下来。站到了杨白侧后方,一脸警惕。刚才他们正要走,这女人像疯了一样的扑了上来,神情垂涎至极,就像是狗见了骨头。
杨白撂下一句,我们走了,四姑娘。径直拉着原客去了村长家,到门口发现小骨头贼兮兮的趴在门口看着他们,赏了他一个脑瓜崩儿,进了村长家。
身后的谷四妞,看着原客和杨白的背影,用白粉帕子,擦着激动而出的泪水,做着西子捧心的动作。
“大夏朝居然有这么英俊的男子,刚才他还对我抛媚眼,抓了我的手。还有杨白,也这么有男子气概,还总是温柔的叫我四姑娘,这样明白的示爱,我该怎么抉择啊啊啊?”
小骨头关门时瞄了谷四妞一眼,看见她眼里的内容,恶寒的打了个哆嗦。小原子是翻白眼,不是抛媚眼;拉你的手是为了甩开你;小白叫你四姑娘,那是谦虚,还为了感谢你提供给了证词。“脑补真可怕。”小骨头总结。
经过一下午的盘算比较,杨白决定的三个人家是二李家,赵叔家,杨大山家。
二李经常帮他们忙,送他们进城,算是感恩。赵叔家就更不用说了,因为之前杨父的作为让他家遭了那么大的难,杨白自然过意不去,想补偿一番。至于杨大山,那是杨白本家亲戚,在他家落难时,也帮过他一把,算是杨家仅剩的关系不差的亲戚。
杨白原本提议张大爷和村长的,可是村长说,他们两家都是些老人家,没能力再种那么多地,给了也白瞎,还是个负担。杨白只好作罢。
最后,原客说了今天唯一的意见,就是地租尽量低些。
杨白点头赞成。毕竟自家五亩地,种好了也够生活,把其他的地出租,一是为了近期买种子秋种,二是,以后要在村里生活,总得和村里人消除间隙,心里那根刺能拔就拔。
三天后,村长召开了村民大会,宣布了杨白的决定。二李和杨大山一番推脱后,欣然接受,可是赵叔就是怎么都不肯要,虎
目瞪的杨白手心汗津津。后来还是二狗子挺身,说自己接手,把地划在自己名下。赵叔当场撒手回家,不过事后也没说法,杨白便赶紧定了下来。
二狗今年14岁,按理来说还不能独自拥有地产,不过看赵叔的态度,应是默许了,所以给二狗和给赵叔也没差。原客和二李进了趟镇,在县衙报备后,证好地契,回村将地契送往了各家。
当然租金也收到了,按惯例这租金是第二年收粮之后才收的。可是因为刚刚秋收,各家刚好手头都宽松了,再加上杨白家的情况,便很贴心的给了他一年的租金。经过这件事,村民对杨白家的态度也明显软化,最起码多了亲厚。
果然,好东西就是要拿来群共享的。
“小白啊!咱们有钱了……”
“嗯。”
“怎么花?”
“……”
杨白觉得自己和原客进行这种对话,有点脑残,于是去做饭了。留下原客继续趴在桌子上数铜板。一亩地一吊钱,一共收了三吊钱的地租,原客就乐的眉开眼笑了两天。
饭桌上,杨白说:“张大爷说,晚稻一收就到农闲了。村里人都不会下地了,咱家的地估计得荒上几个月了。可是,你也知道,要是不种点什么,咱们怎么过冬,天越冷镇里也不好去了,你不能总去写书信吧。”
杨白一番话说的原客神情一变,从先前的喜悦里被闷头抡了出来,看着现实的残忍,实在是他想得太简单啊!种田这事,他不懂,自然不知道怎么啥时候能种啥时候不能种。现在,问题摆在面前,怎么解决?
原客皱着眉沉默,饭也忘了吃。杨白夹了一筷子菜,放到他碗里,“先吃饭,吃完饭再想吧!实在不行我去接几幢木匠活,总能过了年节的,明年开春就好说了。”
原客重新拿起筷子,有一搭没一搭的吃着饭,心里寻思着怎么着也不能让杨白在这么冷的天,去做木匠活。他决定进城去看看,也许能碰着什么好的机遇也说不定。
第二天,原客单独借了二李的驴车,铃儿响叮当的向着城里去了。这次银钱丰裕些,足有一吊钱,杨白硬塞给原客的,说是看上的东西就买点,别光给他买,最起码也要买两份。
至于这句话造成的结果,杨白是绝对想不到的……


、二二:看图买种

再次到了县城,原客的心情是得瑟的,有后台的人就是腰板直啊!
这次他再也不用被地痞打劫的时候,盲目逃窜,也不用放□段去偷烤鸡,和恶老板斗法。
所以,原客决定今天一定要扬眉吐气,“我要……安稳的过完今天。” 
好吧,可能愿望有点平常,可是要相信他实现的难度性。 
时至寒露。清河镇的百姓已经加厚了衣裳,哈出的气呈雾状升腾,今年天冷的早。
可是这样的微冷的天,还是挡不住清河镇,每月初八的集市。原客好运气的刚好赶上这天。
大街上穿街走巷的叫卖声不绝于耳,沿街的小吃摊点上,热气腾腾,没有座位的人,干脆端着碗站在街边,边吃着热乎乎的馄饨,边打量着来往的人,兴许还能看见个不寻常事,于是就又有了谈资,高谈阔论,和认识的不认识的人搭话。
“世俗却不庸俗。”同样坐在一旁吃馄饨的原客默想。处在这些普通百姓身边,他才更明白了百姓的需要,和他们世代延续的生活。不求高官厚禄,只求温饱家康。原客轻笑,这样简单的生活还不错。
原客每次的集市生活,总是从一碗热馄饨开始,从一只烤鸡结束。
付了钱,起身离开了馄饨摊,原客晃悠到大街上。身边经过很多运粮车,都是村民赶着粮食上县里,或卖或换或交公粮。总之,今年的丰收年,人人都是笑脸盈盈。
原客略一思忖,跟上运粮车,到了粮店。原客第一次见到这么多白花花的粮食,论斤按两的称。之前纵使知道国库存粮,可却从未真实相见,现在,他心里却是激动异常。因为想到,若是用自己的手创造出这些粮食,那可真是一件大事。
看了一会儿,在粮店老板虎视眈眈的怀疑眼神下,原客施施然的走到对面街边,到一个地摊前面蹲□,看着粗布上摆放的各种铜钱陶器,还有略微破损的一看就是上了年份的物件。以原客的眼力,自然看得出这个摊子上还是有些货真价实的东西,就是老人不善于打理,外表太粗糙,掩盖了东西自身的价值。
“大爷,你这里可有好东西啊!我挑个香炉,什么价?” 
原客拿起一个炉底边缘处有损角的紫砂香炉,询问老人。老人看着原客笑笑,伸出五个指头。
原客掏了六十文钱给老人,“大爷,您这东西可不止这个价钱,我都给少了。”

见老人还是笑,原客干脆坐到一边,和老人并肩唠起嗑来。 
“大爷,看您一直瞪着粮店瞧,我想请教个事。”见大爷点头,原客继续:“我想买些种子,您知道要去哪里买吗?” 
“……” 
“大爷,我呀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