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去读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真名士-自风流_谢安这个人 >

第23章

真名士-自风流_谢安这个人-第23章

小说: 真名士-自风流_谢安这个人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那么这54万都是什么人呢?这个实在很关键啊。
苻坚这一回征兵,是不是抽了氐族人,本身令人怀疑,而且就算抽调了氐族人,也很可能是编到苻融的前锋部队中去。这个先不管,就算他也很公平地抽了氐人,那么看看这54万人的比例。按照我们上面对前秦国家人口组成的分析,实际上氐族占118,其余胡人占15,而剩下的汉人,接近34。那么实际上,这54万人里,就有40多万都是汉人!
这个平均“十抽一”,最后导致的结果就是:弄出一支数十万的汉人军队!很可能,抽上的胡人会部署到各族的将领军中,而剩下的这些汉人,就变成了苻坚的中军。
这就是这60万人的实质啊。
二:所谓“中军”的用途
那么这个庞大的汉人中军,能干什么用?
一个:它可以吓唬东晋。苻坚出师时架势可是非同一般,“东西相望,前后千里,蜀汉之军顺流而下,幽冀之众至于彭城……”等等,以至田余庆先生疑惑地说:“史传以此称道苻坚出师之盛,百年所未见”。不管史书有多少夸张成分吧,但是吓唬东晋这个目的,肯定还是收到了效果。以至于,建康在淮南之战秦军距广陵百里之后,又好好“震恐”了一回。
这里,苻坚的第一个想法,当然就像那个朱肜说得那样,有征无战,吓得司马曜自己出降。所以这个充数儿的“中军”,也还是起了作用。
另一个:它正好用来运输。像这种远涉千里的作战,如果不能就地取材,补充军粮的话,这里用陈寅恪先生的分析,“打仗的兵7万,用人来背粮,就需要30万人”。那么这些汉人,既然指不上,就让他们去运粮,当苦力,那不是正好吗?这就是这60万人最主要的作用了。
三:前秦到底有多少军队
我们来瞧个数据,前秦369年灭燕时,一共出动了精锐16万人。当然这肯定不是全部,那么加上后方的,估计最多不会超过25万。376年,前秦灭前凉灭代,大约出动了30万人。这时,全部不会超过40万。再后来379年淮南之战,被北府兵歼灭14万人,那就是还有20多万。再经过这几年的补充,有个30万左右就差不多了。而这个数儿,就整好是淝水之战,苻融前锋军的总数。
要说前秦的困难在哪儿啊,对苻坚来说,补充兵力,是个很难办的事儿。氐族人基数少啊,征上来其他族的兵,又不能跟他一条心。可不像汉人,一旦觉醒,振臂一呼,弄个十几万,一点儿不困难。所以说,这个民族问题解决不了,统一全国,那就是不可能的事。
所以,苻融这个25万的前锋就是苻坚唯一的指望,他就想凭这25万精锐拿下建康呢。
说到这里,我们一开始提出的几个问题,也就都能解开了。
苻坚为什么没给“中军”派遣有能力的将领?
因为这些人不是用来打仗的,是用来运粮的,那些将军们得到前面去冲锋陷阵,不是当督粮官。他就派些其他的官员,管理一下儿这些人,别捣乱别逃跑就行了。甚至有可能,这支“中军”,连武器都未必全给配置。不然,这60万人要一闹事儿,你还想打东晋,自己的命都未必保得住。
淝水前线一败,项城的大军为什么会跟着消失?
因为这个“大军”是一群被强逼来的汉人,人家心里还未必认你前秦这个国家呢。苻坚气势盛的时候,只好先忍着,现在他一败,那还不赶紧跑。其实跑了是好的,没有群聚而起,就已经很不错了。这个,也正是苻坚不愿把这些人带到淝水前线去的原因。
丢了60万人,苻坚事后也不闻不问?
他根本就没指望这些人能干什么,不过让他们来充充门面,吓唬一下儿东晋,结果东晋没被吓住,非要跟他打。那就让他们来运运粮吧,正好解决这个运输问题。所以,这些人最后竟一把消失了,苻坚也并不觉得有什么奇怪。
那么实质上,这个“淝水之战”的“百万大军”,我们就能看得很清楚了。主力就是前锋,是苻融带领的25万精锐。这其中包括慕容垂和慕容暐的鲜卑兵,大约几万人。然后,苻坚为了抑制桓冲在上游的策应,也为了对付鲜卑人,就把慕容垂慕容暐都派到郧城去了。那么这前线,就都是他的“嫡系”了。项城的“大军”,根本就是摆设,基本不具备参战的条件。
这样再看这场战争,它实际上就是一次,前秦20多万精锐进攻东晋的战役。所谓“百万”,那是苻坚设的局,是吓唬东晋用的。这样一看,其实淝水之战,也的确没有什么不可思议呀。

第七章  一场前秦不可能打赢的战争
一:“溃败”与“士气”
大家都知道,淝水之战秦军前线“溃败”,虽然这次“溃败”并不是“自溃”,但前秦军的确没有硬碰硬地跟人家进行交锋。有件事很值得注意,这就是,在古代战争中,“溃败”还是很常见的事。就说这个时代吧:
比如我们前面提到的谢万,为将不得人心,也没军事才能,结果还没跟敌人打呢,一个退兵令下,兵士们居然就四散奔逃,15000人,没碰着敌人就弄了个全军覆没。亏得谢安事前替他一一拜访了手下将领,缓和了关系,不然那些将领就把谢万给杀了。
再比如前秦灭前燕那一战,王猛以6万人大败慕容评40万大军,实际上是先后歼灭15万,剩下那25万也是“溃败”。
还有淮南之战时,前秦进到三阿,谢安派毛安之领4万人驻扎堂邑,结果前秦2万骑兵进攻,毛安之也是“溃败”。
……
所以,很多以少胜多的战役中,敌军“溃败”是经常发生的,可并不仅仅只有这一次啊。那么,何以会“溃败”,何以还没进行正面交锋,士兵们就开逃了呢?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士气!有个流传很广的游戏《三国群英传》,那里面,如果你带的兵士气不及格的话,那么好,你一边儿打,士兵就一边儿逃跑,士气越低,逃得越快。其实正是这个意思。
淝水前线的最后“溃败”,“士气”虽然不是决定因素,但肯定也是不及格,也就是说,士兵们不愿意打仗,所以遇到打击就挺不住了。那么为什么会这样儿呢?首先,苻融说得那几条很重要,一个频繁征战,士兵疲乏;另一个,淮南之战的惨败还留着阴影,秦军害怕北府兵。不过除了这些,还有一件事儿,也很值得注意:
按理说,这样大规模的国对国作战,对士兵们进行宣传煽动,那肯定是少不了的,更何况,这次战争还是“出师无名”。如果你是正义的,那士气自然就要高出一筹。可如果你不是正义的呢?可怎么办?那你就得大肆炫染,外加迷惑,至少得把自己弄成个“正义的”,你就算骗不了别人,也得先骗过自己的兵。
这一点,我们可以参照一下儿二战时的日本和德国。那宣传工作做得,弄得整个儿日本人和德国人,恨不得人人都认为,我们这哪儿是“侵略”啊,我们这是“替天行道”,我们要不进行这“圣战”,那才叫不正义呢。经过这一番精神鸦片的灌输,就算你士气值本来不怎么样,我也照样儿能把你鼓弄上来。但是,再回头瞧瞧我们前秦,这宣传煽动工作,就基本没做。至少史料里是找不着一点儿蛛丝马迹。
难道这苻坚就真的想不到这些?其实并不是这样。关键是,他这个宣传工作根本就没法儿做!他的国家里、军队里大部分都是汉人,他能大肆地叫嚣说,走,我带领你们去进行“圣战”,去消灭你们的国家!你们可要打起精神来!他要这么一说,本来这些汉人还能帮他运运粮呢,现在要不立即四散奔逃才怪。
民族问题真是渗透到了这个战争的每一个细节,让你根本无法解决。所以,最后前秦的“大军”,就只好垂头丧气地上了前线,去迎战人家一心要保家卫国、恨不能殒身不恤的北府兵。
二:失败是必然的结局
说到这里,我们就能得出这样一个结论了:
公元383年的秦晋战争,是一场前秦不可能取胜的战争。
其实这个问题就是:苻坚的20多万氐族精锐(以骑兵为主),能不能攻下建康?答案是否定的呀。
我们来看看,大家常提到的几个偶然因素:
一个说法:淝水秦军溃败,是自己跑的,这是个偶然的胜利(其实这场战争并非“自溃”,这个我们后面会说到)。那么,就假设秦军士气高涨,一个也没有逃跑。
(其实这个说法儿有些不合理。因为“溃败”在古代战争中很常见,同样,王猛6万对慕容评40万时,一半儿也是“溃败”。任何“溃败”,都是统帅自己的原因,可不是什么“侥幸”。总不能说谢万弄丢了15000人,不是谢万的错吧。)
再一个说法:朱序临阵向谢石透露了秦军内情,没这个偶然,晋军也胜不了。那么就假设朱序没向谢石提供这个情报。晋军完全不知道秦军的布署。
如果这样,就没有常说的“偶然”了,那么再看这场战争。
这时,苻融的前锋军25万人中,苻坚已经派出了慕容垂和慕容暐的鲜卑兵,去对付桓冲。战后,慕容垂因为没有参加淝水之战,得以保全,一共3万人。那么这俩人就按一共5万计算,苻融这边就剩下了20万。然后,洛涧一战,刘牢之打败梁成的5万人,秦兵死了15000。就算剩下的秦军一个没逃,都归队去了(事实上不可能),那就是35000。那么这个前锋军,就成了18。5万。这个18。5万,就是苻坚跟谢玄夹淝水决战的总数。
这时候,谢石,谢玄,桓伊,谢琰共带了陆军水军8万人。桓伊的军队应该是他豫州的部下,主力还是谢玄的北府兵。
那么好,双方都士气高涨,然后硬碰硬地来。8万以北府兵为主的晋军,对18。5万前秦军,东晋有没有得胜的可能呢?淮南之战时,彭超、俱难14万大军,一路进逼,士气高涨吧,在三阿,谢玄是以3万北府兵,将彭超俱难杀退的。然后节节胜利,直到全歼秦军,如果按这个比例算的话,北府兵为什么不能得胜呢?
如果这样说,可能还不合理,那就再退一步,北府兵打不过这18。5万秦军,但以北府兵的士气和战斗力,还有谢玄谢琰不会退缩的精神(这一点淮南之战已经能看得很清楚。淝水之战时,谢琰还是第一次上阵,居然第一个表示要出来挑战秦军),就算失败,就算这几个人都死在了淝水战场,晋军全军覆没,那么,北府兵肯定也会对秦军造成沉重的打击。就算只消耗掉了那个8。5万的零头吧。
那这时前秦就剩下10万人了,这时,苻坚再调整,从淮河边的寿阳,进军到近600里以外的建康,兵临长江。我们比照淮南之战,秦军距广陵100里时,谢安在建康布防的事,那么苻坚这10万人进抵长江时,东晋的长江防线,就早已周密布好了。淮南之战时,谢安曾派毛虎生以5万人镇姑孰,毛安之以4万人屯堂邑,谢石带水军守长江。东晋保卫京师的的中央军不及西晋多,但还是能够补充一两万。
那么最后,东晋就会和前秦以相当或者稍弱的兵力,隔长江对峙。前秦以这10万不习水战的北人,怎么打这个“渡江战役”?东晋只要守住长江,不必出战,苻坚也一点儿办法也没有。而且,江南的流民和士族的荫庇人口,随时都可以补充兵力,越拖,东晋这边儿兵越多。
苻坚会不会动用他的中军呢?当然,如果淝水前秦打赢了,这些人也暂时不会跑。那就会出现什么情形呢?举个不太恰当的例子,日本人占领了东北,然后就征了几十万中国人当伪军,命令他们去进攻华北。这个仗可怎么打呢?在苻坚又不占多少优势的情况下,这些汉人要不临江倒戈,逃奔东晋,那就是怪事了。
所以说,公元383年的这场秦晋战争,前秦是没有获胜的可能的。如果获胜,只能是,谢安一开始就不准备跟他打,就认输。但只要不怕他,打起来,前秦就会失败啊。
从战役上说,最根本的问题,除了苻坚过于轻视东晋的军事力量外,更主要的,是出在了他这个60万的、汉人占了绝大多数的、不可能为他效力反倒有可能倒戈的中军上;再根本,就还是前秦的民族问题。所以,无论是陈寅恪先生,还是朱大渭、田余庆先生,在对淝水之战前秦的败因上,意见都完全一致,民族问题还没有解决,民族融合没有基本完成,这个失败是必然的结局。

第八章  可将当轴;了其此处
前秦这一边,到底是怎么回事儿,我们就说得差不多了。下面,咱们就把视角收回来,注视南方。
又一轮的“震恐”
应该说,不管苻坚的“大军”到底是怎么样吧,他的第一个战略目标可还是达到了。建康是一得这消息——前秦号称百万大军,几乎是以扑天盖地之势,杀奔南方而来了,上至司马曜,下至士族官员们,是好好地惊慌了一把。想起上一回淮南之战时,那个“震恐”,是来得比较突然,秦军一下子就距广陵100里啦!人们这才觉得火烧眉毛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