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木匠皇帝 (完结) 作者: 独坐池塘-第33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戚爱卿,俞爱卿。大明朝的海军能有今日的模样,多亏了二两将军,朕重重有赏!”天启皇帝看着一边的戚继光和俞咨高,脸上带着笑容说道。
“食君之禄,忠君之事,这都是为人臣子理所当为,臣等不敢居功!”戚金连忙躬身施礼,脸上带着恭敬的道。
差异的看着戚金,天启皇帝没想到戚金也会说出这样的话,看来这是早有准备啊!天启皇帝没有理会戚金,将目光转向了一边的一位老者,声音柔和的道:“沈爱卿,这么大年岁了还在为国奔波,朕心中不忍之于又十分疼惜。不过海军需要爱卿,大明需要爱卿,朕更需要爱卿!”
这个人不是别人,正是一把年岁的沈有容,这么长时间的操劳,这位原本就年纪不小的臣子更显老态。不过和上次天启皇帝见他不一样,此时的沈有容精神非常的好,远不是当初能比的。
“皇上,老臣残躯能为陛下驱驰,那是老臣的荣幸,有生之年能够看到大明海军成军,那是老夫的荣幸。能够参与到这件大事里来,那是老臣祖上有德。曹操有言,老骥伏枥,志在千里。老臣虽然年纪不小了,愿为皇上肝脑涂地!”沈有容脸上十分的激动,说起话来中气十足。
看着这个模样的沈有容,天启皇帝知道这位老大臣一时半会儿还死不了。不过听着那发自肺腑的话,天启皇帝的眼圈有些发红,有些人一辈子不求什么,真的只希望能够为百姓做些事,为国家做些事。这些人不计名利,不计得失,真是的最值得尊敬的人。
“能得爱卿,乃是朕之幸事,爱卿一定要保重身体,为国尽忠效力!”天启皇帝拉着沈有容,颇为动情的道:“戚金和俞咨高虽然领兵多年,毕竟不熟悉海战,还希望爱卿多多教导!”
“皇上放心,臣自当尽力而为!”沈有容连忙躬身施礼,道。
点了点头,天启皇帝的目光落到了最后一个年轻人的身上,一身五品官的官服让他看起来非常的精神。剑眉星目,眉若朗星,这是一个真正的美男子。这个人正是俞咨高的师叔,俞大猷的小师弟,五品转运使张玉坤。
对于这个人无论是戚金还是俞咨高,又或者是沈有容都是非常的赞赏,可以用赞不绝口来形容。沈有容甚至称其排兵布阵无一不精,编训军卒也是十分的在行。缓缓的点了点头,天启皇帝笑着说道:“张爱卿真是长了一副好身板,这样子可真是不错。”
张玉坤没想到天启皇帝会这么说,脸上顿时有些发红,尴尬的道:“皇上过奖了!”
笑着摆了摆手,天启皇帝沉声说道:“张爱卿,朕知道你身怀不世之才,不过朝廷举才自有其规矩,朕相比你应该很清楚。不过朕却是为才是举,绝不会埋没了你。不够朕一人知道你有才能没用,你要让朝廷百官和天下人都看到才能,朕绝不会吝啬高官厚禄,让爱卿青史留名。”
听着天启皇帝的声音,张玉坤平静的心忽然掀起了些许波澜,这才是自己想要的。恭敬的对天启皇帝行了一礼,张玉坤道:“皇上放心,臣都明白!”
虽然现在的官职是五品转运使,可是张玉坤却知道这是天启皇帝看重自己的表现。自己这个转运使你是负责海上转运,自己转运什么现在还不知道。估计很长一段时间都不会知道。自己在海军里的地位十分的特殊,这个官职不过是让自己行事更加的方便。
天启皇帝的话张玉坤自然是听明白了,朕相信你有才能,可是光有才能没用,还要有功绩。不光是给朕一个人看,还要给所有人看,只有那样朕才能升赏你,才能堵住所有人的嘴。
虽然天启皇帝的话说的很官方,可是张玉坤却知道,这是天启皇帝在安慰自己,不希望自己因为一个五品官而不满。这让张玉坤十分的受用,无论自己的官职是什么,天启皇帝对自己的这份看重非常的难得。
将所有的官员安抚了一片,天启皇帝便在这人登上了旗舰龙腾号,参观了一遍之后又进行了几次试射。出海简单的试航了一下,一行人便转回了码头,带着人回了京城。
天启三年,北方无论是鞑子还是建奴都没有大的动作,朝廷上下一边安定。天启皇帝各项改革也都在有条不紊的进行着,京城的军制改革终于在年底完成了,暂时还没有看出效果,除了天启皇帝每个月都要支付一大笔军费。
成绩最好的要数火器厂和武研院,无论是新式火器的研发,还是改进都有长足的进步。经过再一次的扩大规模,碎发枪的生产也走上了正轨,可以说一切欣欣向荣。
国武监和国子监的建造已经都走上了正轨,因为钱粮充足,工程的进度很快。大明一十三省的军师改革方案已经拿出来了,现在差得只是天启皇帝一道实行的圣旨。不过在这个时候,天启皇帝却下旨给东厂和锦衣卫,内容也非常的简单,改组锦衣卫和东厂。
第五百三十六章 地震和兵变
对于天启皇帝改组锦衣卫和东厂,关注的人非常多,可是真正发表看法的人却非常少,毕竟这是天启皇帝的亲军,不会有太多的人插嘴。
这次改革最重要的是人员选拔,天启皇帝严格的限制了锦衣卫和东厂对地方行政的干涉,而是将锦衣卫和东厂转变为类似后世国家安全局一样的机构。虽然明面上的职责缩减了很多,可是权力却并没有被消减掉,反而更有增加的趋势。不过对于人员的考核和选拔做了详细的规定。对锦衣卫和东厂的职责增加了更多详细的划分,让他们能够发挥更多的作用。
在这样的情况下,天启三年的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整体的改革措施虽然没有进一步的实行,不过却也有了比较圆满的开始。
天启四年的大朝会上,天启皇帝宣布了在全国范围内进行军事改制的圣旨,这一点百官都是早有准备,并没有引起太大的动乱。不过首先改革的是北六省,由军机大臣大臣定国公全权负责,军机首辅大学士孙承宗把握大的方向。
一时间朝野上下都开始了忙碌,大明朝这个巨大的国家机器开始了全速运转。整个朝堂上下一片忙碌,丈量屯田土地,清退和选拔武将,全部都如火如荼的进行了起来。经过一年的建设,辽东半岛的金州和山东半岛的登州,两座造船厂已经走上了正规。大明朝的海军以前所未有的发展趋势,开始了大规模的扩编和整训。
天启皇帝相信,不出两年,大明朝便有了成规模的海军,加上陆军改制。大明朝的武力将会达到一个前所未有的新高度。各种新式军械的应用,新式战法的研发,也都在如火如荼的进行着。虽然消化这些东西还需要更多的时间,不过头已经开好,其余的也只是时间问题。
端坐在朝堂上。天启皇帝听着大臣们不断的奏事,一件件的处理着朝廷发生的大事情。对于这些事情,天启皇帝已经是驾轻就熟了。
“启奏皇上,扬州巡抚乔英甲上书,天启三年十二月天启三年十二月十日申时四刻,南直隶的应天、苏州、松江、凤阳、泗州、淮安、扬州、滁州等六府二州俱地震。扬州府尤甚。扬州倒塌城垣三百八十余垛,城铺二十余处。应天墙垣摇动,屋脊梁柱俱各有声,城垣墙垛倒塌,高淳地震有声,屋宇倾、水泛溢。句容瓦坠屋覆。常州、镇江、扬州,声如巨雷,摇倒民房无数,压死多命。淮安府湖水翻房宇动。泰州墙垣摇动,江河皆啸。常熟墙屋俱摇,行者皆仆。东刹浮图亦摇倒其顶,城内外地面多裂。崇教兴国寺。塔顶斜倾。吴江、震泽、嘉定、江都、通州、泰兴,吴淞所,常州府宜兴,俱震声如雷。松江府华亭、上海、南汇守御所、以沙堡、无锡、靖江,俱屋宇摇动,武进坏屋湖水皆飞。应天府、上元、江宁、六合、吴县、江阴、丹阳、金坛、丹徒、溧阳及江西,同日皆震。”说过了一些鸡毛蒜皮的事情,内阁首辅大学时刘一璟站了出来,脸上带着沉痛的样子说出了一个满朝哗然的消息。
对于这件事情天启皇帝早就知道了,这次扬州乃是地震中心。可以说扬州城毁了大半。虽然心里对天启末年的小冰川期,有了心理准备,可是天启皇帝还是没想到,一上来就是这样的大灾难。
无奈的揉了揉自己发胀的额头,天启皇帝看着刘一璟。道:“刘爱卿,这是天灾啊!赈灾之事刻不容缓,扬州乃是江南重镇,不可有所缺失。不知道内阁是否拿出了赈灾策略?”
“启禀皇上,奏折到了内阁之后,臣与几位大学士已经商议过了,这件事情必须要严肃对待。内阁商讨出了几条意见,第一朝廷应派遣朝中重臣前往主持赈灾事宜,以安定地方民心。第二朝廷应严厉打击借灾难发财的不法商人,对于囤积屈居之人,全部予以治罪。第三则是在各省筹集赈灾粮,无论是朝廷出钱购买,还是地方借贷,一定要在短时间内筹集到大量的粮食。”刘一璟恭敬的行了一礼,将自己的办法拿了出来。
缓缓的点了点头,这种事情内阁一般都处理的规章制度,现在朝廷不那么穷了,赈济上应该不会有太大问题。不过天启皇帝心里却在为另一件烦忧,那就是朝廷又要没钱了。
无论是军制改革,还是建造国子监和国武监,火器厂的扩建和增加新的造船厂,这些都是花费颇多的大项目。这次赈灾的花费肯定也不少,看样子自己又要想办法赚钱了。
“刘爱卿,内阁尽快拿出一个章程来,筹集钱粮之事马上开始进行。这次派去的赈灾大臣便交给户部的官爱卿吧!另外朕会派遣锦衣卫和东厂在旁协助,对于那些不法商贩就交给他们处理吧!”天启皇帝没有在询问大臣们的意见,而是自己做了决定。
大臣们也没有反对,赈灾本就是一件费力不讨好的事情,入果自己去还好,或许会有些灰色的收入。现在天启皇帝派了东厂和锦衣卫的人,如果自己敢收东西,那天启皇帝那里第二天就会知道。
很多人都用同情的目光看着户部尚书官应震,显然这个差事不好办,少有纰漏那就是大罪。受灾之地,灾民遍地,如果有乱民趁机闹事,那就是赈灾不利,肯定会被治罪的。
不过很多人都失望了,官应震不但没有露出丝毫的不满,反而脸上带着喜色,大步的走了出来,神情激动的道:“皇上放心,臣定当尽心竭力,绝对不会辜负皇上的期望!”
“爱卿放心大胆的施为,如果有什么苦难随时向朕求救!”天启皇帝满意的看着官应震,笑着说道。
对于官应震的反应,天启皇帝心里自然是很清楚,这么长时间以来,天启皇帝还是很了解这些大臣的。官应震这个人功利心并不是很重,可以说是真正的儒家子弟,心里满怀着治国齐家平天下的抱负。他一直以张居正为榜样,一心要为民作些事情。
不过官应震和那些书呆子不同,无论是为官还是做事情,都有自己的原则和手腕,是一个实干型的官员。可以说经过天启皇帝的挑选之后,如今朝堂上的各部堂官都是能成臣干吏,拉出去都能独当一面的。
这件事情安排完了,天启皇帝目光在众位大臣的脸上扫过,道:“诸位爱卿,还有什么事情吗?”
“启奏皇上,今早兵部八百里急报,杭州发生兵乱!”兵部尚书的熊文灿一句话,朝野上下再一次哗然,没想到扬州刚刚发生地震,杭州便出现了兵乱。
天启皇帝也是眉头大皱,事情有这么巧?现在朝廷上下对于军事都是格外的关注,北七省的军制改革刚刚开始,杭州居然就出现了兵变。略微沉吟了一下,天启皇帝沉声说道:“详细说来!”
“是,皇上,奏折上说杭州有诸生家张灯,不慎火起,延烧房屋,九营兵卒乘乱而起,抆钱塘门外更楼十座。当时有杨把总,约束营兵勿予乱,被各兵捆绑还营,悬之高竿,欲以弓箭射之,两游击好言抚慰乃定。至于其他的情形暂时还不清楚,杨把总如今在家革职代参!”熊文灿应了一声,将事情的经过说了出来。
朝堂上这次没有人在开口了,事情傻子都看得出有问题,当兵的谁没事发动兵乱,那可是抄家灭族的大罪。更何况这些九营兵不抢劫,不勒索,跑到钱塘门外烧了十座更楼,这明显是智商有问题。这么大的事情,最后推出来的不过是一个把总,简直是在开玩笑。
天启皇帝的目光在众人的脸上扫过,笑着说道:“这份奏折很有意思,不知道这是哪位爱卿上的奏折啊?”
很多人都听出天启皇帝语气中的不善了,这个上奏折的人要完蛋,这是大家的第一个反应。很多人都忍不住咒骂,这个人难道是白痴吗?现在朝廷正在推行军制改革,这种兵变的事情明显就是火上浇油,谁敢隐瞒?何况天启皇帝对军队的重视,已经到了一个令人瞠目结舌的程度。很多人都在心里不断的念叨,我不认识这个白痴,不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