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去读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穿越1640 >

第230章

穿越1640-第230章

小说: 穿越1640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一周前,张天文通过领事馆给沈犹龙准备了一封信,信中的内容是提醒他要做好准备,李自成很可能进京,到时大明的天下将会陷入到一场更加混乱的局面,同时还有一种可能,就是李自成会与吴三桂开战。

这些秘密可以说都是澳洲人通过自己的情报网获得和分析的,沈犹龙对于澳洲人在大明有一张如此强大的情报网感到害怕,如果他们真的对大明有所企图的话,恐怕大明根本没有还击之力。

虽然这些提醒有些骇人听闻,但是根据眼下的局势,的确有这种可能性,而且还存在着非常大的可能性。

北方已经基本无兵可调,南方的总兵们也没有渡江北上救援的意思,自己虽然身为两广总督,督军两广军务,但是实际上手里的兵力不多,就是想到去救援也没有这种可能性,所以沈犹龙还是把希望寄托在了新军上,只有这只部队从严格意义上来说是自己能够调动的。

从澳洲运来的武器弹药已经存放进了军火库,澳洲人对于两广的新军可以说非常重视,这支部队从严格意义上来说是关乎到未来大明的国防军。

南方各地像沈犹龙一样准备着的还不在少数,福建的郑家,据说已经准备一旦李自成攻入京城,崇祯有个什么三长两短的话,立马就扶持唐王上位,这位善于投机取巧的老郑的到是想的挺快的。

不过不管他的想法如何,澳洲已经为他制定了去处,他只能去南越发展,和郑彩一样,南明的未来必须交由沈犹龙来管理,这位具有改革精神的总督大人就是未来的内阁首辅。

澳洲人已经秘密制定了一份扶持计划,计划里还有一份名单,这些人都是未来南明政府所需要招揽的人才。

就在沈犹龙和南方等一干总兵在静观其变的时候李自成的号称五十万大军杀入了京城。一路毫无阻挡之下,只是用了短短的十天时间,便正式入主了京城。

这一年是1644年2月21日,历史记载闯贼入京,崇祯皇帝煤山上吊自杀,历史事态发展到是没有改变,可是时间上却是整整早了两个月,而接下来会发生什么,是否会继续朝着历史的事态发展下去,穿越众们也很想知道,但是可以肯定一点,吴三桂与李自成已经陷入到了敌对状态。(未完待续。)

第489章历史的一刻

1644年3月1日

李自成一如历史上记载所样,入京后先是安抚了一番城中的百姓,接着为了补充军饷,放纵士兵搜刮大臣王公贵族的家,将所抄没的金银财宝充作军饷。

接着又派出几百人前往山海关劝降,其实吴三桂是早有投诚之意,一直没有主动去的主要原因是自己手里掌握着大明目前来说最具战斗力的部队,关宁军。

这支部队的战斗力可以说一点也不低于八旗军,要不然后来,吴三桂的部队也不能一直从北打到南,被封为平西王。

就是这样一支军队统帅,他怎么可能会和其他总兵一样,贸然选择投诚,即使要投诚也要达到自己的心里要求。

不过被胜利冲昏了头脑的李自成也不知道是哪根筋搭错了,居然派人抓起了吴三桂的家人,而且把他们杀了,这让吴三桂非常愤怒,劝降的人还没到就直接派出人对李自成的人进行伏击。

面对这种情况,李自成当然不会坐视不管,原本只是想威慑一下吴三桂让其投诚,没想到对方居然这么顽抗,甚至做好了与他一战的准备。

历史上写吴三桂与李自成开战的主要原因是因为陈圆圆,但真实的原因其实主要还是李自成将吴三桂的家人杀害,所以双方刀兵相见,最后吴三桂引后金军入关。

这段历史其实是为了增加可看性,所以被人给故意加以点缀。

不过现在双方肯定是会发生一场大战,这场大战的最终结局是李自成败走,最后还死在了回去的路上,那张龙椅还没坐热就已经死了,相比于和他一样的张献忠相比。那就要聪明的多了,老实的待在四川不出来。

李自成几十万大军来攻,吴三桂的关宁军虽勇,但也对抗不了那么多人,为了应对李自成,他与多尔衮进行了接触。一直关注中原事态发展的多尔衮,也在近期与吴三桂有过接触。

原本就对鹿鼎中原有很大野心的多尔衮,知道李自成与吴三桂是不可能在一起了,所以派出了人接触,希望双方合作,把李自成击退,而后金入主中原,对吴三桂的封赏也是非常高。

吴三桂本就投诚之意,加上多尔衮给出的高官厚禄。吴三桂终于在李自成来攻打时做出了选择,开关放后金的军队进来一同抵抗。

多尔衮是一位久经战阵的老将,在加上关宁军的战斗力和八旗组建在一起,自然也就不同凡响了,不是李自成这种完全依靠农民充数的军队所能比拟的,甚至可以说完全虐他数倍。

两支最为精锐的部队加在一起,战斗力自然是更上一层楼,历史的轨迹就是那么惊人的相似。即使你在怎么改变,很多事情还是会照着同样的轨道发展。

李自成败走。多尔衮率领大军迅速入京,顺治在那座百年皇城里举行了登基仪式,一切都照着历史发展。

这让南方的大明官员还没回过神,这皇帝就换了人,接着南方也开始上演了一出争夺皇位的闹剧,鲁王。唐王,等在自己的支持者下登基,继承大统,各自宣布自己是正统。

他们的使者前往还没有陷落的城市,开始招揽各地的官员。像两广这样的重地,沈犹龙又是老臣,自然是各方所极力拉拢的对象,纷纷邀请他们前往自己的地方上任,共同商讨驱除鞑虏的大策。

当然他们一边招揽也不忘记一边谩骂吴三桂这个汉奸,有负皇恩,愧对先皇,但不管怎么骂,人家就是活的好好的,而且还没有一点事情,后金对他更是礼遇有加,即使以前双方闹过矛盾也不要紧。

从这一点可以看出,多尔衮这个人是顾全大局有王者风范的人,用好了吴三桂可以说对于后金统治中原至关重要。

光凭后金的八旗军想要守住那么大片的江山是不可能的,而且南方还有几十万残明的力量,这些军队就是战斗力在不怎么样,但也至少能抗衡八旗一阵,八旗总共才十几万人,能耗多久。

所以利用汉人统治汉人才是关键,后金的将领喜欢看三国演义,打战基本上抱着三国来打,处理政务也自然会想到里面的一些典故,其中诸葛亮七擒七纵是多尔衮最为喜欢的。

虽然对吴三桂没有这么做,但至少也算是大方,抛弃了前嫌,重要吴三桂让其带兵。

吴三桂当然也要为新主子递上投名状,后金入关了,他的关宁军也就可以腾出手来,继续开始了征伐。

南方各派还在为谁是正统打的火热之时,而入主中原的后金已经在加快北方的控制,准备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开始一统天下。

几位先后登基的皇帝,都派人来劝沈犹龙加入自己这方,此时他的新军还未完全建立起来,形成战斗力,但至少在两广的地界沈犹龙还是非常有实力的,得到了当地的官员和士绅的支持。

如果他能加入可以说就能迅速的让自己一方实力壮大,沈犹龙在江南一代的影响力非常大,在加上他和澳洲人有过来往,都知道他能从澳洲人那里弄来钱,新朝廷正是需要钱的时候。

有了这层关系在,拉拢沈犹龙就更有必要了,不过张天文给他的建议是静观其变,一旦他加入了任何一方其实对于他来说都不会有太多的好处,毕竟他不是最先支持者,而且也不可能成为权力的话语者。

有了张天文的提醒,沈犹龙对于这些自然也就有了一定的免疫力,私底下澳洲人给他透露,桂王朱由榔其实是一个不错的选择,他要想继续保持现在的地位,必须要找到一个新的支持者,一个完全是自己扶持上位的皇帝才能给予他最大的利益。

沈犹龙虽然对于利益不重视,但对于名留青史却是异常在乎,而且这是一个不错的好机会,所以他必须把握住,就在几方势力派出代表与他谈的时候,他也派出亲信前往桂王的驻地与之磋商。(未完待续。)

第490章乱战

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一切都在按照历史的进程发展,沈犹龙无疑是各方拉拢的最重要对象之一。

尤其是浙江鲁王小朝廷,原本实力就不如福建的唐王朝廷,不像是郑家拥有十万精兵,又在海上拥有百条战船,没有强大的外力支持一直是他们的内伤,所以能够拉拢沈犹龙的话,绝对是一件特别好的事情。

唐王因为有郑芝龙的支持,所以在金钱方面可以说没什么后顾之忧,老郑家有钱,光是海上的那些收入就足维持整个福建地界官员的俸禄,现在他们既然支持了唐王,那就必须让其成为正统,受到更多的人支持。

所以那些闲赋在家的大臣或者是北方流亡过来的人,都被他们招揽了,不为别的,就为名气,这些人虽然没什么能力,但是影响力还是有的,在加上很多人其实也不寂寞,对名利**驱使自然就加入。

这些人与沈犹龙不同,老沈是实打实的实力派,手上有兵,掌握着两广的大权,在加上两广的人口和规模,这才是最难拉拢对象。

郑芝龙其实对老沈这样的也不抱有太大的希望,毕竟他后面有澳洲人的背景别人不知道,他还会不知道吗,更何况老沈推行那项新政策几乎就和香港那边的一样。

香港那套其实还是有可取之处的,不过对于郑芝龙来说目前不适合,到是沈犹龙的改良版很适合自己,他已经派人去了解它的详细运作过程,准备将他实行的那套税务法用到福建来。

目前郑家的军队已经集结吗,准备发动对浙江鲁王朝廷的战争,只有先将身边的这可存在的危险消灭掉,扩大势力才能将更多的人纳入自己的馈下。

相比于郑芝龙来说,鲁王的势力的确不如人家,而且张国维、钱肃乐二人虽然有一部分兵力。但手中无钱靠的完全是士绅商人接济维持运转,这个时候鲁王朱以海,并没有登基只是以监国的名义掌管大权。

但是唐王不同,他在郑芝龙的支持下已经登基,并且对朱以海等人来投诚,这对于血统更接近继承大统的鲁王来说是绝对不能接受的,所以严厉的一番措辞之后,双方的文臣们展开了了口诛笔伐。

也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郑芝龙决定出兵鲁东浙江,随即收复南京。只要拿下南京对于唐王来说是关键性的一步只要拿下南京在对其他省份出兵就可以说是名真言顺了。

朱以海其实更希望沈犹龙的支持,因为两广位于福建的腹背,如果能从他的后方进行出击,将会是一场意想不到的奇胜,也可以有效的拖住郑芝龙进军浙江的战略。

但是沈犹龙并不想参与他们的之间的斗争,两广的官员们也在观望,看到底谁会笑到最后,要说鲁王的实力真的是没法和郑芝龙相比的。

老郑从陆海两个股方向联合出战,打的朱以海等人根本毫无还手之力。除了这些之外,主要原因还在浙江的兵力不足,主要以当地的卫所兵为主,这些人就是农民。要说种地可能还行,至于打战就不要想多厉害了。

郑芝龙的部队虽然也不咋样,但毕竟人家的部队属于正规军,平时没事的时候还是训练过的。上了战场至少见血不会晕。

相比较起来,郑芝龙的手里还拥有大量的澳洲武器,这些武器可以说帮助了他不少忙。

光是在运用火炮上就比浙东的鲁王要多。就别说其他方面了。

鲁王与唐王之间的战争也再次让沈犹龙看到,这两个势力并不是自己所希望加入的,眼下后金入关已经占据了北边大片江山,在加上起义军可以说形式非常严峻,这个时候还打的你死我活,这可不是什么名之举,而且最终的结果就是两败俱伤,谁也讨不了好。

看来扶持桂王上位才是自己的明智之举,老沈可是和桂王已经接触过了,对方到是对成为大明的皇帝有些兴趣,不过还没有答应。

至于桂王顾忌什么,顾忌沈犹龙也知道,毕竟现在已经有两个皇帝了在来一个恐怕不好,只会加速南方的灭亡而已。

双方你打我打你,这些后金都是一直看在眼里,毕竟多尔衮可是等着随时大军开拔了。

多尔衮命令吴三桂以及阿济格率军南下,趁着南方局势未稳,无暇顾及北方的领土所以趁机一统长江以北之地,除此之外他还让多铎追击李自成,两路大军同时并经,可见后金对于一统天下的雄心。

有了一干汉臣谋士的帮助,后金一统天下就相对容易多了,即使人数上不占据优势也不要紧,只要将士绅阶级搞定,对于普通来说就几乎没有任何问题。

不过澳洲的出现,后金想要一统天下肯定没有那么容易,沈犹龙的新军,最近正在加紧的训练之中,澳洲人在香港的部队也有增加,这些表面现象放在前面就可以看出,两广之地应该会有一场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