执宰大明-第10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好不容易才集齐。
李云天和孟万春正好当值,立在一旁默默地看着张辅和杨荣因为出兵的问题发生争吵,进而是文臣和武将相互之间的攻讦。
出乎意料,永乐帝一反常态地陷入了沉默,任由那些人吵来吵去,眼神有些迷离,像是心不在焉。
“班师!”就在文臣和武将们争得脸红脖子粗,就剩下动手了的时候,永乐帝忽然开口,嘴里缓缓地蹦出了两个字,随后咳嗽了起来。
虽然永乐帝说的话很轻,但是却不容置疑,那些吵闹的大臣却听得清清楚楚,刹那间就安静了下来。
李云天敏锐地发现,永乐帝的眼神中已经有了一丝倦意,他纵横疆场数十年,此时终于感到了厌倦。
既然永乐帝已经下达了谕旨,那么张辅等武将自然不敢违逆,北征大军立刻拔寨启程,班师回朝。
离开达达兰纳木尔河后,李云天照常在永乐帝的御辇中给他讲解《三国演义》。
七月,在到达呼伦贝尔的海拉尔河,也就是榆木川的前一天,或许是天意,李云天讲完了《三国演义》的最后一章,乱世三国皆归晋。
“咳咳,李御史,你告诉朕,为何说阿斗扶不起来?”永乐帝听完后闭目沉默了良久,忽然睁开眼睛,一边咳嗽着一边问规规矩矩地躬身坐在一旁的李云天。
“皇上,只要有孔明在,那么阿斗即使是天纵英才,那么也只有扶不起来的份儿。”李云天想了想,冲着永乐帝一拱手,沉声说道。
“臣强主弱,势必会落下一个如此的局面,想那阿斗能安度余生,难道真的只是一个乐不思蜀的庸才?”永乐帝闻言微微一怔,他本以为李云天会说会阿斗愚笨,不成想会说出如此一番话来,随后大笑了起来,对李云天的回答异常满意。
“皇上,如今朝廷人才济济,文臣武将相辅相成,我大明江山必将稳如磐石。”李云天听出了永乐帝言语里的担忧,担心太子驾驭不了朝中的重臣,于是开口劝慰道。
“相辅相成!”永乐帝点了点头,随后咳嗽了起来,断断续续地说道,“如果太子也能这么想的话,朕也就安心了。”
李云天明白,永乐帝是担心太子对那些支持汉王的功勋重臣心里有隙,进而疏远,那么朝堂之上的文武相抑的局面势必被打破。
第二天,北征大军到达了榆木川,在海拉尔河边上扎营。
永乐帝召见了文渊阁大学士杨荣,表示太子经过多年磨砺,政务已经成熟,回京之后他将把大位传给太子,自己当太上皇,安享几天太平日子。
“太子殿下忠义仁厚,必不负陛下的厚望!”杨荣闻言,冲着永乐帝一拱手,一脸平静地说道。
李云天在一旁负责记录永乐帝和杨荣之间的谈话,以作备案,虽然杨荣神情如常,可是他还是敏锐地捕捉到了杨荣双目中闪过的一丝喜色。
见此情形,李云天心中不由得暗自摇了摇头,怪不得太子能在汉王和赵王的轮番攻讦中安然无恙,有这么多永乐帝信赖的重臣站在太子的这一边,汉王和赵王又岂能是太子的对手?
不过,上天并没有给永乐帝安享晚年的机会,第二天上午,李云天正在帐篷里整理一些文书的时候,孟万春掀开帐帘走了进来。
“孟兄,今天不是你当值?”李云天见状感到奇怪,今天轮到孟万春在永乐帝身边记录永乐帝与臣下的谈话。
“皇上有军国大事要跟杨大人和金大人相商。”孟万春在椅子上坐下,拿起一本书看起了起来。
“你见到皇上了?”李云天闻言微微一怔,都这个时候了,永乐帝岂会有什么军国大事,难道……随即他想到了一件事情,不动声色地问道。
“没有,皇上的御帐前站着几名内侍,把我挡了回来。”孟万春摇了摇头,不以为意地回答。
“内侍?”李云天双目闪过一道惊愕的神色,脸上的神情变得复杂起来,通常在御帐前守卫的应该是近卫才对,可为什么要换成内侍?
除非……除非是要封锁消息,不让外面的人知晓。
“李御史,皇上有旨,传你前去觐见?”就在李云天呆坐在那里的时候,一名内侍走了进来,尖着嗓子传达了旨意。一
第148章意想不到(一更)
李云天有些诧异地望着那名内侍,一时间没有反应过来,如果他没有猜错的话永乐帝应该已经驾崩了才对,否则孟万春岂会被挡在御帐之外?
“李御史,皇上传你。”孟万春见李云天有些失神,于是开口提醒他,心中暗自羡慕李云天有如此的恩**,竟然能参与军国大事。
李云天回过神来,冲着孟万春讪笑了一声,急匆匆地跟着那名内侍离开。
几名内侍面无表情地守在御帐门口,见到李云天来了,伸手掀开了帐帘。
进入帐内后,李云天见三个人正围聚在一起低声商量着什么,他认识这三人,皇上身边的贴身内侍马云、文渊阁大学士杨荣和文渊阁大学士金幼孜。
**榻上,永乐帝安静地躺在了那里,犹如睡着了一般,由于隔着幔帐,所以看不清他的样子。
“皇上!”李云天见状心中顿时涌起一股复杂的情感,双膝一屈跪在了地上,以头触地,给永乐帝行大礼,谁能想到仅仅**之隔永乐帝竟然驾崩,这段时间来他跟永乐帝相处得非常开心。
杨荣三人颇为惊讶地望着李云天,谁也没有想到李云天竟然会猜出永乐帝驾崩,今天早上马云前来伺候的时候才发现永乐帝已经在睡梦中大行。
这个时候,马云做出了一个重要的决定,那就是通知杨荣和金幼孜来商议永乐帝的后事,瞒住了其他人。
“李御史,你可知道为何你会来此地?”杨荣沉吟了一下,神情严肃地望着李云天,李云天一眼看出永乐帝驾崩,很显然是个非常聪明的人。
“请大人明示。”李云天抬起头,眼眶通红,双目含悲地问道。
“皇上大行之前留有谕旨,如有不测,命你回京向太子传遗诏。”杨荣没有回答他,而是看向了一旁的马云,马云不动声色地说道。
“臣一定不负皇上谕命,即使赴汤蹈火,也会把旨意送到太子手中。”李云天再度给永乐帝磕了一个头,神情坚毅地说道。
“李御史,此事事关重大,万万不可泄露出去。”金幼孜有些不放心,沉声嘱咐李云天。
他和杨荣都不太明白,永乐帝为何要选李云天回京传诏,虽然李云天是进士出身没错,但他是忠勇侯的女婿,而忠勇侯可是不折不扣的靖难勋贵,万一他有了异心那么后果不堪设想。
“金大人放心,下官知道这件事情的轻重,绝对不会向外透露半句。”李云天知道金幼孜信不过自己,冲着他一拱手,沉声说道。
“李御史,老夫离京之前曾经问过士奇,他说你老成持重,可堪大任,这次的事情就托付给你了。”杨荣一躬身,郑重其事地向李云天拱了一下手,他口中的士奇自然就是杨士奇。
说实话,由于永乐帝驾崩得太过突然,杨荣手边并没有合适的回京传诏的人选,天知道汉王和赵王在北征大军里安插了多少耳目眼线,一旦行差踏错的话京城将掀起一场腥风血雨。
尤为重要的是,从榆木川到京城,要经过山西和河北两地,山西都司有9卫、9个千户所,河北都司有23卫、8个千户所,这两地都司都归后军都督府统辖,而后军都督府的左右都督素来与汉王来往密切。
现在是非常时期,谁都知道永乐帝身体不好,汉王和赵王肯定都盯着北征大军的一举一动。
因此,传诏之人路上肯定会受到沿途卫所的严格盘查,因此不仅要对永乐帝忠诚,而且还要智勇双全。
不成想,这个棘手的问题已经被永乐帝给解决了,已然在大行之前就对此事做了安排,给马云留下了谕旨,选中李云天回京城给太子传遗诏,让太子登基。
在把李云天喊来之前,杨荣、马云和金幼孜已经对李云天回京传诏一事进行了商讨,马云肯定是遵从永乐帝的谕旨,金幼孜持否定的态度,认为李云天与忠勇侯的关系太过亲近。
最后是杨荣拍板,决定信任李云天,因为永乐帝很显然已经考虑过李云天的身份,既然永乐帝选择了李云天,那么作为臣下的理应遵从永乐帝的谕旨行事。
况且,李云天久居地方,来京城不过寥寥两三月而已,跟京城的各方势力都没有纠葛,再加上官位低微在北征大军里不引人注意,故而可谓是最佳的报信人选。
永乐帝自然不可能预料到自己驾崩的日子,所谓的给太子传遗诏,就是把永乐帝驾崩的消息以圣旨的方式告诉太子,让太子登基,承袭大统。
当然了,这个圣旨不可能在永乐帝驾崩前就写好的,那样的话可就犯了忌讳。
因此,给太子的这道遗诏由杨荣执笔,杨荣是文渊阁大学士,又是内阁首辅,这么重要的事情非他莫属。
圣旨写好后,马云加盖了永乐帝的御宝,如此一来就有了法律效力,太子可以以此登基。
“杨大人,能否把卷轴去掉。”等盖完御宝,李云天不动声色地向杨荣说道。
“为何?”杨荣闻言有些不解地望向了他。
“大人,此去路途颠簸,为了稳妥起见下官想把它缝在衣服里。”李云天向杨荣一拱手,委婉地说道。
“此举甚好。”杨荣点了点头,双目闪过一丝欣赏的神色,看来永乐帝果然没有选错人,李云天心思缜密,行事稳重。
就在这时,一名守在外面的内侍快步走了进来,凑在马云的耳旁低声说了几句,马云的眉头顿时微微一蹙。
“怎么回事?”金幼孜感觉有有事发生,沉声问道。
“英国公刚才想见皇上,被杂家的手下挡了回去。”马云皱着眉头说道。
“从今天起,以皇上身体不适为由禁止任何人见皇上。”杨荣的脸色变得严肃,沉吟了一下,迅速做出了决定,面无表情地向马云说道,“一日三餐照旧。”
“大学士放心,杂家明白。”马云点了点头,按照惯例,如果君王在外驾崩,那么为了京城的稳定,一概秘不发丧。
李云天已经听出来了,杨荣和金幼孜、马云是在防备着英国公张辅。
按理说张辅才是此次北征中跟永乐帝关系最近的人,就在昨天晚上永乐帝还把张辅招入御帐中寒暄。
不过,张辅的身份非常特殊,不仅他是靖难的功勋,后来因为征安南有功而荣封英国公,他爹张玉更是在靖难中为救永乐帝力战而死,追封为荣国公,赐谥忠显,故而深得永乐帝信赖,也因此与汉王关系密切。
所以现在杨荣和金幼孜、马云对张辅不得不防,要是张辅知道永乐帝驾崩,进而把消息传给汉王,那么后果不堪设想,恐怕不等北征大军回京,京城里就已经血流成河。
无论是李云天还是杨荣,都清楚隐瞒永乐帝驾崩的事情只是权宜之计,北征大军里不知道有多少人盯着永乐帝,一旦永乐帝忽然之间不见众臣,那么大家肯定能预感到永乐帝出了不测,能伴驾出征的人又有几个会是傻子?
因此秘不发丧只能拖延几天,永乐帝驾崩的事情迟早会被人发现,这就需要李云天要赶在消息传到汉王和赵王耳中之前回到京城,把圣旨给太子,让太子登基。
相对太子,汉王的消息渠道更为灵通,山西都司和河北都司都养有专门传递消息的信鸽,只要李云天所携带的永乐帝驾崩的圣旨不到,那么太子就不能登基,而汉王则能从容地在京城发动一场政变,取太子而代之。
故而,除了李云天去京城送圣旨之外,另外还要想办法稳住汉王或者赵王,使得两人不致于在得知永乐帝驾崩的消息后对太子下手。
“两位大人,臣觉得可以效汉之韩信,明修栈道,暗渡陈仓!”杨荣和金幼孜商量了半天也没有想出一条切实可行的应对之策,在一旁旁听了良久的李云天闻言,不由得开口插了一句。
“何为明修栈道,暗渡陈仓?”金幼孜觉得有些意外,转身看向了李云天。
“下官先行一步,两位大人届时可以再派人回京给太子传诏。”李云天冲着杨荣和金幼孜一躬身,沉声说道。
“一明一暗,虚虚实实。”杨荣闻言顿时微微颔首,望向李云天的目光中充满了欣赏。
永乐帝驾崩的消息迟早瞒不住,不如过几天就向随行的大臣们挑明此事,然后派人大张旗鼓地回京传旨。
如此一来的话,京城里那些人的目光肯定就会集中在了第二波传旨的人身上,因为第二波传诏的人肯定带着永乐帝驾崩的圣旨,然后太子就能以此为依据登位。
但是换句话来说,第二波传旨的人也可以给京城带去一份让汉王或者赵王登基的诏书,太子毕竟只是储君而已,还不是真正的帝王,永乐帝如果最后一刻想要废了太子,那么太子也只能乖乖地被废。
京城里的亲军都护府有二十二个亲卫,这些人虽然战斗力不如京卫,但是却忠于皇家,汉王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