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去读小说网 > 言情电子书 > 两世姻缘今古情 >

第59章

两世姻缘今古情-第59章

小说: 两世姻缘今古情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安娜,这个胸存是非、观念明确的女子,从一开始就反对父亲造反,她认为身为人臣,当尽忠报国,造反作乱,将在史书上留下千载骂名。
  安娜为人谦和,乐观豁达。从无意生活是寡还是贫,只为开心就好。自从认识许清河,便已决定一生相随。岂料许公子心有他属,徒增痛苦。这条漫漫长路不知会有多少艰难,走得怎样辛苦?她仍然充满希望,无论如何,心中有爱就会有未来。
  父亲于范阳起兵,仅有几个月就攻占洛阳,自己莫名其妙的就成了公主,从来没想过有一天自己也会成为公主。人生如梦,无论地位如何高贵,若然没有一个倾心爱恋的夫郎,也不是完美的人生。
  沈妃来到洛阳三个多月了,安娜早就想去看看她。这位王妃虽然成了俘虏,闻听她深陷贼手,仍不肯屈膝,义正词严,不惜安危维护大唐皇室的尊严,这等刚烈女子真叫人敬重。
  安娜是怀着一分崇敬的心情走进田承嗣的府中的,一眼看到端庄、雅洁的沈妃。其高雅、华贵、以及眼神中流露出的刚毅坚韧令人望尘莫及。安娜恭敬地叩头,口称:“罪臣安禄山之女安娜叩见广平王妃沈娘娘!”
  沈妃大感意外,到叛军三个多月了,尚还没有人对她行过此礼。除了田承嗣,几乎被人遗忘了她广平王妃的身份。她略微感动,伸手扶起安娜:“你如今贵为公主,又何必对我这个阶下囚行此大礼呢?”
  “王妃娘娘,家父背叛天恩,兴兵作乱,臣女从来没有支持过、认同过。在别人眼里,我是公主,而我一直把自己当成大唐的臣子之女,臣女反对父亲造反,但以我区区之身无能为力。”
  沈妃万分敬重安娜。这可是一个是非分明,深明大义的女中豪杰。她忙请安娜坐下说话“安小姐,沈珍珠替大唐皇上、太子和我家王爷诚谢你的忠纯。”
  安娜和沈妃说了一会话,忽然问:“娘娘在京中见过许公子吗?”
  “许公子?是不是许清河?”沈妃顿了一下问。
  安娜轻轻点头。
  “我在他从范阳返回时见过一次。”沈妃说完,又问:“难道。。。。。安小姐与许公子之间。。。。。。”
  安娜羞怯的低下头。
  沈妃明白了她的意思:“许公子他,对你怎样?”
  “他已经有了心爱之人,可我。。。。。。就是想忘也忘不了。”
  沈妃叹道:“难得你如此钟情,如果有机会回到长安,本妃定会帮助小姐达尝夙愿。”世上所有情分中,最折磨人的恐怕只有男女之情了。
  沈妃在叛军中所住的日子,有了安娜、田承嗣的陪伴,倒也颇为惬意。也冲淡了她对夫君的思念,她坚信他们会有再会之日。她与夫君相爱多年,不可能就这么缘浅。
  檐下垂挂金流苏宫灯,镌刻着华丽的花纹,在风中闪烁着明灭不定。室内燕语莺歌,丝丝管弦之音不绝于耳。陈设华贵,金辉闪耀。飘荡着缕缕花香。
  安娜在洛阳宫外遭到守卫的阻拦:“公主,皇上有旨,谁也不准打扰。”
  “闪开!女儿见爹,谁也没权阻拦!”安娜娇叱一声,伸手扒开刀剑,闯了进去。
  安禄山正与几个宫装女子在饮酒作乐。殿前十几个宫女正在翩翩起舞,安禄山醉醺醺的眼神望了安娜一眼:“安娜!谁叫你来打搅朕?”
  “爹,你怎么老是玩乐?洛阳城内的百姓都快饿死了。把仓里的粮食分给他们吃吧!”
  “告诉你多少次了,要唤朕‘父皇’!”安禄山喝道。
  “在女儿眼里,爹爹永远是大唐的范阳节度使,不是什么伪燕皇帝。”安娜冷冷地说“天无二日,国无二君。只有大唐的皇帝才为世人承认的。”
  “放肆!”安禄山更加生气“连你都这般蔑视朕,天下还有谁把朕放在眼里?”
  “你既自诩为君,为何不管百姓死活?仓里粮食满库,你却不舍得施舍一粒给百姓,你配为君吗?能让百姓承认吗?”
  “小孩子知道什么?粮食是给军队用的军粮,大军没有粮食,还怎么打仗?”安禄山觉得自己理直气壮。
  “我知道指望不上你,女儿尚有一些金银首饰,和四百万担粮食,我要把自己的东西拿去就救老百姓!”安娜转身就走。
  安禄山接过一个宫女夹来的菜,一口吃下,笑道:“安娜,朕不反对你用自己的东西去救百姓,那是为朕收买人心。”
  安娜冷然道:“我才不打着爹爹的旗号去做善事呢,我只以我安娜的名义去救人,你还是继续在这里做你的帝王梦吧!”
  

第四十章 延皇祚储君正位
更新时间2012…1…5 17:59:59  字数:4451

 渭水,黄河第一大支流,为关中漕运要道,与泾水会和之处,水浊清分界明显。张籍诗“渭水西来直,秦山南去深。”杜牧之《阿房宫赋》说“渭流涨腻,弃脂水也”渭水是清的,泾水是浊的。
  皇太子李亨率领次子平阳王李系、三子建宁王李倓、四子汝阳王李泌、五子临川王李仅。四个成年儿子和四个少年幼成的儿子。还有几个女儿,李辅国、张良娣、余良娣、韦妃等家眷以及两万多兵马,百余大臣一路奔着去灵武。灵武归朔方镇管辖。
  大队人马来到这渭水之滨,伫立水畔,看到浑浊和清纯水质的分界,李亨感叹不已,人又何尝不与这水相似?清者自清,浊者自浊。同样是泾渭分明,清水处碧绿清澈可见底,浑浊处泥沙翻涌,混腻不堪。
  远处旌旗飘飘,尘烟迭起,李亨误以为叛军追来。与之交战厮杀,后来还是高长春兄弟发现了太子的旗号,方知大水冲了龙王庙。李亨也看到了对方身着大唐官兵服饰,并认出了高家兄弟。
  高长春兄弟忙上前几步,拜见:“末将叩见太子殿下!”
  “二位将军请起,你们怎么在这里?”
  高长春回答:“末将兄弟在回京途中与王爷、公主失散,久等不见,遂率广平王府一千兄弟与五百御林军加入战斗,几次胜负之后,进了潼关。哥舒翰大人奉旨出关,末将兄弟协同守城。后来,叛将田承嗣率五万大军攻打潼关,经过两日浴血奋战,终因寡不敌众,兵败退出,潼关失守。尚未回京,已闻知王府已被叛军占领,长安沦陷。皇上,殿下与王爷西出延秋门。
  “末将兄弟率仅余八百余人一路赶来,闻听殿下赴灵武,皇上幸西蜀。杨国忠兄妹真是人神共愤,如果不是他们一再出损招,潼关不会失守,京城也不会沦陷。”
  “他们逍遥不了几天了,本王已密令陈玄礼与豫儿,找时机除奸护国,你们兄弟打算随本王去朔方,还是去追赶圣驾?”
  “王爷陪在皇上身边吗?”高长春问。
  “豫儿护送皇上到蜀中后返回来会合。”
  “那么,末将兄弟追随太子殿下。”
  太子大军一路行进,渡过渭水之后,来到彭城。太守李遵出迎,以粮食衣物奉献。到平遥时觅得五万匹良马,又招募士兵四万余人。更有许多百姓从军,共收六万余人。军威日盛。还有朔方留后杜鸿渐,六城水路转运使魏少游,节度判官崔漪等人共议,请太子移驾灵武城内。暂定灵武为大唐中央政府。适逢吐蕃议和,回纥内附,各地守军坚守据贼,吐蕃贡上宝马万匹,回纥支援兵力五万。至此,再加西北朔方军十万,太子李亨拥有兵力二十五万。
  李亨对复国还京又有了必胜之心。大唐朝廷仍然拥有着民心,平定叛乱收复失地指日可待了。太子颁布东宫懿旨,命四位王子督率诸将加紧操练军队。此时,郭子仪、李光弼正率一只兵马在山西战场与叛军交战。
  安顿好后,河西司马、御史中丞裴冕,韩国夫人之夫工部侍郎崔礼,东宫总管李辅国等人密议,欲请太子正位为君。统帅天下官兵还击叛军。他们都希望太子登基好建功立业。
  一般朝臣日日研商后一致同往参谒太子。
  李辅国当着群臣道:“马嵬分手时,圣上曾欲禅位太子,殿下仁孝,不肯接受。奴才与众位大人都希望殿下早正大位,以安人心。”李辅国是为了稳住群臣,让他们相信,太子一旦及帝位,是受皇上合法禅位。皇上只在去年有过禅位之心,以后一直未提及。总而言之,皇上既然已经有过禅位之意,这就表明皇上对太子地位肯定无误,并无更换之说。
  李亨斥道:“如今国家有难,皇上西幸,本王何敢擅袭尊位?那是谋篡君权,本王岂可做逆子二臣?”
  作为三朝元老的张九龄、贺知章二人、德高望重,远见卓绝。他们也希望太子正位。这样一来,群臣更为一心,几乎个个上表劝太子为君。
  张九龄说:“皇上曽说过禅位给殿下的话,便是承认殿下乃合法的皇位继承人。而今天下不安,正需要君王至尊来安抚人心,统一号令。皇上西幸,无法及时诏令官兵与群臣,殿下正位,有利于军队统一奉行,更有利于平叛大事,臣以为将来皇上定将赞太子殿下当机立断,以天下大计为重,绝不会怪罪。”
  裴冕接着道:“将士大多是关中人,岂不日野有思归之心。之所以不惧艰难崎岖,远涉塞外者,亦望太子一统山河,以建尺寸之功也。若太子守经而不以人心,一旦离散,再要凝聚不可复也。愿殿下免徇私情,为大唐社稷考虑!”
  优柔不绝的李亨仍然不肯:“父皇硬朗,未奉诏书,本王擅登尊位,乃是不忠不孝。”
  四王子、五王子极力劝父王顺天意人心,正位为君。
  无论群臣与众王子如何劝说,李亨仍是坚持没有诏书,不可逆天。一百多位大臣联名上书劝请已达五次。群臣更是长跪灵武宫外,请太子以社稷为重,尽快正位以君王至尊统帅举国官兵讨伐叛军。
  这时候,从未有过任何意见的三王子建宁王李倓也来见太子,说:“父王,孩儿认为,众位大人所言在理,一路之上无数百姓投军,他们也希望父王能统帅天下官兵早日还国家以太平盛世,名不正则言不顺,父王若一直以太子身份发布懿旨,不足以震慑各方军队。望父王顺应民心军心,允登大位。”
  李亨最在乎的还是长子、三子的意见:“倓儿,你也认为为父应该称帝么?只是不知豫儿的意思怎么样?”
  “孩儿相信,若然大哥在此,也会支持,非(提供下载…)常时刻,不能以常情论之。”
  天宝十五年秋,七月。灵武行宫圣德殿上,张挂仪仗,一切摆设仿同长安金銮殿所建。金龙玉阶之上,一张绣龙黄金椅,黄龙御书案,案上摆着天子龙泉剑,全副皇帝仪仗排立。
  今天天气晴好,喜鹊在殿外欢鸣,柔和温馨的秋阳,多情的洒在鱼贯而有序的入殿的文武百官身上,让人莫名的对未来充满了信心。殿前两株紫玉兰花正随风飘进醉人的芳香。
  十级金阶之下,红毡铺地,龙柱绕梁,彩帐高挂。两侧朝班,站满了文武大臣。太子李亨身着帝王龙袍皇冠,在宫女、太监簇拥下登上御阶。李辅国宣布:皇太子今日即皇帝位,改天宝十五年为至德元年。
  群臣俯伏阶下,山呼万岁。
  太子李亨即位后,史称唐肃宗皇帝,遥尊玄宗为太上皇帝。
  李辅国宣布新皇第一道诏书:“皇长子广平王李豫进位为福王,二皇子平阳王李系为越王、三子建宁王李倓为齐王、四子李泌封为卫王。五子临川王李仅为彭王,七子柳阳王李珽为泾王。。。。。。”几个皇女也由郡主进位为公主。肃宗留于长安惨遭杀害的子女也都有了亲王、公主的谥号。其余朝臣俸禄加一倍,回京后再行封赏。
  次日,肃宗又颁布第二道诏书:“太子妃韦氏封为淑妃,册立张良娣为皇后。余良娣为贤妃,其他嫔妃分别册封为修仪、婕妤、德仪、才人、贵人等。
  大臣们大为惊诧。太子妃为何不立为皇后?反立张良娣为后呢?许多人都知道,皇上并不爱韦氏,多年来专宠张良娣,册封韦氏为四妃之一,可能还是因为福王李豫之故。否则,韦氏还不知会落到什么地步。
  肃宗时常驾临校场,勉励将士们勤加练习,早日出征。为国立功。朕自有奖赏。校场上欢呼雀跃,山呼万岁。
  肃宗又颁布第三道圣旨:任命张九龄为相,他已是第三次为相了。张皇后之弟张全为中书令,张强为太尉。可参与国家大事。张氏一门可谓平步青云,由六品地方官吏一跃而为一品大员。
  肃宗灵武继位顺天应人。大得人心的举动。至少当时的形式对此举没有异议,反而赞赏肃宗临危受命,挑起重担的明智之举。后来宋朝的儒生多以肃宗未奉父命,擅自称尊,谓是乘危篡位、以子叛父。此等危急存亡关头,欲维系人心,不得不为。尽管肃宗多次推脱不见得是出自内心。江山社稷对人的诱惑可以让任何人失去理智。只能说形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