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1"委员会报告-第3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1994年9月,哈利德·谢赫·穆罕默德离开菲律宾,并在卡拉奇遇到约塞夫,这是他们在观察航班后的首次相遇。在卡拉奇,他们将瓦里·堪·阿明·莎(又名乌萨马·萨姆雷)吸纳到马尼拉空中计划中来。1994年秋,约塞夫重返马尼拉并对自己设计的数字监视定时器成功地进行了测试,对一家电影院及一菲律宾航空公司飞往东京的航班在途中实施了爆炸。菲律宾当局发现了约塞夫的制造爆炸行动后,袭击阴谋得以揭露。但在这之前,哈利德·谢赫·穆罕默德已经安全地返回卡塔尔并重新在政府部门任职。约塞夫试图实施货船爆炸方案,但却于1995年2月7日在伊斯兰堡被巴基斯坦当局逮捕——他的同伙出卖了他。
第五章 “基地”组织瞄准美国本土恐怖组织的开创者(2)
约塞夫被捕后,哈利德·谢赫·穆罕默德继续在世界各地的“圣战组织”间穿梭,他访问过苏丹、也门、马来西亚,1995年到达巴西,但没有明显的证据证明他与上述国家的恐怖活动有联系。据说,在苏丹时他试图与本·拉丹会面,但没有成功。然而,他却在巴西见到了阿提夫,并保持着联系。1996年1月,在意识到美国当局正在追捕他之后,他永远离开了卡塔尔,逃至阿富汗。在此,他重新开始了与萨伊夫的联系。
1996年中期,正当在阿富汗重新立足之际,本·拉丹及其同伙也即将完成从苏丹的撤离。通过阿提夫,哈利德·谢赫·穆罕默德被安排了与本·拉丹的一次会谈,地点在托拉伯拉山区的一个阿富汗战争时代遗留下来的哨站。会谈时,哈利德·谢赫·穆罕默德给“基地”组织的领导人提供了恐怖行动的一系列计划。哈利德·谢赫·穆罕默德说这是自1989年以来他第一次见到本·拉丹。1987年,他们曾共同战斗,但那时并未形成特别密切的工作关系。事实上,哈利德·谢赫·穆罕默德已承认本·拉丹可能会因他侄子约塞夫的声望而与自己会面。
在会谈中,哈利德·谢赫·穆罕默德向本·拉丹和阿提夫简要介绍了他和同伙在菲德宾实施的第一次世贸中心爆炸案、马尼拉空中阴谋、袭击货船计划及其他活动。他还提议实施由经过训练的飞行员驾机撞毁美国境内的建筑物的行动。这一建议最终演变为“9·11”行动。
哈利德·谢赫·穆罕默德清楚地知道,要成功地进行这样的袭击,需要人员、资金和后勤方面的支持,而这一切支持只有像“基地”这样庞大且资金充足的组织才能提供。哈利德·谢赫·穆罕默德认为这样的袭击可能会引起本·拉丹的兴趣,因为他长期以来对美国嗤之以鼻。
在哈利德·谢赫·穆罕默德看来,本·拉丹正在巩固他在阿富汗的新地位。因此,其并不打算在近期内采取反美行动。在会谈中,本·拉丹倾听了哈利德·谢赫·穆罕默德的计划,并未作任何评论。本·拉丹要求哈利德·谢赫·穆罕默德正式加入“基地”组织,并把家迁至阿富汗。
对此,哈利德·谢赫·穆罕默德予以拒绝。他宁愿保持自己的独立性,并保留与其他仍然在阿富汗开展活动的穆斯林游击队小组包括其顾问萨伊夫领导的小组进行合作的机会。萨伊夫与北方联盟的领导人阿哈迈德·莎·马苏德关系密切,因此对哈利德·谢赫·穆罕默德而言,与萨伊夫合作可能会有麻烦,因为本·拉丹正与北方联盟的对手——塔利班建立联系。
与本·拉丹会谈后,哈利德·谢赫·穆罕默德继续游历,他到达了印度、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在马来西亚,他遇到伊斯兰祈祷团的汉巴利——一个正意图将“圣战”扩张到东南亚的参加过阿富汗战争的印度尼西亚老兵。在伊朗,哈利德·谢赫·穆罕默德与家人团聚并安排他们迁至卡拉奇。他称1997年1月前完成了搬迁。
将家人安置在卡拉奇后,哈利德·谢赫·穆罕默德试图与位于车臣的人民“圣战组织”的领导人伊本·艾尔·卡哈塔伯接触。因无法穿越阿塞拜疆,哈利德·谢赫·穆罕默德返回卡拉奇,然后回到阿富汗与本·拉丹及其同伙重新进行联系。这时候,哈利德·谢赫·穆罕默德虽然不是“基地”组织的成员,却于1997年和1998年上半年频繁往来于巴基斯坦和阿富汗之间,拜会本·拉丹,并通过在计算机和传媒方面协助本·拉丹的副职官员即阿提夫、塞耶夫·艾尔·阿德尔而培养与他们的关系。
哈利德·谢赫·穆罕默德称,1998年内罗毕及达累斯萨拉姆美国使馆爆炸案是“9·11”恐怖袭击进展过程中的转折点。哈利德·谢赫·穆罕默德声称,这些爆炸使他确信本·拉丹是要真正地对美国进行袭击的人。他继续为“基地”组织效力,为该组织收集新闻并帮助其成员使用、改进他们那些落伍的计算机设备。在阿提夫的劝说下,本·拉丹在1998年底或1999年初的某个时间为哈利德·谢赫·穆罕默德的“9·11”行动计划开了绿灯。
之后,哈利德·谢赫·穆罕默德接受了本·拉丹的一再邀请,迁至坎大哈并直接效命于“基地”组织。除监督“9·11”袭击的规划及准备工作外,哈利德·谢赫·穆罕默德与“基地”组织的传媒委员会一道工作,并最终领导了这个委员会。但哈利德·谢赫·穆罕默德称,他拒绝正式宣誓效忠于本·拉丹,因此保留了他极为珍视的自主权。
1998年底至1999年初,“9·11”袭击的规划工作正式开始。尽管这一项任务使哈利德·谢赫·穆罕默德付出了大量精力,但他仍继续思考恐怖袭击的其他方案。例如,他派“基地”组织的成员伊萨·艾尔·波瑞塔利到马来西亚的吉隆坡,以向汉巴利学习东南亚的“圣战”运动。2001年初,在本·拉丹的指令下,哈利德·谢赫·穆罕默德把波瑞塔利派遣到美国观测纽约市内的经济目标及犹太人目标。另外,2001年夏,哈利德·谢赫·穆罕默德向本·拉丹提议招募沙特阿拉伯的空军飞行员劫取沙特阿拉伯喷气式战斗机,并攻击以色列的城市埃拉特。据说本·拉丹欣赏这一提议,但他让哈利德·谢赫·穆罕默德首先集中精力于“9·11”方案。几乎同时,哈利德·谢赫·穆罕默德也曾向阿提夫提议袭击泰国、新加坡、印度尼西亚、马尔代夫,但这些提议均未付诸实施。但汉巴利的伊斯兰祈祷团成员已对上述可能被攻击的目标进行了观测。
哈利德·谢赫·穆罕默德似乎在“基地”组织的士兵中很受欢迎。据说他被认为是一位有效率的领导者,尤其在“9·11”袭击后。同事们认为他是一位聪明、做事高效、脾性平和的管理者,他总是一心致力于完成工作目标并希望同事也如此。“基地”组织的高级成员阿布·祖巴耶达赫对哈利德·谢赫·穆罕默德天生的创造力表示欣赏,并强调他能吸纳他人提出的改进意见。人们也给纳希里同样的评价,认为哈利德·谢赫·穆罕默德提出了许多概括性的袭击方案,但他很少自己构想出具体的行动。也许这种评价带有一些嫉妒的意味,但无论如何,哈利德·谢赫·穆罕默德是一个精干的协调人,他曾多年锻炼自己的技能并发展与他人的关系。
第五章 “基地”组织瞄准美国本土恐怖组织的开创者(3)
汉巴利
“基地”组织能够在东南亚成功地培植恐怖主义的主要原因在于其与伊斯兰祈祷团的密切关系。汉巴利是这种关系的关键协调人。汉巴利出生于印度尼西亚,并在那里上学。20世纪80年代初期,他到马来西亚找工作。据他的供述,在那儿,他成为众多牧师宣讲的伊斯兰极端主义教义的追随者,其中一个牧师即阿布杜拉·桑卡。桑卡鼓动汉巴利接受在东南亚建立极端伊斯兰政权的思想。1986年,桑卡把汉巴利送往阿富汗以加深他对“圣战”的了解。在赖苏尔·萨伊夫的萨达营地(后来,哈利德·谢赫·穆罕默德在这里受训)接受训练后,汉巴利曾与前苏联作战。在阿富汗度过18个月后,他最终返回马来西亚。1998年之前,汉巴利负责桑卡新成立的组织即伊斯兰祈祷团在马来西亚、新加坡一带的活动。
同样在1998年之前,桑卡及伊斯兰祈祷团的精神领袖阿布·贝克接受了本·拉丹有关伊斯兰祈祷团与“基地”组织结盟以发动对基督徒和犹太人的战争的提议。汉巴利在卡拉奇与哈利德·谢赫·穆罕默德会面,安排伊斯兰祈祷团成员到阿富汗的“基地”组织营地接受训练。除了与哈利德·谢赫·穆罕默德建立了密切的工作关系外,汉巴利也很快与阿提夫开始打交道。“基地”组织开始资助伊斯兰祈祷团日益野心勃勃的恐怖袭击计划,而这也正是阿提夫及哈利德·谢赫·穆罕默德竭力争取的。在伊斯兰祈祷团与“基地”组织的合作中,伊斯兰祈祷团负责必要的侦察活动,并存放制造炸弹的材料和其他物资。“基地”组织负担活动费用,提供炸弹制造专家并派遣自杀性攻击人员。
在“基地”组织与伊斯兰祈祷团的合作中,产生了许多方案,这些方案把“基地”组织的经济及技术力量与伊斯兰祈祷团获取物资及当地行动人员的能力结合起来。在此,汉巴利扮演了极为重要的协调人的角色,他将“基地”组织的资金分配给共同参与的活动。一个显著的例子是,当“基地”组织需要一名科学家负责生物武器项目时,阿提夫向汉巴利求助,汉巴利将一位在美国接受过教育的伊斯兰祈祷团成员即亚齐德·苏法特介绍给在坎大哈的阿伊曼·艾尔·扎瓦西里。2001年,苏法特用几个月的时间试图在一个实验室中为“基地”组织培育炭疽菌。这个实验室位于坎大哈机场附近,是苏法特帮助建立的。
最初,汉巴利并未将伊斯兰祈祷团的活动定位于对美国的袭击,但他与“基地”组织的联系逐渐促使他从事对美国目标的袭击。在被逮捕后的讯问中,哈利德·谢赫·穆罕默德确认了这一转变,声称其曾鼓动伊斯兰祈祷团将行动集中于破坏美国经济的袭击中。汉巴利的袭击美国的新想法表现在一系列恐怖方案中。幸运的是,这些方案均无果而终。
除与“基地”组织合作进行真正的恐怖袭击外,汉巴利和伊斯兰祈祷团还为经过吉隆坡的“基地”组织成员提供帮助。其中,在1999年12月至2000年1月间所提供的帮助是很重要的。当时,汉巴利应哈利德·谢赫·穆罕默德的请求,帮助几名刚在卡拉奇结束训练的老手。这些人包括:托菲克·宾·阿塔西(又名哈莱德),该人参与了美国军舰“科尔”号爆炸案;纳瓦夫·艾尔·哈兹米、哈利德·艾尔·米赫德哈,这两人是“9·11”事件中的劫机人员。汉巴利为这些人安排住宿,并为他们其后的旅行购买飞机票。2000年晚些时候,汉巴利和他的下属为萨卡利亚斯·穆萨维提供食宿及其他帮助(包括提供飞行学校的信息,并帮助其获得硝酸铵)。穆萨维是一名被阿提夫和哈利德·谢赫·穆罕默德派到马来西亚去的“基地”组织成员。
汉巴利使用本·拉丹在阿富汗的设施来训练伊斯兰祈祷团招募的人员。尽管他与阿提夫及哈利德·谢赫·穆罕默德关系密切,但他仍保持了伊斯兰祈祷团机构的独立性。汉巴利坚持认为他未曾与本·拉丹讨论过恐怖行动或发誓效忠于本·拉丹。据他供述,他曾发誓效忠于巴西尔,即伊斯兰祈祷团的领袖萨卡尔的接任者。因此,像许多捍卫自己势力范围的强权官僚一样,当“基地”组织领导层在未事先通知他的情况下试图给伊斯兰祈祷团成员指派恐怖行动时,汉巴利断然拒绝。
阿布德·阿尔·拉希姆·阿尔·纳希里
哈利德·谢赫·穆罕默德和汉巴利之所以加入“基地”组织,是因为他们实施恐怖活动的抱负需要资金及人力予以支撑,而只有像“基地”这样有实力的组织才能够提供这样的资金和人力。而阿布德·阿尔·拉希姆·阿尔·纳希里——“科尔”号爆炸案的策划人、“基地”组织在阿拉伯半岛的最高领导人,似乎早就被本·拉丹亲自招募到“基地”组织中来了。
纳希里参加过在阿富汗的圣战。1996年,他在塔吉克斯坦与一个从事“圣战”的小组在一起,该小组由大约30名伊斯兰游击队战士组成。因战事失利,该小组前往贾拉拉巴德,在这里遇到了刚从苏丹返回的本·拉丹。本·拉丹与他们进行了详谈,鼓动他们加入“基地”组织的反美“圣战”。尽管本·拉丹煽动所有人宣誓效忠于他,但包括纳希里在内的许多人对效忠的观念感到厌恶,因此拒绝宣誓。在本·拉丹连续几天对他们进行连珠炮似的新闻简报和电视纪录片灌输之后,纳希里离开阿富汗,首次返回他的祖国沙特阿拉伯并回到了在也门的家。他说,当他注意到许多美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