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去读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骁骑 >

第720章

骁骑-第720章

小说: 骁骑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与此同时,蹋顿打算趁着这一空当,擒贼擒王,集中兵马围杀孤军深入的李利。抢在张辽与李利会合之前劫杀李利。倘若这一计划能够成功,便能扭转整个战局,李利一死,西凉军群龙无首,必然大乱。即便最终蛮军仍然难逃落败的厄运,但只要一举斩杀李利,便是除掉压在蛮军部落头上的心腹巨患,虽败犹胜,往后仍然大有可为。
理想很丰满,现实嘛往往是干瘪骨感的。
迅速打定主意的蹋顿,派遣苏仆延和难楼率部围杀李利及其率领的金甲卫队,而他自己则是率领其他部落首领,尽起后军精锐抵挡从身后杀来的张辽大军。可惜的是,张辽及其率领的武威营铁骑战斗力之强悍,冲锋之凶猛,大大出乎蹋顿的预料之外。仅是一个冲锋,武威营铁骑便冲破了蹋顿率领的后军防御阵型,而张辽和另一名汉将(董越)更是勇不可挡,一马当先如入无人之境,直接冲破蛮军的抵挡,直扑蹋顿冲杀过来。
蹋顿被迫与张辽、董越二人对战,以一敌二,处境十分被动,只有招架之功却无还手之力,岌岌可危。眼见蹋顿处境堪忧,原本围杀李利的苏仆延唯恐蹋顿遭遇不测,遂舍弃金甲卫队,出其不意地偷袭张辽。殊不知张辽早已盯上了他,或者说凡是出现在李利身边的蛮军都在张辽的视线之中,因为李利的安全重于泰山。任何一个西凉将士和将领都不能置主公李利的生死于不顾,即使错过诛杀蛮酋蹋顿的良机,也不能让主公李利深陷险境,更不能有任何闪失。
正因如此,就在苏仆延从侧面策马奔来,企图偷袭张辽的一瞬间,张辽当机立断,迅速舍弃蹋顿,后发先至,一刀砍掉苏仆延的左臂。待他正欲再补一刀结果了苏仆延性命之时,蹋顿击退董越,横刀阻拦,让苏仆延堪堪躲过一劫,暂时保住了性命。
正当蹋顿暗自松一口气,全身心地与张辽对战厮杀之际,眼角骤然瞥见一道火红流影从不远处疾掠而过,而失去一臂的苏仆延恰好就在火红流影掠过的道路上。一刹那,蹋顿惊声疾呼:“坏了,苏仆延当心!”
很可惜,蹋顿的提醒还是晚了一步,就在他失声大呼的同时,苏仆延的头颅已经脱离身体,飞上天空。
电光火石间,眼睁睁看着苏仆延被李利一刀枭首,蹋顿恍然意识到自己放了一个致命的错误,把一切想得太简单了。西凉李利岂是易于之辈?
多年以来,蛮夷首领们都知道李利是西凉军统帅,一个年少成名、风流不羁的年轻诸侯,听到过许多关于李利的风流韵事,以及诸多与大汉礼制背道而驰的荒唐事。久而久之,部落首领们便以为李利不过是个运气极好的风流浪子,因为汉人无能,才让此等竖子称雄。
直到亲眼看到李利飞马斩杀乌延和苏仆延之后,蹋顿骤然想起早年听闻的关于李利的发家史。据说李利本身也是一位能征善战的西凉将领,十几岁从军,十六岁那年打败大汉名将朱儁,从此一战成名,既而获得外放武威郡守的高位。自此以后,李利一发不可收拾,势力一天天扩张,实力一天天壮大,异军崛起,并迅速成为能与韩遂、马腾相抗衡的诸侯势力。再往后,便是李利火速蹿升的黄金时期,兼并西凉军,占据长安,平定西凉,挟天子以令诸侯,迎来前所未有的大发展,在极短的时间内完成了鱼跃龙门的华丽蜕变,摇身一变,成为大汉各镇诸侯中实力最为强劲的诸侯霸主。
在这一历程中,有多少名噪一时的英雄豪杰死在李利刀下,有多少独领的沙场悍将倒在李利面前。虽然这一切蹋顿都没有亲眼所见,但他完全可以想象,西凉李利的崛起之路其实就是一条荆棘遍布的杀戮之路,是无数骸骨堆积起来的功勋。由此不难看出,传言说李利本身就是一位武艺绝顶的巅峰强者绝非讹传,更非空穴来风,而是确有其事。
可是蹋顿却偏偏忽略了这么重要的一个事实,还一心想着擒贼擒王,一举劫杀李利。此时此刻,蛮军已然溃败,面对如此险恶的战场局势,想要诛杀李利谈何容易?
思绪纷飞之中,蹋顿懊悔不已。本来打算不惜一切代价劫杀李利,为此他和各部首领放弃了最佳的逃生机会,孤注一掷。但是现在看来,这是多么愚蠢的决策!
劫杀李利失败,各部首领相继被汉军斩杀,就连乌桓四大部落中的乌延和苏仆延都先后死于李利刀下。这哪里是孤注一掷的拼死一搏,分明是自投罗网,自寻死路嘛!
“啊!”正当蹋顿懊恼失神之际,被张辽捕捉到战机,趁着蹋顿心不在焉之时虚晃一刀,旋即出其不意地使出全力,瞬间荡开蹋顿的战刀,继而刀锋陡转,顺势一抹,在蹋顿右侧胸膛留下一道尺余长的豁口,一直延伸到右臂。骤然吃痛的蹋顿失声惨叫,当即回神,身体本能地后仰躲避,险之又险地收回右臂,否则他将步入苏仆延后尘,一条右臂便不保了。
“张辽休得猖狂,难楼在此!看刀!”
一刀得手的一瞬间,张辽正欲趁势斩杀蹋顿,却不料身后骤然传来一声暴喝,耳畔边充斥着迅猛至极的破空声。被逼无奈之下,张辽只得放弃斩杀蹋顿的最佳时机,反手一刀劈向身后的难楼。
“锵锵锵!”战刀凌空对砍碰撞,张辽霍然发现这个难楼竟有不逊于蹋顿的强悍战力,交手之后便无法快速摆脱,迫使张辽不得不打起精神,与难楼剧烈拼杀。
“文远且退,待我斩杀此贼!”就在张辽颇感无奈、错失了斩杀蹋顿的良机之时,一柄寒光凛凛的战刀骤然加入他和难楼的战斗当中,并一刀荡开难楼的挥砍。张辽闻声大喜,因为这个声音和眼前的战刀对他而言实在是太熟悉了,替他解围的正是主公李利。

ps:
衷心感谢:82214871书友的打赏支持,多谢!

第983章 踏破白狼山缺(续)
“锵”的一刀荡开难楼的挥砍,身着红袍金铠的李利出现在张辽面前,替他挡住了难楼的攻击与纠缠。
“多谢主公成全!”时间急迫,脱身出来的张辽亦不赘言,扬声道谢时便已策马追向试图逃走的蹋顿。
此时蹋顿已身遭重创,右侧胸口的伤口犹如干裂的地缝一般,血流如注,触目惊心。若不是他及时后仰避让,刚刚张辽的那一刀即使不能将他劈成两段,也能将他斩于刀下。险之又险地躲过一劫后,蹋顿再无半点恋战之心,想也不想,当即勒马转身,急不可耐地策马狂奔,试图逃离战场。
策马疾驰中,战马每一次跨越都会牵动蹋顿的伤口,带给他撕心裂肺的剧痛,硬生生痛得他龇牙咧嘴,满脸铁青,嘴唇都被咬破了,嘴角挂着殷红的血滴。但他此刻却顾不上这些,心中唯一的念头就是逃命,最迫切的希望便是尽快摆脱身后张辽的追杀。为了能够活命,休说一道尺余长的伤口,就算断掉一臂,他也不会放弃这最后的逃生希望。
伏在马背上疾驰,蹋顿右手上的战刀不知何时失落了,此时身上的唯一兵器便是挂在腰间的佩剑。一边打马疾奔,他一边回头目测着自己与张辽之间的距离,直到双方拉开百余步的差距后,他方才稍稍安心。暮然回首中,他的目光越过张辽,投向战场右侧,那里是轲比能率领鲜卑铁骑与蛮军右翼激战的地方。
这一刻,蹋顿那豹眼环突的眸子中闪烁着浓烈如诅咒般的凶光,似是恨不得生吞活剥了轲比能,否则便不足以发泄心头的愤恨。他为何如此仇视轲比能呢,究竟是什么样的深仇大恨才能换来这般欲要择人而噬的暴戾眼神呢?
不知知情人断然不可能了解蹋顿和轲比能之间的纠葛,但这并不妨碍聪明的智者从草原部落之间纷繁复杂的形势中抽丝剥茧,从而得出结论,解析这两位草原枭雄的恩怨纠缠。
事实上,乌桓“代单于”蹋顿和鲜卑中部首领蹋顿。在某种程度上有着诸多相似之处。两人同为部落首领,同样文武兼备,武勇过人,心怀韬略;一样的年轻有为。一样的野心勃勃,一样的想成为草原霸主。最重要的是,乌桓领地与鲜卑草原交错在一起,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都在漠南草原上,这是原匈奴人的故土。
同在一片草原上,部落势力相互交叉,使得原本互不相干的两大部族时有摩擦,互相争夺牧场和族人。实际上,乌桓和鲜卑与匈奴人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而乌桓更是鲜卑的一个分支。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和部落的壮大,乌桓**于鲜卑之外,成为一个相对**的部族。
抛开以往的恩怨情仇不谈,单说眼下的草原形势。南匈奴部落已被李利兼并、融合。不复存在,唯有鲜卑和乌桓仍然盘踞在大汉边郡,并不断发展壮大。近年来,乌桓部落发展迅速,且内部相对团结,实力与日俱增,俨然盖过鲜卑一头。成为幽州边境上的草原霸主。
与之相对的是,曾经强盛一时的鲜卑部落随着一代枭雄檀石槐的陨落,部落四分五裂,各部首领拥兵自重,割据为王,并相互攻伐。妄图吞并其他部落而壮大自身实力。此消彼长之下,鲜卑各部渐渐沦为乌桓人的附庸,东部鲜卑首领素利和辽西鲜卑首领扶罗韩相继对蹋顿俯首称臣,处处以蹋顿马首是瞻。
东部鲜卑倒向乌桓人的怀抱,无形中使得中部和西部鲜卑部落压力大增。而压力最大的便是中部鲜卑首领轲比能。在轲比能心里,他始终认为鲜卑才是漠南草原的主人,是继承匈奴领地的正统继承者,乌桓人不过是鲜卑部族的叛逆。因此他打心眼里鄙视乌桓,自然也没把乌桓首领蹋顿放在眼里,更不可能屈服于蹋顿的威逼之下。可是蹋顿却憧憬着统一草原各部,试图收服鲜卑部落,继而与汉人一较高下,甚至还做着牧马中原的美梦。
这样以来,无形中促使轲比能与蹋顿之间的矛盾不可调和,互不相让,争斗不止。但乌桓部落实力强大却是不争的事实,面对强者蹋顿,轲比能纵有百般不愿也不得不委屈求全,虚以委蛇,蛰伏待机。
卢龙塞一役,蹋顿联络乌桓和鲜卑各部,联合出兵。说是联合出兵,其实就是命令各部首领派遣兵马出战,轲比能同样接到了蹋顿的命令。蹋顿命他率领中、西两部鲜卑部落从幽州北面进攻,偷袭幽州腹地,致使汉军腹背受敌,首尾难顾。大战之前,轲比能满口答应,随后却迟迟不肯出兵,直到大战将至,轲比能才派遣阙机带领本部人马和牛羊辎重前去支援,等同于敷衍了事。
卢龙塞惨败后,蹋顿愤恨难平,认为这场大败全是因为轲比能阳奉阴违所致,否则焉有此败?于是蹋顿带着残兵败将一路辗转迂回,硬是把身后的追击汉军带到中部鲜卑轲比能的领地上,而且是直接带到鲜卑王庭,企图祸水东引,让汉军进攻轲比能的王庭。最好是被汉军一举歼灭,让轲比能自食恶果,好好尝尝抗命的下场。
没想到,蹋顿带着残军前去鲜卑王庭见到轲比能时,轲比能却献上一个绝佳的计谋,这便是白狼山之战。在整个谋划中,轲比能甘愿为饵,假意投诚,博取李利的信任,而后将汉军带进白狼山,进入乌桓和鲜卑两大部落的伏击圈之中,最终围歼汉军于白狼山下。
轲比能的谋划正中蹋顿下怀,或者说战败后的蹋顿一心想着报仇雪耻,却苦于没有良策,无从着手。而轲比能所献之策无疑是雪中送炭,来得太及时了,正好落在蹋顿的心坎上。于是双方一拍即合,当即定下此策,张网以待,静等汉军一步步钻进瓮中。
与此同时,蹋顿率领乌桓残部返回柳城,尽可能地募集兵马,在白狼山东麓设下埋伏,堵住东边垭口。而轲比能则联络西部鲜卑步度根、弥加、扶罗韩等部落势力,集结大军前往白狼山西边埋伏,静等汉军进入白狼山。等到汉军进入伏击圈之后,两大部落兵马一起出动,将汉军困在白狼山东麓山下,毕功于一役。
整个谋划极其隐秘,知情人只有蹋顿和轲比能两人,除此之外再无第三人知晓。因此一切都很顺利,一张灭杀汉军的大网悄然展开,而汉军对此竟然浑然不察,傻头傻脑地钻进圈套,被轲比能带进东麓山下的口袋阵之中。
这确实是个巨大的口袋阵。袋口便是蹋顿大军身后的东边垭口,袋底有两个豁口,一个是汉军进入东麓战场的北边山道,另一个则是与东边垭口相对的西边山道。因此,轲比能率军进入战场之后便守在北面山道正前方,等于锁住北边豁口,而西边豁口则由步度根和扶罗韩率领的鲜卑大军负责扎紧口袋。一旦三个袋口全部堵上,并扎紧口袋,不留死角,那么李利率领的汉军就会被两大部落大军牢牢地困在东山脚下,直至被彻底歼灭为止。
整个围歼计划近乎完美无缺,并且进行的很顺利,一切都在蹋顿和轲比能的预料之中,近乎是按照他们预定的步骤一步步实施,分毫不差。而汉军就像是被他们拽着的木偶一样,完全按照他们的设想一步步进入口袋,极其配合,配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