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去读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骁骑 >

第713章

骁骑-第713章

小说: 骁骑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牧场,战马和牛羊牲畜无数,而这些都让轲比能垂涎三尺,惊羡不已。
如今素利落难了,帐下数万控弦之士仅剩万余人,实力一落千丈,绝对算得上是江河日下,落魄之极。而这对于轲比能来说无疑是天赐良机,如能兼并素利部落。就等于占据了大半个鲜卑草原,实力必然暴增数倍,一跃成为鲜卑各个部落之中的最强势力,有望统一鲜卑各部。再现昔日檀石槐的辉煌成就。”
说话间,诸葛亮那双深邃的眸子精光闪烁,似乎捕捉到了轲比能遣使求和的核心意图。说完话时,他的双眸中寒光陡现,充斥着浓烈的杀机。显然,轲比能处心积虑的算计和贪得无厌的野心,触及了诸葛亮的杀意,令他甚为忌惮,无法容忍。
看到素来性格内敛的诸葛亮竟然如此凌厉凶狠,李利暗自点头。深有同感地道:“是啊,此前我等都小觑了蛮夷各部首领,尤其是乌桓单于蹋顿和目前的鲜卑‘大人’轲比能。误以为他们都是尚未开化的蛮夷莽夫,纵然有些武勇,充其量也不过是一介匹夫。根本不足为惧。可是我们都忽略了一个不容忽视的事实,那就是无论在哪里,能够成为大首领或蛮夷头目之人都不是庸者,更不可能是一味逞强斗狠的鲁莽武夫。恰恰相反,但凡有所作为之人必有过人之处,而能成为一方霸主的蛮夷首领断然不是纯粹的暴戾莽夫,其智计与谋略绝对不逊于我汉人智者。甚至犹有过之。”
说到这儿,李利语气一顿,叹息感慨道:“多年以来,我汉人以天朝上邦自居,看不上蛮夷的战备与谋略,甚至根本不屑与之交流。动辄礼仪教化,怀柔安抚。可诸多蛮夷番邦却在虚心学习汉人的一切,尤其是兵法韬略,并将学到的兵法和兵器制作之法,转而在汉人身上实践。打得赢就打。打不赢便投降归附,暂时隐忍,等到实力壮大之后再降而复叛,再度向大汉挑衅,肆意挑起战端。数百年来,无论是先前的匈奴还是眼下的鲜卑和乌桓,均是如此。
所以,与其说我大汉边郡的诸多蛮夷太过凶悍顽强,不如说是我们一而再再而三的纵容和施舍促使他们一步步壮大。以至于,养虎为患,屡遭反噬,无数边郡百姓惨遭荼毒;一次比一次猛烈,最终殃及整个炎黄大地,甚至于奴役我大汉民族!”
说这番话时,李利脑海里浮现出很多记忆。五胡乱华,使得诸多蛮夷番邦尽得中华文明之精髓,平白让他们在极短的时间内弥补了数千年的空白。南北之乱,大批西域蛮子涌进中原,肆意掠夺,从而创造属于他们的千古文明。李唐盛世,一帮海岛土著派遣数以万计的遣唐使前来大唐学习数百年,最终全是一群白眼狼。宋代尚文,教化万方,结果把整个大汉天下都丢给了草原鞑子。明朝内耗,攘外先安内,硬生生将矛头对准汉人,结果让大辫子占据了整个天下,奴役汉人两百余年。大辫子目光如豆,封关锁国,宁予友邦不与家奴,致使泱泱华夏倒退百年,饱受洋鬼子奴役之苦。更有甚者,区区倭寇弹丸之地竟然欲行蛇吞象之举,妄图吞噬中华大地。纵观古今,归根结底就是一句话:教化蛮夷,也养肥了蛮夷,最终反噬了自己,使我汉人受尽苦难。
诸葛亮此时并不知道李利居然想到千年之后的事,他脑子里想的全都是眼前的战事。眼见李利神情有异,诸葛亮低声问道:“此前诸位将军都不赞同与轲比能订立盟约,微臣斗胆一问,不知主公对此事如何决断?”
李利闻声回神,思索着说道:“既然他要归附于我,我等岂能拒而不纳?毕竟我大汉是礼仪之邦,以仁慈治理天下,以博大的胸怀包容所有愿意与我们友好相处的番邦部族。归附之后,轲比能部为我军前军,继续征剿乌桓残部。如果他拒绝出兵,那便是没有诚意;若无诚意,就是敌人,对待敌人是不需要仁慈的。”
诸葛亮闻言面露喜色,欣然点头道:“主公英明,微臣今夜便是为此而来。轲比能要与我等结盟,那就结盟便是,但结盟之后必须遵从主公号令,否则坚决予以剿灭。至于此次东征结束之后么,倘若轲比能有自知之明,就应该知道怎么办;不然的话,我等不介意顺带将其一起歼灭。毕竟我等此番东征的目的便是扫清幽州边患,长治久安,任何危及幽州边境安全的存在都是我等东征的目标;只要力所能及,便不容它继续存在下去。”
李利微笑颔首,赞许道:“孔明所言正合我意。明天中午遣使回复轲比能,让他傍晚前来我军大营签订盟约,届时我送他一件重礼!”
“不知主公要送他何物?微臣甚感好奇,这些年来从未见过主公给别人送礼,为何此番如此慷慨?”诸葛亮接声问道。
李利朗声笑道:“我很小气么,我怎么不觉得?这次送给轲比能的礼物便是阙机的人头。呵呵呵!”
诸葛亮闻言双眸骤然一亮,“为何是阙机,而不是素利?”
“豢养饿狼嘛,不能让它吃饱,否则留它何用?”李利诡笑道。诸葛亮玲珑心窍,闻弦歌而知雅意,当即心领神会。遂与李利对视而笑:“哈哈哈”
夜深沉,阵阵晚风拂过,掀动帷帐“兹兹”作响。一壶茶喝完,诸葛亮躬身离去,李利亲自送他到帐外,并目送他返回军帐,直到身影消失为止。
站在帐外石阶上,李利的目光停留在诸葛亮的军帐上,喃喃自语道:“若想幽州长治久安,周边蛮夷只是其中之一,另一半却要落在公孙瓒身上。孔明啊你险些误我大事,我军刚刚接手幽州,这个时候公孙瓒绝对不能死,否则幽州的文臣武将便会人人自危,必然生乱。更何况,公孙瓒是第一个向我投诚的诸侯,他就是一面旗帜。即使他毫无用处也要留着,一旦他死了,往后各路诸侯谁还敢向我俯首称臣。或许,这便是智者千虑必有一失”

ps:
感谢慕容复复书友的月票支持,多谢!
求月票,推荐票,谢谢您的支持!

第973章 杀破狼,狼山之战
随着东征大军与中部鲜卑顺利达成盟约,鲜卑王庭得以保全,一场大战也随之消弭于无形。
签订契约时,李利兑现承诺,送了轲比能一份“重礼”,而轲比能也颇有诚意,愿意出兵两万充作前军,为大军开路先锋,进军乌桓。
双方和解之后,十万大军休整三日。轲比能盛情相邀李利前往牙帐赴宴,连续三天,天天如此。
在此期间,轲比能频繁调动兵马出城,而李利对此不闻不问,视若无睹。这是预料之中的事,也算是盟约中的附加条件,彼此心照不宣。
阙机死后,其部落群龙无首,此时正是出兵兼并其部落的最佳时机。轲比能之所以要求休整三日,其目的便在于此。趁着这段时间,轲比能迅速出兵吞并阙机部落,进一步壮大实力,而后再出兵东进。与李利联合出兵的同时,他还可以伺机兼并一些乌桓小部落,甚至连带着一口吞下东部鲜卑首领素利的部落和地盘。
轲比能的诸多算计并未对李利隐瞒,也没有必要隐瞒,即使他不说,李利同样心知肚明。正是因为轲比能有着诸多诉求,野心勃勃,才促使他主动请和,企图化干戈为玉帛,与李利结为盟友,双方互利互惠,各取所需。
眼下轲比能便是既得利益者,结盟之初便兼并了阙机部落,使得部落势力在短期之内壮大三成,可谓是斩获颇丰。而李利麾下西凉军却袖手旁观,坐视轲比能部落迅速壮大。
第四天清晨,十万大军拔寨起行,轲比能率领两万鲜卑铁骑为前军先锋,率先进军。赵云所部无双铁骑紧随其后,公孙瓒、阎柔率领四万步骑为中军,徐晃、马岱二将率领两万步军为后军,押解粮草辎重。
至此。在鲜卑王庭耽搁将近十天之后,东征大军继续按照原定计划出兵乌桓。
城下之盟的签订,使得中部鲜卑首领轲比能得到了一次难得的发展壮大机会,而东征大军则得到一支生力军。
此举看似荒诞。实则不然。轲比能志在统一鲜卑各部,成为继檀石槐之后的第二位鲜卑王,草原霸主。在汉军兵临城下之际,本着死道友不死平道的侥幸心理,他审时度势,主动与汉军和解,并结为同盟,试图借助汉军之力迅速发展壮大,从而加快统一草原各部的步伐。整件事情上,轲比能的表现都可圈可点。完全称得上是坚决果断,英明睿智。然而他却忽略了一个最浅显的道理,那便是结盟也是需要实力作为基础的,没有足够强大的实力,何谈结盟?
轲比能部落拢共三万余控弦之士。即使吞并了阙机部落,其兵力也不会超过五万。单凭这点人马,他有什么资格和李利结盟?所以,与其说轲比能与李利结盟,不如说他已经率部投降了李利,已然俯首称臣。因此他们之间的盟约便被诸葛亮称之为“城下之盟”,一种比较体面的开城投降而已。正因如此。李利并没有逼迫轲比能,暂时没有派兵进驻鲜卑王庭,也没有接管中部鲜卑的兵马,仍由轲比能统领。但这都是暂时的,留下一点过渡时间,让轲比能和各部首领学会适应。等到解决乌桓部落之后便是见真章的时候。
这种局面于李利而言,早已习以为常了,举重若轻,安之若素处之泰然。当年的长安之乱,局势远比现在复杂。但笑到最后的却是他李利。眼前局势与长安之乱相比,完全没有可比性,轲比能自作聪明,想从他手里占便宜,不得不说轲比能确实胆识惊人,却不免有些盲目自大,自以为是。他以为李利也像之前的汉人一样,贪图战功,一味地追求战绩,实际上根本看不上草原领地,战后一定会返回大汉,自此不再过问草原部落事务。正是抱着这种心理,才促使他甘愿充当马前卒,在得到眼前利益之后,兴冲冲地率领鲜卑铁骑挺进乌桓领地。
如果一切真如轲比能所想,那他无疑是战后的最大受益者。一旦汉军撤离草原,那他就是草原王,完全有可能重现檀石槐昔日的辉煌,甚至犹有过之。只可惜,这只是他的一厢情愿,臆测而已。最终结果如何,尚未可知
十万大军东进乌桓的第六天,再次遭遇倾盘大雨,迫使大军不得不停止进军,就地驻扎休整。
此次进军乌桓,目的便是直捣乌桓老巢柳城,李利对此志在必得。然而大军出关以来,连续遭遇大雨,几乎三天一场小雨,五天一场大雨,半个月便是一场狂风暴雨,严重阻碍了行军速度,硬生生将十万大军拖在进军途中,迟滞不前。每次大雨过后,大军至少要休整三日,直到地面硬化之后才能继续行军。连番大雨,不仅迟滞了行军速度,还大大增加了十万大军的粮草压力,使得东征大军举步维艰,苦不堪言。
最无奈的是,眼下正值雨季,雨水本来就多,今年更甚往昔,如之奈何?
“人力有时而穷,天意难测呀!”帅帐聚将刚刚结束,李利踱步到帐外,看着眼前“哗啦啦”下个不停的大雨,轻声叹息道。
诸葛亮和赵云二人留在最后离开大帐,刚走不远便听到李利的叹息声,于是二人当即停下脚步,转而轻步走到李利身旁。
诸葛亮轻声道:“主公是在担心我军粮草供应不足吗?果真如此的话,主公不必担忧。微臣两日前便发觉随后几天将有大雨来袭,遂从鲜卑王庭调集三万头牛羊,想来再过两天,这批牛羊就该到了。此外,我军眼下还有半个月的粮草,加上随后送到的牛羊,应该可以支撑一个月。所以我军目前没有粮草短缺之危,主公尽可放心。”
李利闻言后神色不由舒缓下来,扭头赞许地对诸葛亮颔首示意,没有当面夸赞,嘴上不说却不代表他心里毫无感触。
看着诸葛亮年轻英俊的面庞。李利暗忖道:“这才是真正的智者。前番忙里出错,致使公孙瓒率领大军孤军深入,险些全军覆没;经此一事,孔明汲取教训。变得愈发谨慎。此次长途跋涉,粮草又是大问题,然而孔明却早有准备,轻而易举地解决了这个老大难问题。世间真正的智者并不是从来不犯错误,而是绝不在同一个地方摔倒两次,这就是智者。与之相对的是,很多人一生都在重复犯错,几乎停留在原地打转,以至于一生碌碌无为,蹉跎终老。”眼前的孔明便是智者。一次教训终生铭记。而李利自己同样如此,他也不是没有犯过错误,恰恰相反,他曾经犯过很多错误,但他知错便改。时常自省,久而久之便很少犯错。错误少了,机会就会随之增多,成功便由此而来。
摒弃思绪后,李利低声问道:“这场大雨看来又要持续几日,大军便在此好好休整几天,养足精神。才好作战。子龙,近来前军可有异常举动?”目光投向赵云,李利的脸上仍然挂着淡淡的笑容。
赵云不假思索地道:“东进以来,末将派出大批斥候打探观察,并未发现轲比能将军有何异动,其帐下兵马也是中规中矩。一切都是奉命而行。”
“嗯,如此甚好。”李利微微颔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