骁骑-第66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然则,郭嘉何许人也,其聪明才智与眼下年仅十六岁的孔明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因此,当孔明识破李利真实身份的一瞬间,郭嘉当即察觉到他的异常神色,从而知道自己一行人的身份已经暴露,没有必要继续隐瞒下去了。奈何李利自己不说,他作为臣属岂可擅做主张、多言多事?
两天下来,一行人的身份仍未挑明,彼此揣着明白装糊涂,维持现状。就眼下情形来看,孔明显然是不打算询问了,最终只能是李利主动表明身份。
此刻,眼见郭嘉已然明白自己的心思,李利颔首笑道:“奉孝心思敏捷,一语中的,看得很透彻。然而直到此刻,奉孝恐怕还不知道孔明的真实姓名和出身来历吧?”
“正是。”郭嘉应声点头,坦言道:“微臣对此一直心存疑惑,却又不便贸然相询,还请主公赐教。”
李利扭头看了一眼西边山坳,见孔明正在小溪边取水,遂满脸笑意地道:“初次见面时,孔明自称阳都人士,然天下各州之中唤作‘阳都’的镇甸不在少数,即便没有十个,也有八个,因此奉孝无法判断他所说的阳都究竟在何处。实际上,孔明所说的阳都就在琅琊郡,而孔明只是他的字号,而不是真名,因为他根本不姓孔,而是复姓诸葛,名亮,全名便是诸葛亮,字孔明。
孔明父母早逝,与我相仿,一直跟着叔父长大,南阳太守诸葛玄就是他的叔父。他们兄弟三人,还有两个待字闺中的姐姐,其长兄诸葛瑾持家,颇有才名,眼下尚未出仕,目前跟在诸葛玄身边学习处理政务。
现在奉孝应该知道孔明的身世来历了。琅琊诸葛家族称得上是官宦之家,其祖父曾担任过司隶校尉,其父曾是泰山郡丞。数年前,为躲避战祸,诸葛玄带着孔明兄妹举家迁至荆州避难,一直寄居在刘表帐下,可谓是家道中落。所幸诸葛玄也是当代名士,与荆州士族有些来往,却终究是寄人篱下,始终无法融入荆州世家大族之中。”
说到这里,李利语气一顿,脸上的笑容渐渐隐退,低声道:“据说,荆州别驾蒯越曾想将孔明的姐姐许配给蒯祺为妾,气得诸葛玄大病一场。此事随即搁置下来,为此诸葛玄在荆州寄居多年却一直没有出仕,便是蒯氏兄弟从中作梗。
两年前,刘表举荐诸葛玄为豫章太守,诏书都传到诸葛玄手上,却因扬州战乱而耽误了行程,迟迟没有赴任。事有凑巧,那时我刚好答应孙策出任提领江东,于是便将诸葛玄的敕封诏书追回,改任孙策为豫章太守。
直到去年四月,各路诸侯入京进贡,我才留意到琅琊诸葛玄竟然还在荆州,并被刘表举荐为南阳太守。随后,诸葛玄是各路诸侯中第一个接到敕封诏书的,但我与诸葛家的嫌隙却早已种下。让诸葛玄闲置一年多时间,倘若换做其他士族或许影响不大,但对于寄人篱下数年之久的诸葛家族而言却是沉重的打击,直接影响到他们一家的生计。正因如此,于孔明而言,他与我是敌是友还很难说,如何抉择就看他如何看待这件事了。
但在这件事上,我李利问心无愧。或许,正是因为我收回诸葛玄豫章太守的任命,间接帮了诸葛家族一把。否则,江东士族素来排外,诸葛玄在江东没有任何根基,根本无法立足,早晚客死他乡;而孔明一家也必将随之流亡,也许只有让他姐姐嫁给蒯越的弟弟为妾,才能拯救一家人的命运。”
这番话却是李利有感而发,因为历史上诸葛家族的命运就是如此。诸葛玄上任豫章太守不到半年,朝廷便改任江东世家子弟朱浩担任豫章太守,硬生生将诸葛玄赶下台,迫使他带着一家人再次返回荆州。返回荆州途中,诸葛玄病逝,致使诸葛家族顿失顶梁柱,彻底沦为寄人篱下的没落家族。迫不得已,诸葛亮的姐姐不得不嫁给蒯越的弟弟蒯祺为妾。
(正史记载诸葛亮的姐姐嫁于蒯祺为妻,却经不起推敲,毕竟蒯氏一族乃荆州望族,与家道中落的诸葛家族门不当户不对,做正室的可能性不大。然则,史书都是后世王朝修订的,诸葛亮被奉为“智圣、千古良相”,是后世所有封建王朝的忠良代表,“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流传千古。如此一来,诸葛亮无疑是极其完美的,与其相关的直系亲属自然也不会太差,否则何以显示其完美的形象,如何激励后来者“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原来我等与孔明还有这段渊源。”侧耳听完孔明的身世之后,郭嘉颇感惊奇,因为他对此毫无所知,仅仅知道琅琊诸葛家族,却不知孔明身后的诸葛家族还有这样一段艰辛曲折的历程。
不过,从孔明精通农事和朴素的衣着上看,虽是士族,却与布衣庶民一般无二。由此不难看出,诸葛家族此前的处境确实不太乐观,必然经历过不少磨难。但这一切都过去了,如今诸葛玄担任南阳太守,即使此次宛城事件让刘表甚为不喜,但只要有李利在背后撑腰,刘表就不敢把诸葛玄怎么样。换言之,西凉军完全可以攻取南阳郡,由此诸葛家族便彻底安全了,振兴家族指日可待。
然而这一切都要看诸葛亮如何选择,顺势而为,一切自然顺理成章;若是枉费了李利一片好意,那结果将不堪设想。一旦李利动怒,毁掉整个诸葛家族易如反掌,甚至不用李利亲自动手,稍稍施加压力,刘表就能代劳。
心神急转间,郭嘉轻声问道:“主公对孔明的家世知之甚详,足见主公何等器重他。既然这样,主公为何亲自给他搭建隐居之所呢?”
李利道:“正所谓投之以桃报之以李。我以诚心待他,视之如兄弟,情同手足;既然他想潜心研习学问,精益求精,我就成全他,给他在这深山老林中建一座别院。待他学成之日,自然知道该怎么做;反之,这座别院就会变成一座埋葬经天纬地之才的陵寝。”然而,语气冰冷地说出这句话时,李利脸上浮现出浓浓的不舍之情,显然这最后一句话并不是他的初衷,而是逼不得已而为之。
第912章 大混战,昏天暗地
二月末,星辰隐退,夜黑如墨。
宛城东门外,冀州军营中火光幽暗,数以万计的将士夤夜未眠,列阵以待。
辕门紧闭,近两万战骑提缰勒马伫立在辕门之后,十万步军甲士紧随其后,陈兵列阵,静等号令。
辕门正后方,袁绍、曹操和袁术三人勒马驻足,置身于灰暗的火光阴影之中。在他们三人身后,数十名亲信将领和谋士同样勒马伫立、纹丝不动,纷纷屏息噤声,缄口不言。
他们似乎在等待什么,亦或是时机未到,暂时按兵不动。
这三位诸侯不知何故结成同盟,今夜将三股人马联合起来,似有重大图谋。
时间一点点流逝,偌大的冀州军营中却是寂静无声。所有战马均是蹄裹步、口衔枚,不点火把,唯有辕门城楼上挂着几盏风灯,随风摇曳,忽暗忽明,光线甚是暗淡。
将近十二万步骑静静伫立在阴暗的辕门之后,竭力不发出一丝声响,让人误以为整座营寨早已安歇。
晚风吹拂,掀起旌旗迎风翻滚,黑夜给他们提供了天然的保护色。
夜黑风高杀人夜,天公作美。
经过半个月的明争暗斗,适逢其会的七位诸侯互不退让,亦不妥协,始终僵持对峙,无法达成共识。由此,宛城纷争进入白热化阶段,一场风暴终于酝酿成型,今夜这场相持不下的争斗便要分出胜负,从而终结这种无谓的消耗与对峙。
“咳!”一声轻咳打破了辕门下的沉寂。或许沉默等待的时间太久,袁术率先憋不住了,喉咙干痒难受。不由得清清嗓子,发出一丝声响。
“公路不可声张,再忍耐一会儿,想必斥候很快就会传回消息。”袁绍神色不悦地皱着眉头,低声对袁术提醒道。
袁术闻言不以为然地翻着白眼,眼神阴冷地斜眼打量袁绍和曹操二人一眼,对身边的曹操轻声嘟囔道:“孟德究竟是从何处得来的消息。他们三人当真已经暗中结盟,试图加害我等么?”
曹操闻声扭头看了袁术一眼,随即收回目光。端坐在马背上,语气十分笃定的低声道:“公路兄不必怀疑消息的准确性,尽可拭目以待。眼下我等麾下兵马已然合兵一处,足以应对任何突发战事。不惧任何偷袭或挑衅。换言之。有备无患,无论何时何地,谨慎小心一些总是好的。因此,公路兄不必急躁,静下心来再等片刻。倘若他们今夜不来劫营,我等亦可主动出击,趁势将他们各个击破;若有可能,或可将他们一举歼灭。一劳永逸、剪除后患。”
袁术神情一动,脸上浮现出一抹冷笑。轻声道:“几年不见,没想到孟德愈发沉稳老辣,杀伐果断,泰然自若,风采更胜往昔呀!”
听出袁术话里有话,暗含讥讽之意,曹操眼底闪过一抹寒光,扭头看着袁术,脸上挂着淡淡的微笑。
“公路兄过奖了。自从陈留会盟结束后,你我二人已有五年未见,此番宛城相聚又被琐事缠身,分身乏术,无暇叙旧。岁月蹉跎,五年来曹某屡遭挫折,兖州先后两次失陷,以致曹某险些无处立足。所幸麾下诸将用命,众将士同心戮力,终于从惨败阴影中走出来,重整旗鼓,再次夺回根基。时至今日,曹某总算有了安身立命之所,也不枉这些年南征北战之劳苦,可以稍稍松口气了。”
说到这里,曹操语气一顿,恭维道:“说实话,曹某确实很羡慕公路兄,自愧不如,甘拜下风。五年间,公路兄从南阳打到豫州,而后又夺取扬州大半郡县,攻城拔寨无往而不利,兵锋所向,势如破竹,可谓是顺风顺水,大展雄风。现如今,公路兄已将豫州、扬州收入囊中,兵强马壮,实力日益雄厚,威名响彻天下。眼见公路兄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就,曹某打心眼里替兄台高兴,真心佩服,令人惊羡不已。”
明知道曹操这番话是言不由衷,但袁术心里却十分受用,脸上情不自禁地流露出得意的笑容,不知不觉中便把之前的疑虑抛到脑后,再不计较曹操到底从何得知刘备等人暗中结盟以及今夜联手劫营之事。此刻,袁术完全沉浸在沾沾自喜之中,洋洋自得。说起来,他和曹操相识多年,此前但凡发生争论,他从未占据上风,历来都是曹操获胜。今夜却是他首次获胜,并让曹操甘拜下风、主动认输,这对他而言无疑是一次辉煌的胜利,值得高兴。
“嗒嗒嗒!”
马蹄声骤起,正在窃窃私语的袁术和曹操,闻声后神情一震,摒弃杂念,神情严肃地注视着从侧门入营的斥候,侧耳倾听他带回来的探报。
“禀主公,东南方向出现大队兵马,他们不点火把、不打旗号,眼下正朝我军大营赶来!”策马奔至袁绍身前,斥候飞身下马,急声禀报道。
“果然来了!”袁绍神情顿变,颔首沉吟一声,挥手示意斥候退下,扭头看向曹操、袁术二人,沉声道:“一切正如孟德所说,他们三方势力果真暗中结盟,企图联手偷袭我军大营。倘若今夜被他们劫营得手,你们二人只怕也难逃厄运,随后必被他们联手击败。果真如此,我等必定落败而逃,自此天子和百官就彻底落入他们手里,遂挟天子以令诸侯,这对我等极其不利,完全是被动挨打。”
语气一顿,袁绍话锋陡转,厉声道:“事已至此,我等不可犹豫,立即出兵,先下手为强。”
“本初兄所言极是,曹某愿听差遣,速速发号施令吧!”曹操接声道。
袁术亦不多言,当即颔首表示同意。眼见于此。袁绍颔首下令道:“打开辕门,众将听令,全歼来犯之敌。直扑刘备大营!杀”
伴随“哐当”一声巨响,冀州军大营霍然大开,随即两万战骑飞奔出营,十万步军紧随其后蜂拥而出。
不多时,大军便与迎面而来的数千敌军相遇。面对浩浩荡荡的十二万大军,五千余名敌军近乎是一碰击溃,随即大军直奔南门外的刘备大营冲杀过去。
小分割线
夜深人静。山林幽静。
距离宛城两百余里的卧龙岗上,在一片竹林深处的溪水河畔,不知何时出现了十几个临时营帐。此刻已是深夜丑时。忙碌了一整天的扈从们早已酣然入睡,唯有一座搭建在溪水潭旁边的营帐里还有微弱的光亮,幔布上倒映着一个正在伏案疾书的身影。
这些营帐就是李利、郭嘉、孔明和一百多名扈从临时居住的帐篷,截止现在。他们已经在此扎营五天了。
为孔明修建的隐居茅庐就坐落在溪水潭西边的空地上。面积不算太小,足可搭建七间正房,再修建一座横跨溪水的凉亭走廊,并计划在水潭东边搭建几间厢房。等到全部搭建完成后,这里就是一处清幽僻静的别院,凉亭水榭一应俱全,而且水榭还是天然的,完全徜徉在山清水秀的恬然氛围当中。极其适合隐居读书,修身养性。怡然自乐。
五天下来,茅庐已有雏形。正房和厢房主体已经搭建起来了,横跨水潭的走廊和凉亭也已建成,余下便是房屋封顶和修缮装饰,以及琐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