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去读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明扬天下 >

第220章

明扬天下-第220章

小说: 明扬天下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其实这些只是一方面,秦王的文韬武略更是常人难及,凭两千人马击败张献忠几十万大军,这就不说了。。。。。。。。。”
  “咦,为何不说?此事阎某早有耳闻,一向也是佩服之致,只是以往都是道听途说,不明其中真实情形,心中正好奇得紧呢,苏将军作为当初的亲历者,快快给阎某细说一番。”
  “湖广一战,秦王不让多说。”
  “这就更奇怪了,为何?”
  “兄弟阋于墙,共御外辱。秦王说了,当初毕竟是内战,过多宣扬不利于团结各方共抗外虏,因此让我们尽量不要再提当初湖广的战事,哈哈哈。。。。。。。。。。”
  “光凭这一点,秦王就值得阎某。。。。。。。。。”
  “效死?”
  “有何不可。”
  “有阎大哥这句话,也不枉小弟这般推心置腹,来,喝。”
  “喝!”
  “知道秦王为什么不保大明吗?”
  “说说。”
  “大明党争太烈,保大明光是内耗就会耗去大部分精力,弘光朝的情形阎大哥应该很清楚,若不是忙着内斗,鞑子能这么快打过江来吗?保大明最终导致的结果只会是亡天下,所以,秦王选择了保天下。”



第325章 福建郑家


  童海峰有个外号叫白妞,常年在海上生活的人,通常都被晒得比较黑,但童海峰是个例外,肤色一直比其他人白,加上人长得俊,于是得了这样一个绰号。
  正因为这个绰号,童海峰平时喜欢摆出一副凶神恶煞的样子,以免别人误会自己是“小受”。
  他斜着眼看了看前面的假和尚,呸!一把口水喷了过去:“他娘的,一副奴才嘴脸,别以为你把上面的毛剃了,老子就不认得你,你他娘的就是把下面的毛也剃了,老子也认得你,自己说,你来干嘛?”
  这假和尚就是苏忠贵,降清御使黄熙胤的随从,他抹去脸上的口水,怒声道:“你是什么人?如此狂妄,误了我与你们平国公的大事,你吃罪得起吗?”
  “哟嗬,狗奴才就是狗奴才,还真会狗仗人势,小的们,来啊,给我打!”童海峰俊脸发黑,气得不打一处来。
  别看他绰号叫白妞,但一身功夫了得,而且为人仗义,脑子好使,在郑家船队中很受尊重,手下的喽罗更是对他唯命是从,一接到命令,顿时冲上去七八个大汉,不管苏忠贵说什么,一顿老拳猛烈招呼下去。
  “停!”
  “老大,怎么就停了?”
  “哪来那么多废话,你们过瘾了,老子还怎么玩?让开,让开。”
  八月的福州,还是很热的,白妞儿童海峰用大刀当扇子,给自己扇了几下凉,上前一脚踩住苏忠贵的脸颊说道:“老子最恨的就是你这样的狗奴才,好好的汉人不做,偏要给鞑子当奴才;
  你知不知道,老子到了日本。倭奴知道是大明来的,谁不是点头哈腰,摇尾乞怜,多漂亮的女人随便你玩,老子自豪啊!
  可你倒好,他娘的好好的人不做,偏要去给鞑子做奴才,害得老子跟着丢脸,你说,以后让老子到了日本。还怎么抬得起头来,嗯?”
  “将军,将军,小的也是迫不得已,你饶了小的吧,小的找你来平国公真的有要事,小的身上还有些银子,请将军拿去喝茶,真误了你家平国公的事。只怕反而累将军您受骂,那小的就可就是罪上加罪了。”
  “老实交待,你来找我们平国公做什么?”
  “这。。。。。。。。将军,其实也没什么事。”
  “既然没什么事。我家平国公是你随便见的?”童海峰脚上一加力,狠狠地挪了一下,痛得苏忠贵杀猪地叫起来。
  “将军饶命啊,有事有事。但这是机密,小的不敢乱说。。。。。。。”
  “不说是吧,小的们。剁碎了喂狗。”
  白妞一声令下,七八个喽罗又冲上来,把苏忠贵往死了折腾,这些家伙在海上杀人越货,什么事没干过,折腾起人来那个个是行家里手。
  “将军饶命啊。。。。。。我说,我说。。。。。。。”
  “快说,敢有半句假话,看我折腾不死你。”
  苏忠贵一来是担心自己的小命,二来江南局势危急,他是一分一秒也拖不起,在童海峰的淫威下,只得一五一十把来意说出。
  自北京沦陷,郑森就离开拂水山庄,回到福州。隆武即位后不久,赐他国姓,赐名成功,并封忠孝伯,因此郑家的人马都改称他为国姓爷。
  郑森很清楚,当时隆武想拉拢秦牧,赐秦牧国姓,并封辽王,为了显示公平,才一并赐封他的。
  想到秦牧,郑森忍不住又拿出那张信笺来,“天命归秦。。。。。。。。。天命归秦。。。。。。。。。难道真的是上天的旨意?”
  郑森与他的父辈不同,他的父辈是海寇起家,都没读过什么书,但到他这一代几兄弟都是练武习文,文武双全;
  他自己更是从学于钱谦益,造诣不浅。子不语怪力乱神,以前他不太相信天命之说,但现在,却真的不得不信了。
  以目前的天下形势看来,秦牧也最有可能成为一统天下的人。
  至于郑家,先天不足,且不说掌权的父辈没读过什么书,没有经略天下的眼光有胆识,光是从地理上来讲,福建偏于一隅,便难成气候;
  加上郑家一向偏重于争霸海上,除了水师拿得出手,陆上实在没有争霸之力。
  而除了郑家,放下天下,就只有秦牧了,秦军与李自成等乱民起事的军队有着本质的区别,李自成等人通过破坏而壮大,秦牧则是通过建设来壮大自己;
  湖广江西在他的治理下,俨然成了如今天下最安定的地方,民生富足,百业兴旺,给秦牧提供了稳定的后方根据地,有了如此巨大而富足的根基之地,便不会象李自成那样,稍受挫折就元气大伤。
  如今秦牧治下,民众真心拥护他,文武人才济济,还有一支能征善战的大军。
  最让郑森惊讶的是秦军中的佥事官,这些佥事官主要负责贯彻秦牧的意志和政治理念,使得士兵都把秦牧当成神一般,忠诚不二,这是令人畏惧的;
  如今这天下,唯有秦牧堪与鞑子匹敌,这天命不归秦归谁?
  “国姓爷,国姓爷。。。。。。。。”童海峰气喘吁吁的跑进来,远远就大喊。
  “海峰,出了什么事?”
  “国姓爷,不好了,平国公要投降鞑子。。。。。。。。。”
  “什么?”郑森霍然站起,瞪着童海峰喝道:“童海峰,你胡说什么?”
  “国姓爷,我没有胡说,鞑子的使者这都来第二次了,这回我亲自到城外把人拦下,问了个一清二楚,国姓爷,鞑子要平国公把水师拉到长江去,灭掉秦牧的水师,还让咱们从汀州出兵攻打赣南,抄秦牧的老窝。事成之后,鞑子答应封平国公为镇南王,永镇福建。”
  郑森一把揪住童海峰道:“此事当真?”
  “国姓爷,我童海峰在您面前什么时候打过半句诳言,国姓爷若是不相信,这条命尽管拿去,对了国姓爷大概是不知道,平国公其实早就有降清之意,前些天还派洪承畴长子前往金陵联络洪承畴,国姓爷,我说的可句句是实话。”
  “洪承畴派来的人呢?”
  “见平国公去了。”
  “你就在这儿等着,暂时别乱走。”
  听了郑森的吩咐,童海峰知道郑森这是有意保护他,心里颇为感动,总算一片忠心没有投错地方。
  郑森匆匆赶到自己父亲的书房外头,却被自己父亲的几个贴身护卫挡住。
  “大公子,您请留步,国公正在与外客商谈要务,大公子有事请稍后再来。”
  “让开!”
  “大公子,你别让小的为难,这。。。。。。”
  “好,你去通报一声,跟我爹说有我急事求见,快去。”
  “是,大公子请稍侯。”
  郑芝龙十分不快,让人把苏忠贵带下去奉茶后,在书房里会见了郑森。
  郑森一正衣冠,严肃地跪在郑芝龙面前:“孩儿请问父亲大人,父亲大人可是有意降清?”
  “大人的事,轮不到你管,那童海峰只怕又是躲到你哪里去了吧?别以为躲起来我就会饶了他,回头我非扒了他的皮不可。”
  “父亲大人,是我让童海峰做的,父亲大人要责罚,就责罚孩儿吧。”
  “你。。。。。。。。。枉我送你去读了这么多年诗书,你学到的就是怎么顶撞你老子是吗?”
  “父亲大人,请恕孩子不孝,降清之事,万万做不得,且不说郑家要背负万世骂名,父亲大人请想,若是鞑子真的统一了天下,能容得下咱们郑家坐拥福建吗?
  正所谓卧榻之傍岂容他人鼾睡,这天下若归一统,就没有哪个君主容得下谁家割据一省之地,父亲大人难道就没有想过这些吗,如今鞑子答应父亲的好处,不过是因为天下未定,有求于父亲,才许下这样的好处。”
  “你懂什么?鞑子是马背上的民族,习惯骑射,不善水战;秦牧却在大造战舰,大练水师,野心勃勃。鞑子统一天下后,未必能耐我何,还要依赖我郑家防御海疆。若是秦牧成了天下之主,才真有没有我郑家的立足之地呢。”

  ps:这个晚春的黄昏,细雨,听一曲《述懐》,感觉就象水珠从翠竹叶面上、从染着绿苔的瓦面上、从梨花掩映的古色飞檐上滴落的声音,思绪在淡淡的暮色中静静的蔓延。。。。。。。一点点孤独。。。。。。。。
  。(未完待续。。)


第326章 八股之争


  前方战事如火如荼,而在后方,围绕八股取士这个话题,学界也展开了一场异常激烈的大论战。
  顾炎武等人撰文狠狠批判八股取士之后,一些做了一辈子八股文章,在这方面自鸣得意的老儒也纷纷撰文,对顾炎武等人的观点进行猛烈反驳。
  在年轻的读书人当中,支持八股取士和反对八股取士的也基本上各占一半,双方大打口水战。
  反对的人形形色色,有象顾炎武那样,本身八股文章写得很好,但认为八股文章禁锢了读书人的思想,比焚书坑儒危害还大,而坚决反对的;
  也有些人纯粹是因为自己不擅长八股文章,感觉考八股文自己没有出仕的希望而加以反对的。
  而支持八股取士的,基本都是那些八股文章做得比较好的人,还有一批利益群体不容忽视;
  自洪武以八股取士以来,有一批人八股文章写得好,但运气不太好,屡考不中,而因为八股文章遵循固定的格式和套路,有迹可循,所以他们靠卖八股范文,就能维持生计。
  对于这批人来说,取消八股取士,已经不只是学术问题,而涉及到了最基本的生存问题,他们也是反对取消八股取士最强烈的一批人。
  这场口水战愈演愈烈,传统的力量是非常强大的,明朝近三百年,八股取士已经成为一种顽固的传统习惯,一朝要全面废除,自然要承受这种顽固习惯的强烈反扑。
  一个多月下来,一场大论战没有任何消停的迹象,其激烈程度,涉及范围,已经不下于前方的大战了,正反双方甚至暴发了肢体冲突。
  这促使秦牧不得不在百忙之中。抽出时间来重新审视这个问题,因为这已经是关系到后方稳定与否的大问题了。
  与司马安、吕大器、喻大猷等要员榷商之后,秦牧就这场大论战下了一道诏书。
  诏书大意是说事实不说不清,真理不论不明,欢迎学界就此事展开讨论。但讨论范围权限于学术方面,绝不容许借学术讨论进行人身攻击,更不允许借学术讨论之名拉帮结派,打击异己,危及驱除鞑虏大业。双方要多站在对方的立场考虑问题,求同存异。
  诏书中还声明。除了顾炎武的翰林院和新设立的国子监师生之外,大秦所有军政部门的官吏不得参与这场辩论,而要站在一个相对超脱的立场,认真听取正反双方的理由和论据。
  为了给大家充足的辩论时间,十月的恩科将向后推迟一个月,并着令顾炎武在武昌的黄鹤楼下设立论坛;
  持不同意见者,可以自由登坛辩论,官方会认真听取大家的意见。
  并承诺只要不涉及到人身攻击,不拉帮结派结党伐异。官方绝对不以言语及罪。
  秦牧这道诏书一下,顿时让天下的读书人都为之一震,不管支持的还是反对的,对秦牧都是赞不绝口。
  特别是他禁止军政部门的官吏参与讨论。更被视作是公平公正的象征。
  毕竟要一个普通人站在知府知州面前与之争辩,还真没有多少人有这个勇气,官员往往能利用其自身的权势,左右讨论的公正性。
  这道诏书同时被读书人认为是开风气之先。更被看作是秦牧广开言路,虚心纳谏的体现。
  甚至开始有人把秦牧与唐太宗相提并论。
  因为两人有颇多相同之处,俩人都是前朝旧臣。都是起于乱世,都很年轻,唐太宗打天下时不到二十,即位时也不过二十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