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五千年--影响人类历史200件大事0002-第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心,而使儒家宣传仁义的道路被阻塞。所以孟子认为必须出来捍卫儒家的“先
圣之道”,尽力反对杨朱的学说,批判那些“荒谬”的言论,使这种主张的
… Page 21…
人站不住脚。
孟子已经清楚地认识到杨、墨的学说直接危害儒家思想的传播,而且还
看到了杨、墨的学说对封建统治政权的巨大妨碍。孟子认为,杨朱的主要学
说是“为我”。只重视自我,这种学说就是“无君”论,用我们现在的话说
叫做“无政府主义”。墨家主要学说是“兼爱”,爱天下一切人,可是,没
有亲疏厚薄之分。这种学说就是目无父母。一个人如果心目中既无君主,又
无父母,岂不是和禽兽一样了吗?孟子对杨、墨学说的斥责,显然有些过份。
不过他这番话也是有所依据的,基本上抓住了杨墨两家学说的要害,而且对
其“危害性”有清醒的认识。
为什么从春秋末期到战国初期的儒、墨显学转变为战国初中期的儒、
墨、杨三家鼎立的局面呢?我们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首先,墨家产生的阶级基础和特殊的文化环境。
春秋末期,“工商食官”的格局已经完全打破,在官府手工业之外,出
现了私营手工业和个体手工业,其经营者,我们叫小手工业者。这批人本来
是从官府手工业分化出来的,又居住在城镇,消息比较灵通,又有墨翟这样
具有一定文化素养的领袖,所以比较快的形成代表小手工业者利益的学术集
团墨家,并且能够写出《墨子》这样的著作来。当然这还与墨子生长在鲁国
这样文化繁荣的环境有密切的关系。
其次,杨朱学派产生的阶级基础和文化环境。
前面我们已经论述了杨朱与杨朱学派产生的社会背景,在此不再重复。
要着重指出的是,杨朱及其学派是小土地私有者利益的代表。小土地私有者
要出现代表他们利益的思想家,不如小手工业者那么容易。
那时新兴的地主阶级,正忙于如何巩固他们的政权而实行变法改革。他
们在意识形态领域所占的地位并不重要,而且诸侯之间与贵族之间、诸侯与
贵族之间,各种各样的战争连绵不断。地主阶级的土地兼并在当时还不剧烈,
小土地私有者得到发展的良好时机,这就形成了杨朱学派的阶级基础。
从学术思想文化的发展的角度来看,当时学术已经从官府走向民间。最
先形成私学并开始进行争鸣的,当然只可能出现在保存西周文化最为丰富的
鲁国。学术的解放,士阶层的兴起并不断扩大等种种条件,为小土地私有者
甚至包括农村中最下层的贫苦农民 (相当于贫雇农)中产生出代表他们利益
的思想家提供了历史的契机。这样,杨朱学派和以许行为代表的农家便应运
而生了。这就出现了儒墨显学之争正方兴未艾,而杨朱学派又异军突起 (此
时农家虽也开始积极活动,不过未能发展成为较大的势力,因而有人认为许
行属墨家),形成三家鼎立的局面。这一发展趋向说明了小生产者 (包括小
手工业者和小土地所有者)势力的发展壮大,形成了短暂的对儒家似乎有压
倒优势的局面。因此,孟子把矛头指向杨、墨两家,同时也对农家许行有所
批判。
儒家最重要的思想家除了孔子外,还有孟子、荀子。
孟子,名轲,鲁国邹 (今山东邹县)人。孟子幼年丧父,家境贫寒,后
来接受了儒家思想,并成为一代儒学大师。孟子政治上主张兴“王道”、行
“仁政”。他反对暴政,希望各国的统治推行古代圣王的“王道”,恢复西
周的井田制。这种思想在当时也是落后于时代的。孟子与孔子一样,表示了
对民众的更多关怀,他更进一步提出了“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这
种民本思想在中国思想史上具有进步的积极意义。
… Page 22…
与孟子相比,荀子的思想则比孟子进步得多。荀子名况,字卿,是战国
后期赵国人,是战国时期代表新兴地主阶级利益的杰出的思想家。时代的变
化,使其思想和孔、孟有很大的不同。他虽然接受了孔、孟儒家学说中那一
套礼治、孝悌、任贤等思想,但又肯定和赞扬了商鞅变法后的秦国,强调加
强君权、统一国家的重要性。因此,荀子的思想对以后封建社会的影响非常
深远。
战国中期以后,在当时的思想战线上,随着各国加强君权,逐鹿天下的
需要,出现了一批与儒、墨等派迥然而异的思想家。这样,法家学说异军突
起,再次把百家争鸣推向一个新的高峰。
前期法家的代表人物有李悝、吴起、商鞅、申不害等人,他们不仅大力
倡导法家主张,而且大都以执政身份在各国推行法家主张,从而使战国改革
运动风起云涌。后期法家的代表是韩非、李斯等人。
韩非是法家集大成者,他综合法家主张,全面地批判和继承了战国诸子
的思想,提出了一套比较全面系统的加强中央集权、巩固封建统治、防止人
民反抗的学说,韩非的学说后来就成为了秦国统一中国的理论基础,为统一
的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除了以上各家各派外,春秋战国时期还涌现了许多影响略小的门派,其
中较有影响的有老庄的道家学派、孙武的兵家学派等等。
老子、庄子的道家学派主张“无为而治”、“顺其自然”,从而达到“无
为而无不为”。这在当时社会急剧变动的社会时代背景,显然是一种消极避
世的思想。老、庄思想在当时并无多大影响,但它在以后的岁月里却影响深
远,中国古代以至近现代思想、文学艺术无不浸润其智慧之光。
战国时期诸子“百家争呜”,呈现出群星灿烂、盛况空前的局面,这是
我国历史上光辉的一页。“百家争鸣”过程中,各家之间存在着极为错综复
杂的关系,他们既有思想交锋,又有相互影响。这种情况在齐国的稷下学宫
表现尤为突出。到战国末期,统一已成为大势所趋,诸子百家的融合更为明
显,吕不韦组织其门客编撰《吕氏春秋》一书,则是诸子百家融合的重要标
志。
春秋战国诸子百家争鸣,相互诘难,进行了激烈的论争,可是,这只是
“百家争鸣”的一个方面。在争鸣的过程中,各家还有相互影响的一面。过
去对“百家争鸣”互相诘难的一面比较重视,而争鸣中相互影响一面则往往
被忽略了。
“百家争鸣”过程中的相互影响,在稷下学宫表现得十分明显。
齐国稷下学宫各学术的争鸣,是春秋战国百家争鸣的高潮。我们可以把
它看成百家争鸣的缩影,从中可以见到春秋战国百家争鸣的盛况。除宋钘、
尹文、田骈、慎到、环渊、捷子等人外,还有儒家孟子、荀子等;阴阳家邹
衍、邹姡В幻叶怠⒚脖纭F渲猩鞯健⑻镦椤⒁淖拥扔质籼锲敕ḿ摇4尽�
于髡“学无所主”,属杂家。成书于稷下学宫的《管子》,内容庞杂,更是
稷下“百家争鸣”的反映。那里有黄老之学的《心术》、《白心》、《内业》、
《宙合》等篇;有阴阳家学说的《幼官》、《四时》、《五行》、《轻重己》、
《侈靡》、《水地》、《地员》等篇;有属于兵家思想的《兵法》、《七法》、
《参患》、《制分》、《地图》等篇;有属于儒家思想的《小称》等篇;有
属于法家著作的《法禁》、《法法》、《霸言》、《禁藏》等篇。在《霸言》、
《禁藏》两篇中有纵横家的纵横捭阖的权术思想;《立政·九败》有对包括
… Page 23…
墨家在内的诸家的评论,可是,不批评儒家。马王堆汉墓出土的《黄老帛书》
(或称《黄帝四经》),很可能是来自楚国的稷下先生的著作。
诸子百家的相互影响到战国后期更为明显。由于政治上的统一已成大势
所趋,“百家争鸣”渐渐转入了总结阶段。荀子不仅是儒、法合流的关键人
物,也是总结诸子百家的第一人。此外,韩非对儒、墨、杨朱学派和道家也
进行了批判吸收。而 《吕氏春秋》的出现,则又是从另一个角度反映了“诸
子百家”的融合,至此,从春秋至战国的百家争鸣随着时代的演进而落下了
帷幕。
… Page 24…
儒家学说的创立和发展
在中国悠悠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没有哪种思想学说能像儒家学说那样
主宰我国封建上层建筑及其意识形态,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主流,并对近现
代中国文化及其他东方文化产生巨大影响,并且,这种影响已广泛扩展到海
外。
“儒学”已几乎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代名词。要了解东方文化,不
能不知晓儒家思想,那么,儒家学说是如何形成和发展的呢?
儒家学说由孔子创立,其后通过孟子等人的补充、发展,理论日益完善,
最终成为中华大地的主流文化。
要了解儒家学说的形成,研究儒家学说创始时期的两个重要人物,即孔
子、孟子的思想是十分必要的。
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即周灵王二十年,鲁襄公二十二年,在鲁国
陬邑一个没落的贵族家庭诞生了一个小生命,因是“祷于尼丘”而生,故名
取为丘,字号仲尼,他就是孔子。孔子3岁时丧父,孤儿寡母离开陬邑,迁
居鲁国都城曲阜,生活在城西南的平民区。他们生活清贫,主要靠自己谋生
糊口。孔子小时虽然有机会参加当地在农闲时举办的平民私塾学习,但多数
时间不得不帮母亲做事。然而不幸又再次降临到他的头上,在他十六七岁时,
母亲在生活的重压下过早地离开了人世。艰难的环境,使他立志勤奋学习,
要依靠自己的努力,走出一条立身之路。
孔子 15岁之前在平民私塾学习时,他不仅学到了一般的文化和军事训
练知识,而且受到传统礼仪活动的熏陶。小时候的孔子对此极感兴趣,经常
模仿成人们做祭祀的儿童游戏,这是导致他以后学习礼仪的重要原因。由于
母亲的悉心教育,孔子对学习很是喜欢,平民私塾已不能满足孔子的求知欲
望,在没有资格进入贵族子弟大学深造的情况下,决心自学。他自学的主要
内容是《诗》、《书》、《礼》、《乐》等。孔子在求学中,不仅向名人学
习,更经常、更大量的是向普通人学习,向他所能遇到的一切有识之士和有
一技之长者求教,他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他还重视学思结合。虚
怀若谷的好学精神,加上正确的学习方法,使他的学识远远超出了旧学“六
艺”的范围,成为一位学识渊博的学者。
在孔子生活的年代,文化由中央散入地方,大批文化公职人员由各国官
府而走向民间,学业由王官谨守而不外传的局面已被打破,于是青年时期的
孔子决定聚徒设教,创办私学。由于他在办学方针、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上
有许多独到之处,他的私学在与其他私学的竞争中不断发展壮大而声名大
振,从而使孔子获得了社会的尊重,即他自己所称的“三十而立”。
孔子成名之后的十几年里,虽受到王府的重视,但因社会动乱,他没有
从事政治活动,而是甘愿过着清贫的生活,潜心于文化教育事业,比较研究
夏、商、周三代的礼乐文化。
孔子通过对夏、商、周礼乐文化的研究,确定了周礼的主导地位,而且
从周礼的道德理性中发现了仁。以道德理性为特征的周礼是对礼的一次历史
性变革,它的出现,表明起源于神鬼祭祀的礼开始从对虚幻的追求转向人民
日用,促进人们摆脱宗教蒙昧,发展理性活动。孔子通过对三代礼乐文化的
比较研究,他认为,三代礼制表现为一种渐进的历史过程,后世之礼对前世
之礼做出损益而有所发展;他感到,夏礼和殷礼由于时代久远、文献不足而
… Page 25…
无法得知其详细内容,只有在夏礼和殷礼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周礼才是最丰富
的,从而使他确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