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乡小农民-第400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911的时候,很多大学生在得知这一消息的第一时间都敲锣打鼓的庆贺,庆祝美国的国贸双子星大楼被撞,庆祝美国人倒大霉了。”
几个人明显脸上浮现出了一股自豪的神色,王勇知道他们应该也有过类似的经历。
“当时我国有一个记者团,正在美国访问。看到世贸大楼被撞的这一幕,很多人情不自禁地就开始鼓掌欢呼。结果很快就被列入永远不被欢迎的人,驱逐出境。”
王勇说到这里的时候,眼中很是深邃,深邃的让人如同看到了夜空的那广袤的星空一般,让人不自觉的就盯着他,等待下文。
“这是一种文化的浸染,我们不能埋怨他们,他们已经控制不住自己了。但是说实话这很悲哀啊!如果都是这样的人爱国家,那这个国家还有救吗?”
犹如晴天霹雳的发问让所有人如遭雷击一般呆呆地不动。等了有一分多钟。王勇才叹息一声,继续开讲。
“人的生命是这个世界上最有尊严,最珍贵的东西。这些逝去的生命和美国政府是没有关系。我们如此对待别人。别人是怎么对待我们的呢?”
没有人答话,整个屋里都静悄悄的,只有王勇抽烟时烟草燃烧的声音缠绕在众人的耳边,久久不散。
“曾经有一年,一批来自我国的偷*渡*客,躲在集装箱里从多佛海峡进入英国的时候,由于在空气不畅的地方待了几十个小时。里面的人几乎都被闷死了。经过紧急抢救,最终只有两个人活了过来。”
王勇就像是没有看到众人脸上的惊讶的表情一样,自顾自的说着。
“这件事经媒体第一时间曝光之后。当地的大使馆没有派一个官员出面。最后还是当地的英国老百姓自发的在多佛举行了追悼会,点燃了很多的蜡烛,悼念那些死去的孤魂。”
一股愤怒和悲哀的气愤在屋里弥散开来,很多人握紧双拳。瞪大了眼睛看着王勇。却不知道心里在想着什么。
“当时,来了很多的拿着玩具的孩子,华夏制造的玩具,标注着madechina的玩具。当时有记者采访孩子为什么来参加追悼会,其中一个孩子是这么回答的:因为他们也是人啊,妈妈说我手里的玩具有可能就是他们生产的。”
屋里的气氛更加的静了,静的只能听到每个人的呼吸声。
“整个追悼会,没有一个华夏人在场。什么叫文明。什么叫不文明?精神的鄙俗必然带来行为的鄙俗,精神的高贵也必然带来行为的高贵。”
说完这些话。王勇也静下来,慢慢地整理着自己的思绪。过了似乎好久,屋里才响起了一个声音。
“啪。啪,啪”
大伯率先拍起巴掌,给王勇鼓起掌,然后其他人如梦方醒一般,红着脸敬佩地看着王勇跟着鼓起了掌,一时间掌声如潮。
“哎!也不知道是怎么了,你说以前我刚带着乡亲们去外边找活干的时候,见到小偷小摸的那都是只要大喊一声,绝对跑不了他!”
大伯话语里带着一股浓浓的自豪感,似乎时间倒流,一股英气浮现在他越发苍老的脸上,让他看起来年轻了几十岁一般。
“后来啊,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大家都不敢管闲事了。”说到这里大伯声音低沉,充满了不解,“可这种事能算是闲事吗?你们说,这是闲事吗?”
大伯声嘶力竭一般的呐喊,问到了每个人的心间。这是管闲事吗?是?还是不是?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想法,每个人在内心深处也都有自己的答案。
“如今的社会啊,就认钱!钱钱钱,把人心都带坏了!你看看,如今连路边有人摔倒了都没人敢扶一把了。为什么?因为怕,大家都怕扶一把之后被冤枉讹诈了。”
大伯激动地大声喊完这一句,眼睛里充满了愤怒地从每一个人的脸上是扫过,脸上写满了一种情绪——哀其不争,怒其不幸。
大伯年纪大了,文化程度也低,到现在也不会打字,不会上网,但是也从报纸上看过不少的相关事件的消息评论。
在座的除了他之外,其他任何一个人都上过网,网络上关于这种事情的评论更是铺天盖地,他们也都知道这是为什么,为什么会这样?
在如今这个金钱至上,道德沦丧的社会,人们衡量一个人的地位的标准不是他的道德多么的高尚,而是金钱,是权力。
从改革开放初期的造导弹的不如卖茶叶蛋的,到如今大学里的学术**和那些遍地都是的所谓“专家”,再到遇到突发意外时,一个个冷漠的让人不寒而栗的人们,这个社会大环境变了,人们的心变了!
有人能面对镜头平静地说出宁愿坐在宝马车上哭也不愿坐在自行车上笑;大量的地沟油堂而皇之的进入各大饭店,餐馆,以至于连小学生也知道要在竞选班干部之前给老师同学买礼物,请吃饭了。
我们到底是怎么了?
这样一个民族何谈伟大?(未完待续。。)
ps: 无语了!
感谢漂亮南茜和柳叶漫天两位书友的打赏,谢谢!
第五百二十六章灌汤包
王勇将刘上将的那份演讲稿讲给众人听之后,一群人大受启发,当即来不及告辞就纷纷起身回了电视台,一番讨论之后很快就定下来调子。
等经过一个星期的精心制作的一部被命名为《我们到底怎么了》的九十分钟的纪录片很快就在半山电视台和广大村民们见面了。
大量的图片,视频资料,一个个或是让人伤感,或是触目惊心,或是让人拍案而起,或是让人泪流满面,每个看过的人都对此表示了极大地赞誉。
很快这不片子就通过熟人递到市台,当天市电视台也播出了这部让所有国人都备受震动的纪录片,一时间整个港城市的人都似乎在心里思考同一个问题,我们到底这是怎么了?
之后省台,国家台也纷纷来人专门索要这部纪录片,一时间这部片子和半山村电视台声名大噪,已经有网络视频网站来电联系想要将半山电视台的节目放到网络上去播放了。
这些事情自然不用王勇操心了,他依然每天重复这自己的悠闲的小日子,每天美哉美哉的。
王勇将一群人打发走之后,没事人一样躺在沙发上又迷了一会儿。可是经过他们这么一打扰,怎么也无法顺利入睡,干脆就坐起来向着中午做点什么好吃的。
想了半天也不知道该吃点啥好?家里好东西虽然有的是,可是吃多了也烦啊!百无聊赖,心烦气躁的王勇随手打开了电视机。
电视里正在播放某卫视台的著名饮食节目,请了一个大厨过来教观众做菜。以前王勇也看过这个节目,每期教一道菜,一般都是做法简单,营养丰富,好吃又好看的菜式。
应该是收视率不错吧,这节目在王勇印象里已经连续做了好几年了。在如今这个金钱至上的年代。要是收视率不好,电视台的头头们早就把这节目给砍掉了。
今天,这位大厨并没有教大家做菜,而是教了一个让王勇都很是有兴趣的点心的做法。这点心的做法王勇跟张叔也学过,不过因为做法太麻烦,前期准备工作太多,他一次也没有亲自试做过。
今天看到电视里那位大厨的做法,一下子就让原本显得浑身直痒痒的王勇来了兴致,撸胳膊挽袖子,就准备去厨房亲自做一回试一试。
到了厨房。王勇打开冰箱看了一下,在一个冷藏盒里发现了前天干妈做的皮冻。据媳妇儿说是干爹那天提了一句说是三叔那里做的皮冻挺好吃,结果干妈就上心了,吃完饭立刻就跑到三叔那里学艺去了。
等晚上媳妇儿从学校回来,干妈已经做好了一大锅的皮冻,晶莹剔透,味道鲜美,媳妇儿和干爹两个人一下子吃了三盘还嚷嚷着没吃够,可把干妈高兴坏了。
冰箱里的这块大概有三四斤。已经被冻成了冰疙瘩了。据说是干妈特意留给自己吃的,只是自己刚回来的时候却忘了这茬了。
不过有了这一块皮冻,倒是省了王勇很多时间了。看到这里,恐怕很多人都猜到了王勇要做什么了?没错。就是灌汤包。
灌汤包大名恐怕就算是没吃过的人,应该也多少听说过吧?
灌汤包最早出现是在北宋时期的京城也就是如今的开*封,当时据说还不叫灌汤包,而是叫灌汤馒头或者是灌汤包子。(没想到吧?灌汤包发源地竟然是这里?)
其外形精美。肉馅与鲜汤**一室,将吃面,吃肉。吃汤三位合一,有着一种独特的魅力。吃灌汤包,汤的存在是第一位的,肉馅次之,面皮再次。
到了二十世纪二十年代的时候,出现了一位名叫黄继善的大厨,创办了一家专门经营灌汤包的饭馆叫“第一点心馆”。
三十年代的时候,为了适应市场需求,他对灌汤包的做法加以革新,将发面皮改为死面皮,同时在馅料里加入白糖和味精提鲜。通过“三硬三软”和面,使得面皮劲道光滑,不漏汤,不粘笼,不掉衣。
而且还改大笼屉为小笼屉蒸制,既保持了灌汤包的热度和形状美观,又便于经营,备受顾客欢迎,这就是灌汤小笼包的由来。
灌汤小笼包,皮薄馅大,灌汤流油,软嫩鲜香,洁白光润,提起像灯笼,放下似菊花。很快它的大名就传播开来,受到了越来越多的人的喜欢。
当时王勇跟着张叔学灌汤包的时候,张叔还给王勇讲过一个关于灌汤包由来的传说。
相传在六百多年前,元末明初,朱元璋率军打到金*华城下,由于守城兵将早有防备,把城墙加高了好几尺,还给城门加上了万斤铁闸,似的起义军攻打了九天九夜也没有攻破这座城池。
朱元璋帐下大将常遇春,胡大海等人十分焦急,白天商议了一天的破敌之法,也没商量出什么好办法。
这天深夜,睡不着觉的常大将军到帐篷外面遛弯。忽然,他发现了城门打开了,万斤闸也在缓慢地升起。,仔细一看,原来是元兵想押着一大批民夫偷偷跑到江边上去跳水。
常遇春一看,大喜啊!立刻叫来胡大海和手下的士兵径直就冲向了城门。守城的敌军一看,就想关城门放下万斤闸。
就在这千钧一发的时候,常遇春冲到万斤闸下面,用自己的肩膀顶住了下落的万斤闸。大批的起义军士兵顺利的冲入城门,去和城墙上以及城里的敌军奋勇厮杀。
一批又一批的起义军冲入城里,常遇春顶着万斤闸,太费劲儿了,时间一长,就感觉肚子饿的厉害。
恰好这个时候,军营里送来了包子和菜汤等伙食,一个亲兵赶紧拿了几个包子喂给常遇春。另一个则是给他喂汤。可常遇春饿的厉害,赶紧就大声的嚷嚷着催促:“汤,包子,汤,包子。”
身边的一个亲兵一看自己的将军肩扛万斤巨闸,汗流浃背,这么一口包子一口汤太费事了,灵机一动之下心生一计。
他让人先将菜汤灌倒包子里,再把包子喂到将军嘴里。常遇春吃着吃着,就觉得喉咙也湿润了,肚子也不饿了,力量倍增,一直坚持到士兵们攻占了城墙把万斤闸给提了上去为止。
后来,常遇春还特意问亲兵:“你那天给我吃的是什么好吃的,好吃的很啊!”
亲兵笑着说:“就是你说的汤包子啊!”
常遇春也笑着说:“要是没有你的汤包,恐怕我早就被万斤闸给压趴下了。”
据说之后,这种吃法就迅速在军中传播开了。之后更是很快就传到了民间,经过一代代的大厨不断改进,就有了如今我们见到的灌汤包。
当然了,这只是个传说,因为史书中有明确记载,在北宋时期,灌汤包的雏形就已经出现了,并且在当时都城汴梁城十分的流行。
其实,灌汤包就和传说中的一样,无非就是汤和馅料一起包进面皮里而已。这里面的门道就是一道窗户纸,一捅就破了。
不知道的人还以为怎么着才能把热汤灌进包子里,还不流出来啊?其实很简单,就是王勇之前从冰箱里拿出来解冻的皮冻。
把皮冻或者其它肉冻加入到馅料里,包好之后放到笼屉里上火一蒸,肉冻化开了,被面皮包裹着不漏,这就是灌汤包的秘密所在。
不过想要做出美味好吃的灌汤包,可不是这么简单的。灌汤包最讲究汤不能漏,包子又不能粘笼屉,这里面的门道那可都是大师傅的不传之秘呢。
王勇准备做的是蟹黄灌汤包,为了准备蟹肉蟹黄,他特意从小世界的海洋里摸了三只每个都有半斤多的膏肥体满的大海蟹,手脚利落的剔出蟹肉和蟹黄。
切了一段上好的五花肉,把肉剁成肉茸,蟹肉同样剁碎备用。猪肉,蟹肉和蟹黄因为是生的,所以要先炒制一下。
锅里加入适量的荤油(也就是猪油),放入蟹肉,蟹黄,键入一点姜末去腥,等煸出来蟹油之后,盛出加入猪肉,皮冻、酱油、料酒等拌成馅料。
把馅料包入面皮之中,很快王勇就包了三十多个灌汤包。因为没有那种小笼屉,王勇直接把包好的灌汤包放到了大铁锅配套的那个直径差不多一米的大笼屉上。
一笼屉放满,王勇这才腾出手来往大锅里加适量的水,然后点火烧水。之所以之前没烧水,是因为现在时间离午饭还早,早早的做出来,等到午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