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泪-第3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你说的,是不是那个经常在文艺杂志上刊登连载小说的兰尼亚女作家,叫什么来着……”
“蕾蒂…琼(Lady…Joan)。”罗蕾莱把头巾摘下来,一边拭了拭脸上的汗水。“这是她的笔名。至于她的真名,反倒没几个人知道了。”
这个名字格特的印象不深,他也没怎么看过此人的作品。不过看到罗蕾莱不像在奥登时那么沉寂,恢复了往日的活泼,他也觉得高兴。还有一点让他觉得高兴的是,罗蕾莱解下头巾后,那头乌黑浓密的秀发是散开的,在他这个角度,可以毫无顾忌地欣赏着对方的容貌和她的头发。
简直像乌鸦的羽毛。
格特在心里这样对自己说着,他一边心不在焉地回答着朋友自己为什么会经过这里,一边眼睛仍然没有离开她的脸和她的头发。罗蕾莱把自己的位置让给了一个等待列车的老妇人,格特也陪着她站到站台棚子的边缘下。天色更加阴沉了,似乎很快就要下雪,格特凝视着那头长发,表面上谁经过他身边,看他一眼,都会认为他是一个年轻但严肃的军官,可谁又会知道,其实他此时的心里正在胡思乱想。
“她这次没有把头发绑起来,太好了……为什么不经常这样呢,这样的话……也对,以罗尔的外表,不管走到什么地方都会引人注目。瞧,要是再披上带蕾丝花边的镂空的白色纱巾,就像教堂里那些女人们经常带着的,不过,要更轻巧些、更薄些,那样的话才能更清楚看到里面的头发有多漂亮……白色的、花朵形状的蕾丝边……”
等到格特的目光与罗蕾莱惊讶的目光接触后,他才发现自己的手不知什么时候已经摸到了她的长发上。他愣了一愣,拿起手,伸到对方眼前。
“瞧,下雪了。”
在格特的手指上,粘上一片近乎透明的冰花。这片美丽的雪的结晶,正因为格特手掌的热力,而在缓缓溶化。罗蕾莱笑了起来,她似乎明白了。
“谢谢,我自己都没注意到。”
她摸摸自己的头发,看看再有没有被雪粘到的地方。格特心里总算松了一口气,不过也觉得颇不好意思。
天终于开始下雪了,那些雪花像鹅毛一样飘落下来,飘到每一个角落、每一个人身上。格特又要上火车了,而罗蕾莱也要搭乘别的火车往边境而去。能够在这里遇到对方,他们都觉得非常欣喜——也许格特心中高兴的程度要比对方能想象到的还要高一些。临走时,格特看着车窗下的朋友,嘱咐她去到那里一定要给自己写信,罗蕾莱也告诉他尽量给自己写信报平安。罗蕾莱就那样一直站在站台上,目送着列车的离去。直到看不见那个站台了,格特才重新坐回到车厢内。虽然车内没供暖设备,不过他却一点也不觉得冷。
在看到队友们那种心领神会的嘲弄眼神后,格特也不去解释什么,他已经有了接下来这一路上会被他们拿来作话题的准备了。不管别人说什么,他既不回答也不反驳,因为现在在这个年轻人的心里,依然在回味着刚才在站台上的那一次细微而不可言喻的触碰。战争的事也好、飞机的事也罢,在这个时候,年轻人都暂时地把它们忘了。对于年轻的心而言,不管在何等严苛、困难的环境下,那种与生俱来的被埋藏压抑许久的感情,依然会绽开出奇妙的花朵。
第三十五章 抉择(1)
虽然经过自己的亲自分析和当面说服,对方也同意了他的方案,不过施泰因将军仍然急切地盼望着自己的计划会得以采用。对此,首相府与三军指挥司令部的人告诫他:不要心急,必须一步步来。他知道这所谓的“一步步”,就是指要说服那些老将军们。他对自己的计划很有信心,可那些一向求稳的将军们可不那样看。
在首相接见军方高层,并且提出再次考虑第二号方案的可行性时,不少人都明白他的倾向已经滑向施泰因那边了。不过即使如此,军方——其中以陆军的元老们为最——都不看好装甲部队能有什么作为。即使是对装甲部队没有成见的人,也会指出,在曼尼亚境内敌人所拥有的坦克数量,也超过己方。这样硬碰,恐怕不是个好方法。在被问到施泰因方案能否取代第一号方案时,陆军中元老中的元老阿格斯元帅坦诚在演习中所见到的成果,他提出装甲部队确实有作为,不过要承担主力部队的任务,仍然有所欠缺。
“我的意见,是可以在第一号方案中加强装甲部队的部分,利用他们的火力,为步兵打开一条通往曼尼亚腹地的道路。不过像施泰因所说的那样,完全以装甲部队为先锋,那样实在太过冒险了。”
其他将军也纷纷点头赞同。他们在年轻的时候,就经历过了第一次神谕战争时的那种残酷的阵地战,始终认为步兵才是决定战争胜负的关键。对于他们的这种思想,也不能说是毫无道理。只是那些支持坦克派的军官们,显然对此不以为然。
“装甲部队为先锋,正是为了更好地为后边的兄弟部队减少伤亡、并且有效而迅速地占领那些地区。如果只能把坦克分散使用,那还不如不用!”
加勒特作为装甲兵总监,始终看好施泰因的方案,并且敢于对总参谋部那种老式的方案提出质疑。看到他的表态,在此次战役中担任第5集团军司令的陆军中将赫伯特不禁说道:
“您的用意很好,可是从实际执行层面上来看,那种笨重的坦克,就算可以顺利地通过敌人的地盘,但是它们能不能建立起登陆场,让后面的步兵跟上,都还是个问题呢。”
加勒特对此不屑一顾。“这是我们的问题,与您无关。”
三军指挥司令部部长西格蒙德上将也看向首相和那些反对第二号方案的人。
“行与不行,可以通过实战演习来判断。况且第一号方案虽然在第一次神谕战争中没有使用过,但类似的战术对方也很熟悉。很难说他们会不会已经猜到我军会采取同样的手法,再次对他们发起进攻。那样的话,我军还没出动,就已经先输一筹了。”
国防部部长利亚姆(Liam)元帅是首相的心腹,他虽然在军中资历不浅,不过不少人都认为他是借着与首相的良好关系才坐上这个位置的。他看着施泰因的作战计划书,又看着精致准确的沙盘模型,提出了自己的问题。
“如果真如你们所说的那样,可以顺利地从曼尼亚边境防线的缺口绕到他们身后、俘虏了他们的大军,那么,接下来,先锋部队又要做什么?”
“当然是直指曼尼亚的首都!”
加勒特中将毫不犹豫地回答道。面对他的自信,有人摇头,有人愕然,有人赞赏,也有人看着首相。卡尔…海因茨打量着军事地图,曼尼亚中部腹地多以平原为主,但边境地区却是山区与密林。禁卫军装甲师师长约瑟夫…海因里希(Joseph…Hyinrich)一向以敢和别人抬杠面闻名,他此时看着几位集团军司令的脸色,笑了一笑。
“诸位,等你们的部队还在山区的树林里摸索的时候,我们恐怕已经到了曼尼亚的首都了。”
不少人对他的话心里嗤之以鼻,但表面上仍然得维持住风度。他们才不相信那些笨重的大家伙,可以翻山越岭、突破敌人严密的防线,然后以极小的代价穿过曼尼亚的腹地和守军,到达首都。要是那时候真的有人敢对他们保证这是实话,那他们也只会觉得此人在说谎,而且是在说个不切实际的大谎话。其实这也很难责怪他们,因为即使在现今他们亲眼目睹过坦克在作战中的种种好处,可他们的思维仍然难以忘却在上次大战时,坦克刚诞生时那种无比笨重只会吓唬人的丑态。大部分老年人的思维确实比较顽固,这也更让年轻的一辈觉得不能接受。
面对着这场奥登尼亚军方高层的新老之争,首相海因茨就算心有所属,但也不能不顾反对者的想法而来个一边倒。他这样宣布道:
“第一号方案和第二号方案都进行实战演习,我将亲自到场观察。”
也就是说,谁优谁劣,要通过演习的结果来决定。这个宣布不少人都还能接受,他们都打算在接下来的演习中,用自己所信奉的战术方案,打得对方落花流水。
12月中旬,6个集团军群都集结在演习场地,进行了这两个方案的各自演习——当然,按照惯例,充当敌人一方的部队只是奉命防守,并不知道对方会以什么形式什么时间进攻。按照总参谋部的思维,在炮兵坦克等部队的强大火力支援下,步兵向敌人的防线发起攻击。担任敌人角色的部队则躲在模拟曼尼亚防线的壕沟里,给对方来个迎头痛击。虽然有侧翼两边的部队夹击,不过敌人的抵抗依然令进攻部队的进展缓慢。这条壕沟是奥登尼亚军为了制造出曼尼亚防线而作的,为的是让士兵们可以提前感受敌人的阵地。虽然空军也同样前来配合作战,但敌人的坚固防线几乎没怎么被伤及,里头的敌人依然源源不断——因为根据情报显示,曼尼亚防线内部可以通到其它阵地去,也方便支援,所以奥登尼亚军也照此来设计这条伪防线——先头部队花了颇高的代价,最后才终于占领了防线的一端,不过却让防线内的大部分守军得以安全撤离。
面对这样的结果,总参谋部和支持此方案的将军脸上都有些挂不住。海因茨来到主席台观摩演习,他没说什么,不过从神情来看都能看出他对演习结果不甚满意。
第三十五章 抉择(2)
当他们来到另一处演习场地后——这里进行的是第二号方案的演习,负责监督演习的军官前来报告,演习已经结束了。这让众人大吃一惊。利亚姆看了看海因茨铁青的脸色,赶紧询问对方:
“这是怎么回事?难道说……演习没法进行下去吗?”
“不,长官,演习确实已经结束了。我方先头部队俘获了整条防线的敌人,并且已经建立好了登陆场。由于您的指示,实战只是到突破防线为止,所以现在已经宣布演习结束。我军装甲部队全数通过该防线,并且抓获了敌人的指挥官。”
所有人都说不出话来。就连原本支持施泰因方案的人也完全没有想到,他们竟会取得如此胜利——虽然这只是演习,不过不表示担任敌人角色一方的部队会因此手下留情。海因茨虽然对施泰因计划颇为中意,可他对方案能否实行始终抱有一些疑虑。不过现在看来,他的疑虑似乎是多余的了。
一量新式的涂着黑绿色油彩的重型坦克驶到主席台前,炮塔打开,装甲兵总监从里面爬出来,他的脸上虽然有油污,不过却是意气风发。在其后驶来的通信指挥装甲车上,两名士官把敌方部队的司令——担任此次防守任务的防线司令奥多中将押了下来。这位将军灰头土脸,双手还被人绑着,显然是成了阶下囚。他一见到首相等人就嚷嚷开了:
“首相阁下!他们、他们……他们都是犯规!一群卑鄙小人!”
“这是怎么回事?”
听到奥多的这番“申诉”,海因茨皱起眉头。加勒特不慌不忙地走上前来敬礼,然后报告道:
“在演习开始后,我方按照原定的作战计划,没有直接进攻该防线,而且采取迂回战术,以装甲车和坦克为主的先头部队穿越了丛林地带,来到防线的后方,堵住了防线的出入口,迫使敌人投降。这就是演习经过。”
负责在此次实战学习中担任裁判的军官也向首相表示,这是实情。而且在整个演习过程中,他们都没有任何犯规举动,只是依照自己的战术来进行。海因茨冷冷地看向忿忿不平的奥多,问道:
“既然如此,您为什么还一个劲地说他们是犯规呢?”
“因为,因为,他们偷袭、而且,事前完全没有一点迹象……”
明白到对方确实没有犯规,但奥多还是觉得这支部队太“乱来”。不过在首相等人的注视下,他只好低下头,承认自己这次演习失败。
毫无疑问,这两场演习证明了一个道理:在新时代的战争中,步兵师也许依然会活跃在战场之上,不过能够取得决定性胜利的,却是装甲部队。陆军的元老们都对此很不满意,认为要是再来一场演习,结果肯定大不相同。不过坦克派的军官却认为,不管你们再来多少次,我们照样可以把你们打得晕头转向。可是在事实面前,总参谋部与它的支持者都不得不有所收敛。首相在之后的秘密会议上,看着众人,宣布道:
“我想,这次的实战演习,已经可以作为例证,让各位先生们作出选择了吧。”
言下之意,当然是希望他们改变初衷,转而支持第二号方案。施泰因在得知自己的方案大获全胜后,虽然高兴不过他也知道,那些老顽固的脑筋不是那么容易就松动下来的。果然,总参谋部部长索罗尔德(Thorold)元帅——他也是海因茨的心腹之一——向首相表示:
“我相信这一次是由于防守一方疏忽大意所导致的结果,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