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去读小说网 > 科幻电子书 > 四野战事珍闻全记录 >

第22章

四野战事珍闻全记录-第22章

小说: 四野战事珍闻全记录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李天佑因为上次攻打四平不利,至今仍怒火在胸,主攻部队到齐后,便下令清除四平外围一切敌军。到3月8日,解放军拿下了在四平外围最坚固的阵地——三道林子地堡群,四平城攻坚战即将打响。
    3月12日,正是一场大雪过后,天色初晴。解放军步兵、炮兵踏着厚厚的白雪,迅速进入阵地。7时40分,五颗信号弹闪着彩光飞上天空。一瞬间,各阵地上火炮齐吼,山林震撼。四平城顿时黑烟弥漫,处处喊杀声震天。解放军一纵、三纵、七纵和独立2师分别从五个方向发起突然进攻。不到半个小时,各纵队全部攻入城中,彭锷惊慌失措,忙带着各部人马向东区收缩,意欲集中顽抗。解放军穷追猛打,当日晚,已将国民党军逼入四平城东北角的化工厂和发电所一带。
    13日晨,天刚蒙蒙亮,解放军各纵队已将四平东北角死死围住。一阵炮声过后,各路人马奋起冲锋,迅速地结束了战斗。这次攻取四平仅仅用了23个小时,19;000多国民党守军除了4;000多人被毙伤,其余全都当了俘虏。
    东北人民解放军日益壮大,所向披靡,让国民党军人人自危。早在林彪派兵初至四平城下,郑洞国就感到大事不妙了,他从蒋介石与卫立煌的争吵中更是觉得东北前途无望。3月初,郑洞国借口胃病发作,向卫立煌请假,要求到北平就医。卫立煌自是不允,无奈郑洞国打通数人前来充当说客,卫立煌只好同意。郑洞国如愿以偿,兴高采烈,打点行装、订好机票,正待起身。谁知东北形势突变,卫立煌接到报告,解放军大批涌向四平。细一盘算,卫卫煌面色顿变,四平守军有限,战斗力不强,必将失守,此后,林彪将攻打吉林或长春。为保存力量,卫立煌决定放弃吉林,将驻在那里的60军向长春撤退,两处合兵,以力保一处不失,否则,极有可能被林彪逐个吃掉。于是,他急令郑洞国放弃治病,速往吉林部署撤退。
    3月8日上午,郑洞国乘飞机抵达吉林,立即在60军军部召开紧急会议,命令军长曾泽生马上带兵撤往长春。接此命令,曾泽生大吃一惊:“马上就撤?”
    郑洞国不予解释:“今天晚上就开始行动,要迅速,争取在共军得知消息前进入长春。”曾泽生愣了半天,才回应道:“是!”郑洞国摆了摆手,说道:“快去准备吧。”
    曾泽生急冲冲地去下达撤退任务,忽听得郑洞国叫住了自己:“还有一件事,记住:撤退之前务必把小丰满水电站彻底炸掉。”
    当天傍晚,吉林城内一片混乱。国民党政府官员、地主商人拉家带口,开着汽车、赶着马车争先恐后地逃出城区,各大道路水泄不通。曾泽生亲自指挥特务营维持秩序,将军民分成两路。杂乱无章的人群乱哄哄地未走出5公里,忽听得身后轰隆轰隆的一阵爆炸声。郑洞国以为曾泽生已炸掉了小丰满水电站。在忙乱之中他却没有注意到,吉林城内仍然是处处灯光。
    原来是曾泽生不忍心炸了水电站,只是让后面的部队把带不走的弹药销毁了。由于60军本来是云南王龙云的部队,曾泽生来到东北,饱受国民党嫡系将领的刁难,早已心怀不满。
    3月10日,林彪得知吉林守军已悄然撤往长春,暗吃一惊,匆匆调令东满独立师沿路追击。但由于动身已晚,直追到太平岭一带才赶上60军。双方进行了短暂的交火,60军丢下拖后的运输团,很快就与从长春来接应的新7军38师会合,于11日逃进了长春。
    两天后,林彪已打下四平。至此,国民党在东北只剩下沈阳、长春、锦州、营口等几座孤城,被解放军团团包围,相互之间无法接应,城中物资只能靠空运补给。
    此时,卫立煌已是坐卧不安,就剩这几座城市了,不敢轻易再做放弃了。自郑洞国指挥吉林守军退入长春后,卫立煌令郑洞国留在长春,主持军务。郑洞国拒命不从,乘飞机返回沈阳,强烈要求去北平治病。最终只得蒋介石出面,严令郑洞国防守长春。
    郑洞国长叹一声,自认命运不济,满怀凄凉地于3月下旬飞回长春。
第35节 林彪与毛泽东的分歧(1)
    1948年的春天是破碎的。
    蒋介石匆匆从庐山返回了南京。坐在地图前,他恍恍惚惚地想,整个东北就像是一只散发着珠光宝气的金玉杯子,却让林彪几年的旁敲侧击,化成了几块零落的碎片。郑洞国去了长春,可长春能因此而保住吗?不能。谁去了也保不住,不仅长春保不住,沈阳也会丢的。早晚的事儿。城可以丢,但兵是万万不能丢的。
    想到此,蒋介石突然在心中窜起一股怒火:“那个从来就不知道什么叫做命令的卫立煌!”
    一纸电文从南京直发沈阳。
    在这个春风轻荡的4月之初,卫立煌遵照蒋介石的命令飞到南京。
    蒋介石压住心中怒气,尽量显得心平气和地说:“现在,长春和沈阳之间已经交通断绝,单凭空运无法维持多久。在这种情况下,尽快将主力部队撤到锦州方是上策,至于沈阳和长春,只要留下少量部队防守就行了。”
    卫立煌立即站起身来:“目前,各地的军队整训尚未完毕,我们的主力部队根本就没有能力打到锦州,很有可能走到中途即已被共军吃掉。”
    争执再起。几经争吵,蒋介石忽然冷笑道:“当前,沈阳、长春等地的物资补给已无法长期保证。”
    哪知卫立煌却不紧不慢:“物资补给不是难题,我们可以与美军顾问团商量,相信会得到有效的解决。”
    蒋介石本想以物资补给要挟卫立煌撤军锦州,不想卫立煌另有对策,只气得一甩袖子:“那你就自己去解决吧。”
    二人再次不欢而散。
    卫立煌的确是个执著的人,出了总统府,立即找到美军顾问团。5月,美军顾问团代表在团长巴大维的带领下飞抵沈阳。他们视察了沈阳城内外的形势,并观看了国民党军队的各兵种联合演习。随后,巴大维向卫立煌许愿:同意另外拨给国民党军10个师的武器装备。
    此后,美军运输机源源不断将兵员装备、粮食、弹药等运到沈阳、锦州。
    蒋介石不断找卫立煌协调意见,却令毛泽东对东北局势担心不已。
    毛泽东担心蒋介石一旦说服了卫立煌,将会破坏自己的战略设想。他希望能将东北的国民党军全部拒之关外,原地消灭。否则,如任其撤入华北,不仅将助增国民党在中原的实力,而且再想寻机歼灭也实为不易。所以,自1948年2月起,毛泽东就指示林彪:对我军战略利益来说,是以封闭国民党军在东北加以各个歼灭为有利,攻下锦州以实现“关门打狗”十分关键。
    然而,此时林彪却另有想法,整天面对地图,苦思冥想。毛泽东多次催促他早下进攻锦州的决心,身边的罗荣桓和刘亚楼也急得团团转。但林彪不为所动,几天后,他给毛泽东发了一封冗长的电报,认为锦州城防工事坚固,又有15万国民党重兵把守,如同攻打四平一样,久攻不下,必因敌军援兵涌至而造成被动。此外,要打15万人设防的锦州,必须有大规模的重武器,和六七十万人的后勤供应,这样庞大的供给需要大量汽车和油料,如果油料耗尽或遭到空袭,大批机械化装备都将丢给敌人,解放军也难以安全撤离战场,只会陷入危险之境。相比之下,长春距解放军后勤基地最近,且守敌最弱,受援困难,眼下攻打长春方为上策。
    电报到了西柏坡,毛泽东拍案而起,大发雷霆:“这个林彪,我看胆子太小,二月份就叫他南下北宁线,两个月过后,仍然迟迟不动,还要先打长春,不然,我去东北带兵去!”
    周恩来见毛泽东发怒,忙上前劝说:“主席,林彪似乎也有他自己的顾虑,既然他要打长春,就让他试试吧,同时,更重要的,我们要多加申明南下北宁线的重要性,让他尽早下定决心。”
    毛泽东十分不悦地走了两个来回,挥了挥手:“也罢,就先让他试试,不试试,他是不会下决心的。”
    4月22日,林彪的计划勉强得到批准。毛泽东以少见的批评口气在电报中说:“我们同意你们先打长春的理由是先打长春较先打他处要有利一些,但绝不是因为先打他处特别不利,或有不可克服之困难。你们所说打沈阳附近之困难,打锦州附近之困难,打锦榆段之困难,以及入关作战之困难等,有些只是设想的因难,事实上不一定有的。有些是实际的困难,在你们打下长春南下作战时会要遇着的。特别在长春万一不能攻克的情况之下更要遇着的。因此,你们自己,特别在干部中,只应当说在目前情况下先打长春比较有利,不应当强调南下作战之困难,以免你们自己及干部在精神上处于被动地位。”
    林彪看着电报默默不语。过了许久,他才有气无力地下了命令:“围攻长春!”
    东北人民解放军迅速集聚于长春城外惊醒了枯坐城头的郑洞国。他现在无处求援,国民党军占领的一座座城池早已被解放军切断了联系。郑洞国如一头困兽,在城头上四处巡视。
    “与其坐而挨打,不如主动出击!”
    5月21日,郑洞国命令新7军新38师主力和暂61师主动冲出西门,占领了长春西北30公里处的小镇。林彪见郑洞国率先出战,立即命令一纵和六纵前去迎敌。哪知一出手就碰了个硬钉子,一场恶战直打到5月24日才将国民党军打回城内。
    林彪浓眉紧锁。长春守敌远不是他想像的那样不堪一击,初次交战,已发现他们实力仍然强大,硬攻长春,目前没有绝对把握。
    5月29日,林彪致电中央:自己对长春之敌估计不足,郑洞国不仅抵抗坚决,而且工事完备,攻打解放长春,即使付出最重大的伤亡,最后仍可能无法解决战斗。此种战斗绝非一个猛攻所能拿下,而须逐屋逐堡夺取。因此,建议不再硬攻,改为以一部分兵力对长春久困长围。
    毛泽东仔细看着电报中的内容,又多次向林彪询问具体情况,最后于6月7日同意了围困长春的方案。但他同时也指出:围困长春更要立足于打,而不是围而不攻。同时,东北人民解放军更重要的任务是要尽快完成下一步入关作战或在冀东、锦州地区作战的准备。
    但林彪没听进毛泽东的提醒,仍在计算着长春的攻守力量。直到7月20日,他算不出一个有把握的进攻方案,终于将地图一摊,回电中央:“放弃攻打长春,同意大军南下。”
    毛泽东长出一口气:“这个林彪转个弯儿还真不容易!”立即发出回电:抓紧时间,争取8月间在北宁线和承德一带打响战斗。
    但毛泽东想错了,林彪的弯儿还是没有完全转过来。他虽然同意南下作战,但在总的战略意图上,仍有不同想法。他的意图是只打辽西走廊北宁线上的几个小城市,先放开锦州等地。
    几年来,连续攻打四平和长春已慢慢地使林彪的头脑中产生了对攻坚战的畏难情绪。
    毛泽东看出了林彪的痼疾所在,向他明确提出:“作为一名高级军事将领,必须要有敢于与国民党军打大仗的信心和勇气。此次南下作战,首要目标是锦州和唐山。”
    毛泽东这一明确指示如给林彪当头一棒,他枯坐不语。拉着脸沉默了几天,连续给毛泽东发去几封电报,先是提议要华北的杨得志、杨成武两个兵团出动配合,然后又说自己粮食尚未准备好,南下途中桥梁已断等等。
    毛泽东终于怒火又起:“林彪所提出的困难全是借口,速给林彪回电,原话不变。”
    8月12日,林彪、罗荣桓和刘亚楼接到毛泽东的电报,面面相觑,他们从未见到过毛泽东如此口气的电报,再也不敢推说什么,只得一面委婉说明具体情况,一面明确表示:马上南下。
    为了迎接新的战斗,林、罗、刘三人决定随军南下。8月14日,东北人民解放军正式将东北军区和东北野战军分开,军区工作由高岗、陈云、李富春、伍修权等负责,而林、罗、刘等则专心负责前方作战指挥。
    经过紧张的粮食筹备和道路抢修,林彪于8月29日向各纵队下达了战斗动员令。1948年9月10日起,东北野战军从各处火车站秘密登车。运送部队的列车全用棚车,开车前车门加锁,贴上封条。列车运行时看不到部队人影,听不到说话声音,就连铁路员工也不知道运的是什么。在短短的9天之内,十万大军安全、迅速、秘密地运到了辽西。
    国民党军队的情报机关对此居然一无所知,而辽沈大决战的序幕却已悄然拉开了。
    1948年9月3日,林彪将刚刚制订的东北野战军作战计划发送到了西柏坡。
    毛泽东手持这份计划,踱着大步子,不禁再皱眉头,说:“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