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谈-第54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肫渖杓圃硐嘟亩忍捉⒌姆掷嘀鸾ゲ辉俦皇褂茫�2种舰型归于一流。
可能因为对这类刚问世的军舰不了解,或者是为了急于定议,李鸿章并没有过多留意这种与“济远”级军舰完全不同的装甲巡洋舰,而是选择了提高装甲甲板安装位置、加大煤仓容量的“济远”改进型,随后立刻指示驻德公使许景澄与伏尔铿船厂签订订造2艘巡洋舰的合同,并与福州船政函商,由船政派匠首陈和庆,以及艺徒裘国安、曾宗瀛前往德国,分别担任即将建造的新式巡洋舰的验料和监工。同时,将选定的方案告知曾纪泽,要求在英国照式建造2艘。1885年9月18日,经过谈判,许景澄与德国伏尔铿造船厂草签了2艘“济远”改进型军舰的订造合同,第一艘造价300万马克,约定1887年1月20日前完工,第二艘经过讨价还价,降低了6万马克,约定在1887年4月20日前完工。2舰所有价款分3次支付,首批于9月26日通过汇丰银行汇至德国。另外连同在英国的2艘巡洋舰所需的火炮也一并在德国订购,价格4万4千英镑。不久在英国的2艘巡洋舰的合同也签订。
然而就在4艘“济远”改进型巡洋舰即将开工之时,10月15日,主持海防建设的醇亲王奕譞收到2封来自海外的书信,内容均是批评“济远”号巡洋舰的设计,认为该型军舰存在诸多问题,而且当时国内对经手订造“济远”号巡洋舰的原驻德公使李凤苞的批评之声,也逐日高涨。此时醇亲王奕譞刚刚主持海防工作不到3天,对于这个技术性很强的问题一时手足无措,索性小心为上,致函军机处,通报“济远”号设计问题过多,要求4艘新式巡洋舰绝不能仿照其建造。
当时一直较为关注新式海军建设的慈禧太后很快也得到了消息,认为这拿不准的技术争论,应谨慎从事,主张对李鸿章一力推荐的“济远”式军舰予以否决,毕竟这4艘军舰是由****出资建造的。10月16日,慈禧太后下懿旨:“闻‘济远’快船不甚合式,应暂缓照式建造。著曾纪泽、许景澄于著名各大厂详加考察,何式最善,电奏候旨遵行”。随后光绪皇帝又颁布谕旨进行补充,严令曾、许二人,“必须亲历大厂,详加考察,仿照西国通行有效船式建造”,“将来造成后,如不得用,惟该大臣等是问”。至此,争议颇多的“济远”式没人再敢提及了。
许景澄,字竹筠,浙江嘉兴人,虽然是科举出身的传统文人,但是思想却较开通,出使德国期间,参与了大量与舰船、军火订购相关的工作,以对工作极为负责的态度,通过自学,掌握了大量西方近代海军、造船知识,事后其在柏林使馆编撰的《外国师船图表》,资料翔实、议论精辟,是近代中国人编写的第一部世界性的海军年鉴,在中国兵书发展的历史上占据重要地位。与李鸿章不同,许景澄自始即对德国伏尔铿船厂提出的第二种方案大感兴趣,脑子里一直念念不忘装甲巡洋舰的身影。清廷的严令,恰好让许景澄得到了独立按自己想法选订新军舰的机会,很快一种新式巡洋舰的方案便被提交了出来,这便是后来著名的“经远”级装甲巡洋舰,德国装甲巡洋舰的开山之祖。
德国伏尔铿船厂设计的“经远”级装甲巡洋舰,正常排水量2900吨,长82。4米,宽11。99米,最大吃水5。11米,主尺度大于“济远”级穹甲巡洋舰,但吃水相近。动力系统采用的是2座先进的卧式三胀往复式蒸汽机,配套使用4座分别安装于2个锅炉舱内的燃煤锅炉,锅炉单个重38吨,底座长约18英尺,宽约11英尺6英寸,蒸汽机汽缸直径分别为33。5英寸,45。5英寸,66。5英寸,活塞行程29。5英寸,2座蒸汽机通过主轴各驱动一个直径4米的铜制螺旋桨,功率4400匹马力,航速16节。(一说功率5000匹马力,航速15节)“经远”级军舰的煤仓容量显然是记取了“济远”的前车之鉴,增加至320-350吨,大大高于“济远”舰230吨的煤仓容量,因而“经远”设计时只设置了一根桅杆,完全没有考虑使用风帆索具。
作为德国自行设计建造的第一艘装甲巡洋舰,因为带有不确定的技术尝试特点,“经远”级军舰舰体构造上具有很多独特之处,可以认为是综合了德国“萨克森”、“胡蜂”以及中国“济远”级等军舰设计元素的产物。国内以往通常认为,“经远”级军舰主甲板上有一层纵贯全舰的甲板室,其实这是对“经远”级军舰资料掌握不充分而造成的误解。实际上,“经远”级军舰只设计有首楼,位置在舰首至主炮台的前沿之间,首楼和首楼顶部甲板的主要用途是起锚作业,装有锚绞盘、吊锚杆等设施。至前主炮台后,首楼顶部甲板两侧各有梯子连接到主甲板,但由于“经远”级军舰主甲板两侧装有与首楼甲板齐平的舷墙,从侧面照片看起来很像是连为一体的,以至一直一来被误认为主甲板上有大片甲板室,实际只要把握好首楼侧面有舷窗这一特点,就很容易区别出首楼和舷墙各自的范围。
舰首露炮台之后,有一座很大的平台横跨在两侧的舷墙之上,平台前左右3面设有胸墙,以保护在平台上活动的人员。平台上,前部是“经远”级军舰的装甲司令塔,司令塔内底部与下方的露炮台相通,这是战时的指挥所,内部装有带水压助力的8柄舵轮。在司令塔后面不远,是一座木质构建的小屋,内部设有信号旗柜,是“经远”级军舰的信号旗室。司令塔与信号旗室顶部又有一层露天平台,装备罗经、车钟等操舰设备,称为露天舰桥或罗经舰桥,是平时的操舰指挥场所。
“经远”级军舰的主甲板是水兵活动的主区域,各类设施相对简洁,其中最大的建筑物,是高耸的单桅、双烟囱,这也是该级军舰重要的外部特征。这种从1868年起就在德国军舰上经常出现的布局模式,之前曾在“济远”级军舰上运用过,它的主要弊病是,前方烟囱冒出的滚滚浓烟,势必会导致后部桅杆桅盘里的工作环境变得恶劣,而“经远”级军舰桅杆之前的烟囱有2座,桅盘被烟熏火燎的程度必定会加倍。
为保护在主甲板上活动的水兵,舰体中部的主甲板两舷,设置了高过人头的舷墙提供遮护。舷墙内部为中空结构,平时每天早晨水兵都会把折叠好的吊床放到里面存放,这些吊床既可以作为救生用具,因为一个捆扎得很好的吊床,据说能在水里漂浮数个小时之久,而战时,舷墙和它里面的吊床又能起到一定的防弹作用。横跨舷墙之上,前后分别有3组门式搁艇架,存放“经远”级军舰所需的各类小艇,与之配套,桅杆底部前后则分别配有一根体积很大的吊杆,用以吊放上面的舢板小艇。而就在桅杆部位,“经远”级军舰舷墙外侧左右各装饰有铜制的舰名牌。军舰中部高高的舷墙延伸至舰尾附近后陡然降低,在高舷墙的末端搁置了一座平台,上面装备有1座标准罗经,这是军舰的尾部指挥台,相应的在桅杆后部还有一座备用的双联人力舵轮,这套系统主要作为备用的指挥所使用。
“经远”级军舰的装甲防护是她之所以成为装甲巡洋舰的主要原因,军舰中部仿照了“定远”级军舰,用“竖甲”四面围成一个防御坚固的空间,称为铁甲堡,炮台的旋转机构、弹药舱、锅炉、蒸汽机等要害部位都被设计在这个区域内。铁甲堡的厚度十分惊人,最厚的部分竟达到9。5英寸,但是这全有上中下三段装甲拼成的防护(最上方的一圈厚度为9。5英寸,其下两圈分别为5。2英寸),整个高度只有区区5英尺11英寸,实际防护面积十分有限,这可能是因为2900吨的小型军舰无法负担过重的铁甲,而作的无奈设计,德国设计师心中的想法可能是想要尽量压缩铁甲堡的高度,将细长的装甲敷设在军舰最要害的部位,以减轻装甲重量。
但是,实际上“经远”级军舰的铁甲堡设计的位置过低,正常排水量时,铁甲堡的上部也只不过和水线略平甚至偏低,很难保护水线以上的舰体,满载时则更可想而知。此外由3段装甲拼接而成的铁甲堡,并没有像以后的战舰装甲列板那样采用互相噬合的制造工艺,一旦接缝处中弹,很可能会造成装甲带破裂进水的可怕后果,因此,“经远”级军舰使用的窄而厚的铁甲堡实际存在诸多问题,这也是第一次尝试设计装甲巡洋舰的德国,技术不成熟的表现。
在****铁甲堡的前后,军舰首尾还各安装有一段穹甲甲板,穹甲****隆起的部位厚度为1。5英寸,而两侧斜入水线下的部分厚度为3英寸。虽然吸取了“济远”的教训,将穹甲的中部隆起提升至水线之上,解决了一旦水线处中弹进水,穹甲会被海水完全淹没的弊端。但同样因为考虑到控制全舰重量等问题,穹甲的厚度显得过于单薄,不由得让人对其防护能力表示怀疑。
此外,位于军舰前部的主炮露炮塔胸墙使用了8英寸的装甲,值得一提的是,“经远”级巡洋舰的主炮露炮台上,没有再沿用“定远”和“济远”级那种闷罐一样的穹盖式炮罩,采用的是厚度1。5英寸的后部敞开式炮罩(或称护盾),这一处重要的改进,也是英国发明的后部敞开式炮罩第一次被德国模仿。熟悉19世纪军舰结构的人都明白,当时的军舰一般都还有一处重要的装甲防御部位——装甲司令塔,“经远”级军舰的装甲司令塔护甲厚度虽然达到6英寸,但一处细小的不慎,给这个重要的心脏部位埋下了隐患。早期中国军舰上司令塔的观察窗,都是类似碉堡枪眼的开口,每个开口宽度不大,防护效果较好,但视野却不太理想。而“经远”级军舰的司令塔则改换了另一种样式的观察窗,司令塔的顶盖和塔壁通过几根安装在司令塔内侧的柱子相连接,顶盖和塔壁之间留出一定高度的空隙,这条隙缝便成了整通式的观察窗,除了几根直径不大的柱子外,横向再无其他阻隔,因而视野相对开阔得多。但这也意味着,很多稍小的弹片甚至小口径炮弹,很有可能就会顺利地飞入司令塔内部,而遇不到任何阻挡。
“经远”级军舰的武备布置较有特点,是典型的船头对敌思想的产物。主炮安装的位置与“济远”相近,火炮型号也相同,采用了2门1880式210毫米35倍口径克虏伯钢套箍炮,双联安装于舰首的露炮台内。副炮为2门1880式150毫米35倍径克虏伯钢箍套炮,型号与“定远”、“济远”等舰装备的同口径火炮相同,这4门大炮可以通过电发装置实现齐射,可以想见4门火炮全部转向舰首方向时,会产生如何猛烈的炮火。
“济远”级军舰副炮采用的是耳台布置法,即将火炮分装在军舰舷侧的耳台内。耳台,现代称舷台,指的是军舰舰体上凸出舷外的火炮安装平台,这种设计由法国最先发明和投入实用,好处是安装在其上的火炮可以获得较大的射界,“经远”级军舰是德国军舰上使用耳台设计的开端。安装在耳台内的2门150毫米克虏伯火炮,各自拥有135度的开阔射界,除可转向军舰前部发射外,对军舰的侧后方向也能提供一定火力支援。
历来争议最大的是,“经远”级军舰除了2门210毫米前主炮和2门150毫米副炮外,在尾部竟然没有安装大口径的尾炮,出于对这一设计的难以理解,现代很多文章对此倍加批评,认为德国的此种设计相当失策。但这实际是因对19世纪后期海军战术、舰船设计,以及“经远”级军舰火力安排缺乏了解,而产生的误读。
19世纪中期,受意奥利萨海战影响,横阵战术大行其道,受到各国海军重视。这种作战模式的基础规范是“船头对敌”,即排成横阵的各舰必须保持将舰首指向敌方,这样有利于减少己方的被弹面积和中弹概率,也便于军舰规避敌方炮火,同样这种阵形也利于发扬冲角战术。因此这种战术对军舰前部炮火提出了特别要求,加强军舰舰首方向火力,是那个时代舰船设计、尤其是用作海战主力的铁甲舰设计时的重要原则,点算一下当时各国在船头对敌思想下诞生的主力战舰,无论是“英弗莱息白”还是“萨克森”,或是“杜里奥”,都没有大口径尾炮的设计(中国军舰“定远”是个特例,但同样“定远”也采用了将主炮分列军舰2侧的斜连炮台布置法,以使船头对敌作战时能同时得到4门305毫米巨炮的火力)。所以,同样受船头对敌思想影响的“经远”级,偏重军舰前方火力的设计也就不难理解了。
但是,偏重军舰前方火力,并不是说完全把军舰的后部放弃为火力真空。“经远”级军舰的舰尾方向,除可一定程度获得2门安装在耳台上的150毫米火炮支援外,在舰尾狭小的空间里安装了大量小口径火炮。其中包括2门75毫米口径的克虏伯舢板炮、2门47毫米口径的重型哈乞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