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去读小说网 > 文学电子书 > 煮酒话太宗 >

第58章

煮酒话太宗-第58章

小说: 煮酒话太宗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第五次亲征完全扑空,明太宗带着大军悻悻地离开草原。明军回师至榆木川(今蒙古国海拉尔河),六十四岁的明太宗在军营中溘然长逝。这位马上天子生于群雄并起的烽烟里,死在亲征的归途中!遗憾的是,上天未能给他一个真正的敌手,让他尽情展示惊人的军事才华。

表面上看明太宗比隋文帝更狠,每次都把蒙古人打残,让人惊叹他武功盖世,但效果呢?隋文帝几乎没让一个隋兵走上草原,长孙晟动动嘴皮子,就让突厥诸部打得头破血流,达到草原均势。而反观明太宗,每次都是五十万大军深入漠北,您想象得出这种后勤保障的规模吗?关键是花老百姓这么多血汗钱最后得到什么效果?还不是鞑靼按下去瓦剌又起来,瓦剌按下去鞑靼又起来,总之就达不到均衡。到最后只有一个效果:隋文帝在历史上留下了怕老婆的名声,而明太宗却是能让敌人提前一年逃窜的超级战神!耶!

明太宗驾崩仅十年,马哈木之子脱懽攻杀鞑靼部阿岱可汗和太师阿鲁台,从此鞑靼、瓦剌“两虏合一”。而曾依附明朝的蒙古兀良哈部(朵颜三卫)本来受宁王朱权节制,但靖难之役后明太宗将宁王移藩南昌,兀良哈部逐渐脱离明朝,也归入以瓦剌为核心的蒙古部落联盟。如此,蒙古草原又重归一统。正统十四年(1449),距明太宗驾崩仅二十五年,其曾孙明英宗也学他亲征,结果惨遭土木堡之变,五十万大军(此数字应该有严重夸大)尽没,皇帝被俘,多名重臣死于乱军之中,堪称明朝史上最耻辱的一幕。这当然有英宗朝自身的一些主观问题,但一个统一强大的蒙古也是重要的客观因素,不得不说从明太宗开始,草原战略就有严重缺陷。

而为了方便北征,明太宗还将首都从南京迁到北京,并修建了举世闻名的紫禁城(今北京故宫)。对此他的解释是“天子守国门”。一个国家最需要重兵驻防的是边境和首都,明太宗在边境上建都,号称一举两得,节约了大量驻兵。但事实上,自宋代起,中华帝国的首都更多的是承载着经济中心而非军事要塞的职能。自南宋起,人类就开始进入海洋时代,南京地处长江、大运河、西太平洋沿岸的中心地带,陆上也是中国南北两大经济重心的枢纽,其区位优势更甚宋朝的开封。而马上天子明太宗出于军事目的迁都北京,不得不说有些失策。

不过说到海洋,尽管迁都北京有那么一点点遗憾,但明帝国在人类文明史上至关重要的大航海时代表现其实还不错。明太宗尽管有过于热衷草原之嫌,但显然他也明白仅仅掌控东亚陆上秩序是不够的。现在是明朝,中国人必须把目光投向那片辽阔的海洋。

中国主导下的全球化模式

从南宋起,印度洋航线便成为一条热线,甚至出现了关税收入超过国内工农业税收的情况。而明朝降低了农业和国内贸易税率,海关收入的重要性更加凸显。而中亚多如牛毛的游牧部族无法保障陆上丝绸之路的畅通,人们更加倚重海路。这条航线的东端从中国开始,沿中南半岛海岸通过马六甲海峡进入印度洋,沿印度次大陆海岸进入阿拉伯海。这时可以直接进入波斯湾,到达第一个目的地波斯(伊朗)。相信明太宗不会喜欢这个国家,但他不会不喜欢钱。这条航线主要针对波斯、阿拉伯、土耳其等西亚国家。另外也可以不进波斯湾,继续向西通过亚丁湾进入红海。遗憾的是当时尚未开通苏伊士运河,不过人们仍可以通过地中海汇集整个欧洲的商货,只走一小段陆路,便可在红海北岸的众多港口装上中国人的巨船。

当时的海洋航线和今天的空间航线一样,绝非小商小贩自己就可以运行,必须以强大的国家力量为后盾。国家必须先派出大舰队开辟航线,搜集沿途的气候、水文、地理资料。更重要的是沿线政治协商,南洋诸国虽然没有陆上的马匪那么彪悍,但贵国的商船每天满载着银货穿行人家的海域,不先谈好也是不行的。何况这条黄金航线上还有那么多无国界的海盗。清理保障这条航线,正是一个国家最重要的公共管理职能,尤其是大明这样有志于建立世界海洋秩序的超级大国。为此,明太宗尽管从未亲征南洋,但其实他投入的成本远比亲征漠北更高。其中,最大的措施便是举世闻名的郑和下西洋。

郑和,原名马三保,生于明太祖洪武四年(1371),卒于宣宗宣德八年(1433),享年六十二岁,伟大的军事家、政治家和航海家。

郑和祖上是色目人(眼珠不是黑色的西方人种),被大蒙古国分封在云南,祖父一辈起改汉姓马。洪武十四年(1381),明军攻占云南,十岁的马三保被俘,阉割后送入燕王府当宦官,从此就跟上了朱棣。靖难之役中,马三保也立下功勋,明太宗御赐姓名郑和,任内官监太监,后明宣宗封三保太监。有些滞留在中国的色目人保留了回教信仰,但郑和很小就皈依佛门,老师还是著名的僧道衍,所以有人说郑和是回族,还说他诚心到伊斯兰教圣地麦加去朝圣,这些都是主观臆断,郑和及其后代(过继的)就是和长孙晟、铁铉一样的普通汉民。

永乐三年(1405),明太宗组织了第一次下西洋,以内宫监郑和为钦差总兵太监,统领全军。这支海军有战舰二百余艘,官兵两万七千八百人,配备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航海设备和海军武器。据剑桥大学李约瑟博士(Joseph Needham)研究,明初海军有战舰三千八百余艘,某些资料称其中还有排水量七千五百吨的巨舰(将近万吨的木船,长宽可能有五百米,存疑),而且设备先进,战斗力超过欧洲各国海军总和。

郑和第一次下西洋的主要目的是剿灭雄踞南洋的海盗陈祖义集团。陈祖义祖籍广东潮州,在满剌加(Malacca,今译马六甲)海峡经营十余年,有战船百艘,士卒上万。其实这比当时南洋所有国家的海军都要强,所以这些小国都拿他没辙。他的业务西起印度,东至日本,见人就抢,那派头比陆上的马匪大多了。当年土耳其和西夏还只是关税高,陈祖义这儿就不是收税的问题了,印度洋航线有中断的危险。作为一个负责任的超级大国,明太宗必须剿灭这股海匪。

陈祖义分析明军虽然强大,但自己占据主场之利,可以先诈降,引诱明军进入自己的战场,全歼后还可以抢他们的大船,真爽!

明军果然被诱至陈祖义的基地旧港(今印度尼西亚巨港市),按正常的思维,海战是以击沉对方战船为目的的战斗,主要方法是舰炮轰击和舰体撞击,偶尔也会接舷肉搏,但这不是海盗的思维。那索马里海盗是怎么作战的?他们从不损坏船体,都是接舷后上船来杀人,人杀光了把船抢走,如果开炮把船打坏了还抢什么呢?陈祖义兵力虽强,但他毕竟是个海盗。

明军上百艘战舰排出整齐的海战阵形推进,外层是排水量超过一千吨的宝船、福船。据考证明军大战舰长一百三十八米,宽五十六米,比足球场还大,在海面上移行如山丘浮动,船上更架满龇牙咧嘴的巨炮。陈军上百艘小船迎向明军,他们的船上极少有炮,而是在甲板上站满了人。这些人当然不是在跳海魂操,而是每人拎一支火枪,待进入射程便瞄准船上的人开枪,接舷后用铁钩钩住船,勇士们冲上船来恣意砍杀,最后在不损坏船体的情况下把船抢走,而且神枪手们还必须每一颗子弹消灭一个敌人,子弹用多了陈老板扣奖金。

但明军似乎看不上陈祖义的好船,一海里外舰炮就开火了。话说明军最大的威武大将军炮,若在陆上要用几十匹牛马才拉得动,如果陆军拉着这种大家伙去追蒙古人那不是搞笑吗?就算追不到蒙古人,压坏了花花草草也是破坏环境啊。但海军就不同,可以在舰桥上摆一排,这一排轰下来,陈老板的好船已经烂了一大片。然后千吨巨轮如山压卵,对阵形全无的陈军进行无差别舰体撞击。陈祖义还企图用小船发挥灵活性,冲到明军巨舰吃水线处安放炸弹,甚至用《三国演义》中周瑜火烧赤壁的办法燃起小船冲向明舰。但明军布雷艇立即冲出,在巨舰前方布下水雷防线,陈祖义的小船全体无谓牺牲(所以不要相信小说里的战术真的有用)。最后,陈祖义舰队全毁,士卒伤亡大半,自己也被生擒。

郑和将陈祖义押回南京,明太宗在旧港设旧港宣慰使司,以汉人施进卿为宣慰使,代表明廷维护南洋秩序。同时,召集世界二百余国的使节,观摩公审陈祖义,此举主要有两个目的:

第一,宣布满剌加海峡从此畅通,大明将负责这片海域的秩序。

第二,表明大明是一个负责任的大国,有义务,也有能力承担起更重要的国际事务。

其实郑和舰队一出航就倒了个大霉。舰队到达麻喏八歇国(位于今印度尼西亚爪哇岛),该国正在内乱,国王误将明军上岸补给的一百七十名人员当做敌军杀了。麻喏八歇国王搞清情况后吓得尿崩,拼命向郑和赔礼道歉。但男人谁没有血性,无缘无故失去了一百七十名战友,明军群情激愤,纷纷要求郑和下令踏平这个弹丸小国。尽管郑和不能算严格意义上的男人,但一样有血性,不过他更明大节,没有像王玄策那样一怒兴兵灭人国,而是禀明朝廷,最后接受了麻喏八歇国王的道歉(当然,钱要赔够)。

如此强大的兵力,但又不恃强凌弱,这样的超级大国到哪里去找?一时大明声威远播,各国纷纷遣使纳贡,建立贸易关系。曾因蒙古冲击而变得支离破碎、海盗盛行的印度洋航线再现繁荣,开启了人类伟大的大航海时代。

当然,一个负责任的超级大国,既要为人类进步作贡献,也要把握好国家利益,不然就会成为人类社会进步大潮中被淘汰的落后民族。在这个问题上,明太宗的表现不输给他的前任宋太宗。

永乐五年(1407),郑和第二次下西洋。到达印度次大陆西海岸的古里国(位于今印度喀拉拉邦卡利卡特市)。归程中路过锡兰国(位于今印度洋斯里兰卡岛),国王亚烈苦柰儿(今译维拉·阿拉卡斯维拉)不知脑袋是怎么长的,竟然见财起意,企图抢劫郑和船队。其实他的兵力比陈祖义还弱得多,他的计谋是先请郑和等主将到王宫座谈,将主将们控制起来,然后趁机突袭舰队,明军群龙无首,必然束手就擒。

太感谢了!我终于也有机会演一次王玄策了。

郑和带了两千兵上岸,发现亚烈苦柰儿的阴谋后立即起兵攻打王宫。锡兰国那点兵哪里经打,只用两千兵就攻占了王宫,船上的大部队得到消息立即登陆,控制其国都。郑和将整个锡兰王室押解回南京,明太宗又像擒获陈祖义时一样,召集各国使节观摩公审亚烈苦柰儿。但上次公审结果是将陈祖义诛族,而且举行了震人心魄的献俘仪式,据说把一生纵横四海的陈祖义吓得晕死过去,然而这次却赦免了亚烈苦柰儿,甚至释放他回国。这正是遵循了明太祖不欺凌弱国的祖训,世界各国更加叹服中国人的博大胸怀,更加放心地和中国开展平等贸易。

除了这两例,其实世界各国纠纷不断,国内政变、阴谋篡位更是层出不穷,那么作为接受朝贡的明帝国该如何处理?郑和下西洋多次遇到这种情况,每次都秉持正义,打击一些妄图扰乱秩序的野心家。除了不按规矩做生意的,一些恃强凌弱的、谋朝篡位的、越位继承王位的,都被郑和镇压了。有时遇到越南这样比较大的国家出了内乱,仅靠海军搞不定,还会派出数十万陆军出战。

这不是干涉他国内政吗?你大明也不是什么善茬!

不能这么说。干涉内政也要看目的,有人打着替天行道的旗号趁机控制别国内政,将别国变成殖民地,但大明主导下的国际秩序真不是这样。郑和虽然经常主持某国王位更迭,但从不在这些国家留下殖民政权,也不会强迫他们接受不平等的贸易条件,确实是维持秩序,甚至连报酬都不要。

正是在这样精神的指导下,大明主导的全球化模式深受各国欢迎。相比之下,很多强国(包括中华帝国前面的一些朝代)总脱不(W//RS/HU)了恃强凌弱的心态。而明朝谨守祖训,从不穷兵黩武,始终将强大的武力用于维持国际秩序,促进贸易,拉动人类文明整体向前,而不是通过血腥的掠夺和罪恶的殖民来积累肮脏的财富。

可以说,明朝主导下的全球化,是人类文明史上最好的一次全球化模式。多年后,当西方人开始走出蒙昧,用几条小船探索海洋,别以为他们真是靠所谓的勇气和探索精神,没有阿拉伯领航员,小船都出不了海。而为什么会有那么多精于航海的阿拉伯人?他们的航海技术不也正是从中国人那里学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