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去读小说网 > 文学电子书 > 煮酒话太宗 >

第27章

煮酒话太宗-第27章

小说: 煮酒话太宗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隋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巅峰级的盛世,隋末乱世又把它打烂了,现在唐太宗要做的并非重新去创造一个新盛世,而是恢复性治疗这个满目疮痍的帝国。如果从数据来看,总户数、总人口、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所谓的贞观之治远未恢复到隋朝的巅峰。约在开元八年(720)左右的开元盛世,各项统计数据才基本恢复隋朝水平,但问题不能这样看。隋文帝带领中华民族走向了一个全新的社会形态,可惜操之过急,二世而亡。但这无疑是一个正确的前进方向,如果因为一次失败便阻断了前路岂不更令人扼腕叹息?唐太宗在第一次失败后,率领中华民族重拾成功之路,可以说,在隋朝灭亡后的这个时点上,没有贞观之治,中华民族或许会走向其他方向,这也是唐朝的伟大历史功绩。贞观之治是一个不能以经济数据衡量的盛世,后世史评和政论多从务虚角度盛赞这个具有关键意义的盛世,而无论国家组织结构和社会形态发展,唐朝也正处于中华帝国的一个关键转型期,急需一个圣君带好这段路。

后世最欣赏唐太宗的便是他善于纳谏的态度,尤以他和魏征的故事传为佳话。魏征本是瓦岗军人士,后李密战败投唐,任太子洗马,在太子东宫掌管图籍,应该算是建成集团的核心人物。玄武门之变后,建成集团有些人拼死殉忠,也有些投降了,唯独魏征大义凛然。李世民问他:“你为建成出主意弄我,现在我赢了,你觉得怎么样?”魏征毫无惧色:“如果他早听我的主意,你就不会赢了。”李世民早听说此人才华出众,又见如此铁骨铮铮,知道是个人才,于是收至帐下,登基后重用为谏议大夫,专职忠言直谏,不久升任侍中,掌管门下省。

魏征不仅是唐代,也是历史上最著名的诤臣。他对唐太宗进谏,从不婉转曲折,也从不察言观色,多次犯言直谏,即便唐太宗已勃然大怒,也毫不退让,到后来唐太宗都对他产生了畏惧心理。有一次唐太宗想在上班时间偷懒到山中去打猎玩儿,行装都已经准备好,但不知怎么就被魏征知道了。结果等了很久也没见唐太宗动身,魏征忍不住去问:“你怎么还不去打猎?”唐太宗笑嘻嘻地说:“不小心被你知道了,一出发就要挨你骂,只好算了。”还有一次唐太宗得到一只番邦进贡来的鹞鹰,非常喜爱,上班时也经常把玩。但玩物丧志,如果被魏征看见肯定又要挨骂,所以只能偷偷玩。不料有一次魏征到办公室来进谏,唐太宗慌忙将鹞鹰藏到怀里。其实魏征已经看见了,就学唐太宗当年便桥之盟,故意长篇大论拖延时间,活活把小鸡儿憋死在怀里。唐太宗虽然很心痛,但也没办法,只好忍气吞声。

魏征是《隋书》的主编,但这并非他的代表作,最具代表性的应数《谏太宗十思疏》《十渐不克终疏》等。这些谏言不仅仅切中时弊,直接向唐太宗提出中肯意见,更成为后世明君忠臣一致看齐的标杆。在明代小说《西游记》中,魏征忠于职守,执意要将违背天条的泾河龙王处斩,唐太宗利用皇帝身份拼命求情,还是没用。民间一致认为这种性格非常辟邪,效果不亚于秦叔宝、尉迟敬德的相貌,于是就将他和这两位莽夫一起供成门神。

当然,仅仅纳谏并不能完全体现魏征的治国理念,只是说明他在皇帝面前多么忠直不加掩饰。这种对皇帝行为的约束力,远比几条具体的治国措施更具宏观效益,魏征这样的诤臣从来都不仅仅意味着他本人的个性,而是从一个侧面体现出皇帝有着一种虚怀若谷的治世仁君风范。有了这样的好皇帝带头,才能广开言路,使君臣上下各施其能,建设和谐盛世。

除了虚心纳谏,唐太宗还非常善于招贤纳士,这可能是他们李家在太原养成的习惯。但习惯只能保持一两代,一个合格的太宗还必须形成机制,以供后世沿用,这便是著名的科举制度。隋朝初步形成了规范的科举,但时间太短,这项影响了人类历史走向的重大制度,应该说还是在唐朝,尤其是在唐太宗手上走向成熟的。

唐太宗曾多次下诏求贤,扩大考试的科目、范围和人数。当然,唐朝仍是一个门阀世族社会。隋朝过于急切地想摆脱这种贵族社会,二世而亡,唐朝正是人类经历了这样一次重大挫折后的重新调整,再次上路。尽管仍被认为是一个典型的贵族门阀社会,但唐朝发生了一件极具历史意义的事件——牛李党争。此事在历史书上并未以正面新闻出现,但这恰恰是公共管理学史上最重要的一个里程碑,其意义不亚于微积分的创立在数学史上的地位。

所谓牛李党争,是指以牛僧孺为代表的牛党和以李德裕为代表的李党之间的政治斗争。牛僧孺是一位学术界极负盛名的儒士,通过科举入仕,在当时代表了平民出身的知识分子;李德裕则是名相李吉甫之子,通过荫举(荫父祖的地位直接获得官职)入仕,在当时代表了门阀贵族子弟。牛李两党就科举取士还是荫举取士的基本国策进行了激烈争论,形成了连绵半个世纪的牛李党争。最后李党艰难胜出,唐王朝再次确认了以荫举为主的贵族政治体系,很多人就此为由,再一次强调了古代中国是一个贵族而非平行社会。但是汉晋的贵族可以完全掌控政治,平民毫无任何发言权。到唐朝,至少——平民可以和贵族搞牛李党争,这已经是当时的西方人难以想象的一种巨大进步!

那么照此趋势,唐朝的下一个时代应是何种社会形态?

可以说,无论哪种您都会明白,牛李党争是人类历史上多么伟大的一个足迹!

事实上,如果我们仅着眼于唐太宗的个人能力,并认为这就是缔造盛世的原因就稍微浅薄点。隋朝带领中华民族跃向下一个文明形态,但是路不熟,栽了。唐朝拾起隋朝的摊子,总结经验,适当调整,走完了这一步。由于社会形态的整体成功跃进,极大地释放了社会活力,才绽放出贞观、开元这样的大唐盛世。

若论军事战绩和经济数据,其实唐朝不一定比汉朝强,但论起文化发展,唐朝就进了一大步。汉朝尽管也有不少光耀史册的文化成就,有贾谊、司马相如这样的文学大家,但毕竟是一个古代贵族社会,识字率相当低。所谓文学艺术,还只是上层贵族的玩物,与广大人民无关。唐朝虽也是贵族社会,但由于开创科举,以及造纸术的推广,吸引了不少人试着挤向上层,识字率提高了不少,全社会的文化层次也有了显著提高。以唐诗为代表的唐代文学在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充分体现了一个时代、一个民族的傲然自信和恢弘气象。唐诗大多收录在《全唐诗》中,共六万多首,是人类文化宝库中的瑰宝。尤以诗仙李白和诗史(诗圣)杜甫两位最为杰出,他们的成就至今无人超越。除唐诗外,唐代的书法、绘画等文艺形式也蓬勃发展,是一个绚丽夺目的文化盛世。

唐太宗本人武艺高强,但绝非赳赳武夫,他在文艺史上也有一席之地。唐太宗的书法以飞白体著称,遒劲有力,首开行书入碑,堪称一代宗师。更重要的是唐太宗提出了新的诗词创作理论,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国文学的发展方向。

南北朝以来,北朝粗鄙少文,不做中华文明的传承干流,而南朝又经数百年浮华堕落,文章充塞虚靡之气。如隋炀帝这般志气高远之辈,诗作中也难逃南朝士子的浮华、昳丽。在这股逆流中,唐太宗挺身而出,提出要以儒家圣训作为诗文的思想基础,不能为写景而写景,为抒情而抒情,须在诗文中加入对国家兴亡、社会进退的思考,增加厚重感和思想性,即所谓“以诗言志,借景传情”。他的理论得到了积极响应,华语文坛一扫南北朝的颓靡,涌现出大量豪情四射的边塞诗和叙事诗,可以说重新诠释了中华民族的核心文化理念,再造了中华民族崇文尚武的文化风骨。唯一稍嫌遗憾的是唐太宗本人的基本功和创作灵感似乎差了一点,尽管他的诗作都还不错,但也没有特别杰出的能达到脍炙人口的程度。当然,我们也可以理解成唐朝的优秀诗人实在太多了,导致他自己没排上号。

唐朝是魏晋南北朝士族文化的集大成者,既洗去了乱世浮华,又保留了贵族气质,塑造出中华民族一种雍容华贵的文化形象。这种形象受到无数后人神往,现代中国人回忆祖先伟大的帝国时代,最爱梦回唐朝,而不是汉朝、宋朝或明朝。大唐帝国散发出的这种魅力也吸引了世界,中华民族迎来了一个比铁山般强硬的汉朝更加开放包容的繁荣时代,第一次让环球人类都深沐中华帝国的恢弘气概和卓越魅力。著名的丝绸之路在唐代开启,东西方的大规模交流正式展开。中国人一向以四夷宾服作为强盛的象征,但在汉代,所谓的藩属国们,也就是签个盟约,隔上三五年派个使者,象征性纳点贡品,而且主要集中在中国周边。到了唐朝,中国人的视野投向了更加广阔的世界,也有更多外国人来到中国。

唐朝不仅在南北朝乱世后重新确立了中华帝国的前进方向,更确立了东亚文明圈的形成态势。唐太宗采取开明外交,并在整个唐朝得到延续。东亚诸多小国曾在汉朝被中国人粗暴地打得趴下,到唐朝终于可以投入中华文明温暖的怀抱,尽管并不能直接纳入中华帝国的版图,但从文化上确定了追随大中华儒家文明圈的方向。

事实上,唐代人类的交通运输工程技术比之汉代并没有出现质的飞跃,东西方交流的突然扩大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居于大陆中部的阿拉伯崛起。阿拉伯人连通了欧亚大陆桥,开拓了东方人和西方人的视野,但同时其自身的彪悍扩张对大唐、罗马和波斯也是一柄双刃剑。唐朝在今中亚地区设置了北庭和安西都护府,控制力度和范围都比汉代的西域都护府更强。但遗憾的是,唐玄宗天宝十年(751),安西都护府都知兵马使高仙芝在著名的怛罗斯战役(Battle of Talas,地点在今哈萨克斯坦江布尔城附近)惨败于新兴的阿拉伯帝国阿拔斯王朝(Abbsid Dynasty of Arab Empire,即黑衣大食、东萨拉森帝国),意味着中国人的西向扩张在这一带已经触碰到了极限。尽管西域在宋代又一度出现过强烈汉化趋势,但经过强势的伊斯兰化,中华帝国再也没能突破这个极限。也就是说,唐军的足迹所到之处,基本上已是当时中国人所能到达的极限。

夸大其词,急功近利

毫无疑问,唐太宗堪称一代名将雄主,他的人气更罕有人及,但也需要指出,后世对他的评价有意无意走入了一个极端。但正所谓人无完人,相比较他的丰功伟绩,我们也有必要扒一扒他的一丁点儿缺点。

一、绝不能抹去的道德污点

玄武门之变杀兄篡父,严重违背人类基本道德,毫无疑问,这是唐太宗抹不去的污点。有些人为偶像辩护,说唐太宗虽得国不正,但治国有方,若由李建成继位,未必能如此出色。且先不论这个“如果”能否成立,就算能,这种说法也是极端的马基雅维利主义。不仅是唐太宗,唐高祖也是先侍奉突厥,借力造反,统一天下后再去剿灭突厥。父子俩都是标准的先做汉奸,再当国父,以卑劣手段坐上皇位,再在皇位上通过丰功伟绩来掩饰之前的劣迹。而真正可怕的是父子俩干得都很成功,他们真的坐稳了皇位,并通过后来的功绩在历史上留下了相当不错的名声。

这无疑是极其恶劣的榜样,或许在唐太宗之前还有人慑于道德约束以及成功概率的低下而不敢轻易冒天下之大不韪,但是当唐高祖和唐太宗的成功典范摆在面前,又给了更多人铤而走险的勇气。唐太宗尽管立即开启了一个贞观盛世,但很多人忽视了恶劣的道德示范也将中华民族引入了一个道德下降通道。从长远一点看,这个道德负效应恐怕比贞观盛世的经济正效应绝对值更大吧!

这个恶劣效应在唐太宗晚年就已经显露出来。唐太宗之妻即为长孙晟之女、著名的文德顺圣皇后。唐太宗深爱他的妻子,和隋文帝独孤皇后、唐高祖窦皇后一样,又是一桩令人称羡的帝王婚姻。长孙皇后的情况大致和独孤皇后差不多,史书上吹捧她们的桥段也大同小异。且说文德皇后崩于贞观十年(636),留下三个嫡子:长子皇太子李承乾、次子魏王李泰、三子晋王李治。不用说您也该知道接下来是什么——次子要夺长子的位了。事实上,唐太宗最宠爱的儿子还真是李泰。果然,经过多年斗争,贞观十七年(643),李承乾谋反事泄(太子为什么要谋反)被废黜,唐太宗承诺改立李泰为太子。但这遭到激烈反对,嫡长子继位是《周礼》定下的传统,唐太宗和他表叔已经连续破坏规矩,若再不正常传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