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去读小说网 > 文学电子书 > 中国皇帝全传 >

第148章

中国皇帝全传-第148章

小说: 中国皇帝全传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武义三年(公元921年),吴主杨隆演死,徐温、徐知诰又拥立杨隆演的弟弟杨溥为吴王。6年后徐温死。

二、改姓归宗自立为帝

徐温死了以后,徐知询接替了他的位置,领金陵节度使,统有大军。徐知询不服知诰的领导,势力比知诰更强,但知询和他哥哥知训一样,智力不开,为人轻率,不为父亲左右部将所拥护。知诰夺取了他在金陵的兵权。太和元年(公元929年),徐知诰41岁了,他学徐温的样,以自己儿子景通(即李璟)、景迁先后驻广陵,自己移师坐镇金陵。当时,金陵的战略意义和重要性居于广陵之上,但吴国朝廷则从来没有离开过广陵。

天祚元年(公元935年),徐知诰加官号曰尚父、太师、大丞相、天下兵马大元帅,进封齐王,但是,官号再加也没有实质上的意义。到第二年,徐知诰尽辞上述毫无意义的官号,开大元帅府,置僚属,建立自己系统的一套官僚班子,要自己当皇帝了。于是加九锡,备殊礼,以昪、润、宣、池、歙、常、江、饶、信、海10州为齐国,这已占去了吴国领土的近一半。附近的小国闽、吴越也看得很清楚,也皆遣使劝进。经过10多年的苦心经营,徐知诰已稳稳地掌握了吴国的全部权力,他要取代杨溥当皇帝,仅需要再迈步踏一个台阶而已。

天祚三年(公元937年)十月,徐知诰49岁,他自感年事渐高,唾手可得的皇位不能让给他人,于是急于禅代。他迫令吴主杨溥禅位于己,改吴天祚三年为升元元年,称帝,建国号为大齐。以自己的生日十二月二日为仁寿节。追尊养父徐温为“太祖武皇帝”,养母李氏为“明德皇后”。又尊禅位的吴主杨溥为“高尚思玄弘古让皇帝”。上册则称“受禅老臣”。降吴太子杨琏为弘农郡公,立自己的正妻宋氏为皇后。于是,一个新王朝在江淮大地建立了。升元二年九月,大臣太府卿赵可封上奏请求徐知诰恢复李姓,立唐宗庙。为求得内部稳定,徐知诰没有答应,于是徐姓大齐王朝乃先后存在了3年。

升元三年正月,徐温之子江王知证、饶王知谔带头上表请求知诰恢复李姓,宰相宋齐丘、枢密使周宗等也上表请复李姓。二月,徐知诰改国号为大唐,史称“南唐”。他自称唐室后裔,为了与唐朝宗室联挂上,命群臣考证他的祖先出处。最后“确定”为唐太宗的儿子吴王恪的十世孙。于是续修谱,俨然大唐皇统的继承者。又改徐温庙号曰“义祖”,以示与自己的皇统有别。太庙配享乃以唐高祖、唐太宗、吴王恪、义祖顺次排列,既祭李氏,又祭徐氏。他又让大臣给他改名字,最后,好不容易找到了一个昪字,于是改名李昪。这年他51岁。

三、国泰民安吞丹而死

南唐烈祖李昪当了3年齐皇帝,加上4年南唐皇帝,共当了7年皇帝,再加上在吴执政的时间,任江淮小王国最高统治者达十数年。

李昪在位执政期间,一贯采取保境息民的政策。由于不轻衅战争,境内安定,他把精力用于整顿内部,进行了一些政治和经济改革,当时南唐地大物阜,兵力较强。他在整军修甲的同时,特别注意奖励农桑。为了增加劳动人手,减少冗食,他不准境内滥度僧尼,虽然他自己雅信佛教,却不准寺院势力过度发展。还大量吸收四方流民。

于是,在他主政的十数年间,境内户口增殖,财用充足。他死时,光德吕宫库就存有值七百万缗的军器、金帛等物资。而全国各库相加必定更多。

由于李昪以身作则,在他治内南唐的政治十分清明,国势也日益强盛,文化事业也逐渐发展起来了。在李昪治理下,南唐逐渐发展成为当时中国经济文化最为先进的地区。

李昪自称是唐太宗的后代,大概事事效法他的这位“祖先”。太宗晚年梦想长生不死,好吞食道士丹药,李昪也好此道。一天,李昪丹毒发作,太医吴延绍急忙遣信使召齐王李璟(即徐景通)驰入宫侍疾。当天晚上,李昪就在痛苦中一命归天。谥号“光文肃武孝皇帝”,庙号“烈祖”。

第二百三十四章 元宗李璟

李璟,亦作李景,初名景通,后改名为瑶,嗣位后又复名璟,字伯玉。是李昇的长子,母元敬皇后宋氏。

天祐十二年(公元915年),南方吴国的重臣徐知诰生了一个儿子,取名徐景通,也就是后来的李璟。景通从小热爱文学,风度优雅,10岁时曾封官驾部郎中,后来又加诸卫将军。父亲执掌吴国大政之后,又拜司徒、平章事、知中外诸军事等官。

天祚3年(公元937年),徐景通已是22岁的青年了。其父徐知诰终于在这一年篡吴自立,当了皇帝。于是封景通为吴王,至升元四年(公元940年)又改封为齐王。徐景通在这三年中做的一件最重要的事是劝父皇恢复李姓,父亲改名李昪,他也改名李璟,自命是唐太宗的后裔。李璟在当时朝廷中的职位是诸道兵马大元帅,封齐王,但并不是皇太子。

李昪对长子李璟的政治才能深感担忧。于是命第三子璟遂代景迁任东都留守、江都尹。皇太子之位,则属意于第四子景达。景达孝友纯真,才华出众,不仅父亲喜欢他,3个哥哥也都喜欢他,但他毕竟年龄太小,难以越次。李昪考虑再三,这年八月,终于将长子李璟立为皇太子。升元七年,李昪死,李璟哭得很伤心,他没有马上即皇帝位,而是提出要让位给弟弟景遂。经几个大臣着力劝阻才止。于是改元“保大”,即皇帝位,大赦境内。这年李璟28岁。

李璟立妻钟氏为皇后,不立皇太子,封弟景遂为燕王,景达为鄂王,长子弘冀为南昌王。几个月后,又改封景遂为齐王,景达为燕王,命景遂为诸道兵马元帅、太尉、中书令,居东宫,景达为副元帅。李璟又在父亲柩前起誓,约兄弟世世继位。

李璟后来又立弟景遂为皇太弟,景遂居东宫13年,屡请归藩,又取老子“功成名遂身退”之意,易名字为“退身”,表示坚持不当皇帝。这样过了一段时间,李璟才最后立长子弘冀为皇太子。但弘冀生怕叔父景遂还会夺取他的皇位继承权,竟派人下毒把景遂毒死,而李璟竟不知道此事。弘冀有文武才,很果决,能断大事,但却在毒杀叔父后一个月后暴亡。

李璟没有政治才能,但却不遵父亲遗命。他践祚之后,不用父亲留下的元老宿臣,而信任原先在东宫侍候他的冯延巳、冯延鲁、魏岑、陈觉、查文徽等5人,用兵闽楚,结果用尽了父亲留下的库藏,同时失去了入主中原的机会,后来只得成为后周的附属国。

李璟改变了其父的施政方针,使南唐朝内外腐败之风蔓延,残暴贪浊者与日俱增,政风于是大坏。

冯延鲁等五个都是一些贪功逐利、滋事生非、器小识浅、浮华轻佻的小人,他们结党营私,排斥异己,当时人称之为“五鬼”。“五鬼”当权,政治当然腐败。

李璟不愿做皇帝,却也不得不把皇帝做下去。他改元中兴,把公元958年称为中兴元年,但国家残破,国土损失了近一半,将相大臣上下离心,哪有一点中兴的迹象?李璟心灰意冷,不几个月又改年号,称交泰元年。又下令去帝号,称国王,甚至干脆用后周年号,称显德五年。又改自己的名字璟为景,以避周讳,天下仪制皆从降损,其地位与儿皇帝已差不多了。

交泰三年(公元961年),后周政权已被赵匡胤篡夺,李璟就继续向北宋称臣。于是留太子从嘉于金陵监国,自己率领群侍诸妃迁往南都。在溯江而上时因遭暴风,龙舟几乎被吹到长江北岸,差点落入北岸宋军手中。三月,李璟丧魂落魄,总算到达了南都(南昌)。

南昌只是一个小城,街道狭窄,宫室住不下诸多嫔妃,官舍也容不下众多的官僚。很快李璟就病了。到六月,病转重,他知道自己要死了,乃下遗诏要求留葬南昌的西山,只求薄葬,搞一个几尺高的坟头就行了,不用皇帝陵寝。李璟当皇帝实在当够了,他只希望安安稳稳地躺在地下。不久就死于南都长春殿,时年46岁。谥“明道崇德文宣孝皇帝”,庙号“元宗”,葬于顺陵。

第二百三十五章 后主李煜

李煜,初名从嘉,字重光,号钟隐,也称李后主或钟隐居士。李璟第六子,母光穆圣后钟氏。

李煜生于南唐开元元年(公元937年),他的5个哥哥有4个早夭,只有大哥弘冀活到19岁,所以李煜实际上成为次子。他还有4个弟弟,名从善、从益、从谦、从信。大哥弘冀颇有文武才干,立为皇太子后,生怕别人觊觎,派人毒死了叔父李景遂。对弟弟从嘉即李煜,他也不怀善意,生怕这位弟弟有朝一日威胁到他的皇太子地位,因此少年李煜一直处于一种相当危险的境地。

李煜自小就很聪明。除爱好文学外,书法绘画也很好,这就使李煜有了精神寄托。李煜的父亲李璟也不愿当皇帝,惟愿从事诗词艺术创作和游乐,但命运却偏偏把他们父子推上了皇位。太子弘冀皇帝没有做成,却在毒死叔父之后不久便暴死了,皇太子位自然就轮到次子从嘉,因此李煜被封为吴王,并以尚书令知政事,居于东宫,成了皇位继承人。

过了两年,就是建隆二年(公元916年),北方已经易主,南唐依然称藩。二月,中主李璟不愿在宋军眼皮底下过日子,遂迁都南昌,称南都。于是正式立李煜为皇太子,留在金陵监国。这时,李煜已经25岁。李璟为他置了两个大臣辅佐,一为严续,一为殷崇义,并以张洎主笺奏。这年六月,李璟在南都病故,李煜遂于七月二十九日袭位于金陵,并改名李煜。十月,宋太祖遣枢密承旨王文来贺袭位,李煜易紫袍见宋使者,低三下四,毕恭毕敬。宋使者走后,李煜才换上黄袍。对大宋来说,他是臣子,对南唐小朝廷来说,他才是皇帝。

开宝四年(公元971年)宋已灭南汉,屯兵于汉阳,居长江上游,威胁着南唐的独立。李煜和南唐朝臣大惧,宋太祖因有其他战略安排,且南唐已不可能对北宋产生什么威胁,总算开恩答应其称臣。这样李煜君臣才算松了一口气。第二年,李煜下令,贬损仪制,改“诏”称“教”,中书门下省为左右内史府,或左右内侍府,尚书省称司会府,御史台为司宪府,翰林院为艺文院,或文馆,枢密院为光政院,大理寺为详刑院,客省为延宾院,官号也随之改易,以避中原宋廷,从形式上看,好像是北宋中央政府的下属机构。

开宝七年,北宋遣使来南唐,使者面带傲色地对李煜说:“大宋天子今冬行柴燎之礼,国主宜往助祭。”李煜脸色一下子变得煞白,一时说不出话来。这不是如同开宝四年出使宋朝被扣留的弟弟从善一样,要成为囚虏吗?面对宋使的催逼,他不作回答。李煜既不愿入朝去做囚徒,只有最后一拼了。

宋太祖挥师南征是做了充分准备的,而南唐方面却没有任何军事准备。这时,北宋已消灭了后蜀、南汉、荆、湘等割据政权,从三面包围了南唐的国土,又和吴越结成了军事同盟,吴越之师从东面出动,夹击南唐。形势对南唐极为不利。宋师兼程南下,既占池州,又陷芜湖,吴越之师也向常州进发。李煜手书一封,给吴越王钱俶曰:“今日无我,明日岂有君,一旦宋天子易地赏功,你也不过是大梁一布衣耳,也别想真当皇帝。”钱俶收信后不但没有收敛,反而将信转给了宋太祖。两国军队于是加紧了攻势,宋军很快就进抵金陵附近。

开宝八年冬十一月乙末,金陵城被宋军最后攻陷。李煜在自己的宫殿积薪数丈,发誓若城破社稷失守,就携妻儿和李氏血亲赴火就义。但他根本就没有自杀的勇气,当宋大将曹彬率大军杀进宫来之时,李煜即率领司空知左右内史事殷宗义等45人,肉袒跪拜投降。

随后,李煜北上朝见宋太祖。宋太祖坐在明德楼御殿上,以大国君主、当今天子的架式召见亡国之君。宣布赦免李煜等人,封李煜为光禄大夫、检校太傅、右千牛卫上将军,又封违命侯,享受王侯一级的待遇。从此以后,一个堂堂的君主,变成了阶下的囚徒,虽然名为封侯,实际上过着比囚虏还要难堪的生活。况且“违命”二字本身就包含着巨大的侮辱。这年是开宝九年,李煜正好40岁。

宋太祖死后,继立的宋太宗比宋太祖更猜忌,有一次,宋太宗让李煜的故臣徐铉来见李煜。李煜一见徐铉,与之相持大哭,默不作声许久。忽然,他长叹一声说:“悔当时杀了直言进谏的忠臣潘佑、李平!”徐铉是宋太宗派来察看动静的,不敢隐瞒,将其言直告,太宗因此更加猜忌了。

兴国三年(公元977年)七夕是李煜生日,李煜于赐第中命故伎作乐庆贺,声闻于外,宋太宗听了十分恼怒,又传出李煜新作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