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皇帝全传-第11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以羸兵居中,扬旗鸣鼓,排成大阵,假充主力,然后以麾下精兵数百骑,分置左右队为小阵,终于击败义军。
李渊击败义军后,他在太原的统治地位得到巩固。晋阳一带的官僚、地主、豪商也纷纷投靠李渊,李渊又命次子李世民在晋阳密招豪友,倾财赈施,广泛结纳。其长子李建成也在河东暗中交结英俊,发展势力,而此时的隋炀帝又远在江都,沉湎声色,鞭长莫及,李渊实际上成为太原的最高统治者。
二、晋阳起兵拥立隋主
隋炀帝的残暴统治,使得阶级矛盾十分尖锐。人民无法生活下去,不得不铤而走险,以武力反抗隋炀帝的残暴统治。
大业七年(公元611年)起,各地农民起义蜂起云涌,有的隋军将领也割据一方,天下沸腾,群雄蜂起。全国有近200余支反隋武装。他们在反隋斗争中逐渐走向联合,形成了以李密翟让领导的瓦岗军、杜伏威领导的江淮义军、窦建德领导的河北义军三支主要力量。在农民起义的冲击下,隋炀帝的统治已岌岌可危,处在风雨飘摇之中。
在农民起义蜂起的同时,统治阶级内部也分崩离析。李渊目睹动荡不安的天下局势,逐渐酝酿了叛隋思想。特别是农民起义的大发展,直接促使了他将叛隋思想付诸行动。
大业十三年二月,马邑人刘武周起兵,杀太守王仁恭,自称天子,国号定阳。李渊遂以讨伐刘武周为名,自行募兵。由于李渊以维护隋朝统治的面目出现,所以远近的地主武装纷纷赴集,不几天就有近万人成为李渊直接控制的军队。
李渊的行动,引起忠于隋炀帝的副留守王威和高君雅的怀疑。李渊设计诬陷他们两人潜通突厥,将其杀掉,宣布自己大举义兵,是为了安定天下,维护封建统治,还宣布与突厥和亲,避免战争。在得到突厥的支持后,李渊便公开打出了反隋的旗子,于大业十三年六月,传檄诸郡,自称“义兵”。
李渊晋阳起兵后,即决定进军关中,直取长安,以号令天下,图谋大业。西河郡(今山西汾阳县)丞高德儒表示不服从李渊,李渊便令长子建成、次子世民率军攻取。二人与士兵同甘共苦,所过秋毫无犯,甚得军心和民心,不几天,就攻下西河,擒斩高德儒,在城中又开仓济贫,令百姓各安旧业,名声逐渐传播开来。
西河告捷后,李渊建置大将军府,称大将军。以长子李建成为陇西公、左领军大都督,统率左三军;以次子李世民为敦煌公、右将领大都督,统率右三军。以裴寂、刘文静为大将军府长史司马;殷开山、刘正会、温大雅、唐俭、权弘寿等为掾属、记室参左等官;以鹰扬王长阶、姜宝谊、杨毛、京兆长孙顺德、窦琮、刘弘基等分为左右统军、副统军。初步建立了军事、政治机构。
大业十三年(公元617年)秋七月,李渊率兵西图关中,隋武牙郎将宋老生屯兵霍邑(今山西霍县),阻挡李渊前进。适逢霖雨连绵,饷粮不给,又流言突厥与刘武周联合欲乘虚袭击太原。有的将领主张先还师太原,再待机以图后举。李渊准备班师。李建成兄弟俩反对,李渊遂决定继续进军。终于击败宋老生。
平定霍邑后,李渊又连取临汾和绛郡(今山西绛县)。九月,李渊率军直逼河东。隋骁骑大将军屈突通镇守河东,断绝津梁,给进军带来一定困难。裴寂主张以重兵攻克河东,歼灭屈突通,以绝后患。李世民则认为兵贵神速,应避实就虚,直入关中。李渊左右权衡,决定分兵两路,一路由李世民率军渡河入关,直取长安,另一路以相当的兵力对付屈突通。此时,李渊的女儿平阳公主也率军前来。与李世民会师后,屯兵于阿城。李建成也自新丰至灞上。李渊自率大军自下邽西上,形成了对长安的包围之势。
十月,李渊至灞上,驻军大兴城春明门西北,与李世民、李建成军会师,共20余万。李渊令诸军各依垒壁,勿入村舍,不得抢掠。此时,京师留守刑部尚书卫文升,右诩卫将军阴世师,京兆郡丞滑仪,挟代王杨侑守城以拒李渊。李渊遣使招降被拒绝,下令攻城。十一月,隋都长安被李渊攻陷。
李渊进入长安后,下令封府库,收图籍,禁掳掠。遣建成、世民率所统兵守城,秩序井然。城内百姓对李渊军队夹道欢迎。大业十三年十一月,李渊立隋代王杨侑为皇帝,即隋恭帝,改元义宁,遥尊炀帝为太上皇,李渊为假黄钺,使持节、大都督内外军事、大丞相,进封唐王,位在王公上,以武德殿为丞相府,设官治事,独揽军国大权,总理万机。又以陇西公李建成为唐国世子,敦煌公李世民为京兆尹,改封秦王,姑臧公李元吉为齐公。又以裴寂为丞相府长史,刘文静为司马。礼乐征伐,兵马粮仗,事无巨细,悉归丞相府负责,李渊通过丞相府牢牢地控制了长安的局势,隋恭帝实际上成为李渊的傀儡。
李渊为了进一步巩固自己的势力集团,又大封功臣。义宁二年(公元618年)春正月,封丞相长史裴寂为魏国公,司马刘文静为鲁国公,其余诸将,加封有差。
三、长安称帝建国大唐
大业十四年五月,炀帝的右屯卫将军宇文化及和司马德勘在江都(今江苏扬州)发动兵变,杀死炀帝,立秦王杨浩,自为大丞相。旋即率10多万禁卫军北上,扬言要返回关中。在童山(今河南浚县西南)被李密击败。宇文化及率余众走魏县(今河北大名东),毒杀杨浩,自立为帝,国号许,年号天寿。次年在聊城被窦建德擒杀。
隋炀帝被杀,隋朝灭亡。李渊便不再需要隋恭帝这个傀儡了,于是武德元年(公元618年),首先逼隋恭帝禅位,然后即皇位于太极殿,国号唐,改元武德,大赦天下,都长安。六月,他令李世民为尚书令,相国府长史裴寂为尚书仆射,相国府司马刘文静为纳言,隋民部尚书萧瑀、相国府司录窦威为内史令。不久,又立李建成为皇太子,李世民为秦王,李元吉为齐王。以李渊为首的李氏王朝得以建立起来。
李渊称帝长安时,群雄未靖,许多隋将割据称雄,农民起义军亦称霸一方,全国处在四分五裂状态。具有政治野心的李渊,不愿偏安关中一隅之地,便储粮积粟、厉兵秣马,俟军实充足,即剿抚兼施,开始了统一全国的战争。
李渊的统一行动,首先指向对关中构成威胁的薛举、薛仁杲父子。薛举是隋金城郡(治今甘肃兰州)的富豪,家产钜万,雄于边朔。大业十三年(公元617年)四月,他驱逐隋官,自称西秦霸王,年号秦兴,不久称帝,迁都天水(今属甘肃),封儿子仁杲为齐公,据陇西全境,众至13万,成为西北地区的一股大势力。薛举起兵反隋,意在夺取关中。李渊先薛举父子攻占长安,薛举父子便以10万兵力进逼关中,对李渊构成严重威胁。李渊派次子李世民率军出击,薛军败归,武德元年(公元618年)五月,李渊长安称帝时,薛举又率精骑攻扰,关中大乱。唐军则恃兵多将广,有怠敌之意,结果在高土庶(今陕西长武县北)之役中,败于薛军。消息传到长安,京师骚动,人心惶惶。薛举得胜后,则趾高气扬,欲乘胜直取长安。就在这时,薛举病死,其子薛仁杲继位。李渊命秦王李世民为元帅,再次率军讨伐,在高土庶城外大破薛仁杲军,薛仁杲被迫投降。陇西并入唐境。
与此同时,凉王李轨自称天子,年号安乐,由安修仁掌握枢密。据张掖、敦煌等河西五郡之地。李渊密遣安修仁兄安兴贵入凉,当上了左右卫大将军。武德二年,安兴贵与弟安修仁擒李轨,倾覆了李轨的政权,凉亡,河西五郡并入唐境。
李渊的劲敌除薛举、李轨外,还有刘武周。刘武周原是马邑鹰杨府校尉。大业十三年,聚兵万余人,自称太守,依附突厥,攻占楼烦(山西静乐县)、雁门、定襄(内蒙古清河县境)等郡,受封为定杨可汗,不久自称皇帝,年号天兴。武德二年,他勾结突厥,南侵并州(治晋阳),唐并州总管、齐王李元吉抵挡不住,太原危急。接着,刘武周攻陷平遥、介州,李渊派右仆射裴寂督军抗击,被刘军打败,几乎全军覆没。刘武周乘胜进逼太原,李元吉弃太原逃归长安,关中震骇。李渊准备放弃黄河以东的地区,退保关中。在这紧要关头,李世民主张,太原是李氏起兵的地方,决不能放弃,并请求率军讨伐刘武周。李渊遂命李世民率兵自龙门(陕西韩城县境)渡河,进击刘武周。唐军渡河后,休兵秣马,坚壁不战,待敌军粮草不给,气势衰落,一鼓作气,速战速决,刘武周全军溃败,部将尉迟敬德投降。刘武周势穷,率残部北遁突厥,后被突厥杀死。并州归入唐的版图。
薛举、李轨、刘武周被消灭后,关中形势得以稳定。李渊便集中力量争取中原。
李渊争夺中原的劲敌是王世充。王世充本是隋江都通守,炀帝被杀后,他在东都立杨侗为帝,不久,击败瓦岗军,瓦岗军首领李密投降唐朝,其余将帅多归附王世充。武德二年,王世充废掉杨侗,自称皇帝,年号开明,国号郑,占据洛阳,成为河南最大的割据势力。武德三年七月,李渊派李世民率军直驱河南,攻打洛阳。王世充所属河南州县相继降唐,王世充困坐洛阳,遣使向窦建德求援。窦建德欲与王世充合力败唐,然后再寻机消灭王世充,因而接受了王世充的请求,引兵10万进军成皋(河南荥阳县汜水镇)。李世民率唐军抢占武劳重镇,阻击窦建德。窦建德布长阵20里,鼓噪前逼唐阵。唐军坚守不战,以逸待劳。窦建德军粮草供应不畅,士卒饥疲,唐军乘机出击,窦建德抵挡不住,败退30里,最后受伤被俘。王世充见大势已去,率群臣两千余人降唐,河北诸县也相继归唐,李渊的势力基本上控制了黄河流域。
与此同时,李渊还派李靖至夔州(今四川奉节县),进攻占据长江中游地区的萧铣。萧铣于武德元年在巴陵称帝,不久迁都江陵,出兵攻夺唐巴、蜀地,有兵40万。武德四年,唐将李靖、李孝恭围江陵,萧铣外无援兵,只好投降唐朝,长江中下游地区亦为唐所有。
李渊兼并了割地称雄的一些隋朝贵族后,又把矛头指向在灭亡隋朝中起了重要作用的农民起义军。窦建德被俘后为李渊杀害,其部将于武德四年(公元621年)推刘黑闼为主,在漳南(今山东德州一带)起兵反唐。刘黑闼勇决善战,各地的窦建德残部又闻风而起,不到半年时间,刘黑闼就完全恢复了窦建德故地。
李渊命李世民、李元吉率军东征刘黑闼。刘黑闼率步骑2万人迎战,从午间杀到黄昏,未分胜负。唐军在洛水上游筑坝截水,看到难以取胜,就决水灌敌,刘黑闼兵败,逃奔突厥。二个月后,刘黑闼又卷土重来,重新恢复故地。武德五年,在洺州(今河北永年)自称汉东王。齐王李元吉前往讨伐,为刘黑闼打败。李渊又派皇太子李建成亲征,建成采纳魏征的建议,实行安抚政策,争取民心,以瓦解刘黑闼的部队。武德六年,刘黑闼终于被唐军杀败。唐控制了河北、山东地区。
占据江淮地区的杜伏威于大业十三年进据历阳(今安徽和县),自称总管,他进用士人,缮利兵械,薄赋抚民,颇有治绩。武德元年,他移居丹阳,上表隋越王杨侗,被任为东南道大总管,封楚王。唐军围攻洛阳,使人招降杜伏威,杜伏威降唐,被封为吴王,任江、淮以南安抚大使。刘黑闼兵败被杀后,杜伏威使部将辅公祏留守丹阳,自请入朝,被留在长安。武德六年秋,辅公祏率领江淮义军在丹阳反唐,自称宋帝,唐借故杀杜伏威。李渊又派大将军李孝恭、李靖、李世责力等分路进攻,武德七年,辅公祏率军自丹阳出走,被地主武装捕获,送唐营处斩,江南,淮南从此也成为唐朝的辖区。
李渊父子统一全国过程中,最后消灭的是梁师都。梁师都于隋大业十三年(公元617年)在朔方起兵反隋,攻占雕阳、弘化,延安等郡,自称皇帝,国号梁,年号永隆,依附突厥贵族,受封为“解事天子”,唐贞观二年(公元628年)为唐军消灭。至此,李渊父子兼并了地主割据势力,又打败了农民起义军,夺取了农民起义军的胜利果实,统一了全国。
四、创立制度修明政治
李渊称帝后,百废待举,他一面组织力量进行统一全国的战争,一面注意加强政权建设,唐朝前期的政治、经济、军事制度,在李渊时期基本上初具规模。
建立各级统治机构。李渊建唐伊始,一切政权组织皆因隋制,直到武德七年才为适应全国统一后的历史形势,根据前代制度,确定了唐代的政权组织系统。
在中央实行三省六部制。三省即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中书省的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