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去读小说网 > 文学电子书 > 鲍鹏山新说<水浒>(一) >

第38章

鲍鹏山新说<水浒>(一)-第38章

小说: 鲍鹏山新说<水浒>(一)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而殊不知云浦净手,马院吹灯,刀之去,自前门而去者,刀之归,已自后门而归。刀出前门之际,刀尚姓张,刀入后门之时,刀已姓武。于是向之霍霍自磨,惟恐不铦快者,此夜一十九人遂亲以头颈试之。呜呼!岂忍言哉!

金圣叹为三人叹息,我则为张都监惋惜。武松本来是他手上的牌,他却用他来杀自己。

宋江在柴进处一见武松,见他一表人才,眉宇间英气勃发,马上心中爱惜不已,当即刻意套近乎,终至于二人结为兄弟。

岂止宋江这样的眼光敏锐之人,就是开黑店的张青都知道武松这样的人,只能为友,不能为敌,所以化干戈为玉帛,与武松成了兄弟。

再往下,施恩的境界与胸襟比张青更低,但他也知道武松的宝贵,所以,他结以恩义,感以恩情,施以恩惠,终于使武松这样的人为他所用,两人也结为兄弟。

张都监呢?一边是武松这样的大英雄,一边是为人龌龊的张团练,选择和张团练为友而与武松为仇。正所谓,物以类聚,人以群分。这不仅仅是眼光问题,更是自身境界问题。

张都监被杀,不是不幸,而是必然,像他这样,所作所为,都是取死之道。

不仅他被杀了,他的一家老小,包括他的夫人、养娘玉兰,以及亲随、丫环,被盛怒之下的武松一口气杀了十五条人命!如果加上在飞云浦杀掉的四人,被他激怒的武松,一天之内,就杀掉了十九个人!这是一桩骇人听闻的血案!

武松确实嗜杀,在被武松杀掉的人里面,有很多是无辜的局外人。但是,殃及无辜的罪名,也不能由武松一人承担。张都监难逃其咎:是他,为了设计陷害武松,为了布下骗局,他调动了他府上众多人员,包括玉兰这样的无知少女。正是这样,让武松觉得张都监阖府都是坏人,全家从上到下都欺骗他,陷害他,于是,他一怒之下,玉石俱焚,好人坏人,有罪无辜,全都被杀!

在他的思想里,大概也是宁可错杀一千,决不放过一个。更何况,在那样的形势下,他也无法先甄别善恶,有罪无罪,再行下手。

杀了张都监、张团练、蒋门神以后,武松见桌子上有酒有肉,武松拿起酒钟子一饮而尽;连吃了三四钟,便去死尸身上割下一片衣襟来,蘸着血,去白粉壁上大写下八字道:“杀人者,打虎武松也!”

武松为什么这样做?

一、敢作敢当。

二、更重要的是,在他看来,这又是一件可以让他在江湖上扬名立万的事情。

在我们看来,这是桩骇人听闻的血案,但是,他要的,就是:一、骇人;二、听闻。

就是要骇人惊人吓人,就是要别人听闻他的大名!

然后,他又把桌子上的金银酒器踏扁了,揣几件在怀里。

当初赖他偷,这些金银酒器曾经被当做栽赃之物,放入他的柳藤箱子。然后,栽赃成功以后,又从孟州知府的大堂上取回。

岂料今天真的归他所有了。而且不用偷了,直接杀人越货!

武松道:“我方才心满意足!走了罢休!”提了朴刀,跳过土城墙,趟过壕沟,投东小路便走。

他能走到哪里去呢?

逃命的武松,在极度疲惫之中,竟然被张青手下的四个火家(伙计)活捉,送给张青,要开剥了当黄牛肉卖。幸亏张青亲自来开剥,认出是武松。

那四个伙计因为误抓了武松而惶恐,只顾磕头,并解释说乃是因为近日赌钱输了,才决定出去抓几个行货。武松唤起他们来道:“既然没钱去赌,我赏你些。”便把包裹打开,取十两碎银,把与四人将去分。那四个捣子拜谢武松。张青看了,也取三二两银子赏与他们,四个自去分了。

武松有义气,却没有是非。这也是梁山好汉共同的特征。

武松常常自诩说,他专打天下不明道德的人,那么,这四个捣子,难道是明道德的人吗?

武松在张青家里将息了三五日,打听得到处都在缉捕他。张青提议武松去青州二龙山。鲁智深和杨志在那里霸着一方落草。

于是,张青、孙二娘利用他们以前杀掉的一个头陀留下的衣饰等物,把武松打扮成头陀,做个行者(未剃发的弟子,也指行脚僧)。武松拜辞了张青夫妻二人,腰里跨了头陀留下的两把闪闪发光的戒刀,摇摆着便行。张青夫妻看了,喝采道:“果然好个行者!”

从此,武松的行者角色就此定型。也从此,他有了这个行者的绰号。

第二章 思想越单纯简陋的人,道德意识往往越强

当天夜里,武松经过蜈蚣岭,看见一座坟庵中有个道士搂着个妇女在调笑赏月。武松自从他嫂子潘金莲之后,只要见到男女亲热,就“怒从心上起,恶向胆边生”。此时见到道士搂着个女人,他不管三七二十一,便去腰里掣出刀来,在月光下看了,道:“刀却是好,到我手里不曾发市,且把这个鸟先生试刀!”竟来到庵前敲门。那先生听得,便把后窗关上。武行者拿起块石头,便去打门。只见呀地侧首门开,走出一个道童来!喝道:“你是甚人!如何敢半夜三更,大惊小怪,敲门打户做什么!”武行者睁圆怪眼,大喝一声:“先把这鸟道童祭刀!”

说犹未了,手起处,铮地一声响,道童的头落在一边,倒在地上。只见庵里那个先生大叫道:“谁敢杀我道童!”托地跳将出来。那先生手轮着两口宝剑,竟奔武行者。两个就月明之下,一来一往,一去一回,斗到十数合,武松只一戒刀,那先生的头滚落在一边,尸首倒在石上。

武行者大叫:“庵里婆娘出来!我不杀你,只问你个缘故!”

杀完了人,再问缘故,不是太草芥人命了吗?

那个妇人告诉他,这岭唤做蜈蚣岭。这个道士自号飞天蜈蚣王道人,谋害了她的全家,却把她强骗在此坟庵里住。这个道童也是别处掳掠来的。

万幸,他杀这个飞天蜈蚣王道人还是杀对了。

但是,那个道童确确实实杀错了。

梁山好汉,特别讲究男女之大防。但凡看见男女之事,便陡生道德之心,一定要清洁世道。事实上,思想越单纯简陋的人,道德意识往往越强。越倾向于从道德角度给人贴标签,对人下判断。

梁山好汉,有知识有文化的极少,整体的思维水平相当低。他们的为人处世,往往只是凭借他们淳朴的道德直觉,对事情的判断,也只是依赖他们简陋的知识体系提供的判断是非的简陋方法和标准。

他们对人对事的判断,好像就是简单的“好”与“坏”。更糟糕的是,这“好”与“坏”,又并非有一个贯穿始终的原则性的东西,而是情随事迁,以我为主。比如,即便是男女关系,王英好色,就不但不会受惩罚,反而受奖励,《水浒》中的第一美女就是因为他的好色而奖励给了他。还有那个一部《水浒》中,最为卑鄙下流的双枪将董平,为了强占同事程太守女儿,残忍地杀害程太守全家,只留下这个女儿供其发泄兽欲,反而在《水浒》中位列天罡星第十五位。

武松在蜈蚣岭杀飞天蜈蚣王道士,遥遥映照鲁智深在瓦官寺杀飞天药叉邱小乙和生铁佛崔道成。但是,我们看,鲁智深在杀邱小乙和崔道成之前,是经过了来来回回、反反复复的求证,证明这二人确实是坏蛋,而且,最终还是对方先出手他才应战的。

武松有穷兵黩武、草芥人命的坏毛病。难怪他在石碣上,乃是天伤星!他是一个很霸道的人,崇拜武力,并且老子天下第一,甚至,老子天下唯一。他自己崇拜自己,他也要别人崇拜自己,他要别人永远把他摆在第一的位置上,如若不然,他就会觉得伤了自尊,他就会动武。

第三章 大英雄,拔刀向黄狗

杀了飞天蜈蚣王道人,武松继续赶路。时遇十一月间,天色好生严寒。武松走进一个村落小酒肆。

在酒店里坐下,便叫道:“店主人家,先打两角酒来,肉便买些来吃。”店主人应道:“实不瞒师父说:酒却有,肉却卖没了。”武松道:“且把酒来挡寒。”

几碗酒下肚,又被朔风一吹,酒却涌上。武松几次三番要店家卖肉给他吃,店家几次三番告诉他店里没肉了。

正在这时,只见外面走入一条大汉,引着三四个人入进店里。店主人捧出一樽青花瓮酒来,又去厨下把盘子托出一对熟鸡、一大盘精肉来放在那汉面前。

武松一看,恨不得一拳打碎了那桌子,大叫道:“主人家!你来!你这厮好欺负客人!”店主人连忙来解释道:“青花瓮酒和鸡肉都是那二郎家里自将来的,只借我店里坐地吃酒。”

武松心中要吃,那里听他分说,一片声喝道:“放屁!放屁!”

店主人道:“也不曾见你这个出家人恁地蛮法!”

武行者喝道:“怎地是老爷蛮法?我白吃你的!”

那店主人道:“我倒不曾见出家人自称‘老爷’!”

武行者听了,跳起身来,叉开五指,望店主人脸上只一掌,把那店主人打个踉跄,直撞过那边去。

那对席的大汉见了,大怒;看那店主人时,打得半边脸都肿了,半日挣扎不起。那大汉指定武松道:“你这个鸟头陀好不依本分,却怎地便动手动脚!却不道是‘出家人勿起嗔心’!”

武松道:“我自打他,干你甚事!”

你看武松这样的话,哪像行侠仗义的人说的呢?

这句话直接否定了他自己标榜过的“路见不平,拔刀相助”。

路上见到的不平,不就是不关自己的事?

如果照这样的理论,镇关西自欺负金翠莲,关鲁达何事?

到此,我们确实可以说,武松一生,杀人很多,但是,完全不关他事,只是路见不平、拔刀相助的行侠仗义之事,还真是找不到。

杀嫂杀西门庆,是因为自己的大哥。

打蒋门神,是因为结义兄弟施恩。

杀张都监等人,更是因为自己。

唯有前面刚刚杀掉的道士和道童,倒是不关他的什么事,但他也杀得太莽撞了,而且还杀错了一个。

听了武松这样蛮不讲理的话,那大汉怒道:“我好意劝你,你这鸟头陀敢把言语伤我!”

你看,直到现在,无论是店主人,还是那个大汉,都非常克制,武松却是蛮不讲理,无理取闹,动手打人,且下手极狠。下面还要直接挑衅劝架的大汉。

武松听得大怒,便把桌子推开,走出来,喝道:“你那厮说谁!”

那大汉笑道:“你这鸟头陀要和我厮打,正是来太岁头上动土!”

武松喝道:“你道我怕你,不敢打你!”一抢抢到门边,接住那汉手,恰似放翻小孩子的一般。武松踏住那大汉,提起拳头来只打实落处,打了二三十拳,就地下提起来,望门外溪里只一丢。

武松太过分了!

那三四个村汉叫声苦,不知高低,都下水去,把那大汉救上溪来,自搀扶着投南去了。这店主人吃了这一掌,打得麻了,动弹不得,自入屋后躲避去了。武松道:“好呀!你们都去了,老爷吃酒了!”把个碗去白盆内舀那酒来只顾吃。桌子上那对鸡,一盘子肉,没半个时辰,都吃个八分。

武松醉饱了,便出店门,沿溪而走。

也不见他还钱给人家。

下面,武松就碰到了他一生最大的对手,要栽一生中最大的跟头了。

还有武松的对手?有。

武松捉脚不住,一路上抢将来,离那酒店走不得四五里路,傍边土墙里走出一只黄狗,看着武松叫。

武松走,黄狗跟着叫。

武松停,黄狗站着叫。

武松追,黄狗跑着叫。

武松大醉,本来就要寻事,更恨那狗赶着他只管吠,便将左手鞘里掣一口戒刀来,大踏步赶。

一个大英雄,拔刀向黄狗,武松开始失态,失去风度了。

那黄狗绕着溪岸叫。

这条狗,简直是如同天降,铁了心要与武松纠缠,它好像是冥冥之中被什么东西安排,要来出武松的丑。

当然,这是施耐庵的狗。施耐庵大概也是写武松,写着写着,不大喜欢他了,就放出一条狗来,与他作对。

武松沿着溪岸撵。撵得近了,武松看得真切,一刀砍将去。

十分用力,十分发狠。

却砍个空,使得力猛,头重脚轻,翻筋斗倒撞下溪里去,却起不来。

刚才他把别人丢下去溪,没想到,这么快,自己就跟着下去了。

冬月天道,虽只有一二尺深浅的水,却寒冷得当不得,爬将起来,淋淋的一身水。却见那口戒刀浸在溪里,亮得耀人。便再蹲下去捞那刀时,扑地又落下去,再起不来,只在那溪水里滚。

黄狗呢?立定了,在岸上叫。

一个英雄大汉,却和黄狗为敌!

一个打虎英雄,却被一只黄狗羞辱!

这是不是作者故意在奚落武松?

你太强了,你太要强了,最后,你连狗都嫌,连狗都嫌你。

连狗都嫌你,你会死得很惨。

应该说,武松的故事,到此就要结束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