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去读小说网 > 文学电子书 > 鲍鹏山新说<水浒>(一) >

第10章

鲍鹏山新说<水浒>(一)-第10章

小说: 鲍鹏山新说<水浒>(一)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僵持了130个小时之后,因歹徒放弃而结束,然而四名受害者在事后都表明并不痛恨歹徒,并表达了他们对歹徒非但没有伤害他们却对他们加以照顾的感激,相反,他们却对施救他们的警察采取敌对态度。事后,被绑架的人质中一名女职员竟然还爱上一名绑匪并与他订婚。

斯德哥尔摩情结的本质在于:在加害者处于完全优势的情况下,被害者不能逃离加害者圈定的博弈母系统。加害者行为在本质上的不正当性就被忽略,而生存第一的首要目标就会导致被害者产生合作的行动。

在权力社会里,权力拥有者处于绝对的优势,被权力侵害的人无法摆脱权力这个母系统,于是,权力拥有者行为的不正当性就被忽略。而为了生存,为了不至于招致更大的迫害,受害者就会产生与施害者合作的冲动,并对施害者没有采取更极端的伤害心存感激。

林冲现在实际上就是处于这样一种心理状态之中。你高衙内不是要我的老婆吗?我配合,你拿去。而且,我还要表明,这是我自觉自愿的行为。

当然,林冲表明休妻出于自愿,还有自身的面子问题。如果让众高邻知道自己是被人逼迫而放弃老婆,那多么丢人呐?所以,他要说自己是为老婆考虑,担心误了她的青春,所以他自行主张,为老婆做出牺牲。懦夫的行为变成了勇于自我牺牲的英雄行为了。

由此,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林冲在开封府这段囚禁待审期间,他已被吓破了胆,并且出现了“斯德哥尔摩综合症”,在这种特定的心里状态下,经过深思熟虑之后,决定抛妻救己。

但站在林冲的立场上,他的这种想法有他的道理,有他的合理性,世界上的事情,奇奇怪怪的,但总有一个角度让你看到它的合理性。如果从任何角度看都不合理,它就不会存在。这就是黑格尔的名言“存在即合理”的含义吧。

第四章 真丈夫,假英雄

但林冲的丈人张教头偏不从这个角度看问题。这个特别爱惜林冲,看重林冲(所以当初把女儿嫁给林冲)的教头,则表现出了真正的爱:因为敬重林冲是条好汉,所以把女儿嫁给他;把女儿嫁给好汉,又当然是爱女儿。此时,林冲倒霉,他爱惜林冲的方式就是为他保存一个家庭,为他保护他的家小;而他爱女儿的方式,便是在女婿充军发配时,将女儿领回家去,保护起来,养起来,并且不让她受到高衙内的骚扰。所以,他说:贤婿,甚么言语!你是天年不齐,遭了横事,又不是你作将出来的。今日权且去沧州躲灾避难,早晚天可怜见,放你回来时,依旧夫妻完聚。老汉家中也颇有些过活,便取了我女家去,并锦儿,不拣怎的,三年五载,养赡得他。又不叫他出入,高衙内便要见也不能彀。休要忧心,都在老汉身上。你在沧州牢城,我自频频寄书并衣服与你。休得要胡思乱想。只顾放心去。

张教头的这番话,说了三个意思,分别针对三个人:一、对林冲。先是理解,并不责怪,这场大祸,乃是天年不齐,而非自作自受,去沧州后,休要胡思乱想,“我自频频寄书并衣服与你。”只顾放心去,早晚天可怜见,回来后,依旧夫妻完聚。——这是丈人做得好。二、对女儿。女婿刺配沧州牢城,他就接女儿回家过活,并且连锦儿也接去,并不抛弃,三年五载,养赡得她。——这是父亲做得好。三、对高衙内。张教头为什么要接女儿回家过活?就是为了防止高衙内骚扰,接回家去后,不叫女儿出入,让高衙内连面也见不着。——这是做人有骨气。

他明确告诉林冲说:“休要忧心,都在老汉身上。”

哪些东西都在这位老汉身上?两个——

一、林冲老婆。

二、高衙内。

——老婆我替你养着,危险我替你担着。这张教头大包大揽,天塌下来了,他冲上去顶着。他倒真是一个不显山不露水能担当的大英雄!把他和林冲一比,还真把林冲比下去了!

如果把张教头的这番话和林冲的话作个比较,我们发现两人说两岔去了。张教头只道是林冲担心娘子,全不知林冲担心的是自己的性命。可以不客气地讲,林冲自始至终,他都只担心自己:先是担心自己的名誉受损;后是担心自己的前程被毁;现在是担心自己的性命被害。

我们说一句诛心的话,他在这件事情发生之后,尤其是在开封府大牢里,思前想后,他没有想着怎样报仇,却是在想着怎样撇清自己!在他的潜意识里,这个恩爱数年的妻子,岂不也是他的一个负担,一个招惹是非灾祸的因由?所以,他的心思,不在仇人身上,反在亲人身上,没想着怎样杀仇人,倒在想着怎样抛亲人,而且还要抛得体面,抛得明白,彻底撇清自己的干系!

他今天做的是什么事呢?是亲者痛仇者快的事!亲者痛他不管,他还就要仇者快,仇者快了,就有可能放弃对他的迫害了!

而张教头从一般人情之常上考虑。在他看来,林冲此时最担心的是两样:一、妻子在自己离开之后的生活;二、高衙内威逼这头亲事。

所以张教头一边保证接女儿回家养着,解决女儿的生活问题;一边又担当起保护女儿不受高衙内骚扰的重担。他以为他这样说,这样做,就可以让林冲放心,所以,他一再对林冲说:“休要忧心”,“只顾放心”,岂不知,他越这样说,林冲倒越忧心,越不放心,因为这样高衙内就仍会把他看作是占有林娘子的阻碍,看作眼中钉、肉中刺,必欲除之而后快,他的安全就不能保证。

所以,他接着对丈人说道:感谢泰山厚意。只是林冲放心不下。枉自两相耽误。泰山可怜见林冲,依允小人,便死也瞑目!

他放心不下什么呢?他担心的两样,张教头都保证了。况且,如果他放心不下妻子的安全,他把她休了,她就安全了吗?什么叫两相耽误呢?林娘子独守空闺,等他归来,虚度青春,果然可以叫被他耽误了;那么林娘子耽误了他什么呢?这是一个大问题,但答案却十分明白而简单:假如娘子还是他林冲的娘子,高衙内就不会放过他,高衙内不放过他,就会害他,这就是所谓的“两相耽误”的真正用意!

他甚至开始央求老丈人:“泰山可怜见林冲”,张教头那番话里也有“可怜见”一词,不过是“天可怜见”,天可怜见,是夫妻能再完聚,这是张教头的善良愿望,也是一般人情之常;而林冲要的“泰山可怜见”,竟然是夫妻就此分手!这竟然是林冲的愿望!

对这样一个荒唐的愿望,张教头当然不肯应承,不仅张教头,众邻舍也都纷纷说不行,大家都在善意地测度林冲,以为他是为了娘子着想,所以,大家都和林冲想两岔去了,林冲要泰山可怜见,就是要丈人饶了他,救他啊。但林冲哪里能明白说出他的真实想法呢?

他只得发了一个毒誓:若不依允小人之时,便挣扎得回来,誓不与娘子相聚!

金圣叹在此下批曰:“截铁语”,他哪里是截铁呢?他是截几载夫妻之情啊,这种折断骨头连着筋的截断,他真是够忍心!

而李贽批曰:可怜。这是可怜吗?是可恨吧!

林冲话说得这么绝,张教头很无奈,但他也是一个倔强之人,他说:既然恁地时,权且由你写下,我只不把女儿嫁人便了。

金圣叹在此下又批曰:“截铁语。”不错,今天张教头也认上了,决不屈服。他不是不向林冲屈服,恰恰相反,他这样做是在为林冲着想,是在为林冲维护他的生活,维护他的家庭,维护他的世界,他是不向这个邪恶的世道屈服,不向高太尉、高衙内屈服!

那么,双方都把话说得这么绝,接下来,林冲会写下休书吗?他写下的,又是怎样的休书呢?

第八卷 心腹大人

第一章 不为丈夫,即是小人

人治时代,“心腹人”最吃香。驰骋政界,有心腹人,就有鹰犬爪牙;而只有成为权豪势要的“心腹人”,才能攀龙附凤以鸡犬升天。

林冲在刺配沧州出发前,在开封府前和家人告别。告别之时他突然提出一个令家人措手不及也令邻居们非常吃惊的要求:要明白立下休书休妻。在他的决意坚持下,林冲的丈人张教头不得已同意他立下休书,但也表示,决不把女儿嫁人,而是等他回来,依旧夫妻团聚。

张教头既这样说了,林冲就叫酒保寻了一个写文书的人来,由林冲口授了一份休妻书:东京八十万禁军教头林冲为因身犯重罪,断配沧州,去后存亡不保。有妻张氏年少,情愿立此休书,任从改嫁,永无争执;委是自行情愿,并非相逼。恐后无凭,立此文约为照。

这份休书写得有些特别,特别在哪里呢?特别在两点:一、有一个地方很有意思;二、又有一个地方很没有意思。

哪个地方很有意思呢?这个地方就是第一句话,林冲对自己身份的介绍。本来完全可以直书林冲如何如何即可,他偏要在林冲前加上“东京八十万禁军教头”这个头衔,这就是很有意思的地方,有意思在哪里呢?

要知道写此休书之时,他已不是什么教头,他是一个罪犯,但他念念不忘他的这个已经失去的头衔,他太看重这个由体制赋予他的头衔了,对于这个体制内的头衔,他无比留恋与看重。

我前面说到,林冲的很多做法不符合人之常情,他的很多想法更是非常扭曲,是什么扭曲了他呢?是体制!

我前面还说过,就文学形象而言,林冲这个人物形象要比鲁智深这个人物形象更有内涵,更有价值,更有一种认知上的意义,因为他更加典型。在权力社会里,大多数人都可以在他身上找到自己一些影子,从人性的缺点这方面来看,大多数人都是部分的林冲、全部的林冲,甚至比林冲还要林冲!大多数人极可能没有鲁智深的优点,但一定或多或少地有着和林冲一样的缺点。因为,大家处在相同的处境里,有相同的遭遇。

那么,这份休书里,哪个地方又很没有意思呢?

就是这样的几句:“委是自行情愿,即非相逼。”

金圣叹批曰:“句句出脱衙内”,到了此时,已决定把妻子让出,还要为衙内着想,担心衙内担上逼人休妻再占有的恶名,所以特别申明“自行情愿,即非相逼”,而且还要加上“委是”——确实是——以加强调,这种腔调,哪里像一个英雄,哪里像一个豪杰!

也是,在封建集权时代,王权所到之处,正如元曲中唱的,“天地间不见一个英雄,不见一个豪杰”,只有奴隶和奴才!

林冲哪里是英雄!他只不过是想做奴才而不得罢了!

休书写完,正要交给泰山张教头收下,林冲娘子和锦儿抱着一包衣服,号哭着寻到酒店里。娘子如此,林冲本该好言安慰,但是他却告诉她,已写好了休书,并说:万望娘子休等小人,有好头脑,自行招嫁,莫为林冲误了贤妻。

什么人是“好头脑”呢?“好头脑”是指谁呢?金圣叹批曰:“高衙内也。”

高衙内是“好头脑”吗?他哪里好呢?品性好?才华高?只有一点:高干子弟。家庭好,有势力。

金圣叹接着说:“却不直说高衙内,盖恐其伤心也”,这是金圣叹以仁人之心测度林冲了,林冲若担心娘子伤心,此时就不该说休妻并劝其另嫁的话。何况这地方虽不明说要妻子嫁与高衙内,娘子岂能不明白?要娘子嫁给纠缠她的人,侮辱她的人,想诱奸她的人,嫁给东京人都知道的专一淫垢人家妻女的花花太岁,亏他想得出说得出!

林娘子听罢,当然又是大哭,说:“丈夫!我不曾有半些儿点污,如何把我休了?”

还是丈人张教头真英雄,他说:我儿放心。虽是女婿恁的主张,我终不成下得将你来再嫁人?这事且由他放心去。他便不来时,我也安排你一世的终身盘费,只教你守志便了。

这张教头,真是好丈人,好父亲,真好汉!

我们来这样想想,假如张教头有一丝夤缘攀升的思想、趋炎附势的念头,高衙内看中了他的女儿,林冲又自愿退出,他不正好可以将女儿嫁入高家,从此和顶头上司高太尉成了儿女亲家,他不是要风得风,要雨得雨?

但是,他就是决不屈服!

我们来比较一下林冲和张教头对待林娘子的不同态度。

从林冲角度看,他的老婆有了张教头的保护和养赡,他完全可以无忧,因为有三点保障:一、衙内不得见;二、丈人愿赡养;三、娘子愿守志。

但他有了这三点保障之后,仍要决绝地休妻,只为了一点:衙内不害己。

从张教头角度看,他如果想通过婚姻攀高枝,他完全可以做到,因为他也有三点保障:一、衙内苦苦相求;二、林冲自愿退出;三、女儿婚嫁由父母做主。

但在这种情况下,他仍然决绝地告诉女儿:他便不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