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去读小说网 > 文学电子书 > 并未远去的背影 >

第14章

并未远去的背影-第14章

小说: 并未远去的背影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沈定一的向右转与瞿杨之结合

沈定一的左倾之路

瞿杨指瞿秋白和夫人杨之华。那么,沈定一是谁呢?

我手头有1989年版的《辞海》,查“沈”字条,有了“沈从文”,这固然是一大进步。在“沈”字下,也有“沈志远”、“沈钧儒”,但睁大眼睛看了几遍,未找到“沈定一”。作为一种极具权威的现代辞书,有“沈志远”、“沈钧儒”而无“沈定一”,是无论如何也说不过去的。作为中国近现代史上一个颇具传奇性的政治人物,沈定一比沈志远、沈钧儒要重要得多。

沈定一,字剑侯、号玄庐,1883年生于浙江萧山县衙前镇,1928年8月在衙前汽车站遇刺身亡。

衙前沈家是萧山县数一数二的大地主,沈定一的父亲更有着进士功名。可以想见,这样的家族,在地方上是极有权势的。1901年沈定一18岁时,参加县试并秀才及第。秀才及第后,沈定一的父亲替儿子捐了个知县。我不知道清末捐个知县要花多少钱。只知道清末捐例极滥,且可分期付款,像今日人们以按揭的方式买房购车一般。但以沈家的富甲一方,买个知县大概是不需要“按揭”的。在清末,捐官通常并不能“一手交钱一手交货”,要等到有相应的空缺出现,才可能去补上。既然捐例极滥,这空缺自然也是僧多粥少。如果时运不济,或“打点”不到位,就可能等上许多年也补不上去。不知是沈定一时运好还是沈父做了到位的“打点”,1904年,沈定一有缺可补了,但这缺却远在云南省广通县。20出头的沈定一于是远赴云南就任这七品官。在云南,沈定一还任过武定知州和云南省会巡警总办等职。沈定一任职云南时,孙中山在两广、西南发动了一系列武装起义。1908年4月30日,孙中山在云南的军事重镇河口发动了武装起义,革命军一度占领了河口,并北上攻克了南溪、蛮耗、新街等地,孙中山并派黄兴亲赴河口督师,意图攻克蒙自。起义终在清军围剿下失败。在河口起义中,沈定一利用自己的职权,积极援助了孙中山。沈的行为被人告发,起义失败后,官自然也做不下去,经越南河内而流亡日本。在日本,沈定一加入了同盟会。1910年,沈定一回国积极联络革命党人,从事反清活动,并将家产充作革命经费。1911年,组织“中华国学生军”,参加了光复上海之役。

民国成立后,沈定一已具有了相当的革命声望,于是成了浙江省议会举足轻重的议员。1913年,孙中山发动讨袁的“二次革命”,沈定一积极响应,并又一次捐献巨资。美国学者萧邦奇在《血路——革命中国中的沈定一(玄庐)传奇》一书中说:“像1911年一样,他个人捐献的款项仍是巨大的,这次大约有两万元左右,他亲自送往南京‘革命’的中心。”'1'“二次革命”失败后,沈定一再度亡命东瀛。在日本,沈定一仍然不安分。1915年1月,日本政府向袁世凯提出了“二十一条”,沈定一悲愤之余,成立“留日学生总会”,并被推举为总干事。他们决定全体留日学生集体回国,向袁世凯政府施压,阻止“二十一条”的签订。沈定一们的行动,引起日本方面的警觉。在日本警察的监视下,他们的行动几乎失去自由。沈定一等9人遂离开日本,到达新加坡,同行者有后来的著名新诗作者刘大白。在新加坡,沈定一在一家报馆谋生。

1916年3月22日,袁世凯被迫宣布取消帝制。6月6日,袁世凯忧愤而死。也就在这一天,沈定一由新加坡归国。9月6日,沈定一当选为浙江省议会议长,积极倡导和推行地方自治。但这段时间不长。1917年6月,沈定一便在政治纷争中暂时退出政治舞台,离开浙江来到上海。这时,正值陈独秀、胡适等人在北京掀起新文化运动之时,沈定一在上海满腔热情地投入了这一运动。这期间,沈定一曾与戴季陶共同主编《星期评论》。沈定一并开始写作新诗。作为新诗作者,在同时代诗人中,沈定一属于佼佼者。复旦大学出版社1996年出版的《新编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选》,收录了沈定一的新诗《十五娘》。

1920年5月,以陈独秀为首的一群人在上海成立“马克思主义研究会”,沈定一为其中一员。与此同时,陈独秀、戴季陶、李汉俊、施存统、沈定一、陈望道、俞秀松、李达、赵世炎等开始酝酿创建中国共产党。8月,这群人在上海成立了共产主义小组,标志着中共的降生。可以说,沈定一与陈独秀等人一起创建了中共,自然也是最早的中共党员之一。

沈定一的由左向右

在上海参与建党后,沈定一便回到了萧山衙前。

在衙前,沈定一出资建立了衙前农村小学,农民及其子女可以免费上学,书本资料也一概由学校提供。学校共分五个班级,有日班和夜班,那些白天必须在田地里劳作的农民,可以在夜班就读。沈定一还聘请数名浙江第一师范学校、浙江女子师范学校的毕业生来衙前执教。

创办农村学校,长远的目的当然是为了在农村普及文化。但沈定一同时有着一个很直接很功利的目的,即在家乡发起农民运动。萧邦奇在《血路》一书中这样叙述衙前农村小学的的教师:“他们充满了变革思想,……除了为单个农民传授思想和知识外,他们所在的衙前农村小学还成了革命活动的中心。教师们在由房子改建的教室里上课,宣中华负责教一个成人夜校班。他们传播革命思想,宣传抗租、抗税。他们还到田头或家里访问农民并调查农民状况。他们还利用当地风俗宣传劳工思想:1922年‘五一’,他们给上课农民分发一种印有‘五一纪念’字样的饼。他们接近当地群众的方式不仅符合实际,卓有成效,且还影响了这一地区其他学校。”'2'教师们当然是按照沈定一的策略行事。沈定一的这个衙前农村小学,很像是一个“农民运动讲习所”。可以说,在中共党内,沈定一是最早重视农民运动的人,也是最早从事农民运动的人。后来的彭湃也好,毛泽东也好,某种意义上,都是在步沈定一之后尘。

在沈定一的精心策划和组织下,这一地区的农民运动轰轰烈烈地开展起来,并成立了“衙前农民协会”。沈定一亲自为农民协会起草了《宣言》和《章程》。农民协会一个直接的目标是减租抗租。此外,协会还提倡破除迷信、主张妇女解放和男女平等、禁止缠足、穿耳……衙前的农民协会成立后,影响迅速向周边地区扩散,在杭州湾南岸地区,农民协会雨后春笋般出现。——不过,这样的状况并没有持续很久,省政府的军警很快用暴力平息了这一地区的农民运动。

1923年8月,孙中山派遣“孙逸仙博士代表团”赴苏联考察。代表团正式代表实为三人:蒋介石、张太雷、沈定一,以蒋介石为团长,另有王登云作为蒋介石英文秘书随行。在苏联考察时间长达三个月。其时,共产国际已要求中共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从苏联回来,沈定一即加入国民党,成为跨党分子。据说这时候,他就有意退出共产党。'3'1924年1月,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广州召开,沈定一与瞿秋白、毛泽东、张国焘等17人,当选为中央执行委员会候补中央执行委员。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辞世。也就从这时起,沈定一公开与共产党分道扬镳。这个几年前参与了创建中共的人,从此成为孙中山的虔诚信徒,不但成为纯粹的国民党员,而且成了国民党内仇共反共的所谓“极右派”。

国民党内,邹鲁、谢持等“老右派”,是一开始就视共产主义为洪水猛兽的,因而一开始就坚决反对国共合作。孙中山活着时,他们无可奈何。孙中山一死,他们便积极行动起来。1925年11月23日,这群坚决反共的人,在北京西山碧云寺孙中山灵前召开了国民党“一届四中全会”,参加者有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和候补执行委员林森、居正、邹鲁、覃振、石青阳、石瑛、叶楚伧、邵元冲、沈定一、茅祖权、傅汝霖,中央监视委员谢持、张继。戴季陶、吴稚晖因故未能与会,但列名通电。由于会议在北京西山举行,所以被称作“西山会议”。而这个国民党内坚决反共的群体,则被称为“西山会议派”。会议通电宣布停止广州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的职权,取消国民党政治委员会,并通过了一系列反共决议。

1927年4月,蒋介石决定“清党”,这标志着蒋介石全面认同了“西山会议派”的政治主张。6月,沈定一被任命为浙江省清党领导人。在沈定一主持下,许多共产党员被逮捕。令人感慨的是,被捕者中,也有当年衙前农村小学的师生。当初,正是沈定一把他们带上“革命道路”、成为共产党之一员的。

瞿秋白和杨之华的结合

在国民党的“一大”上,瞿秋白和沈定一都当选为候补中央执行委员,仅此一点,就说明他们当然会相识。实际上,这几年间,他们经常在会议等场合相见。

至于杨之华,与沈定一的关系,就更是非同一般了。杨之华亦是萧山人,1900年生。杨家亦曾是萧山巨富,后来虽然家道中落,但在杨之华出生时,也还足称小康。“五四运动”前后,杨之华毕业于杭州浙江女子师范学校,是闻名乡里的“新女性”。同为萧山富豪,杨家与沈家自然早有来往。而当沈定一1916年结束流亡、回到浙江,并成为浙江省议长后,“新女性”杨之华则自然而然地成为沈定一的崇拜者和追随者。1917年,当沈定一离开议长的权位、来到上海从事思想文化运动后,还不忘记定期给杨之华邮寄书刊。'4'1919年夏,沈定一则干脆将杨之华招来上海,在自己主编的《星期评论》为其安排了一份工作。1920年,杨之华嫁给了沈定一的长子沈剑龙,成为沈定一的儿媳。当沈定一创办衙前农村小学时,师范学校毕业的杨之华,顺理成章地成为学校的教师。

1923年4月,瞿秋白经李大钊推荐,在于右任、邓中夏等创办的上海大学当了社会学系主任。8月,瞿秋白在南京结识了蒋冰之(丁玲)和王剑虹这两位朝气蓬勃的女性。瞿秋白力劝二人入上海大学求学,二人欣然从劝。王剑虹进入上海大学后,很快与瞿秋白进入热恋阶段。1923年12月,为参加国民党“一大”而滞留广州的瞿秋白,几乎每天都给王剑虹写一封情意绵绵的信。有一次,还随信附了一首诗:“万郊怒绿斗寒潮,检点新泥筑旧巢。我是江南第一燕,为衔春色上云梢。”——我以为,这是瞿秋白最好的诗。1924年1月,从广州回到上海后,瞿秋白与王剑虹结合在一起。

1923年底,已经既为人妻复为人母的杨之华,也进入上海大学,并且恰恰进了瞿秋白当主任的社会学系,自然很快就相识了。不久,瞿秋白与向警予一起,介绍杨之华加入中共。1924年7月,王剑虹因肺疾去世,算来与瞿秋白的婚姻生活也就半年。王剑虹去世后,瞿秋白与杨之华进入恋爱状态。1924年11月初,瞿秋白与杨之华来到萧山衙前,与沈剑龙谈判。杨之英在《纪念我的姐姐杨之华》一文中说:“我第一次见到秋白是1924年11月,姐姐同他一起到萧山家中来的时候。当时姐姐已决定与沈剑龙离婚,她和秋白来家就是为商议这件事的。秋白给我的印象是文质彬彬,说话斯文,十分有礼貌。他们到家后,立即派人把沈剑龙请来,三个人关在房间里谈了差不多一整夜。临别时,我看他们说话都心平气和,十分冷静,猜想姐姐与沈剑龙离婚和秋白结婚的事已经达成协议。果然,姐姐和秋白回到上海后不久,邵力子主办的《民国日报》上登出了两条启事,一条是姐姐与沈剑龙的离婚启事,一条是姐姐与秋白的结婚启事。11月7日,十月革命纪念那天,姐姐和秋白正式结婚。我的父母亲认为这事丢了杨家的脸,没有参加他们的婚礼,但姐姐从此却更加勇敢地走上了献身于革命的道路。”'5'

瞿、杨结婚日期,有的说是11月7日,有的说是11月18日,不过这实在无关紧要。反正11月27日的《民国日报》上,同时登出三则“启事”:

“杨之华沈剑龙启事:自一九二四年十一月十八日起,我们正式脱离恋爱的关系。”

“瞿秋白杨之华启事:自一九二四年十一月十八日起,我们正式结合恋爱的关系。”

“沈剑龙瞿秋白启事:自一九二四年十一月十八日起,我们正式结合朋友的关系。”

这三则启事,在27、28、29日三天,重复登出,一时成为上海滩上的谈资。

沈家虽然很痛快地答应了沈剑龙杨之华的离婚,但沈杨所生的女儿却拒绝让杨带走,这曾令杨之华十分痛苦。当然,后来,这孩子还是来到了杨之华和瞿秋白身边。瞿秋白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