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去读小说网 > 文学电子书 > 大清灭亡启示录(1894_1911) >

第6章

大清灭亡启示录(1894_1911)-第6章

小说: 大清灭亡启示录(1894_1911)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大家以为他是来参加战斗的,不过伊藤博文的表现让人们大吃一惊:他是来帮英国人说话的。伊藤博文力劝藩主不要跟英国人战斗,先做出让步。他的理由是:洋人很强大,以我们藩现在的实力,是打不过他们的,长州藩只有先向洋人做出部分妥协,保存和发展实力,在倒幕运动成功,日本真正统一和强大之后,再跟洋鬼子计较不迟。

伊藤博文告诉他们,以自己对外面世界的了解,现在与外国人作战,必输!

而曾经跟伊藤博文一同灭洋的“战友”对此无法接受,他们怀疑伊藤博文已经变成了“英国奸细”,喝了点洋墨水就站在洋鬼子一边。于是,“战友”们又成立了暗杀队,只不过这次的暗杀对象变成了“伊藤奸细”,好在有藩主的暗中保护,伊藤博文才逃过暗杀。

然后,长州藩的战斗打响了,英法美荷四国联军的大炮将马关炸成烂港,在残酷的现实面前,大家才认识到伊藤博文说的是对的。长州藩转而开始从“灭洋”到“学洋”,从“攘夷”到“师夷”,对外开放,自立自强,最后联合西南地区其他三个藩成功倒幕,扶植睦仁登台。

这就是知识分子伊藤博文在明治政府成立之前的重要经历。明治政府成立后,伊藤博文成为了政府里重要的智囊,一路升官。这个人最重要的特征就是灵活,注重实际利益,他没有一个被很多条框禁锢住的头脑,不会一头钻进某个死胡同里就出不来。不背包袱,放得下身段,能很快接受现实让他接受的东西。他的表面上是文人,骨子里却是武士,不仅能拿毛笔,还能握战刀,不仅可以读书,还能打架——这与一头扎进八股文、浑身散发出“妇人之态”的清国读书人是不同的。从某种意义上说,伊藤博文也是一个可怕的人。不怕只会打架的流氓,就怕除了会打架还有文化的流氓——这话是有道理的。

伊藤博文告诉睦仁,侵外必先安内,陛下现在对于您最重要的是清理好后院,外侵之前必须做好一件事情——集权。

集权分两步走,第一步是清除旧势力。既然幕府已经倒了,按照兔死狗烹、过河拆桥、打江山人不能坐江山的原则,藩主和武士这两个阶层就逃不过被清洗的命运。睦仁需要下一道命令,命令各藩藩主必须交出他们的土地和军队,并且在行政机构上不再保留藩,全日本的行政区划重新分为三府72县。

这就是废藩置县。废藩置县的政策对日本的影响是巨大的。前面已经讲过,之前的日本虽然被称作一个国家,但实际和我国西周时期的诸侯分封差不多。作为国家的权力中心的幕府并不是直接统治这个国家的,它下面还有大大小小200多个藩,各藩各有各的政策,各收各的税,也就相当于200多个大大小小的诸侯国。而废藩置县结束了这种诸侯分封,统一行政,统一收税,建立了一个真正统一的近代化国家。所有的日本人,也就是从这时候开始才有了“国家”的概念。

此时,大家一定会想到我国历史上取代诸侯分封的郡县制,而睦仁和伊藤博文类似我国历史上的两个人——嬴政和李斯。正是这个效果。

在解决了诸侯地主之后,接下来要解决的就是地主的打手——武士。

·对武士的最后清洗·

这是一件极为棘手的事,因为武士在倒幕运动中贡献是最大的,他们大都是没有读过几年书的武夫,唯一认识的就是一个字——刀。大爷就是用刀来解决问题的,之前听说要推翻幕府,拖着刀就上了,舍生忘死,浴血奋战,现在听说要废除,能不急吗?

但是站在国家的角度,这一批人必须废除。

因为除了没事磨磨刀以外,武士这个阶层是不劳动的,以前是各藩拿钱养着他们,现在藩没有了,他们就向国家要钱,而国家是出不起这个钱的(穷)。

更重要的是,西方列强已经让睦仁和他的团队明白,这不再是一个拿刀砍人的时代,而是依靠铁枪大炮的时代。武士阶层不管为国家的统一建立过多少功勋,也不管他们的过去有多么辉煌,站在统治者的立场,他们已经没什么用了。

但是废除武士阶层要冒更大的风险,一旦逼急了他们,手中的刀又是起义的武器。于是明治政府采取了一个逐步清算的方法。先是颁布了征兵令,规定凡是20岁以上身体健康的男子必须义务服兵役,也就是说所有的年轻男人都变成了国家新的“武士”,原来的武士就没有了特殊性,既然不特殊,国家就再没必要出钱养着他们,而且还必须和其他人一样要交税。

这个命令并没有激起多大的波澜,引发动乱的是下一个命令——废刀令。

所谓废刀令,就是规定武士不能随便带刀上街。我们知道,武士是刀不离身的,白天扛着它走路,晚上抱着它睡觉。很显然这是一个彻底摧毁武士阶层的命令。你说之前让我们失业交税也就忍了,这个精神上的打击谁也受不了啊。

但睦仁的态度很坚决:今后能动刀子的,只有国家!而且要对外动刀子!个人不能动,每天扛着一把刀,吓唬谁呢。

担心的事终于发生。1874年,一个著名的人物西乡隆盛回到了他的家乡鹿儿岛县,武士们都簇拥到他身边,要求他为武士说说话。提到西乡隆盛大家一定很熟悉他那首被青年毛泽东同志引用过的诗:

男儿立志出乡关,

学不成名死不还。

埋骨何须桑梓地,

人生无处不青山。

这首诗最原始版本的作者是西乡隆盛的战友月性和尚,西乡隆盛略作了修改。所谓战友,就是一起参加了倒幕派对幕府的作战行动,西乡隆盛就是其中的领军人物,为推翻幕府和建立明治政府立下了赫赫战功,连东京都是他为政府夺取下来的。而西乡隆盛本人出生于下级武士家庭,是当时全日本武士的精神偶像。

三年后(1877年)西乡隆盛最终举起了反抗政府的大旗。最后,政府军艰难战胜,西乡隆盛被割下首级,这次战争也是日本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内战(双方各战死6000人),史称西南战争。

武士的问题解决了,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因素被排除。自此,日本已经完成了从形式到实质的统一,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国家已经建立。而睦仁的权势也大大增强了,因为他成了国家新的武士——义务兵的效忠对象。

接下来,就是完成集权的第二步:培育新势力,进行政治和经济体制的变革。

·一笔划算的买卖:明治维新·

从有历史资料记载开始,日本一直是这个世界上最善于学习的民族,他们的思想、制度和生活方式都是从国外学习过来的,顶多有个结合自身环境,消化吸收后的再加工。在漫长的农业文明里,中华帝国一直是日本学习和模仿的对象。但越来越多的日本人认为,必须改变学习对象,向有铁枪大炮的西方人学习。

其中的代表人物就是日本著名学者福泽谕吉,如今一万日元上印着的头像,就是此人。福泽谕吉抛出了著名的“脱亚入欧论”。睦仁派出了一茬一茬的代表团去欧美取经,学习政治、军队、社会制度,在这些代表团取经回来后,日本成了一个奇怪的国家。

这个奇怪的国家实行了君主立宪,有内阁,有议会,开放了党禁和报禁,实行多党制,人们基本可以自由地批评政府,有全民共守的宪法,这些都是同西方君主立宪制的国家没有区别。而最重要的区别是这一条:天皇的权力。

按照日本宪法规定,天皇的权力是至高无上的,而且也没有什么制约。跟西方立宪体中“君权民授”不同,它的本质是“民权君授”,也就是说西方的国王或者总统的权力是民众通过议会授予并制约,而睦仁是将天皇的很大一部分权力下放给了普通民众。这样的体制,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开明的专制”。

与此同时,日本虽然高调宣扬“脱亚入欧”,但也并没有完全西化。比如他们穿上了西服,但和服仍然受到欢迎,正式场合是握手礼,日常场合是鞠躬礼。更重要的是,尽管废除了武士,但也保留了日本传统文化的核心——武士道精神。这种保留将对后来的日本产生很大的影响。

好吧,对于睦仁来说,这并没有损失。虽然分了一部分权出去,但他的权力原本就是被幕府占有的,还不给饱饭吃,现在过上好日子了,真的没必要死捂着权力的袋子。将原来的封建君权改为君主立宪,普通国民对政治的参与度更高,大家切身感受到,所谓政治,就是大多数人的共同利益,而政府就是这个共同利益的代言人。为了自己的利益,每个人都会提建议和出力气,当政府做得好时,会真心支持,但政府出现差错时,会积极监督,当政府遇到困难时,也会砸锅卖铁变卖首饰家产支持政府。总之一句话,它成功地将政府的利益和民众的利益捆绑在了一起。

日本人由此更加强化了“国家”的概念,虽然国土面积只有巴掌大,又穷得吃不上肉,但“大日本帝国”的观念开始逐渐深入每一个人的内心。这就是利益捆绑带来的好处,当一个政府真的代表了大部分人的根本利益时,不用什么“忠君爱国”的宣传,大家也会尽全力支持它。

而通过开放舆论监督,让一向喜欢骂骂政府的知识分子享受点自由,可以随便骂骂政府和其他人,也可以随便被其他人骂骂,在这样长盛不衰的骂战中,他们磨砺了自己,提高了骂的水平和其他水平,然后整个社会的思想理论水平也提高了。

总之,这是一种既可以维护政权利益又可以换来全民效忠的方法;适应近代社会的时代潮流,在体制和精神层面解放了这个国家;更是一种让大家安心去勤劳致富,然后自己多收税的方法。这实在是一笔很划算的买卖。

这就是“明治维新”的核心内容。通过政治体制改革,它给日本社会和经济发展带来了很多的正能量(以后会讲),但它在本质上,我认为还是加强了睦仁的集权。而在政治体制改革之外,通过另外的一项工作,睦仁的权力不仅得到进一步增加,也让日本这个奇怪的国家变得更加奇怪,那就是——军队改革。

战争机器开启!

前面我们提到,在废除武士阶层时,日本颁布了征兵令,实施全民皆兵的义务兵役制,这使得日本的兵力大为增强(后述),但这并非奇怪之处,奇怪的是这支军队的管理。

经过多次兵制改革,日本军队中征兵、养兵等属于行政的部分(军政)归政府管,而派兵、调兵、作战等属于命令的部分(军令)归另外一个机构——参谋本部管。所谓参谋本部,也就是总参谋部,古代的参谋就是那些摇摇鹅毛扇子的人,负责给大将提建议,具体该怎么打,还得将领拿主意。但在日本,这是一个很重要的部门,它是独立于政府的。

也就是说,政府只管招兵和养兵,至于这些兵要干什么,准备如何干,一概无权过问。在军队里,指挥士兵的是军官,而指挥军官的,就是参谋。参谋归上一级参谋管,上一级参谋又归再上一级参谋管,直到最后的参谋本部。

那么,参谋本部又归谁管?大家猜对了,它就归天皇管——也就是睦仁大哥。

有人要说,这也没什么奇怪嘛,实际上就是睦仁通过参谋集团来控制军队,这跟我国宋朝的皇帝通过文臣驾驭武将差不多。问题出在这些参谋,他们并不是什么文臣,而是一群特殊的军人。

参谋们是从小开始培养的,一批孩子还吃着奶就被送到幼年军校,然后一直读到相当于大学的士官学校。在这些学校里,所有的教育都是围绕如何作战展开,而作战的核心只有两个字——进攻。

举个例子。在考试的时候,老师冷不丁抛出一个问题:“前方发现敌军!”如果你下意识地问一句:“有多少人?”那么你完了,标准答案是:“进攻,包抄消灭敌人!”如果老师再来一句“敌众我寡,有利防守”,你要是真的来一句“防守”也完蛋了,标准答案是:“想办法包抄进攻!”

而学校里唯一的思想政治教育,就是我们在电视里听过多次的那句话——“为天皇陛下尽忠!”

大家知道了,这些的学校里培养出来的参谋,就是一群狂热的战争分子,一堆极端的战争机器。长期封闭的军校生活使他们跟社会脱节,既不懂政治,也不懂社会,只知道听命令。如果让他们去打火星,估计也会去的。而他们上了战场最喜欢做的只有一件事——包抄。他们相信只有首先把自己置之于死地,才能绝处逢生。为了取胜,他们是不惜血本的,也不会在乎伤亡率,什么人体盾牌、人肉炸弹,通通都能用上,哪怕只剩下两个人,都要再去围一次。

要指出的是,参谋本部管理的是陆军的参谋。后来新兴的兵种——海军出现了,于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