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去读小说网 > 文学电子书 > 大清灭亡启示录(1894_1911) >

第4章

大清灭亡启示录(1894_1911)-第4章

小说: 大清灭亡启示录(1894_1911)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也给李大人捎过礼物,但李鸿章为这次见面准备了很多东西。

这是一堆弹劾袁世凯的报告。有说他嗜杀的,也有说他擅权的,当然,生活作风问题也是少不了的。

李鸿章决定拿这些弹劾报告“敲打”一下袁世凯,在他看来,越是能干的下属,越是需要时不时敲打敲打,于是他拿出了这些报告。

但令李鸿章失望的是,袁世凯摆出了一副满不在乎的神态。看完这些报告,他既不辩解,也不动怒,更不需要解释,只是安静地站在那里,看着李鸿章,等待他继续说下去。

在确切的证据面前,在李鸿章的质问面前,袁世凯却没有丝毫的慌乱,而是非常的镇定。

我不会在乎所有人对我的看法,我只会在乎你这个关键人物对我的看法。因为我知道在前进的道路上,肯定会有很多的风言风语,也肯定会有很多人看我不顺眼,准备在我背后捅上一刀。我甚至连你这个关键人物的看法都不会怎么在乎,因为我知道,我将是关键人物!

是的,李大人,我知道你拿这些报告给我看,并不是要从这些事情上与我为难。你要为难我的还在后面,有什么事你就说吧。

在过去的13年里,我一次次想回国,回到跟你一同战斗的权力中心,而你总是找各种理由拒绝。我欲乘船归来,你总说时机未定。现在,我站在你面前了,你想对我说什么?

两人目光短暂地对视着。

从个人的角度来说,李鸿章很喜欢袁世凯这样的人。因为他能从袁世凯身上看到一种特别的东西。

一种由多年的杀伐决断锻炼出来的浓烈的匪气。

所谓匪气,具体解释就是:跋扈、嚣张、敢作敢为、敢想敢赌,而这一切都隐藏在表面的谦恭之下,因为匪气并不需要拿出来显摆,而是存在于骨头里。

跟吴长庆一样,短短的交往,李鸿章已经感受到了袁世凯这个人的不简单。在李鸿章看来,袁世凯最厉害的并不是他能猜中自己的心理,知道不会真的拿这些小报告去弹劾他。袁世凯最厉害的是能过得了自己这关,在听到对自己官声不利的言论时,他并不着急辩护,他拉得下面子。而那些科举正途出来的道德君子,一旦听到关于自己的风言风语,立即血冲脑门,抡起袖子跟你没完。袁世凯是有私心的,但一个拉不下面子的人会有更大的私心。而袁世凯不是这样的人。

李鸿章只好装作什么事情都没有发生,收起那堆弹劾报告,然后说了那句他特别想说,而袁世凯又特别害怕听到的话:“袁啊,你回来了很好,我也很想你(才怪),先去探个亲,去趟河南。然后呢,你还是继续回朝鲜。朝鲜不能没有你啊,你的新职务我都给你安排好了,升半级——驻扎朝鲜总理交涉通商事宜兼抚辑事宜,责任不可谓不重大!”

新职务翻译过来就是在他的老本行上再加一个为进入朝鲜的清军做后勤保障工作,比如建兵站、存军粮、喂军马、搬弹药,反正要保证清军的后方补给。

很显然,对于袁世凯的装病,李鸿章心里明镜似的。让袁世凯回来只不过是权宜之计——先安抚一下他。李鸿章知道,像袁世凯这样的人才,朝鲜真的离不开他,即使不要他去前线打仗,留他在朝鲜后方去稳定军心也是很必要的。

可惜的是李鸿章并不知道,想回国正是袁世凯隐藏在内心多年的秘密。在见到了李鸿章之后,他更加坚定了要留在国内发展的决心。李鸿章冲天的权势令人羡慕,别人对他心怀畏惧,而袁世凯想到的是项羽那句著名的口号:彼可取而代之。

李鸿章这个传说中清国最厉害的官场人物,在袁世凯眼里早已经垂垂老矣,别人看到了他表面上的强悍,袁世凯却看到了他强大下的虚弱,袁世凯知道:自己将是取代他的人。

李鸿章,让我回来取代你吧!我就是来取代你的人!

但李鸿章的指示让袁世凯失望了。他真的不明白这个老年瘦子为何在他回国问题上就如此坚持。以前还可以说是没有替手,现在他连替手唐绍仪也亲自找好了,而且事实证明唐绍仪也干得不错,难道真的准备让我在朝鲜养老?

他垂头丧气地离开了总督衙门,去了一个地方——北京。

·即将出场的带头大哥·

北京朝阳门外,袁世凯来到了这里。他的内心很痛苦,如果按照李鸿章的指示,他还必须回到朝鲜,这一切又会让他之前所做的一切都打了水漂,他想回国进入军界的理想也将再次成为泡影。

“要不咱们还是去朝鲜吧。”朝鲜姨太太说。

“去他娘的去!我再也不去你们那个鬼地方了!”袁世凯怒道。

他行动了。行动的目标是那些能够在朝廷说得上话的满族王爷。按照袁世凯的官职,他是没有办法“求见”到这些人的。不过,北京城里有的是这样为办事的人和高官牵线搭桥的中间人,袁世凯找到他们,说明自己的来意。

然后他从行李中掏出了一些沉甸甸的东西——黄金。

在“总理”朝鲜的十几年里,袁世凯一直没有闲下来,除了阻截日本势力在朝鲜的渗透和发展流氓情报队伍,他还利用职务上的方便,与北洋水师的舰长们一拍即合,先是用军舰将鸦片运到朝鲜,然后把高丽参运回清国——当然,所谓的运,其实就是走私。多年来这种一本万利的生意让他积攒了可怕的财富。所以,那天跟随他从朝鲜一同回国的,还有半船黄金,现在这些黄金就是他官场上的资本。

千载求功业,投笔从戎,不过人生笑谈一杯酒;

万里觅侯封,他乡月冷,谁能挡我这半船黄金?

袁世凯的心情真可以用这首词来形容。

夜色之下,几大箱金砖悄然抬进几位王爷的府邸。于是袁世凯的病马上好了,而在满族王爷的运作下,朝廷并没有改变李鸿章的命令——袁世凯必须继续为清军做好后勤保障工作,只不过他要去的地方不是朝鲜,而是一个现在从北京出发有动车组能够到达的地方——辽宁。

袁世凯并不知道,就在他为实现自己的目标而意气风发的时候,有几双眼睛正在他的身后沉默地注视着他。他们是李鸿章在京城的眼线。袁世凯在北京行贿王爷们的一举一动都没有逃过这些眼线的眼睛,他们向盛宣怀报告了这个消息,盛宣怀立即报告给了李鸿章。

在盛宣怀看来,李鸿章听到这个消息一定会勃然大怒,一定会想办法让袁世凯去不成辽宁,因为袁世凯改投王爷们的门下,他的行为相当于背叛。但盛宣怀没有想到的是,李鸿章这次并没有生气。

李鸿章的反应只有一句话:好!搬出黄金解决问题,一刀见血,简单明了,流氓作风,我喜欢!接着是第二句话:

他能解决自己的问题,一定能够解决别人的问题。才堪大用!

两个都有匪气的人在这里匪匪相惜了。

好吧,经过许多的波折,经过漫长的等待,袁大人的愿望终于实现了。我们似乎应该恭贺他。这是一个有巨大野心并能付出坚忍努力的人,一个对自己职业规划清晰并无时不求上进的人,从这一点来说,他渴望从朝鲜突围的心情是我们可以理解的。虽然他一门心思想离开朝鲜,但他不知道的是,朝鲜的经历正是他一生事业的开始。

因为有在朝鲜练兵的经历,朝廷后来把训练新军的任务交给了袁世凯,他开始进入军界,实现自己的理想,然后培养自己的势力。

而所有人都没有想到的是,仅仅18年以后,袁世凯竟然是亲手结束这个帝国的人。

从1894年7月19日回国的这一天起,袁世凯就再也没有去过朝鲜,也再也没有出过国,他将在这里开始他的奋斗之路。我们再次见到他将是一年以后了(1895年),而那时候,一切都已经物是人非了。无论是对于袁世凯,还是对于李鸿章,以及整个大清国,他们是再也回不去的曾经。

朝鲜东学党动乱之时,当袁世凯处心积虑地回国,李鸿章焦头烂额地考虑要不要出兵、出多少兵时,海的对面,一个人正冷冷地注视着这一切。他是那个国家的领头人,真正的带头大哥,这也是一个喜欢打架的人,一个大师级的流氓,他很有匪气,同时有另外一样更可怕的东西——实力。而他要打的架,是以国家为对手的架:战争!

这是一个真正可怕的人。

第三章 明治维新,日本崛起

·天皇也要饿肚子·

在这个人物出场之前,我们需要了解一下海对面的这个国家——日本的历史和政治制度。如果大家去翻日本史,会很枯燥,但我的讲述会有些不同。

日本这个国家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一万年,当然那个时候还是原始社会,成天光着屁股追着猎物跑,没什么可说的。日本真正实现统一是在公元五世纪,相当于我国的魏晋南北朝时期,这一时期有大量的中国人和朝鲜人移民至此,他们带来了耕田和种植稻米的技术,这样,日本人终于可以吃上一碗饱饭了。

接下来,日本进入了漫长的农业社会时代。对他们影响最大的是大唐文明,京都的皇宫是仿照大唐修建的,政治制度也几乎是照搬唐朝的,一开始天皇的权力是最大的(相当于中国的皇帝),但是后来,情况出现了变化。

因为各岛之间老是要打仗,就出现了军人干政,权力转移到了将军手上,将军的权力机构称之为幕府。日本由此进入了幕府时代。

但幕府也并不是直接统治全岛,下面有几百个藩,这些藩是有很多土地和庄园的领主(名主),所以他们还有一个称号叫“大名”——也就是相当于我国的地主。

为了保护这些土地,大名又不得不养着一群持刀打架的人,相当于地主的护院或者保镖,这就是“武士”。在武士阶层的下面,是数目庞大的农户、町人(商人、手工业者)。再接下来是等级制度最底层的两类人,一种是叫“秽多”,感觉他们身上总是带着脏东西似的,而最低等的叫“非人”,实际上他们都是破产了的无业游民、流浪汉、乞丐等。

值得指出的是,上至天皇,下至非人,等级制度里这些人的身份都是世袭的。万一你不幸出生在“非人”之家,这辈子基本上就是悲惨的命运。不仅吃不饱,连生命安全都没有保障。举个例子,当时日本武士如果新得了一把刀,他的第一个动作就是找个非人来试刀,因为按照规定,杀掉一个非人是不会有任何处罚的。

天皇虽然处于最高层,但自从幕府夺权后,他的日子就不好过了。收成好的时候就给你多吃一点,碰上一个海啸地震什么的,天皇一样要饿肚子。一代代的天皇饥一顿饱一餐,缝缝补补又三年,就是这么过来的——这样的状态一直持续了几百年。

原因除了天皇是被幕府软禁和监视的对象外,还有一个更加主要的原因,其实幕府也不是故意不拿天皇当干部,而是幕府时代的日本实在是太穷了。

·日本人名的历史起源·

在黑暗的等级制度下,加上资源匮乏,日本的生产力水平不仅无法跟当时的中华帝国相比,在全世界范围内都算比较低的。根据一些史料记载,很长一段时间里日本人都没有解决住房问题。一家人要居住了,就随便找个地方挖个洞,而这个洞要挖得很有水平。

它们叫“直洞”,也就是在地上直挖下去,洞口用茅草挡着雨水,洞中间插根木棒棒作为需要双手攀爬的直梯工具。早上出去劳动,爬上之前要朝洞口大喊一声:“我出去了!”这是为了防止有人在洞外准备撒尿或者鸟拉屎到头上;同理,晚上回来跳下之前还要大喊一声:“我回来了!”

如果事先不打那声招呼,那是很容易踩到洞里家人的头上的。

西方人称日本人为“亚洲黄猴”,除了脸长、脖子短、腿短等因素外,会爬树也是一个原因。“嗖”的一声,他就出去了。

还有一种说法,日本人挖这些洞有另外的一些讲究。为了能遮风挡雨,方便进出,经常挖在一些对生活比较便利的地方,比如“松下”“渡边”“山口”“田中”“竹下”等,天长日久,这些地标就成了日本人最常见的姓氏,方便大家记忆——你是从松下来的,你是从渡边来的。但这是野史,可信度不高,没有找到相关的史料证据,我讲这些也不是要对日本人的名誉进行毁谤,谁都有过苦日子的时候,纯粹是个程度问题。

在日本皇宫,服侍天皇的是又老又丑的老妈子。咦,太监去哪里啦?这个真没有。整个日本历史上都没有太监。

日本从唐朝学习了政治制度而没有搬走宦官制度,人们在谈到这个现象时一般会谴责中国封建王朝的黑暗而会褒扬日本讲人性,其实完全是另外一个原因。

要了解这个原因就必须先来了解下面这个问题。

·如何顺利地成为一名太监·

大家都知道,成为太监,也就是要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