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去读小说网 > 文学电子书 > 从战争中走来:两代军人的对话 >

第52章

从战争中走来:两代军人的对话-第52章

小说: 从战争中走来:两代军人的对话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又一届新的军委成立了。林彪接替彭德怀任国防部长并主持军委工作,罗瑞卿接替黄克诚任总参谋长兼军委秘书长。

1959年10月20日,成立军委办公会议,负责军委日常工作。办公会议的成员是:罗瑞卿(总参谋长)、谭政(总政治部主任)、杨成武(副总参谋长)、肖华(总政治部副主任)、邱会作(总后勤部长)、肖向荣(军委办公厅主任)。张宗逊、李克农、彭绍辉和我父亲,以及陈赓等几个老的副总参谋长都没有再进入。当然不全是政治上的因素。父亲是第二年,彭黄问题处理结束后,也就是1960年5月增补的。这是一个微妙的人事安排。从工作需要来说,他是主管军事行政事务和武器装备的副总长,军队大量的日常工作都在他这里。从政治上考虑,他是上一届班底的老人,处理军委日常工作也的确需要有一个红三军团的人参加,这样给人的印象要公允些,毕竟这是一段历史。何况父亲并不是彭德怀平江起义的老班底。毛泽东早在这之前就对上一届军委班子说过,总参各方面军的人都要有。这样就增加了彭绍辉,他作为四方面军的代表。黄克诚当总长后,又把杨成武调来了,他是一军团的。

早在庐山会议前,军队高层发生过两件事情,一件是反教条主义;一件是批判粟裕。父亲这个人,除了工作,其他的事情,一概不闻不问,尤其是涉及到党内人事关系问题,能不听就不听。他自己说,在总参他是个壮劳力,下去跑的事多是派给他,他也很乐意。工作日志记载,这个期间他大部分时间都在基层和边防跑。这两件事,我曾问过父亲,他的表情有些木讷,没有道出更多的缘由,只是说:

“有一次,粟裕和我谈起,觉得委屈,都掉了眼泪。我说,别这么没出息,干脆,开诚布公地、直截了当地找他谈一谈嘛!”父亲这里说的“他”是指谁,我也懒得再问了。

粟裕被免去了总参谋长的职务。一年后,彭德怀、黄克诚也倒了。不久,陈赓、李克农相继谢世。

时事如棋局局新。

彭德怀的罪行之一,就是分裂党。彭德怀被打倒后,党真的团结了吗?

鸦雀无声,恰恰是最可怕的。别人怎样我不知道,但我知道我的父亲,他的内心蒙上了一层阴影。他说:“上有所好,下必效焉。搞小圈子,吹吹拍拍,拉关系。我知道,过去的宗派又要来了。”

父亲给罗瑞卿写了封信,说自己长期在总部机关工作,陷于事物,希望能到军区去,做一些实际工作。罗看后说,难道你就这么不欢迎我来吗?

父亲和罗瑞卿在红军大学时就很熟悉,彼此都可以讲出一些他们之间鲜为人知的,甚至是个人隐私的笑话来。后来同到武汉八路军办事处工作,我看过他们的合影,照片背面有罗的题字:“送给爱萍小弟存念”。父亲说,在这个时候写这样的请调信是不合时宜的,引起误会就更不好了。他对罗表示,愿意收回这个请求。

父亲说:“罗这个人,工作有魄力,有干劲,能决断,雷厉风行。他对我是很信任、很放手的,对我的那摊工作也是很支持的。只是副总长之间的关系很紧张,有的人把他们过去那套拉拉扯扯的作风都带进总参谋部来了。”

“粟裕同志那时的和谐气氛没有了,相互间不交心。”怎么办呢?他经常想起彭老总:“他对革命这样大的贡献,说了真话,结果就这样整。我觉得党内这些事真没有意思。我更坚定了自己的信念,一心扑在工作上,自己按原则办事。凡和我关系不大的、能不参加的活动和会议我都懒得参加。对党内这些事,不听,不问,不参与,管你驴打死马,还是马打死驴的……我也帮别人说过话,那是因为有人违背了原则,我才站出来。”

“我一年大部分时间,都是在下面跑。我分管的那摊,都是在边远荒凉的地区,50年代是部队、边防、海岛;60年代就是发射基地、试验场、工厂和研究所。我愿意到那里去,和下面的干部、战士、科学家、工程技术人员在一起艰苦创业,心情是舒畅的。”

在随后的这段时期里,就像他自己说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大西北、大西南的各个国防工业基地度过的。”在这个时期,他写下了许多边塞风格的诗篇。

在青海柴达木,检查原子弹基地的建设,他写下这样的句子:

独立阳关上,古人西出叹凄凉。

在新疆,他写道:

长笛一声天山外,最难大漠起春风。

到铀矿基地,他模仿李白诗的句式:

朝辞衡阳云雾间,夕阳穷攀南岳山。

登上巴颜喀拉山,在黄河、长江的源头,向东眺望,他写道:

源头同是莹洁水,清浊何以多变迁?

他在诗中想说些什么呢?当年一起从雪山、草地走过来的弟兄,今天何以如此泾渭分明!

第六章 大漠黄沙

自上个世纪40年代,当第一颗原子弹的烟云在广岛上空升起,整个世界就笼罩在这可怕的核阴影之下了。时至今日,国际社会发生的许许多多重大事件,几乎都和这阴影有关,社会历史学家给这一特殊的历史现象起了个名字——冷战时代。作为中国第一颗原子弹试验总指挥的我的父亲,在这场大国的博弈中,他的人生经历又是怎样的呢?

庐山会议之后,一直到“文革”前,这7年间,父亲的精力大部用于国防科技和国防工业领域,光顾西北的大漠黄沙,成了他生活的主要内容。用他自己的话说:“我这一生是两个30年。从1925年参加革命,到1956年,主要是从事作战和军事工作;1956年,从主持制定第一份国防科技发展规划起,到1987年退休,基本都是在国防科技和国防工业这个领域里。庐山会议之后,我的主要精力逐渐转向这里,一干就是30年。”

1 鱼和熊掌,可否兼得

庐山会议的恶果很快显现出来了,大自然的惩罚是不以人类社会权威的意志为转移的,再是至高无上的帝王,在大自然面前,也不过就是个肉体凡胎。

1960年11月14日,中共中央发出《关于立即开展大规模采集和制造代食品运动的紧急指示》,要求全国各地抓紧秋收后的时机,大规模地动员组织群众,采集和制造代食品,以度过灾荒。中央根据中国科学院的建议,向各地推荐食用玉米根粉、小麦根粉、玉米秆粉、橡子面粉、叶蛋白人造肉精、小球藻等若干代食品。要求城乡大小食堂,自己动手,土法上马,自做自吃。这个灾难究竟有多大,至今我也没有看到官方权威性的报道。学术界说法五花八门,争论的双方,依据的是人口统计,1959年、1960年、1961年,这3年的人口死亡率远远高于之前、之后的正常年份,平均每年增加了1000万。于是有人说,3年自然灾害造成了约3000万的死亡;但反对派说,这只是推断,从法律的角度看,这只是可能性论据,而不是指证性论据。但我知道,当时的中共中央农村工作部部长兼主管农业的副总理邓子恢是相信这个数字的。

接踵而来的打击还远不只是没有饭吃的问题。从庐山下来还不到一年,1960年7月16日,苏联政府照会中国,停止执行援助中国原子能工业及国防工业的协议,撤走全部在华专家,终止原定一切设备材料的供应。

这就是当时所说的60年代初帝修反的反华大合唱。赫鲁晓夫和彭德怀都是大合唱中的一员。毛泽东写下了他著名的诗篇《卜算子·咏梅》:“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托梅寄志,在毛泽东的诗中,孤傲、俏丽的梅花具有了铮铮铁骨和挑战精神。

负责原子能工业的第二机械工业部决定,为激励全体人员斗志,牢记老大哥背信弃义的这一天,把苏联停止提供原子弹教学模型和图纸资料的日期1959年6月,作为第一颗原子弹的代号“596”,也叫“争气弹”。(注:苏联政府在照会我国前,早在1959年6月20日,苏共中央就致函中共中央,为不影响苏、美、英首脑关于禁止核武器试验条约的日内瓦谈判,暂缓向中国提供核武器样品和技术资料。)

那是个饥饿的年代。原子弹事业何去何从?在中国最高决策层会议上展开了激烈争论。这就是今天广为知晓的关于原子弹的上马与下马之争。

参加政治局会议的军方几个老帅的态度是毋庸置疑的,陈毅说了那句体现他鲜明性格特征的话:“中国人就是把裤子当了,也要把原子弹搞出来!”反对派的性格也很鲜明,他们说:“老总啊!你还是把裤子提上吧,光着屁股是搞不了原子弹的。”根据李富春、陈云的报告,1960年底,我们国民经济破坏的程度,粮、棉跌到1951年的水平,生猪年底的存栏数和油料产量,跌到不及1949年。轻工业全面滑坡。重工业上去了,但是靠的是增工损农,以农业的损失为代价而支持工业上去。(注:引自吴冷西《国民经济调整的领导者》的文中数据)

面对窘况,要吃饭还是要原子弹?两者都是关乎基本国策的大问题。老百姓没有饭吃,社会就无法稳定;而没有核盾牌,战争就难以避免。

鱼和熊掌,不可兼得!

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30周年纪念时,父亲对来采访的军报记者说:“当时主持会议的是少奇同志,他说,先不忙下结论,调查一下,把原子能工业的基本情况搞清楚了再确定。是陈老总给我交代的任务。”父亲这里说的任务,是指代表中央和军委去调查原子能工业的状况,以便为最高层的决策拿出依据。父亲接着说:“我说,我只知道山药蛋,不懂原子弹。陈老总‘熊’了我,说:不懂你不会学?谁是一生下来就会的?”

不管你再战功赫赫,不管在你的部队面前再虎虎生威,也不管战将之间如何拍着桌子喊,但在元帅们面前,你就是个小学生。我注意观察过,凡是元帅们交办的事情,不管是哪个元帅,父亲总是极其认真的。有时明知他们要求的不合理,或是做起来有难度,他也总是自己宽慰自己的笑笑,说一句:“这是老总们交代的,是不好马虎的。”

爱这支军队,绝不是一句空话。爱戴、信任、尊重、维护,甚至理解和谅解自己的元帅,在军人“以服从命令为天职”的冰冷的信条里,浸透着对事业的共同信念和战斗中结下的生死情谊。

我国的军事工业和军事科研是一个非常庞杂的体系,由军队、国防工业部门、国防科研院所三大块组成,横跨军队和国务院两大系统;分别归口由贺龙和罗瑞卿,以及聂荣臻领导。仅在军队中又分成总参和国防科委两大块,又分别由罗瑞卿和聂荣臻分管。机构多了,头绪也就多了,自然不免扯皮的事。在这之前,父亲是以主管装备的副总参谋长的身份,归口管理国防科研机构的设置、编制,试验基地的建设,武器装备的规划、定型、列编、管理;以及常规武器科研。后来聂老总要他兼国防科委副主任,一开始只是分管基地建设。他路过格尔木的原子能基地,李觉(注:核武器局局长兼核研制基地司令员,人民解放军少将,后为第二机械工业部副部长。)请他去看看,他不去,说,原子弹的研发不归我管,你有什么要求我替你办就是了。李觉说,他要修条铁路。父亲说,这好办,给你调两个团的铁道兵够不够?他后来对我说:“这一摊搞得神神秘秘的,我才不去呢。”后来聂老总身体不好,任命父亲为常务副主任,兼起国防科委的全面工作。贺龙、罗瑞卿那摊也任命了他为副主任,叫他主持起国防工办的日常工作。这样他成了一仆三主,总参副总长,国防科委副主任,国防工办副主任。他这一辈子,一直想把这几摊撮合起来,可就是不行,哪家都不干。没办法,只有靠他这个给三摊都当管家的人,拳打脚踢地来协调了。采访原国防科委副主任、二机部副部长刘西尧时,他说起当年的往事:“那年在北戴河开工作会议,晚上我和你爸爸在海滨散步,你爸爸说,别看他们洗海水澡的时候都高高兴兴的,上了会吵得可凶哩!”

父亲回忆说:“总书记(邓小平)找我去,给我打招呼:不要让两个老帅打架喔!”

父亲这个人,不是个爱揽事的人,对不是他分管的领域,他问都懒得问,甚至连听的兴趣都没有。你和他说多了,他就冷冷地给你四个字:“换个话题。”不客气的时候会说:“少打听这些无聊的东西!”

不过,这次可不像李觉让他去看核基地那么简单了,这次是中央点的将,他逃不掉了。

父亲说:“我文化低,得找个高的,我想到了刘西尧。”

刘西尧是湖南长沙人,比父亲小6岁,1934年考入武汉大学物理系,1936年参加革命,以他的学历,可算是我党领导干部中极少数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