括苍山恩仇记-第13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于是又不得不以福音书作课文,用西字拼注华文,边教边讲。如是数年,有因信教而识字者,有为识字而信教者,方始稍见功效。自此学生顿悟耳目之资,不仅有助于来华之外籍西儒,即贵国之村民妇孺,有此利器,亦可得读书识字之捷径。偶以壶镇土语读《长恨歌》,又发现上角腔与隋唐古韵每每合拍。据此通检唐诗,可证上角腔确比城里话及南乡腔、西乡腔更为接近古音。由此又引起学生探索缙云方言之兴趣。传教之余,热衷于记录三乡方音土语,数年来,案头积稿,几已盈尺。试用方言解释圣经,深入浅出,生动有趣,听讲者日见其多,实有意想不到之效果。由此学生又发以缙云方言直接翻译圣经之奇想。然而适如老先生方才所云:乡谈土语,有音无字者居多,译不尽篇,即已满纸西字记音,不得已而又中途辍笔。适此时传闻老先生创有缙云话切音土字一种,以此教授村童,无不过目成诵,书写自如。学生两度登门造访,意欲尽学此种土字以译圣经,俾便上帝福音广播四方,深入人心。争奈又值老先生身染贵恙,两番造府拜谒,均向隅怏怏而回,无缘得见,自叹福浅而已。去岁年终,学生应主教之召去沪商谈教务,有缘幸遇陶梅奇、丁惠良①、白克莱②三先生。论及以方音土字译写圣经,始知彼等三人早于道光三十年即在厦门为文盲会友创制一种以罗马字母③拼写当地方言土语之文字,名之曰‘厦门话罗马字’,由白克莱先生译成《旧约》圣经一部,印发并授与会友诵读。从此彼等获得识字之便,不唯于教堂之中,即在自家门内亦可聆听上帝之福音矣。白可莱先生今春将去台湾开拓新教区,并推行厦门话罗马字④。丁惠良先生于咸丰元年到达宁波之后,也曾创制宁波话罗马字一种,十余年中,印书颇多。学生与彼等谈及老先生精通音韵之学,并创有形似朝鲜谚文之缙云话切音土字一节,意欲请老先生与学生通力合作共译缙云话圣经。不意梅奇先生闻言拊掌大笑,谓其虽比老先生年轻几十岁之多,但老先生在澳门同知任上,彼曾教授老先生英文达数载之久,以此论之,与老先生当有师生之谊。且老先生所创之字,彼已略有所闻,嘱学生奉劝老先生务必多加审慎。据传军机处对老先生极不放心,四处探听,以为有笼络民心图谋不轨之嫌隙。以梅奇先生之意,不若请老先生少谈国事,潜心与学生共同创制缙云话罗马字。为此,学生特从梅奇先生处携来厦门话圣经一部,请老先生过目。设若缙云方言亦能照此办理,创制出罗马字来,并由我教会出面推行,则不唯课本印刷、簿籍供应、经费开支等项皆有着落,即老先生为国为民之苦心孤诣亦将有用武之地,更可免军机处对老先生侧目而视,诚为一举而三得之壮举,望老先生三思焉!”
……………………
① 《西儒耳目资》──法国耶稣会传教士金尼阁(Nicolas Triigaut)著,明天启六年(1626)在杭州出版。此书为第一部用拉丁字母拼注汉字的字汇,篇幅巨大,是外国人学习汉字的工具书。全书分三编:第一编《译引首谱》是总论,第二编《列音韵谱》是从音查字,第三编《列边正谱》是从字查音。
① 丁惠良──Dr。 W。 A。 Mardin,宁波话罗马字的创制者和推行者。咸丰八年任美国驻华公使馆翻译官,同时从事官话罗马字的研究。
② 白克莱──Rev。 Thomas Barcley ,厦门话罗马字圣经《旧约》的翻译者。同治十三年到台湾,在台湾推行厦门话罗马字达六十年之久。
③ 罗马字母,即拉丁字母。英德法文所用的字母,即拉丁字母。
④ 台湾话和厦门话基本相同,合称“台厦方言”。所以这里说到台湾去推行厦门话罗马字。
接着是一阵静默,好像是李隐吏在翻看某一本书,并为此事颇费踌躇似的。静默持续了约有一袋烟之久,才听见苍老的嗓音沉着而坚定地回答说:
“敝国‘上古结绳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①。河图洛书②,显系方士之伪托,有形而无义,并非文字。伏羲氏以点划相配而创八卦③,两两相配,寓意无穷,可称文字之发端。禹王岣嵝④,人皆不识,若非天书,即系伪造,故弄玄虚,无非为混淆视听而已。帝史仓颉,观鸟兽蹏迒之迹,乃创文字⑤。至殷墟甲骨①,始臻完善。钟鼎②以下,籀篆③隶楷,几经变革,无非‘近取诸身,远取诸物’④,约定俗成,不出六书⑤窠臼。吴国朱育⑥,造奇字千余;唐人宗秦客⑦,改造‘天地’等十二字,至今皆一字无存者,何也?标新立异,徒增繁复,于事无补故也。可见字非不可改,而改革之前提,必须较改前为合理,方可得多数人之认可,约定俗成,通行于全国。陶师托先生带来之厦门话罗马字圣经,设先生不加指明,老朽不察,直以西文书目之矣。此种面目全非之新华文,数千年来习用方块汉字之华人势难轻易接受。即以感情而言之,亦难骤然割弃。敝国自唐代守温和尚以梵文字母为据创三十六字母以来,于音韵反切之学,人莫不以为深奥难明,或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三十年前,不佞于澳门从陶师习英语,始悟言语成音之理,皆有一定之成法。然英语言文脱节,语音相同而拼法各异,一母多音,多母一音,甚或有母无音等等诸种弊端,俯拾皆是,不胜枚举,此乃历史语音已有变迁而文字未随之而改之故也。贵国虽有较敝国先进之拼音法式,然文字之拼缀实不足效法。细考敝国语音,先声后韵,声韵相拼,合成一音,条理井然。设若吾国语言一旦拼音成文,则比较贵国文字更为合理,自不待言。然文人学士十年寒窗朝夕研习之方块文字,并由此加官进禄,莫不对其具有特殊之情感,揣之摩之,玩之赏之,爱之犹为不及,唯恐国粹沦亡。陶师之美意,不佞心领而神会之,愿先生于陶师座前委婉代申末意,勿以冥顽固执而见责,则诚惶诚恐,恭谢不迭矣。”
……………………
① 这是《易经·系辞》中的一句话。书契,即文字。
② 河图洛书──河图,传说伏羲氏为王的时候,有龙马负河图出于河,伏羲据此创八卦。洛书,传说是大禹治水的时候有巨龟从河中负出。河图、洛书都是点阵式,数目排列,与数学有关(如洛书的排列,相对二数相加均为十),并非文字(参看下图)。
③ 八卦──传说是伏羲所作,以一长两短为基本笔划,以三个为一组,组成乾(三连)、坤(六断)、震(下连)、艮(上连)、离(中断)、坎(中连)、兑(上断)、巽(下断)八种式样,称为八卦,并有固定的涵义(如乾坤分指天地或男女)。再以各卦两两相配,又能生出六十四种组合。
④ 岣嵝(ɡǒu l ōu 狗搂)──指岣嵝碑上的岣嵝文。岣嵝碑也称禹碑,在湖南省衡山县云密峰上,相传是禹王治水的时候所刻,是现存最古老的石刻。碑文共存七十七字,难于辨认,而在明代以前又无记载。近人考证认为是明代人杨慎所伪造。
⑤这一句引自《说文·序》。蹏即蹄字,迒(h án ɡ杭)指兽迹。
① 甲骨──指甲骨文。商殷王朝(约公元前十六世纪至公元前十一世纪)在龟甲兽骨上刻写的一种文字,出土于河南安阳县的殷墟,单字总数共约五千,其中已为近人解读的约一千五百字,是我国已经发现的最古文字。
② 钟鼎──指钟鼎文。也叫金文,即铸刻在殷周两代青铜器上的文字,字体和甲骨文比较接近。
③ 籀(zhòu 宙)篆──籀文即大篆,是小篆以前的一种字体。
④ 这是《易经·系辞》中的一句话,说明象形字的构成原则。
⑤ 六书──汉字的六种构成法,即指事、象形、形声、会意、转注、假借。
⑥ 朱育──三国时吴国人,曾造奇字一千多个。
⑦ 宗秦客──唐武后时人,曾根据武则天的意图,改造“天、地”等十二个字。如把武则天的名字武照改为武曌(日月当空)。
话音刚落,那个半吊子缙云话如舌剑唇枪迫不可待地脱颖而出,似有不战胜对方其势不可遏的那种劲头说:
“老先生此言差矣!窃意人以群分,物以类聚,以老先生当年之显爵,往来朋侪,非高官即通儒自不待言。彼等文人学士,以文字作为进身之阶,居于人上,因而视文字为可居之奇货,可珍之怀璧,若与他人共而有之,则彼等亦无异于常人矣!既得之利益,岂非一旦付诸东流乎?故商之彼等,不啻与虎谋皮,问道于盲焉!老先生既负有为国谋利、为民造福之素志,当立足于民,着眼于民,勿为官宦士绅之偏见所左右。望先生三思而后豁然贯通,毅然与学生等通力合作,共同拟制缙云话罗马字,大开民智,俾使缙云一县十余万与文字无缘之睁眼瞎旬日之间即能读书写信,直接聆听上帝之福音。凡此种种,皆出于老先生之所赐也。如蒙老先生慨允,则一方百姓幸甚,我耶稣教会幸甚矣!”
又是一阵静默。不知道是洋和尚的慷慨陈辞打动了老隐士的心呢,还是隐君子无言以对。静默持续了约半袋烟工夫,这才听见李隐吏十分客气地推诿说:
“先生之罗马字,恐非一朝一夕之间所能完成,老朽年迈,精气不继,力不从心,实难受此重托。如不嫌浅陋,当令小儿追随先生左右,学而习之,并参与缙云话切音罗马字之制定。此事容待商之于小儿后,改日奉复,先生以为如何?”
洋和尚倒是一个十分知趣的人,听李隐吏如此说,知道再往下谈,也于事无补了。操之过急,反倒难成,既未回绝,尚可缓缓图之。于是也就客气几句,说一些改日再来登门求教之类的客套话,起身告辞。老隐吏送出门去,洋和尚再三坚请留步,送到柴扉之外,按中国礼节彼此拱手而别。
老隐吏关上柴扉返身进来,老和尚已经等得十分不耐烦了,嘱咐立本等且在房中小坐,自己迎出门去。李隐吏见是老朋友坐等多时,不禁大笑起来,拉着老和尚边进书房边说:
“刚刚送走了一位洋和尚,又迎来了一位土和尚。弟子何德何能,居然有如此福份,与土洋和尚双结善缘哉!看起来,刚才我们的谈话,上人全都听到了啰?”
老和尚走进书房,就在刚才洋和尚坐过的椅子上落座,也笑着说:
“这就叫‘隔墙有耳’嘛。幸亏老先生刚才没有在洋和尚面前骂土和尚,不然的话,土和尚就将打上门来,大兴问罪之师,土洋和尚再坐下来扳他三日三夜道,这台戏就热闹啦!听他说的话,这个洋和尚倒还真有几分道行呢!”
李隐吏听老和尚打哈哈,更加笑逐颜开地回答说:
“他们这些外国传教士,讲的道也跟你这个土和尚一样,不见得能叫我这块顽石点头。他们为了传教,不远万里,来到中国,易华服,学华语,很快就会讲官话。即以刚才这位芦益世来说,到缙云来的年头不见得比你多,不过讲的缙云话,比起你那一半儿湖南腔的缙云话来可强得多啦!”
“这话我承认不假。我是个地道的‘乡音无改鬓毛衰’的人,不长于口耳之学。再说,我住在深山破庙里,与清灯古佛为伴,轻易不出山门,不像这些洋和尚,削尖了脑袋四处钻,无孔不入,天天跟当地人打交道,学起土话来,还有个不快的?他们这些传教士,不单学话学得决,就是学文字也不慢。你听刚才这位洋牧师之乎者也转的这一通文,只怕咱们中国人没有下过十年八年工夫的,还转不上来呢!一个外国人,一切都要从头学起,能学到这般光景,也就算不容易的了。照这么说,拼音的洋文对他们学华语习华文也不无帮助的吧?”
“中西文字虽异,拼音之原理则一,举一隅而反三,自可收事半功倍之效。他们西洋传教士,为了在中国传教,打明朝末年起,就在学华语习华文上面下过不少工夫,积累了许多卓有成效的办法和经验,还把西洋的拼音方法传到中国来,使中国的音韵学别开生面,把中国人一向认为说不清楚讲不明白的声韵原理,都阐发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的。单就这一条来说,这些传教士也不是没有功劳吧?”
老和尚想到自己此来,还有更其要紧的事情要办,没有那份儿闲工夫在音韵文字之学上多费口舌了,只好就此打住,半带神秘地说:
“巧极,巧极!今天这个洋和尚登门求教,不管老先生欢迎不欢迎,倒是开我慧眼,启我智窦,我这里倒是要诚心诚意地向他致谢哩!不过贫僧今天二十里雪路一步一滑滑到老先生府上来,为的是有一件新奇的事情,特意赶进城来,与老先生‘奇闻共欣赏’。你大概还不知道,咱们许久不见,我庙里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