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去读小说网 > 文学电子书 > 金陵新传 >

第84章

金陵新传-第84章

小说: 金陵新传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统艾森豪威尔最后支持了蒋介石的观点。他认为,国民党的军队之所以能在丢失大陆后保持相当高的士气,主要是他们相信总有一天会打回大陆,放弃金门、马祖,等于粉碎了他们的这个梦想。只要士气不保,台湾便将“处于极端危险的境地,中共随时会将它占领”。

3月3日,美国国务卿杜勒斯赴台湾同蒋介石进行了秘谈。回国后,同艾森豪威尔商讨了保卫金、马,防止中共进一步攻打台湾。据美国日后销密的历史档案看,美国当局当时为保卫金、马,不惜采取使用原子弹在内的一切打击手段。3月10日,社勒斯向美国国家安全委员会报告了他和总统的意见,又提出了使用原子弹的问题。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和副总统尼克松在记者招待会上也暗示,美国可能使用核武器,这使得美国国内与世界舆论都对可能发生核战争的前景感到十分紧张。

有了美国撑腰,台湾的口气更硬了。3月22日,蒋介石在对美国报人谈话时宣称,台湾为保卫金门、马祖,将战斗至最后一个人。此后在许多场合及私人谈话中,他都一再表示,要誓死保卫金门、马祖。

5月5日,台“行政院长”俞鸿钧在向立法院报告施政工作时也说,保卫金门、马祖的决心不会改变,台湾反对任何和谈与停火的建议。9日,他对美国记者重申这一观点说:“保卫金门、马祖的计划不会改变,不会因为外国的意见就放弃了这几个岛屿。”

陈诚也在多次和外国记者谈话时,即使金门、马祖陷入孤立无援的境地,也一定要坚守下去。

毛泽东决定停攻金马在形势上,金门马祖是两道伸入大陆心脏的触角,澎湖则控扼台湾海峡的衢地,也是台湾与金门之间的中继站。台湾是“反攻复国”的主要基地,而金马则又为登陆的踏脚石,相互作用,相互依存,缺一不可。保台澎必须保金马,保金马以卫台澎。

这是一位美国军事家评价台澎金马关系及其战略意义时所说的一句话。

这句话也常被蒋介石用来说明他所以誓保金马的理论依据。其实蒋介石比谁都清楚,国民党的力量已大大弱于共产党的军事力量,防守沿海岛屿尚且感到力不从心,哪里还有“反攻”的力量?既然无力反攻,金门、马祖也就失去了跳板的作用。随着军事科技的高速发展,金门、马祖对于防卫台湾也已失去了价值,解放军若进攻台澎,完全可以绕过金门、马祖而直取目标,金马实际上已没有什么战略意义了。

金门或撤或守,对台湾来说都无关紧要。美国之所以动员蒋介石放弃金马,其中也有不可告人的目的,因为这样一来,两岸的距离拉大了,分裂起来变得容易,蒋介石之所以坚守金门、马祖,最终的目的还是为了把美国人拉入中国的内战。因为金、马战火一起,国民党军队必然不敌,美国如果视而不救,必将在全世界面前失去信誉;如果插手,则就要同中国共产党军队发生直接冲突,这样,中美战争就会爆发。

毛泽东,这位伟大的军事战略家,对美蒋的阴谋自然有所洞察,他当初决定在沿海地区采取有限军事行动,主要目的是对国民党的骚扰破坏予以惩罚,并显示坚决反对美国侵略台湾分裂中国的决心,并不打算引发中美之间的全面战争。通过浙东沿海作战的胜利,这一目的已基本达到。接下来,新中国的主要任务是进行经济建设,只要中国强大了,美国是无法干涉中国内政的,那时,只要嘘一声,外国人就会脱身。因此,中共中央决定停攻马祖,并适时地采取了缓和紧张局势的措施。

台湾在美国的庇护下,局势逐浙稳定下来,形成偏安海岛的局面。

大陆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也投入了热火朝天的社会主义建设。

第五章清除异己,台岛宦海风波叠起。从拥蒋到反蒋,际遇给幕僚精英留下了一页页惊心动魂的绝笔

第一节陈仪“通匪”案内幕饮弹毙命死因成谜蒋介石统治中国几十年,拥有众多的文臣武将。有的聪明绝顶,有的军略超人,有的誉享异邦。。在南京政府风雨飘摇之际,这些重臣中有相当一部分由于种种原因同蒋介石一起到了台湾。他们之中,有的被蒋介石“借头以重立君威”,有的成了美蒋矛盾的牲牺品。。从政坛上发生的几件大事中,也可以折射出台湾当局的所谓民主政治。

1950年6月18日,蒋介石下手令,以“勾结共党,阴谋叛乱”的罪名,将陈仪杀害于台北马场町刑场。

陈仪(1883—1950),曾名毅(清末,溥仪当皇帝期间,为避讳,曾用此名),字公侠,后改字公洽,自号退素,浙江绍兴人。他的一生错综复杂,是中国近代政治风云变幻中的一个悲剧性人物。

陈仪1883年5月3日出生于浙江绍兴的一个商人家庭。父亲陈静齐经营钱庄,家境颇富。陈仪幼年随教私塾的叔父到杭州读书。十几岁时,父母将其召回,让他改学经商,进绍兴怡丰钱庄当学徒。满师后,又赴杭州求学,入求是学堂(浙江大学的前身)。1902年,考上官费留学生,赴日进入士官学校第5期炮兵科学习。1907年毕业回国,在杭州陆军小学任教员,后升监督(校长)。辛亥革命后,曾任浙江都督府军政司司长。1914年,应召到北京任政事堂统率办事处参议。1917年,再次赴日进陆军大学深造,是中国留日陆大第一期毕业生。1920年回国后,在上海经营实业和商务,与友人合资兴办裕华垦殖公司和丝绸商业银行等。1924年,军阀孙传芳任命他为浙江第1师师长。次年,参加五省联军与奉系作战有功,被任命为徐州总司令。1926年10月,担任浙江省省长。不久,由于和南方革命军秘密接触事泄,被孙传芳羁押,后经友人说情脱险。

1928年,陈仪由南京国民政府委派赴欧洲考察半年,重点参观德国的工厂。回国后,于1929年4月出任军政部兵工署署长。次月,即升任军政部常务次长。1934年,任福建省政府主席。在闽主政期间,推行“统制经济”,搞粮食“公沽”(即专卖),结果,米商趁机囤积居奇,官吏从中渔利,百姓叫苦不迭,受到回国考察的著名侨领陈嘉庚的极力攻击。1941年,任行政院秘书长,由于和副院长孔祥熙不和,1942年改任考核委员会上任委员。1943年,兼任代理陆军大学校长。1945年,出任台湾行政长官兼警备总司令。后任浙江省主席。

蒋介石在台湾“复职”后为何要拿陈仪开刀,有权发言的知情者说法不一。归纳起来,有三条:一是蒋介石为解脱“2·28”事件的罪责,树立民主形象,借陈仪之头以解民愤;二是蒋介石为发泄第三次下野的积愤;三是因策反汤恩伯被毛人凤借蒋介石之刀杀之。

陈仪只是代罪羔羊持第一种观点的是现年74岁,自称曾任陈仪侍卫、后任陈仪机要秘书的舒桃(本名舒元孝),1995年2月28日,在李登辉代表台湾当局为“2·28”事件正式向受难家属道歉后,当天下午,舒桃立即召开记者会,宣称目睹官方处理整个事件的过程,并亲眼看过蒋介石发给陈仪指示其“格杀勿论,错杀一百,不可放过一人”的电文,重申陈仪只是蒋介石下令杀人的“代罪羔羊”,并将于近期联系陈仪移居海外的后代,希望共同为“老长官”进行平反。

1945年,台湾光复,陈仪出任台湾省行政长官兼警备总司令。当时台湾实行的行政长官公署制与内地各省实行的省政府制有很大的不同,台湾省行政具有比内地省政府主席更大更集中的权力。这种特殊的行政体制是由陈仪和当时在大陆的一些台籍人士设计的。他们认为,当时大陆各省所实行的省政府制事权分散,牵制太多,不能充分发挥行政效能,只有集中权力,才能增加办事的效率。为了照顾台湾特殊的社会环境,国民党政府也同意了这种特殊的省制。可是,这种制度在台湾的实行,却引起了台湾民众极大的反感。他们感到,行政长官公署制是日本总督制的复活,是一种独裁、zhuanzhi的制度,在台湾实行这种制度,是一种对台湾与内地有别的不平等待遇。这种心理上的抵触,可以说是后来造成“2。28”事件的原因之一。

陈仪本想用特殊的制度为台湾的民众多做一些事情,实际上有些也确实做到了。例如,他与财政部力争,维持了台湾金融、货币的特殊化,使当时中国大陆的恶性通货膨胀不能直接冲击台湾,多少保障了一些台湾人民的利益。可是,他主持下的台湾省政,在当时全国普遍存在的政治腐败、经济调蔽的客观大环境中,毕竟不能成为沙漠中的绿洲、汪洋中的孤岛。

当时岛内官吏贪污腐败、军警横行的现象,可说与大陆的状况并无二致。加上陈仪在台湾推行经济统制政策,给台湾人民带来了种种的不便和苦难,以及台湾籍人士参政机会较少等原因,台湾民众中普遍存在着一种对省政不满的情绪。当时,台湾各界对省政的批评,与当年陈嘉庚对陈仪主持下闽政的批评颇有相似之处。作为行政长官,陈仪对“2·28”事件之前台湾省政方面的种种缺失,自然难辞其咎。

台湾民众的不满,经缉烟血案为导火线引发了“2·28”事件。由于国民党军警的残酷镇压,“2·28”事件成了中国近代史上最大的流血惨案。那么,谁该负出兵镇压的主要责任呢?过去,因为陈仪是台湾的军政主管,一般都把责任算在他的头上。包括台湾1994年出版的《2·28事件研究报告》中也认为,陈仪“事起之初亦希图以政治手段,化解危机,但事态的发展已非其所能控制,乃转而要求中央加派重兵镇压,大军抵台后,他身为台湾最高军政长官,却未能有效约束军警人员依法执行绥靖任务,以致。。扩大了事件追究之打击面。”根据这种说法,很显然,陈仪应当负主要的责任。可是,这种说法未必公允。单仅凭目前已公布的史料就可以说明,陈仪未必应当负主要的责任。

事件发生之初,陈仪电请蒋介石派整编21师的一个加强团回台归建,而当时中统局则向蒋介石建议加派劲旅3个师赴台镇压。当陈仪认为台湾事态还不是很严重的时候,宪兵团长张慕陶认为,台湾局势己演变到“叛国夺权的阶段”,因此他指责陈仪“似尚未深悉事态之严重,犹粉饰太平”。当3月6日高雄要塞司令彭孟缉首先出兵镇压民众之后,还受到了陈仪的指责:“台湾问题应由政治途径解决,闻高雄连日多事,该司令轻举妄动,应负此次肇事之全责,着自电到2日起,全部撤兵回营,听候善后解决。”事后,彭孟缉被认为“功绩甚大”,得到了一再的升迁,而陈仪则被认为措施无力,兔去职务,黯然离台。对于军统、中统在“2·28”事件中的滥捕、滥杀,陈仪也曾痛心地说:“他们事先不请求,事后还要求补办手续,真是无法无天。”由此可以看出,虽然陈仪名义上是台湾的最高军政长官,但当时军、警、特各成系统,实际上他根本无法控制全面的局势,可以控制全面局势的是陈仪背后的蒋介石。那种把主要责任归咎于陈仪,而替蒋介石开脱责任的做法,显然并不公平。

舒桃自述,当年经台北市长黄朝琴推介,跟随陈仪专责私函密件收发,陈仪称其为“小四川”。1947年3月1日早上,当时参谋长柯远芬见大批群众包围长官公署,且情绪节节升高,即来面见陈仪,要求动武;陈仪见事态严重,立刻发电向南京蒋介石请示。大约下午6点左右,南京发来密电,陈仪打开一看,脸变得铁青,不说话,随后指示舒送交柯远芬。舒心生疑虑,在送件途中打开密电一看,但见大字“格杀勿论”,下接小字“错杀一百,不可放过一人”的令谕。

3月19日事件过后,白崇禧来台要陈仪回大陆避风头,但陈仪表示下令的人并不是他,他没有必要回大陆。然而,1948年5月蒋介石却藉浙江省主席职位空缺,遣调陈仪回大陆。

舒桃的说法,对向来被认为应为“2·28”事件负责的陈仪而言,明显是为其翻案。另外舒桃也对当局提出几点质疑:1。2月27、28,3月2日皆有南京电文,为何3月1日关键时刻却没有?2。陈仪当年以通匪叛乱罪名被枪杀,其实只是国府为退守台湾,安抚民心的“代罪羔羊”。

3。当年陈仪随员11人生死不明,请政府公布处理过程。

至于舒本人在陈仪被“引诱”回大陆之际,觉得事有蹊跷,第二天就易名舒生辰,只身逃到上海。1949年回台开办《民族精神》半月刊,撰文刊登“2·28”事件文章,1959年为警备总部所捕,关了3年。1962年底,移居越南,并与当地钢铁大王邓文成之女邓氏雪结婚,进出越南上流社会,是当时台湾在越南的大侨领。1970年11月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