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去读小说网 > 文学电子书 > 金陵新传 >

第201章

金陵新传-第201章

小说: 金陵新传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田高市探望母亲。

谭祥一进门,便见到吴舜莲,连唤“姐姐”,倒使吴舜莲倨促不安,相对无言。谭祥雍容华贵纡尊降贵,对吴舜莲宽慰有加。乡亲们都夸谭:“倒底是书香门第出身,通情达理。”

陈诚夫妇回南京后,陈诚又汇了一笔钱,在青田城里新寺巷盖了一座楼房,让吴舜莲迁居城内,不再住高市陈家。

蒋介石和陈诚建立“翁婿关系”后,对陈诚更为宠信。

1947年,国民党东北大将熊式辉在东北节节败退,时任参谋总长的陈诚自告奋勇上前线,声称“九个月内肃清东北共军”。蒋介石便外放他当“东北九省军政长官。”但陈上任不到数月,进一步奠定了国民党在东北的败局,他看到大势已去,就以“胃病大发”的借口,静悄悄地飞回南京,不管什么人看他,他一律来个闭门不纳。不久,就神秘地去了台湾。

陈诚就任台湾省主席后,为了争取民心,稳定局势,他一方面打出“人民至上,民主第一”的口号;另一方面重用“半山”官员。台湾回归祖国后,国民党当局为了支援其在大陆发动内战,不但没有尽快医治殖民统治和战后的创伤,反而加紧对台湾人民的掠夺,使当地民众对国民党人恨之入骨,省籍矛盾也相当尖锐。陈的聪明之处,是在于他巧妙地利用了“半山”这座桥梁,一方面压制异己,一方面扩张自己的势力,以达到他有效控制台湾为蒋介石准备后路的根本目的。

主台一年一般认为,陈诚在台湾省主席任内,成功地控制了台湾。1956年台湾《中央日报》社长胡建中访问陈诚,要求他以“我与台湾”为题写一篇文章,陈在该文中回忆了他主台一年的情况,其中难免有失实和诬蔑之处,但个别地方还有一定的参考价值。现将一部分内容摘录如下:当时台湾的情况,可以用两个字来说明,一是“乱”,一是“危”,这种乱与危的现象可以归纳为以下几项,扼要说明:<一>人心方面——当时由于大陆局势恶化,所以台湾人心也随着动摇悲观,大家终日惶惶不晓得共匪几时来攻,也不晓得台湾能守多久。稍有办法的人,不是近走香港、东京,便是远走美洲,而不走的人,则认为已如釜底之鱼,只有等待末日的来临了。当时很少有人相信,我们能够在台湾有所作为。

<二>社会方面——因为人心动摇悲观,于是匪谍乘机活动,造谣惑众,聚众滋事;并以学校为中心,开始制造暴乱,煽动学生罢课游行。其目的显在打击政府威信,破坏社会秩序,使人民不能生活下去,使政府不能治理下去。

<三>政治方面——政治方面的最后危机,就是匪谍勾结少数野心分子,运用政治的分化,企图颠覆政府。同时,匪谍更由香港与大陆源源而来,向政治军事与社会经济方面渗透。此外,当时中央在台湾的军政和经济的单位很多,中央与地方的权利划分不明,系统也非常庞杂甚至形成了一种可怕的纷乱现象。

<四>经济方面——台湾经济过去依赖日本,光复后则与大陆联系,因此,大陆局势恶化,台湾经济在根本上发生了变化。尤其台市与大陆上金圆券相联,所以大陆上金融的混乱,使台湾的金融也不能安定。当时我们每天要开会决定台币与金圆券的比率。同时,好商囤积居奇,买卖黑市金钞,致使物价波动不已,人民生活朝不保夕。

<五>军事方面——当时在台湾的部队,只有两个不健全的师,根本不足以抵抗共匪来攻,同时,撤退来台的部队,既复杂而又残破,官兵虽报国有心,但作战乏力,尤是加深内部隐忧。

<六>国际方面——当时美国对中国援助,实际上已经停止,美国白皮书的发表,等于宣告中华民国政府的死亡。同时,他们还运用各种方法来打击我们。很显然的,他们希望中华民国政府赶快死亡;而后来事实证明,他们这种做法是受了共产分子的操纵和利用。至于好心肠的外国友人当时所思考的,是如何使这批反共人士免于共匪的屠杀,因为在他们看来,台湾之陷匪,不过是时间问题而已。

在那种危机的情况之下,我第一个想法,认为要确保台湾,并使台湾成为反攻的基地,必须将政权真正建立在民众之间,使政府与人民完全打成一片。决不可再蹈过去的覆辙,使政府离开人民,成为建筑在沙滩上的一座高楼。一次,我与梁寒操先生谈到这个问题,他便提出“人民至上,民主第一”

的口号,我认为这与我的想法完全吻合,所以后来就拿这两句话作为施政的最高准则。

怎么做法呢?这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因为当时情况危急,我们一方面不能不作应变的准备,另一方面又不能不作久远的打算,根据这两方面的考虑,我们又决定一个原则,即从进步中求安定。因为如果不实行改革,造成进步,决不可能求得安定。

民国38年1月5日,我接篆视事之后,对于省政府人事,可以说全部未动。这有几个原因。

第一,当时情况危急,行政不容停顿。

第二,我们要革除“一朝天子一朝臣”的恶习,要求树立良好的风气与制度。

第三,当时各部门的负责人员,大部分都很健全,实际上没有变动的必要。

这里所要说的,只是几项具有重大深远影响的施政。

<一>肃清内部匪谍,实施出入境限制——当时我们实行这一措施,是基于两种事实的需要。一是我们不能让匪谍自由进出,否则,便无法保障我们内部的安定。二是台湾的经济能力有限,如果不对人口移入作合理而必要的限制,则一时人口增加太多,连吃饭都要发生问题。由此可知,当时限制出入境,实在是保卫台湾所必须采取的一项措施。后来我们对于此一措施,不断修正放宽,当时全省人民全力支持此一措施,但各方仍多反对之声。所幸当时大家都能明辨大利大害,此一措施乃能顺利推行。

<二>建立独立自给的经济——当时台湾经济与大陆联系,大局恶化以后,我们要考虑如何使台湾经济能够独立自给、不因大陆丧失而使台湾经济发生不可解决的困难。本此认识,我们一方面决定以增加粮食生产为中心,先解决吃饭问题。因为当时粮食产量只有100万吨,而台湾人口则不断增加,如果不全力增加粮食生产,则军粮民食随时均将发生问题。另一方面,则设立生产管理委员会,统一管理台湾区的国营事业,国省合营事业及省营事业,有计划的发展工矿生产,并确定以下四项原则:配合粮食增产计划,扩建化肥工业与水利建设。

扩充电力建设,以为发展工业之基础。

增加外销产品的生产,以争取外汇。

增加省内必需品的生产,以节省外汇。

不过,当时我们统一公营事业的管理与革除公营事业的积弊,曾遭遇不少困难。

<三>实行三七五减租——土地问题本是中国民生问题的中心环节,当时台湾的情形与大陆各省大同小异,所以我们要社会进步与人民的生活改善,便不能不从解决土地问题做起。然而,解决土地问题,谈何容易,尤其在那种危急情况之下,阻力之大,可想而知。但是,经过多方面的思考,我终于下了最大决心来做,采用和平渐进的原则,先实行三七五减租。当时我们做这件事,是只许成功,不容失败的。如果失败了,我们便要整个失败,彻底失败。结果,由于各方面的配合努力,这个政策得到空前未有的成功。

三七五减租政策的成功,其影响也是多方面的。在社会方面,增加了人民的向心力与社会的安定力。在政治方面,改变了人民对政府的观念,同时也提高了政府的信用。在经济方面,改善了多数人的生活,增加了粮食及副业生产,促进了社会经济繁荣。在文化教育方面,增加农村儿童青年就学与升学的比率,提高了农村社会的文化水准。在土地政策方面,替后来实行耕者有其田政策,打下了基础,铺平了道路。

<四>改革币制——当时因台币与金圆券相联,所以大陆的币制愈恶化,台湾的金融愈混乱。同时,中央在台之军公费用与公营事业资金,多由省府垫借,台湾财政不堪负荷。面对这些危险的情况,要稳定台湾的金融,必须改革币制。然而,要想币制改革成功,必须做到:财政收支平衡。物资供需平衡。贸易收支平衡。充足的准备。其他有关政策与币制改革相配合,尤其是政府自身的信用。民国38年1月至3月,两度飞京商洽,均未获解决办法。5月间再赴广州,始获得如下结果:关于军公垫款,允以中央存台物资折算归垫。

中央在台生产事业,全部交由余指挥监督。进出口贸易及外汇管理,亦由省统筹调度。

中央拔借黄金80万两作为改币基金。

至此,币制改革乃于民国38年6月15日付诸实行。同时并实行以下各项措施:修正黄金储蓄办法,加强管理黄金储蓄,缩短兑现金期限,扩大办理黄金储蓄地区。

切实增进各种赋税及公卖收入,并督促公营事业所得盈余依限解库。

交通等公用事业之费率,按照成本及杂持费调整提高,以期自给自足,免由公家贴补。

各级政府机关实行栽并骈枝机构,淘汰冗员,搏节开支。

由生产事业管理委员会统筹管理国营、省营、国省合营之各种生产事业,使其合理配合,以谋发展。

由金融机关对于生产事业,尤其输出品生产方面,充分贷款扶助,并减低贷款利息。

调整外汇价格,促进输出贸易。

提倡消费节约,对于奢侈品消费,赋课重税,以资限制。

取缔地下钱庄,抑制游资活动,停止商业银行发行本票,防止银根泛滥。

举办大专学校毕业生就业活动,人尽其才,学尽其用,乃是国父与总统教育思想的一个重要内容。近十年来,教育与社会脱节,所学与所用脱节,也是我们失败的一个重大原因。

社会政治的进步,要依靠人事上的新陈代谢。如果陈旧的血液不能排除,新鲜的血液又不能注入,那个社会与政治当然要落后,要发生问题。当时台湾的情形较大陆有过之无不及,青年受到匪谍的蛊惑,不愿安心求学。政治力量虽可制止学生昙课游行,但要造成良好的风气,使青年自觉自发的求上进,就必须实际替他们解决问题,而最重要的就是学校毕业后的就业问题。

基于以上的理想和理由,所以当时我们决定举办大专学校毕业生就业活动。这个办法实行以后,对于鼓励青年上进,造成良好学风,以及安定社会人心,无形中收到很大效果,但因社会与政治各方面,人事新陈代谢的风气与制度,尚未能形成;同时,社会经济与学校教育的发展,彼此也尚未能达到理想的配合,所以这个办法的继续推行,便发生许多困难。今后这个问题的解决,显然仍要从发展社会经济的建设,加强教育与社会的配合,以及促进人事的新陈代谢各方面继续努力。

<六>准备实施地方自治——国父早就告诉我们,地方自治是民主政治的基石。好比造屋,地方自治是筑基的工作,基础筑得坚实,房子便不会倒塌了。当时台湾情势虽属岌岌可危,但我们想到国家的久远前途,所以决心准备实施县、市地方自治。

实施地方自治,我国尚乏先例,各种法规更付阙如。同时,地方自治之成败,则关系国家前途之命运,所以我们要做好这件重大的工作,必须有计划、有步骤、有准备。为策划准备这件工作,民国38年8月15日正式成立“地方自治研究委员会”,研订了各种有关法规与调整行政区域方案,并确定实施的步骤。

对于这件大事,我只做了一点开路的工作。现在台湾实施县、市地方自治已有三年,在此三年中,我们发现不少缺点,亦改正不少缺点。今后只要大家有远见,有信心,我们必可在这个基础上得到更大的成就,实现民有、民治、民享的理想。

<七>整编来台部队——当时台湾的最大隐忧之一,就是一部分撤退来台的部队,溃不成军,即余前面所说的报国有心,作战乏力,因此部队愈多,隐忧愈大。其时,我兼任台湾警备总司令,有保卫地方安全的责任。在那种危急的情况下,我只有采取非常手段,一方面加重整编训练,另一方面则安顿他们的生活。当时这件事所遭遇的困难与危险,非身临其境,不能想象。所幸各方面都能体念时限,推诚合作,使我们消除了一种非常严重的隐忧。民国38年初,我以带病之身,出主台政,原属见危授命。是年12月21日,得卸仔肩,自属心安理得。但一般认为,当时政府改组,未免事出突然,甚至至今还认为是一个没有揭开的迷。当然,现在知道这事内幕的人还不多,此时我只能告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