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这二百九十年-第6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李治怎么看,李义府似乎并不在乎。但人总免不了一种心理:得到的越多,越害怕失去。李义府也不例外。
于是,当一个叫杜元纪的术士告诉他说在他的住处闻到了监狱的气息时,李义府慌了。
既然指出了问题,自然是要提供解决方法的:攒够二千万铜钱,便可以压住这股不良之气。
这正是李大人最喜欢也最擅长的。为了早日实现目标,他开始变本加厉地敛财,手段也越发多样。此时的李义府,除了敛财,便是和杜元纪一起观察天象,判断吉凶,就连亲娘去世也没能干扰到他的生活节奏。
不久,李治收到举报:李义府和一帮不明来路之人念念有词地爬上了长安城外的一座古墓,很可能是在研究妖术,意图谋反!
紧接着,右金吾仓曹参军(出纳)杨行颖举报:李义府指使儿子李津向长孙无忌的孙子长孙延索要铜钱七十万,理由是自己曾出力帮他谋了个司津监(水利局长)的职位。
好,有了这两项罪名,可以启动司法程序了。
李治下诏:由司刑太常伯(原刑部尚书)刘祥道会同御史(检察机构)、详刑(最高法院)组成特别法庭,共同审理李义府一案。司空李世勣任此案的最高法官。
嘿,瞧这架势,摆明是告诉李义府及其同党,这个案子,上面已经铁了心要彻查到底,你们就洗干净屁股等着把牢底坐穿吧!
很快,特别法庭做出了判决:李义府罪行昭彰,证据确凿,按律论处!
可能是武后在关键时刻发挥了影响力,李义府最终被免处死刑,改放逐到嶲州(四川西昌市);他的三个儿子和一个女婿也分别被流放到了振州(海南三亚)和庭州(原高昌国境内)。
判决一出,百姓无不拍手叫好,并美其名曰“除四凶”。
消息传出,官员百姓欢声雷动,欢欣鼓舞的程度宛如当年董卓被杀。更有一位佚名作家,专门做了一篇《河间道行军元帅刘祥道破铜山大贼李义府露布(即公开告捷文书)》,用幽默的文笔描绘了李义府的丑态以及案件的处理过程,并在大街各处公开张贴,所看之人无不拍手称快。
至此,李义府一家彻底从巅峰跌落到了谷底,身败名裂,万劫不复。
当然,这事儿其实并不似看上去这么简单。
李义府老娘过世后,为便于他尽孝,政府特恩准他在初一和十五守丧。结果他老人家根本不操这个心,而是穿戴平常地(丧期该穿孝服)和杜元纪一起跑到城外的古墓上去。至于被人告发借旁门左道之术谋反可是大大的冤枉,人家根本就是在搞天文学研究,根本就没有谋反的心思。
至于勒索七十万铜钱,较之之前大肆卖官和逼死官员等恶行,实在算不得是罪行。更何况,就算事态严重,告发者杨行颖作为一名小小的出纳,又如何知晓得如此详细,又是谁给了豹子胆前来上报呢?
归根到底,是李治要除去李义府。李义府恶贯满盈加上公然对天子不敬,如此下场纯属自找。虽有武后做靠山,但也拗不过李治的决心。
不过,由于先前李义府曾有过先贬后扬的经历,加上他又是武后跟前的红人,因此还是有人把这看做了“抄底”的好时机。
东台侍郎(原门下侍郎)薛元超便是其中之一。
李义府被流放后,薛元超上疏李治,请求让李义府在流放地骑马(按照《唐律》,罪人是不能骑马的)。显然,他是想通过优待李义府向武后示好。
可惜,他不知道,李义府得罪的不是别人,恰恰是皇帝李治。
薛元超拍错了时机,倒把自己放到了皇帝的对立面。于是很快他被连贬数级,踢出了京城,去简州(四川简阳)做刺史去了。
不过有付出就会有回报。虽然李治不领情,但武后还是记住了他。
虽然朝中时有事件发生,对外战争也在不断继续,李治夫妻的感情却是越发深厚。不久两口子决定一起去东都洛阳“巡视”,享受一下属于二人的完美新世界。
古代帝王出巡的并不在少,大多时候是带着一堆女人一起上路,像李治这样只带大老婆并不多见。通过这次出巡,李治和武后的感情得到了进一步的升华。
不过,感情好归好,争吵还是在所难免。偏偏这二位又都是容易犯倔的主儿,彼此都不肯退让,生闷气也是常有的事儿。生气后,李治就去处理政务,以转移注意力;武后没事可做,郁闷一时难以排解,久而久之竟然迷上了占卜祈福。
经人推荐,一名叫郭行真的道士被召入宫中为皇后施展祈福避祸的“法术”。
前面说到,武后因为经常帮李治处理政务中,渐渐尝到了玩弄权术、掌控天下的乐趣,加之皇后地位已经稳固,她开始化被动为主动,积极参与李治的政治决策,但在态度和方法方面却不太注意,常常惹得李治不快。
这时,一名叫王伏胜的宦官向李治报告:皇后招道士入宫施法,行迹十分可疑!
李治心中憋屈的怒火在这一刻终于全面爆发。愤怒的他像许多夫妻吵架后一样需要宣泄,于是他喊出了一句“这日子没法过了,明儿就上民政局离婚!”
他虽是天子,但不开心的时候也需要向人倾诉。
这次他找来倾诉的对象是时任西台侍郎(中书侍郎)、同东西台三品(同中书门下三品)的宰相上官仪。
上官仪饱读诗书,文采出众,贞观年间已是弘文馆学士。他的文章文藻华丽,对仗工整,深得李治的欣赏。且看他的《咏画障》:
芳晨丽日桃花浦,珠帘翠帐凤凰楼。
蔡女菱歌移锦缆,燕姬春望上琼钩。
新妆漏影浮轻扇,冶袖飘香入浅流。
未减行雨荆台下,自比凌波洛浦游。
听了皇帝大倒苦水后,上官仪感同身受:这还了得,贵为皇后,理应做好天下女子的表率。这武后的所作所为显然已经超越了女子的道德标准,逾越了为人妻的本分,根本不配再母仪天下。于是他慷慨激昂地提议:“皇后如此纵情任性,天下百姓都无法心服,索性不如废除其皇后之位!”
上官仪完全是从传统道德的角度出发,实事求是地认为武后已不再适合统领后宫;而李治也觉得自己受武后左右甚深,无法像父亲那样一言九鼎,委实受了不少鸟气,一时也是热血沸腾,豪气顿生:想我堂堂大唐天子,天下都是我的,岂能终日受一妇人的约束!好,既然有人提议,那朕就废了她!
“上官仪听旨!速速拟出一道废后诏书!”
“是!臣这就下笔!”
然而上官仪还没写完,就看见武后风风火火地走了进来。
哼,来就来吧,今天也让你见识一下朕的阳刚之气!
李治做好了大吵一架的准备,可惜武后却不是来兴师问罪的。她低头走到了李治的身边,拉起丈夫的手,满脸委屈地苦诉道:“陛下,臣妾父亲早逝,与母亲相依为命,从小就不少受两位哥哥的欺辱。后来有幸进宫,与陛下相识,历经千辛万苦才有今天。臣妾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陛下和几个皇儿,自己受再多的苦,一想到陛下父子开心就都不算什么。虽说不能事事都遂陛下的心思,可我们夫妻多年,相濡以沫,彼此心意相通,又怎能为区区小事就割舍多年的夫妻情分?就算陛下厌倦了臣妾,也应顾虑几个皇儿的感受啊!”
一席轻声细语,如同天降甘霖,刹那间便浇灭了李治的心头之火。想起这么多年的风雨同舟,万般滋味涌上了心头,他想起了这个女人在自己最失意的时候陪在自己身边给自己鼓励,想起了之前两人的恩爱缠绵,而自己居然一时冲动动起了废后的心思,不由得羞愧万分。
于是李治连忙好言相劝,无非是我俩感情深厚,区区小事不会影响彼此情分之类。
但他过于急着讨好老婆,不等武后追问,便开口表明自己的清白:“是王伏胜那小子打小报告,说你召道士在宫中作法;至于废后,也不是朕的本意,都是上官仪这小子撺掇的。”
真乖,还没等我开口就全招了,真是孺子可教!——这是武后的第一感受。
皇帝和皇后床头打架床尾和了,可苦了王伏胜与上官仪。武后仔细一打听,嘿,这两位原来都做过前太子陈王李忠的属官,根本不是自己人,绝不可再留!
皇后动手当然不能去打闷棍、放黑枪,得走法律程序。作为皇后的铁杆,年事已高的许敬宗大人再度出马,诬告上官仪、王伏胜勾结陈王李忠犯上作乱,企图谋害皇上。
李治理亏,没有干预。这个案子摆明是诬告,可判决却是早已注定了的。
麟德元年(公元664年,瞧瞧人家这年号改的)十二月,案件“告破”:上官仪和儿子上官庭芝与王伏胜公公一起被处决,家产全部没收,家中女子入宫为婢(这其中就包括还在襁褓中的上官婉儿);“主犯”陈王李忠被赐死在黔州。另一位宰相、刚主办了李义府案件的刘祥道因为和上官仪来往甚密,被剥夺了宰相头衔,降为司礼太常伯(原礼部尚书)。其他与上官仪交好的一些官员也都受到了牵连,或被降职或被流放。
郁闷的还有李义府的铁杆薛元超。此人被贬后一直想着重回京城,于是四处活动,拼命巴结上官仪。上官仪一倒,薛元超也脱不了干系,又挨了一脚——被踢到了更加偏远的嶲州,与他仰慕已久的李义府大人做伴去了。
关于上官仪的死,《新唐书》和《资治通鉴》都认为是因得罪了武后。《旧唐书》中并未提及此事,只说他“恃才任势”,受人妒忌,才成全了许敬宗的诬告。相较之下,前者的版本或许更引人入胜吧。
见武后如此大刀阔斧,李治又不爽了,碍于老婆的面子,又不便迁怒其他官员,于是便找了个出气筒——道士郭行真,给他按了个罪名,说他把佛教的教义放到了道教之中,祸乱百姓。
其实,就算郭道士真这么做了,那也是学术创新,中西合璧,应该表扬,怎么就“祸乱”了呢?单纯从法律角度来说,罪名是不成立的。
郭行真想不通,所以他拒不认“罪”。狠吃了顿苦头后,他最终屈服了,被判流放爱州,财产充公。
废后风波后,大殿的格局稍有了些变化。李治每次临朝,龙椅后都要挂一道珠帘,武后就端坐在珠帘后,来了把“垂帘听政”。政治事务,事无巨细都要经过她手。用《新唐书》的话来说,叫“天下之政归于后,帝拱手而已”。
武后是个有追求的人。她要求得到与丈夫同等的政治名义,于是大臣们口中的“皇帝皇后”变成了“二圣”。
一天,武后突然向丈夫提出,请求把同父异母的哥哥武元庆和武元爽外放出京城。
此举无疑令李治大为感动。从来只听说皇后要提拔自家人,武后倒好,主动给亲戚降级,岂非大公无私?岂非贤惠?
呵呵,莫非她是在向我娘长孙皇后学习,注意培养亲戚们的谦逊之心。不过有心就好了,朕还是真诚地希望几位国舅爷留下的。
无奈这次武后的态度异常坚决,李治感动之余,还是满足了皇后的愿望。
莫非武后真的要本分地相夫教子了?
显然,这不是武后的一贯作风。她之所以这样做,和她的出身有关。
☆‘文‘☆;
☆‘人‘☆;
☆‘书‘☆;
☆‘屋‘☆;
☆‘小‘☆;
☆‘说‘☆;
☆‘下‘☆;
☆‘载‘☆;
☆‘网‘☆;
她父亲武士彟的原配妻子是相里氏。相里氏先后为武家生下了三个儿子,一子不幸夭折,剩下了武元庆和武元爽。武德年间,相里氏病逝。为表彰武士彟参与太原起兵有功,李渊特地选了隋朝贵族杨达的女儿做他的继室。杨氏先后为他生下了三位千金,老大就是后来的韩国夫人,嫁到了贺兰家,老二便是武后,老三命薄,嫁给郭孝慎后不久便死了。
因为政务繁忙,武士彟极少过问家事,势单力薄的杨氏和几个年幼的女儿便经常受到两位哥哥外加堂兄武惟良和武怀运的欺负。武士彟病逝后,杨氏和女儿们的境况更是一年不如一年。
武后得势后,武氏兄弟也纷纷得到了提拔,其母杨氏也被册封为了荣国夫人。
一次家宴,杨氏喝的有点高,借着酒兴她开始责问起武氏兄弟来:“还记得当年么?嘿嘿,你们可曾想到过也有今天?”意思是,当年你们合起伙来欺负我们孤儿寡母的,现在还不是靠我女儿才有今天?
虽然时过境迁,但武家兄弟几个不仅没对杨氏母女萌生感激,反而是又妒又恨。武惟良更是当即顶了一句:“我等因祖上有功才得以进入政府部门任职。自知能力有限,从不敢奢求荣华富贵。现在忝居其职,时常担心无法胜任,未曾觉得有何光荣!”
听了这话,杨氏差点没让酒给呛死:好你这帮小畜生,讨了便宜还卖乖。就凭当年你们那副嘴脸,不找你们晦气已经够宽宏大量的了。你们不仅不思回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