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去读小说网 > 文学电子书 > 大唐这二百九十年 >

第46章

大唐这二百九十年-第46章

小说: 大唐这二百九十年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整个京城平壤立时被笼罩在了死亡的阴影之中,人人自危。几乎杀光了所有反对者的泉盖苏文和咱们三国时期的董卓一样,先是拥立高建武的侄儿高藏为新王,随即又当仁不让地自封为莫离支(相当于国防部长兼国务院总理,不要怪我颠倒官职,毕竟枪杆子才是最有话语权的),独揽大权。嘿嘿,不知他有没有也来个“赞拜不名、入朝不趋、剑履上殿”?

大权在握的泉盖苏文开始得意忘形起来。从此以后,他无论上马下马都要有高官大将趴倒在地,然后像踩上马石一样跨上马背;出门时必须要有军队开道,前导仪仗声势浩大,所有闲杂人等均要退避三尺。然而慑于他的军事实力,人人都是敢怒不敢言。

高句丽国中发生的巨变,很快便由营州都督张俭详细地汇报给了李世民。当时朝野的主流意见认为,这是高句丽国的内部事务,不宜插手,只要他们继续遵奉大唐为宗主国,不妨暂且听之任之。于是,唐朝方面很快做出了回应:册封高藏为辽东郡王、高丽王。双方倒也相安无事。

然而这回由大皇帝亲自下达的命令,泉盖苏文却坚持不予执行,他还反咬一口:“当年隋朝多次侵略我国,我国将士奋力抵抗。新罗那帮奸贼趁机从我国夺地五百里。所以现在我们所做的不是侵略,而是讨债。除非新罗归还土地,否则我们绝不停战!”

相里玄奖同样理直气壮:“这些都是陈年旧帐了。若要真论起来,辽东各城本都归天朝所有,现在被你等占据,天朝尚未发话,哪轮到你等在这里啰嗦?”

这泉盖苏文玩弄阴谋尚且可以,但若论引经据典辩论还只是幼稚园的水平。见说不过对方,索性耍起了无赖的本性:你说你的,我打我的。说破大天也没啥用!

相里玄奖同志见战势依然在扩大,自己此次出使毫无成效,难免着急上火,多次约见国王高藏,要求停战。可是这位国王的模样比挨打的新罗人还可怜,说出来的话几乎就没人肯听,还要得过且过地给人家当橡皮图章,实在是无能为力。

贞观十八年(公元644年)二月,相里玄奖无功而返,把详细情况一五一十地向唐太宗李世民做了汇报。

当了多年天可汗,李世民还从未遇到过如此的公然抗命。他当即拍案而起:高句丽大逆不道,朕当亲自率兵征讨!。

这下文官们可炸了营。二十多年前隋炀帝杨广一怒之下三次出兵讨伐高句丽,惹得天怒人怨,国破家亡的沉重教训似乎还历历在目,以至于人们闻及对辽东用兵就变色,轻度恐韩症已经出现。

经过一段时间的辩论和思考,朝廷内部主要形成了三种意见:

第一种观点认为,大唐声威远布四方,远征一个小小的蛮夷之地,赢了是顺理成章,增添不了什么光环;但一旦输了却是丧师辱国,严重损害大唐的国际形象。如果初次用兵失败,势必还要出动大军报仇。愤而出兵,容易失去冷静,考虑可能不周,反而容易给国内的反动势力和图谋不轨者以可乘之机。只怕到时候局面难以收拾。况且,如果将天下比作一个人的身体,那么西京长安和东京洛阳无疑就是心脏,地方州县便是四肢。至于东夷西戎南蛮北狄皆是身外之物。高句丽罪不可赦,应当讨伐。然而也只需几员大将率数万兵马即可讨平。皇帝陛下如以万金之躯亲自出战,反倒更令人担忧。

持这一观点的主要是以褚遂良等为首的文官集团。

第二种观点则完全相反,认为除恶需务尽,要像对付东突厥一样,彻底扫除后患。

持这一观点的主要是以李世眅等为首的武将。

第三种观点则颇有些循循善诱的味道:尧舜禹汤等君主再贤明,也无法让冬天的地里长出庄稼,但一介农夫再怎么鄙陋无学,也能在春季顺利地种植庄稼。事物的发展,关键还是要看能不能恰当地把握时机。世间万物都有一定的运作规律,顺应这个规律才能获得成功。泉盖苏文上欺国王,下虐百姓,人人侧目。此时正是荡平高句丽的绝好机会。各位大人的观点虽然听之有理,却少有人看到这一点。

最后,第三种观点成为了大家执行的标准,因为提出这一观点的正是皇帝李世民本人。并且,他还决定,此次战争由朕御驾亲征!

李世民决定攻打高句丽,并不单纯是一时之怒。实际上,在巩固了政权之后,太宗即提出“今九瀛大定,唯此一隅。”可以说他很早就以将高句丽纳入版图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之一了。

当年杨广的对头高句丽王高元死后,弟弟高建武继位。他主动派遣使者前来朝见唐高祖李渊,而李渊也乐得先“安内”,再考虑“攘外”,于是双方恢复了正常帮交,高句丽尊奉唐为正朔,接受册封。不久新罗和百济上书李渊,指控高句丽拦住去路,阻碍两国向大唐进贡。高建武也立刻改正了错误,主动向李渊道歉,并与两个邻国恢复和平共处。

此后,高句丽对唐一直是十分尊敬。唐灭东突厥、吐谷浑和高昌时,高句丽方面都主动向派驻在本国的唐朝“大使”发去了贺信。如此态度,自然令李世民十分痛快。他曾向大臣们表示:“高句丽全国不过四郡之地,我发数万人马攻击辽东,他们一定会倾国相救,此时若再派一支海军自山东出发,从海路直取平壤,必然轻易攻克。然而天下刚平定不久,朕实在不想再扰民了。”

可如今这泉盖苏文竟然公开谋杀了亲唐派首领高建武,还十分嚣张地违背天可汗的命令,实在是不得不教训一下了。再加上死心塌地跟着自己的新罗小弟也身陷险境,无论从提高威信还是保护盟国的角度来说,这一仗都有打的必要。

不过,虽然李世民和大部分武将都自信满满,但杨广的前车之鉴还是要充分借鉴的:打归打,但一定要吸取教训,既要做好准备工作,也要尽可能地减少对国内正常经济建设的影响。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第一步就是解决粮食问题。将作大匠(住房和建设部部长)阎立德奉命前往鱼米之乡的洪州(江西南昌)、饶州(江西波阳)和江州(江西九江)等地,建造运输船只,征集军粮。贞观年间连年丰收,筹集粮食本不是问题,但为以防万一,李世民还是派遣高级官员直接负责。

接着是调集部队。和杨广一样,李世民也是选择幽州作为大军的前进基地,只是此时军队的士气和求战欲望都已不可同日而语。前面说过,唐朝实行府兵制,各地都有负责征兵和训练的专门机构。参加战争的军队不需要临时抽壮丁,而是由指定的征兵府派出,大批人马很快便源源不断地从各地开往幽州集中。此外,幽州当地还设立了现场招募点,诚招社会各界人士踊跃参军。结果是大量的工匠携带自制的攻城器材主动前来投效,报名的人数比计划招募的数量要多出近十倍。整个准备工作进行的是热火朝天,负责征兵的官员更是个个喜笑颜开。

看到各项工作都已按照自己的预想有序地进行,李世民这里也开始积极进行战前准备。既然是御驾亲征,就得先安排好留守监国的人选。按说,这一人选太子李治当仁不让。然而老爹李世民却颇有些放心不下,他略带担忧地询问百官们:“太子为人处事,宫外之人是否明了?”

司徒长孙无忌一看老问题又来了,急忙接上去:“太子虽不出宫门,但高尚的品德早已传遍天下,天下百姓无不对此感到钦佩和尊敬。”

这马屁拍得实在是太明显,以至于李世民依然皱着眉头,叹道:“朕当年像太子这么大的时候,十分顽劣,而治儿却从小宽厚。俗话说:儿子性格像狼,还要担心他会像只羊。男孩子嘛,有些狂野的气质才好,更何况治儿一直忠厚老实的。真希望他将来成人之后,能够有所改变啊!”

下面的长孙无忌听了都快要哭出来了。老大,有些事情能不能不要这么频繁地重复啊!只是有些话,就算是已经说了一千次一万次,却也还是要说的:“陛下英明神武,是平乱克祸的天才之选;而太子仁爱宽大,正是具有维护国家安宁所需的美好品格。陛下与太子虽然个性不同,却都具备不同时期管理国家所需的才能和品德。此乃上天为我大唐降下的两位明主,也是百姓之福。陛下又何故担忧呢?”

事实上,李世民心里明白,光耍嘴皮子是没用的,太子到底如何是算不出来的,只能走一步看一步了。所以他虽然心存狐疑,也只能暂且放在一边。

第四十四章 知人、识人与用人

贞观十八年(公元644年)农历十月,唐太宗李世民和太子李治一起离开长安,行程安排是长安——洛阳——定州。最后李治留守定州,李世民则前往前线。司空房玄龄和右卫大将军兼工部尚书李大亮受命留守京城,分别担任正副留守。

本来这一文一武两位都是相当好的人才,李世民留他俩也正是看中了这一点。然而人算不如天算,这二位还是先后给李世民添了堵。

前往洛阳的途中,李世民突然接到政府专用马车送来的紧急报告一份,同车随行的还有人证一名。报告是由正留守房玄龄所提交,来人则声称“有机密事”要面呈皇上。

李世民何等聪明,一听是老房为这人写的奏章,再加上对老房的了解,立刻判断出了这次事件的大致情况,于是他立即召见来人。只是与以往召见不同的是,这次他的身边陪侍有刽子手。

一见到来人,李世民劈头就问:“所告何人?”

“禀皇上,小人告的乃是房玄龄!”

“好!果然不出朕的所料!左右,把这厮拉出去,腰斩!”

什么?!告密者完全懵了,还没等缓过劲来,已经被几个彪形大汉强行拖了出去。

此时,身处京城之内的房玄龄,心里也不平静:皇上前脚走,后脚就有人前来告密,还说告的就是我。所以我只能派车把他连同奏章一并送往行宫,由皇上亲自定夺。哎,皇上应该不会怀疑我,可是发火估计是免不了了。

果不其然,皇帝的使者很快便到。他奉旨宣诏,斥责老房太不自信,白白给自己添麻烦。诏书最后明确授权:再有类似的事情,可便宜行事,先斩后奏,该抓的抓,该杀的杀,不必汇报!

皇上圣明啊!——相信这是老房当时的第一感觉。

很快,老房就深切感受到,自己与李世民的差距。不在于到底谁更有才,而是谁更适合做领导,谁更会看人。

同年十二月,京城副留守李大亮因病医治无效,逝世,享年五十九岁。他临终前留下的最后一份奏章中恳求道,希望李世民能够停止这场战争,撤回军队。

虽然对李大亮“最后一奏”的内容并不十分认可,但李世民还是被他这种死且不敢忘忧国的信念所打动。感动之余,他顺便问起了李大亮死后的家庭情况。

这一问就更感动了:李大亮多年位居高官,死后却只留下了五斛米和三十匹布。还有就是他收养的几十位孤儿!

多好的人,多好的臣啊!

只是,虽然你希望朕能够停止讨伐,返回长安。但须知此次作战不比往常,只待成功,便可将辽东重新收回中华版图。到时,想必你的在天之灵也可以宽慰了。

按照早就存在于脑海之中的构想,李世民第一次实施了海、陆军联合作战行动:刑部尚书张亮为平壤道行军大总管,率领四万士兵和五百艘战舰,从山东莱州出发,横渡黄海,直扑平壤;太子詹事李世眅为辽东道行军大总管,率领步骑兵六万及蛮夷部落军向辽东城进发。

虽然已经任命了两位大总管,抵达洛阳后的李世民仍然感觉高级将领的后备力量不足,需要进一步挖掘,言谈之中也时常流露出这个意思。于是,经口舌相传,?州刺史程名振进入了他的视线。

这位老程同志可并非是无名之辈。早在隋末唐初天下大乱的时候他就曾经在窦建德手下做过事,后来又主动投奔了老李家,被李渊任命为永宁令。

很快,他便为新主公立下功劳:率部夜袭邺县,俘获男女百姓一千余人。

当时正逢乱世,大部分武将只热衷于打仗和杀人,成为俘虏的百姓在他们眼中犹如蝼蚁,生死根本无人关注。于是,程名振便做了一件几乎让当时所有人都对他刮目相看的事情:他将俘虏中所有尚处在哺乳期的妇女一一挑选了出来,一共90余位,悉数释放回了家。

这事在当时可谓是轰动一时,结果是:程名振成了“仁义”和“爱民如子”的代言人;邺县的老百姓个个对他感激涕零,据说还有人专门到庙里为他烧香祈福。同时,程名振也被看做是一个有想法、有深度的人才,得到了业内各方面的肯定。

然而,一千三百多年后,柏扬老先生在评论这件事的时候,却是狠狠地借题发挥了一把。他指责国人的麻木:程名振是什么人?对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