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去读小说网 > 文学电子书 > 大唐这二百九十年 >

第42章

大唐这二百九十年-第42章

小说: 大唐这二百九十年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权万纪的工作相当成功。皇上的脸色开始缓和起来,言辞也不再过多责备,对于权万纪的认真工作还予以了一定的口头和物质奖励。呵呵,任务算是基本完成。

动身返回之前,权万纪又领受了一项新任务:将一封敕书带给李祐。

回到齐州,旅途劳顿的权万纪顾不上休息,马不停蹄地直奔齐王府,详细报告了此行的经过与皇帝的反应,在把敕书亲自交给李祐后才离开王府。

听说父皇不再对自己吹胡子瞪眼,李祐十分满意,寻思着要好好犒赏权万纪老兄的辛苦周旋。可是在看了他带回来的敕书后,李祐立马又改变了心意。

原来,这份敕书的内容和之前下发的公文并无二致,都是责怪李祐不成器,命令他听从规劝,尽快改邪归正是正经。

联想到权万纪刚刚还在自己面前得意洋洋地吹嘘皇帝对自己的赏赐,李祐很快便下了结论:孤王被姓权的给出卖了!这老小子肯定是在父皇面前告了我的黑状,夸大自己的功劳,所以现在他领赏我挨骂。好你个混账东西!

话说权万纪回到齐州之后,因为先前工作在相当程度上得到了皇帝的认可,工作热情进一步高涨,决心一定要对齐王负责到底。

应该说,在意识和责任心方面,权万纪堪当公务员的楷模。可若要说工作方法和技巧,那可就要打一个大大的问号了。且看他的新举措:限制齐王的活动范围,从今往后,只能在城内活动,不得出城;将王府内所有的猎鹰和猎犬一律放生,饲养机构解散;原陪伴齐王骑马打猎的古惑仔全部赶出王府,永不录用!

须知大棒做法须配有胡萝卜方能显效。一味地打压和限制只会将事情逼向它的对立面。

很快,李祐和那些切身利益受到重创的人就联合了起来,将斗争的矛头直指权万纪。他们出气的方法只有一种:杀了他!

但权万纪毕竟是朝廷的正式官员,又没有什么罪行,青天白日公开杀人肯定行不通。唯一的办法,只能是暗杀。

既然是暗杀,一来需要精心的筹划,二来就是要严格保密,而这些显然都不是古惑仔们的强项。混迹官场多年的权万纪很快便得知了他们的阴谋,于是他先下手为强,把为首的几个混混抓进了牢房,随即将此事报告给了朝廷。

刑部尚书刘德威奉命前来调查此事,并传达了李世民的指示:召李祐、权万纪等入朝,当庭对质,定要把事情弄个水落石出。

权万纪接到指示后便启程了,可是心中有鬼的李祐却迟迟不敢进京。长期受古惑仔影响的他居然作出了一个更加短视的决定:派燕弘信的哥哥燕弘亮率人追上了权万纪一行,全部杀光。

这就算是缴了投名状了。古惑仔们趁机劝说李祐据齐州起兵,可成“大事”。头脑简单又容易发热的李祐在众人的劝说和吹捧下不禁心神荡漾,仿佛见到了自己君临天下的盛况。于是他整修城墙,加强战备,征调齐州城内所有十五岁以上的男子入伍,扩充自己的军事力量;接着打开官仓,重赏全体官兵,并设立“开府仪同三司”、“上柱国”等官职,壮大自己的政治队伍。大大小小的混混们闻讯,集体狂欢,纷纷前往投靠。匆忙之间无人考证官职序列,就随便起名,如“拓东王”、“拓西王”之类,就差托塔李天王了。齐州城内群王四起,一时间搞得是乌烟瘴气。

头脑发热者虽有不少,但大多数人对于当前的形势还是看得非常清醒的。他们知道,古惑仔上街砍人还可以,但若想造反玩政治还不是那块料。所以尽管李祐下了只进不出的禁令,仍有不少军民趁夜逃出齐州,投奔朝廷。

再看长安城内。儿子造反,对于唐太宗李世民来说是个不小的打击。但无论是谁,胆敢破坏他所制定的游戏规则,都必须予以严惩。

很快,兵部尚书李世眅奉旨出兵平乱,还在齐州附近的刑部尚书刘德威则就近集结兵力,协助李世眅,共同讨伐李祐。

这边大军已经上路,那边李祐却在忙着整天吃喝玩乐。只是李祐的轻松不是因为他不曾考虑过如何守城的问题,而是他心中有“底”。

这个“底”来自燕弘亮。

原来,在控制了齐州城后,李祐和古惑仔们曾经就如何应对政府军的进攻问题展开过讨论。当时燕弘亮豪气冲天,大手一挥:“齐王放心!官军若来,燕某右手拿酒杯,左手挥刀,便能把那群无用之辈打得个落花流水!”

哎,遥想当年,关羽温酒斩华雄也是先斩再喝,没说过能边喝酒边杀人的。这燕弘亮也是江湖上混久了,好吹牛成了习惯,而李祐对这种大话居然还“闻之甚乐”,把吹出来的牛皮当成了依靠,那就不能不说是他自己判断能力的问题了。

只是吹出来的牛皮容易破得很。齐州附近的其他州县压根儿就不理会李祐发布的各项命令,反而调集军队向齐州进发。面对越来越紧张的形势,燕弘亮倒是一直右手拿着酒杯,左手拿着鸡腿之类的食物而不是刀——他也只会吃喝玩乐说大话而已。看样子“大事”是成不了了,不如先吃饱喝足再说。

被视作靠山的燕弘亮天天喝酒吃肉,一个有用的主意都没有,李祐心里越来越没底,但也只能唉声叹气,挨一天是一天。

终于,手下有人给他出了个主意:不如趁官兵未至,先掳掠城中百姓落草为寇,当山大王去!这样或许还能保住一命。

然而李祐的性格便是优柔寡断,虽然政府军的脚步已经越来越近,留给自己的反应时间越来越少,但他除了叹气和流泪,根本无法做出果断的抉择。

眼瞅着李祐末日将近,他的一些手下决定联合起来,生擒李祐献给朝廷,以求自保。

贞观十七年三月,密谋者在兵曹杜行敏的率领下包围了王府,睡梦中的李祐等人被惊醒。知道情势不好,李祐和同样住在府中的燕弘亮等人立刻全副武装躲进了卧室。

此时外面包围的兵力超过一千,而李祐卧室内仅有五人。

超过200:1的比例,胜负可想而知。如果大家一拥而上,相信破门而入不是难事,只是刀枪不长眼睛,保不齐会伤着李祐。这小子再混球,毕竟也是皇帝的亲生儿子,还是把活人送去长安比较稳妥。可这人估计也瞅准了这一点,死不投降,也不肯出来,这倒难办了。

杜行敏急得在门口打转——他不是怕抓不到李祐,凭着这一千多号人,连续包围不是问题。他怕的是时间一长,更高级别的长官到来,活捉李祐的大功劳可就要落入他人之手,如同煮熟的鸭子还是飞了。

转了一个上午,倒还真让他憋出了一个主意。他一面让人在房子四周堆积木柴,一面向屋内的李祐喊话:“大王如今已成国贼,若不早降,马上就要葬身火海啦!”

生死关头,李祐再一次体现出了虽然无能,却很讲义气的特点:“我愿开门,只是希望能够确保燕弘亮兄弟的安全!”

杜行敏立刻大声答道:“我保他们不死!”

此时的李祐转过头来,冷冷地看着缩在自己身后的燕弘亮:“你原来不是说一手拿酒杯,一手拿刀就能打败官兵吗?现在怎么还要我来为你求情?”

面红耳赤的燕弘亮根本无言以对,唯有把身体缩的更紧,避开李祐正视的目光。

中午时分,紧闭的房门终于打开了,李祐出现在了门口,后面紧跟的是已经放弃抵抗的燕弘亮等人。

在包围者们看来,此时的李祐根本就不是个人,而是一堆光灿灿的金银财宝和大大的官印,他们争先恐后地拥了上去,把李祐捆了个结结实实。其他没插上手的便把怨气发到了燕弘亮等人的身上:燕弘亮被活活挖出了眼珠,惨叫着在痛苦中死去;剩下的人几乎都被当场打断了双腿,然后拖出去正法。

至此,齐州之乱平息。

在齐州享受了游街示众待遇的李祐很快被送到了长安。由于罪证确凿,当事人自己也供认不讳,李祐反革命集团谋反一案很快终结:李祐被赐死,剥夺皇族身份,贬为庶人,其反革命集团的骨干分子四十余人被判死刑。其余胁从人员不再追究。在齐州之乱中被杀的优秀公务员权万纪被追封为齐州都督、武都郡公;活捉李祐的杜行敏连升数级,从正七品的兵曹一跃成为巴州刺史,封南阳郡公。其余之人也分别按功劳大小升了官发了财。

李祐之死着实给了李世民一记沉重的打击,他突然发觉自己对这些个儿子实在是了解和关心的太少。他也不知道究竟是怎么了,寄予厚望的长子不成器,宠爱的儿子争着抢着要当太子,不宠爱的儿子要造反。不知怎么,他想到了玄武门之变后,自己把建成、元吉的子女们一个个推出斩首的情景。那些孩童们十七年前的哭喊声似乎还在耳边萦绕,现在自己的孩子们又都是这个样子。唉!莫非冥冥中真有天意?

带着这样的疑惑,李世民度过了好几个不眠之夜。好不容易,当他刚刚能够勉强从梦魇心结中挣脱出来的时候,一份奏章又一次几乎把他打入了万劫不复的深渊。

第四十章 自作孽,无可活

其实,这份东西与其说是奏章,倒不如说是告密信更为妥当。写这份奏章的人,叫纥干承基。此人因和李祐反革命集团过从甚密,被依法逮捕并被判处死刑。

事实上,像这种小喽啰,抓都抓了,那就该咋办咋办好了。

眼看自己就要被开刀问斩,求生欲望立刻占据了纥干承基的整个大脑。情急之下,他想起自己还有一个非同寻常的身份:太子李承乾豢养的刺客。

承乾兄,不要怪做兄弟的不讲义气,我家上有八十老母,下有三岁孩童,我可不能就这样走了啊!

话说回来了,要怪也只能怪你自己,谁让你做了这些事出来呢。

皇上,小人斗胆报告:太子李承乾谋反!

看了这份奏章后,李世民差点背过气去。幸好这么多年的大风大浪,早已将他锤炼的任何时候都能尽量保持一种比较清醒的状态。他迅速整理出了思路:组建皇家特别法庭审理此案。

这一法庭特别在哪里?且看组成人员:司徒长孙无忌、司空房玄龄、特进萧蠫、兵部尚书李世眅、大理卿孙伏伽、中书侍郎岑文本、御史大夫马周、谏议大夫褚遂良。简单说,就是整个国家最有权力、最有地位和最高司法机关的所有负责人(皇帝李世民本人除外,因涉及父子关系,主动申请回避)。

先出庭陈述的当然是最先披露这一事件的纥干承基,庭审记录如下:

问:你是何人,与太子是何关系?

答:小人名纥干承基,是太子雇佣的杀手。

问:太子雇你,欲杀何人?

答:太子宫左庶子于志宁、右庶子孔颖达,还有后来担任左庶子的张玄素,另外还有……

问:还有何人?

答:还有……还有魏王李泰!

问:为何要杀这三位大人,还有魏王?

答:具体情况小的不知。只知道太子总是在骂于、孔等三位先生,说他们把自己的一举一动都向皇上报告,皇上就不断的来查问太子。至于魏王,太子好像提过他想抢夺太子之位……可是这些都是听太子说的,小人可什么都不知道啊!

问:那你可曾对他们动手?

答:厄,这个……

问:从实招来!

答:啊……是!启禀各位大人,那三位先生倒是下过手,但小人们也颇知国法,杀人要偿命,所以只是打了他们一顿,算作教训。魏王那边,小人们怎敢下手?况且魏王每次出现都有卫队护送,根本没法接近。

问:其他还有什么事情?

答:确实没有了。小人只是混口饭吃,让打便打,让骂便骂。杀人放火不敢做,虽有太子的吩咐,也不过是胡乱答应,实不敢真正去杀人啊!

问:好。就算你说的是实话,那也没有提到太子要谋反啊?!

答:小人糊涂,被几位大人的天威所慑,光顾着回答问题,忘了说正事了。小人日夜在太子身边伺候,看到侯君集侯大人经常来见太子,还说什么为殿下所用,还有什么杨勇之类的话,小人也听不怎么明白……

听到这里,长孙无忌等人不禁面面相觑起来。侯君集平定高昌,立下大功后,带头私取奇珍异宝和美女,部下也有样学样,大肆抢掠。侯君集自己为将不正,无法制止手下的胡作非为,回到长安后被监察官员弹劾,下了大狱。后来唐太宗对他将功折罪,不赏不罚,官复原职。

但侯君集一直认为自己功大于过,皇上对自己的处罚不公,因此心怀怨恨。

这些情况,官员们都知道,可谁也不曾想到,侯君集竟会和太子勾结在一起,图谋不轨。

此等重要情况,应立即上报皇上定夺。

听到这个消息,李世民失落地跌坐在龙椅上,两眼无神地望着前方,只吐出了简单的三个字:“知道了。”

一向稳重老道的房玄龄认为此事需谨慎处理,于是他迈出队列,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