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这二百九十年-第3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只见婆罗门教徒的脸色越来越苍白,豆大的汗珠不知不觉地从他的脸颊滑落。
终于,在玄奘说到第二十四条时,婆罗门教徒再也按耐不住,他扑通一声跪倒在玄奘的面前,汗水已经浸湿了他的整个后背:“大师!我输了,请按照约定动手吧!”
玄奘微微一笑:“我等扫地尚且怕伤了蝼蚁的性命,又怎能伤人?你既已认输,大不必如此。”
“不可,我说到做到。请大师尽管动手吧!”
“好,既然你如此坚持,看你也是博学之人,精通经律,那就姑且罚你在我身边待着吧。”
就这样,玄奘身边多了一个侍从。虽然玄奘从未把他当做仆人看待,但那位仁兄倒是个守信之人,说话算话,一直恭敬地听从玄奘的吩咐。
人们没有想到的是,此人竟然对玄奘后来的经历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
玄奘每天最重要的工作,就是阅读《破大乘论七百颂》,寻求破解这篇已难倒整个大乘派僧众十二年之经典的方法(注:该文早已现世,只是戒日王是后来才得知)。无奈这篇论经写得实在是太好了,有几处玄奘始终无法破解。
一次偶然的闲聊,玄奘问起婆罗门教徒有没有读过《破大乘论七百颂》。
本来只是随口一问,却不料这位竟老老实实地回答说:“当初为了写那四十条,曾经仔细阅读过五遍。”
玄奘听后非常兴奋,当即便将自己读经时发现的问题向他请教。
那位仁兄却是一脸的严肃:“在下是大师的手下败将,又是您的奴仆,不敢再在您面前造次。”
“佛法讲究众生平等,何况你我是在讲经说法,更无尊卑高下之分。”
“好吧,那就恭敬不如从命。”
于是,在婆罗门教徒的悉心讲解下,玄奘终于打破了心中的疑团,彻底掌握了《破大乘论七百颂》的全部要旨。经过深思熟虑,结合以前学到的知识,他终于找到了《破大乘论七百颂》的破绽所在,并针对这些破绽,写成了著名的《制恶见论》。
《制恶见论》写成后,玄奘把它拿给戒贤法师和其他高僧阅读,众人皆赞叹不已,对玄奘的见解表示了充分的肯定。
解开心中一大谜团的玄奘非常高兴,他向婆罗门教徒表达了自己的谢意,并让他重新获得了自由之身。这位仁兄欢天喜地的离开了那烂陀寺。
婆罗门教徒走后不久,玄奘做出了一个重要的决定:经过这些年的潜心修行,起初一心要学的《瑜伽师地论》已经掌握,梵文的佛教经典也抄写整理完毕,西行过程中所收集的圣物和经典也着实为不少,是时候东归大唐了。
戒贤法师对于玄奘取得的成就和归国弘扬佛法的意愿称赞不已,同意他回国的请求。
第三十二章 无遮大会
就在玄奘打点好行装,准备出发的时候,那烂陀寺又迎来了一位客人——东印度迦摩缕波国国王鸠摩罗的使者。
此人的造访,要从那个离开的婆罗门教徒说起。
话说那位婆罗门教徒离开那烂陀寺之后,曾到过迦摩缕波国。无意中曾向人提起过玄奘,言语中很是钦佩。很快这话便传到了国王鸠摩罗的耳中。鸠摩罗是个佛学的狂热爱好者,马上派人邀请玄奘前来。
戒贤法师因玄奘已做好回国准备,不便再生波折,于是婉言谢绝。不料鸠摩罗不依不饶,再次派人前来“邀请”,还扬言:“若再多说废话,我王即刻派数千头大象踏平那烂陀寺!”
戒贤法师无可奈何,只好安排玄奘前往迦摩缕波国。
为何参透世情的戒贤法师还要屈从于俗世的强权?
常言说得好,甭说是和尚了,鬼也怕恶人哩!
当然,戒贤法师对玄奘说的是另一番话:“此人原本凶神恶煞,此番坚决邀请你去,说明他已被我佛感化,急需引路之人。你此行若能引导其皈佛向善,实乃善果一件!”
玄奘等一行到了迦摩缕波国,鸠摩罗自然是盛大欢迎,热情招待,加以虔诚听讲。
虔心向佛是件好事,可你认为的好事在别人看来可就未必了。
戒日王大捷归来,兴冲冲地准备召开一个无遮大会,邀请各地高僧来个学术大比拼。名声大振的玄奘法师自然也在被邀名单之列。听说自己想请的人居然被鸠摩罗先下手为强带走了,戒日王自然很不高兴,立刻派人到迦摩缕波国去要人。
鸠摩罗这当儿正听得起劲,见有人想打扰自己的兴致,火噌噌就窜上来了。于是头脑一发热,大脑就短路,居然回了这么一句:“我头可得,法师不可即来!”那意思,就是得自己先听爽了,才能给戒日王送去。
这种回答在一直所向披靡的戒日王听来无疑就是一封战书。没有片刻迟疑,他立刻集合军队,作好战争准备。为慎重起见,他同时再派遣使者前往迦摩缕波国,向鸠摩罗发出了最后通牒:要么把和尚送来,要么就把脸刮刮,洗洗干净,等待我的大军取下你的项上人头。
事实上,戒日王大可不必这么做。鸠摩罗说出那通缺根筋的话后就后悔了。他自知国小兵少,根本无力与戒日王相抗衡,但是说出去的话如泼出去的水,收不回来,急得如热锅上的蚂蚁般直转。见了戒日王的使者如见亲娘,也顾不上来人的口气客气不客气了,赶紧就坡下驴,表示马上就把唐朝长老送过去。
见到玄奘到来,戒日王非常高兴,招待十分周到。在听过了玄奘对佛法的阐述后,对他的学识更是佩服的五体投地,只恨相遇太晚。
谈经论法,两人自然要说到那篇《破大乘论七百颂》。玄奘语气平和地说,自己已经破解了此文,接着便把自己的论点一一道来。
困扰了自己许久的问题居然已经解决了,戒日王再也按耐不住内心的激动,他表示:虽然大师已经阐明了大法要旨,但是仍有不少人不明白其中的道理。因此他决定为玄奘召开一个盛大的法会,请玄奘当众宣讲自己的论点,以明辨是非。
以戒日王的统治能力(实力),一场几乎是空前绝后的无遮大会在首都曲女城紧锣密鼓地布置起来;同时广发英雄帖,召集全天竺的僧人、婆罗门和其他教派之人,前来聆听唐朝大法师的演讲,共同参与讨论。
大会顺利开幕,与会代表有:十八位国王、大乘和小乘教派的高僧三千余人、婆罗门教和其他教派二千余人、那烂陀寺僧侣一千余人,以及前来观礼的不计其数的群众。会场外围是人山人海,水泄不通;会场内除了人还有许多头装饰华丽的大象,驯服地站在指定区域内,各国王公大臣们乘坐的奢华舆轿整齐划一地停放在一侧,各种旗帜和幢幡林立,香雾缭绕,令人仿佛置身仙境。据载,整个会场连绵数十里,盛大的场面可见一斑。
大会正式开始。按照规矩,玄奘法师登上讲坛,邀请十八位国王、来自各国的千余位高僧、德高望重的其他教派人士和各国大臣进入会场,其他人等在门外安置。到场的所有人,先送上饮食,分发礼物。然后由戒日王宣布有请玄奘法师为论主,弘扬大乘教义。接着由戒贤法师宣读玄奘为《破大乘论七百颂》而写的一篇重要著作《制恶见论》。
《制恶见论》写的有多好,我说不出个一二。但是,这篇文章在戒贤法师当众宣读完后,由那烂陀寺僧众手抄一份,悬挂于会场门外。他们打出的口号是:“如有能破文中一字者,就请斩论主首级谢罪!”
和先前的那个婆罗门教徒一样,玄奘是在用自己的身家性命来捍卫这篇文章的严密与正确。不同的是,《制恶见论》在门外高挂了五天,无一能破者。
尽管无人能够难倒玄奘,但是有一小撮激进的外教反动分子见自己文的不行,就来武的,打算来个彻底解决,从肉体上消灭玄奘!
然而他们这个恶毒的想法却始终未能付诸实施。
因为他们不像现在的基地组织,策划重大事件之前都要经过长久的秘密谋划,可行性要论证论证再论证,最后再谨慎地予以实施。他们是直接在会场中把自己的想法喊了出来,愤恨之情溢于言表。或许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他们也只是过过嘴瘾,出口鸟气而已。因为在威震印度的戒日王面前刺杀他的贵客,下场肯定是难以想象的悲惨。
然而,为了防患于未然,戒日王还是果断地下达了命令:有敢于伤害玄奘法师身体者,斩首!有敢于辱骂玄奘法师者,割下他的舌头!若是想要与法师辩论法理者,则可以畅所欲言。
十八天过去了,无人出面与玄奘辩论,尽管只要挑出一个字有问题便可以斩获玄奘的首级并就此扬名立万。
《制恶见论》大获全胜!玄奘的佛学思想大获全胜!
随着玄奘思想的全面深入人心,大会进入尾声。但尾声,往往孕育着高潮。
首先由玄奘法师把《制恶见论》再讲解一遍,作为本次大会的思想总结。
接着,由戒日王和其他的国王向玄奘送上数以万计的金钱和财物。对此玄奘全部谢绝,分文未取。
然后,按照当时天竺辩论获胜的传统,玄奘乘坐一头装饰华丽的大象,在众多官员和高僧的簇拥下绕场巡游。另外有人边走边唱,称颂玄奘法师的功德:大唐高僧说得好,一切责难全驳倒。大乘佛法法力强,《制恶见论》美名扬。十八天来众皆仰,此事我等皆在场。弘扬佛法破邪道,千秋万众当记牢!
巡游时,各派还分别向玄奘法师授予了荣誉称号:大乘派尊玄奘为摩诃耶那提婆,即大乘天;小乘派尊玄奘为木叉提婆,即解脱天。
接下来是连续七十五天的无遮大施:所有人都可以参加,向别人布施或接受布施。
在这七十五天里,戒日王把他五年来积攒下来的金银财宝,布施的干干净净,最后竟连王冠和衣服上的珠宝、装饰品等,都一一贡献了出去。
注意啦,这可不是作秀,因为只剩下一身布衣的戒日王,还非常兴奋地向全场表示:“我的财宝今天放在了最安全的宝库里,因为最可靠的储藏地,就是民间!”
当然,作为北印度的老大,马屁还是有人主动去拍的——戒日王所施舍出去的身上佩戴的珠宝等物品,其他的国王凑份子又给赎了回来。
这次大会,不计其数的穷苦人都得到了或多或少的布施,帮助他们解决了不少生活问题。玄奘看在眼里,喜在心头:阿弥陀佛,这也是大结善缘啊!贫僧此来,一是光大了佛法,二是能有机会帮助了这么多的人,可谓不虚此行!等众人散去,贫僧也该返回东土,继续在大唐的土地上做些事情了。
无遮大会结束后,玄奘即向戒日王辞行。已完全拜倒在玄奘佛裟下的戒日王自然是竭尽全力地恳切挽留,并表示若是玄奘继续留下,将为他建造一百座寺院,以增加玄奘的善果。然而玄奘决心已定,只是一味婉言谢绝。
见玄奘态度坚决,戒日王也不便强留。他和鸠摩罗等三位国王一起赠送给玄奘大量珍宝,对此玄奘一一婉言谢绝,只接受了一领衣装,作为防雨之用;大象一头,作为坐骑;以及金币三千和银币一万作为回国的路费。
为保证玄奘回国之路的畅通,戒日王还派人沿途下发文书,要求从首都直到唐朝边境,各地都要作好准备,对玄奘一行迎来送往。
需要说明的是,此时麴文泰领导下的高昌国已成为历史名词,那片土地现在的名字叫西州,隶属大唐安西都护府管辖。具体情况,咱们下文再说。
高昌既已消亡,玄奘也就无法也无须再履行先前立下的三年之约。一路上比起前往天竺时的千难万险,要平安了许多。
不过小风波还是有的。一次渡河,玄奘骑着大象涉水而过,同伴们带着经书和佛像等乘船而过。不料船到河心时风浪骤起,小船几乎被浪打翻,负责保管经书的人由于过于紧张,不慎跌入河中。最后虽被救起,却白白丢了五十本经书以及一些从天竺带回来的花种。
写到这段,我不禁想起《西游记》中唐僧师徒四人取经回国,渡过通天河时,河神老鼋因气恼唐僧未履行对他许下的诺言,将师徒们抛入河中,致使经书受潮破损。看来《西游记》果然是取材于历史,又高于历史(从艺术加工的角度而言)呢,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关注一下。
玄奘一行行至于阗,已经接近了大唐的实际控制区,由于担心政府会对自己先前偷渡出境的行为进行追究,加上坐骑大象生病死去,便暂时停止了前行。停留期间,玄奘把自己的详细情况写成了奏章,托前往长安的商人代为呈送给朝廷。
看来玄奘还是不太了解咱们大陆法系关于追溯期的规定。他在境外生活了十八年,新法不再追溯以往,如今的唐朝已今非昔比,出国禁令早已取消,没人再打算追究他的责任。更何况如今的玄奘已是赫赫有名的一代高僧,名声遍布西域和天竺,如此人才主动回国,实乃朝廷的一大喜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