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去读小说网 > 文学电子书 > 最漫长的抵抗 >

第22章

最漫长的抵抗-第22章

小说: 最漫长的抵抗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更成为瓶颈。辽东义勇军名将李春润就是为了保住运来的几船弹药重伤后牺牲的。如果真给义勇军配上装甲部队,那也许东北的局面又是一番不同的光景了。不过,要说义勇军绝对没有重武器,也不完全正确,在日军陆军恤兵部出版的《满洲事变写真大全集》中,有一套日军攻占海林时拍摄的照片,其中一张,展示了日军从义勇军手中夺取的一列装甲列车。从照片上看,这列装甲列车至少包括两节,一节带有瞭望塔的钢甲炮塔车(似乎炮塔已经被拆掉或炸毁),一节侧面有开门的运兵车。其形制与东北军中装备的俄式装甲列车比较接近。义勇军居然拥有这样的战车,简直让人忍不住惊叹“奢侈”。

根据日军的记录,这列装甲列车曾有力地阻击了日军对海林的进犯,甚至一度打退第十师团村井旅团的进攻。

在这册写真集中,日军用了一页的篇幅,描述这场战斗的前因后果。其内容如下——

向遭我第某某团(应为第二师团)进攻退却到依兰附近的吉林反叛军(日军对丁超李杜王德林冯占海等部联合组成的义勇军联军部队的称呼),因为马占山部的叛乱迫使第某某团(应为第二师团)被迫向方正方向退却而重新活跃。此时,恰有国际联盟调查团来满洲调查之事,以此为契机,吉林反叛军再次转入攻势。四月十八日开始,为了显示自己的存在和对满洲国的威胁,吉林叛军沿松花江两岸开始向方正方向进击。在方正外围的吉林军(指熙洽为首的伪满洲国伪军)几乎未经一战就让出了蚂蜒河左岸地区,直退到方正。在吉林北部的其他叛军(即义勇军)纷纷响应,兵锋直指哈尔滨。为此,关东军决心集中兵力,彻底消灭吉林北部的吉林叛军。新从国内赶来增援的第某某团(应为第十师团)立即向哈尔滨集中,将防务交给第某某团(应为第二师团)后开始讨伐行动。第某某团(应为第十师团)以村井支队(即村井旅团)为前方,四月二十一日从哈市出发,前往一面坡前线。尔后,军司令官(应为关东军司令官本庄繁)下令给伊田某团(应为伊田旅团),令其归入第某某团(应为第十师团),向宁古塔方向攻击前进,村井支队则向海林方向前进,与依田部队相互策应。

村井支队在敌军的逐次抵抗中最终于四月二十八日步武堂堂地攻占了海林。但是,在进军途中,作为前卫的舟桥大佐所部,在二十七日下午于海林西方的奥头遭到敌军装甲列车的阻击,战线陷入僵持。当天夜间对≮我们备用网址:。。≯装甲列车发动了夜袭,双方的格斗一直持续到列车之内。直到二十八日凌晨四点,才终于将这列装甲列车俘获,其战斗过程十分惨烈。

海林,即今天海林市,位于黑龙江省东南部,属山区和丘陵浅山区,距省会哈尔滨290公里,距牡丹江市仅12公里,“九一八”事变时属宁安县。其地为黑龙江东出海参葳南下图们江的咽喉,今天森林覆盖率仍达71。3%,民风剽悍。剿匪英雄杨子荣就牺牲在这里。日方对于海林沦陷的背景,与中方记载大体相同。1932年4月,由于马占山二次举义,在依兰的李杜等义勇军将领深受鼓舞,遂尽起精锐,分三路反攻哈尔滨。其中,左路军马载舟部即沿海林、铁岭河路线进军。在作战形势大好的情况下,日军以第十师团村井旅团和依田旅团乘轮船由松花江顺流而下,绕袭义勇军侧背,于五月十七日突然出现在依兰城外,在依兰坐镇的李杜和丁超猝不及防,只来得及带少数人员退出。攻占海林和与义勇军装甲列车的交锋,应该就是这次日军绕袭作战中的一次战斗。

在“九一八”事变前后,中国的装甲部队尚在起步阶段,因此,曾在苏波战争中大显威风的装甲列车,是东北军装甲兵部队中最主要的兵器之一,并曾在锦州等地给予日军重大打击。东北义勇军进行抗日作战时期,部分原东北军将领带部队参战,其所属的装甲列车,大约也就是义勇军最重型的武器装备了。如资料所述,身披铁甲,装备大炮的装甲列车也的确给日军带来了重大威胁——大佐在日军中是联队长级别,一列装甲列车挡住一个联队的日军虽然有些不可思议,但想想一直和使用大刀长矛的对手交锋,突然发现这样一个大家伙迎面而来,日军恐怕一时间根本不知道如何应付。根据记载,马占山、苏炳文部队也曾使用装甲列车与日军作战。可惜,这种武器太少,而且必须依托铁道才能使用,因此,不能完全左右战局。同时,从海林装甲列车的战斗结局,也可以看出当时中国抵抗部队中,不同兵种之间缺乏配合,因此装甲部队不能得到步兵的有力支持。这种问题,直到1937年淞沪抗战时,仍未能解决。

由于义勇军档案史料的不足,在海林抵抗日军的装甲列车,到底属于哪支义勇军部队,在中方史料中并无记载。但从当时作战态势看,这列列车很可能属于当时在该地区活动的第二十八旅丁超部队。丁超在1929年曾担任中东铁路护路司令,据记载,护路军部队曾装备从白俄军队中获得的装甲列车,并曾在支援马占山军作战中使用过。因此,丁超的部队携带其从哈尔滨撤退,并将其一直使用到依兰,是有可能的。

这只是一个推测,历史的真相如何,还需要更多史料的支持。但是,从昔日敌人的照片中看到义勇军居然曾经使用这样的庞然大物对日军作战,的确是一个令人震惊的发现。

十九、“马匪殿臣”投降了?

在日本上个世纪80年代出版的《一亿人的昭和史》中,有一部分谈及日军占领中国东北后,与抗日武装的交战情况。

其中收录有一张照片,标题是“马匪殿臣头目来降”。照片正中留有八字胡的,按照说明即应该是所谓的“殿臣头目”,日军称其为归顺的土匪头子。恰巧,在电视剧《关东大侠》中,也有一个大土匪傅殿臣,为关云天视死如归的民族气节所动,和关结下生死之交,毅然加入了抗日行列,联合游击队和大刀会共同抗击日军。这两个人有什么关系吗?

仔细算来,恐怕,前者正是后者的原型。因为,在东北沦陷期间,确曾有一支报号“殿臣”的土匪山林队武装,曾纵横吉林南部八县,给日军带来重大威胁。这支武装的领导人正是姓傅,人称“傅殿臣”。

傅殿臣,是一个颇为神秘的人物,一说他原名傅学文,吉林永吉县人,年轻时是一个地主家的伙计,因羡慕土匪吃喝自由,就与几个人结伙为匪。为了决定谁当头领,他们弄了几个粪箕子,上面放个凳子,谁坐上去不倒,谁就为头。他们弄好了,一个一个坐上去,都坐不住。轮到傅学文,他上去坐住了,还挺稳当,就说:“我这还挺沉,又稳当坐了殿,干脆就报号‘殿臣’吧。”在“九一八”事变之前,这支武装已经横行一时,报号“老殿臣”,有其为吉南八县总瓢把子的说法;另一说,他原名永祥,磐石县取柴河村人。小学教师出身。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毅然投身抗日,发动民众,联络山林队,组织一支五千余人的抗日队伍,活动在磐石、桦甸、永吉、双阳、东丰等县境内。

根据记载,日军攻占东三省后,“老殿臣”也率军抗日,曾试图率部与“三江好”合兵策应冯占海攻打吉林和长春的战斗。他与宋国荣、毛作彬抗日军有合作关系。1932年9月联合军曾攻占过磐石、东丰、伊通等县城。1932年9月9日,殿臣部山林队配合义勇军包围磐石县城。9月10日拂晓,攻城战斗打响。义勇军宋国荣部官兵首先夺取东门,殿臣部随后冲进北门,其余各门随之一一被攻破。9月21日殿臣部和宋部联合攻克双阳县城,击毙伪公安局长刘振范。1932年11月初,殿臣部山林队又曾与宋国荣部、大刀会、“老二哥”等部会攻桦甸。这是一支十分活跃而且令日军十分头疼的抗日武装,日军多次清剿,都因为殿臣熟悉当地地理气候,又广有人脉而无法奏效。

但是,“殿臣”的最后下落却有着不同的说法:

第一种说法是1936年,由于抗日形势日益艰难,日军不断派人打入“殿臣”所部,并计划突袭其司令部,“殿臣”恐慌之下终于选择了接受日军“招抚”(一说诈降)。《东北抗日联军十四年苦斗简史》中提到,这支抗日队伍由于殿臣的投降而瓦解。而傅殿臣的命运也很悲惨,日军为防其反复而将其杀害,又加以厚葬掩人耳目。

第二种说法是“殿臣”傅永祥在1932年12月4日,在磐石县烟筒山与日军作战失利被俘,押送至伪吉林省城后被害。这似乎是有充分证据的。但历史上的确也有1933年4月,“殿臣”率部进攻敦化县城的记载。

如此扑朔迷离,究竟哪一种说法是正确的呢?考虑到抗日战争中,拉队伍时为了增强号召力,经常有人会冒充比较有名的豪杰,真实的历史上也许存在两个“殿臣”——一个是牺牲于1932年12月的傅永祥,另一个则是被日军压迫投诚后杀死的傅学文,前者很明显是要借助后者的声望。在《一亿人的昭和史》中出现的照片,应该是后者被杀前拍摄的。

究竟有几个“殿臣”不重要,重要的是“殿臣”所部转战的历程,让我们得知,东北的绿林好汉,也曾与日军拼死相搏,表现了比很多高官更多的血性。[小说网·。。]

不过,更重要的是,“殿臣”的活动记载中,出现了一个后来在黑土地上响彻四方的名字——杨靖宇。

杨靖宇1932年11月作为满洲省委巡视员到磐石、海龙地区巡视工作,将磐石游击队改编为红三十二军南满游击队并代理政委。杨靖宇采取写信、发传单、派人主动联系等办法,对活动在磐石一带的地方抗日武装做团结争取工作,共同抗日。1933年7月下旬,在桦甸县八道河子附近,杨靖宇主持召开了南满反日军联合参谋部成立大会。到会的有七十多位反日武装领导人,一致选举杨靖宇为政委、李红光为参谋长、“殿臣”首领傅殿臣为军需长。这可以算是中共最早实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实践之一了。

(图注:土匪出身的义勇军中,包括高振鹏在内不乏在抗日作战里以身殉国的,这是在战斗中阵亡的义勇军指挥官“全胜”,其出身即为所谓“胡子”。)

不经意间,“东北抗日联军”的前身,开始走上了历史的舞台。

二十、小浜大佐为何没当上将军

有一段时间,关于抗日战争中,我国军民究竟击毙过多少日本侵华将领,曾有一些争议。其中有一名叫作小浜氏善的日本军官,就是争议的一个焦点。

小浜氏善,日本陆军大佐,1936年在绥远策动伪蒙德王独立行动中,指挥所部与傅作义三十五军作战。傅部英勇善战,12月2日经过激烈战斗收复绥东要地百灵庙,随后进军伪蒙军在绥远的最后据点大庙(锡拉木伦)。12月9日,小浜指挥日伪军迎战途中,伪军金宪章,石玉山两个旅长率部四千余人阵前倒戈起义,将小浜大佐与其部下26个日军全部击毙。起义部队并将驻大庙的伪蒙骑七师残部两千余人悉数解决,师长穆克登宝只身逃脱,史称锡拉木伦事件。傅作义乘胜收复大庙。按照日本陆军的习惯做法,以大佐身份阵亡的军官,会被追晋一级为少将。中国在统计被击毙的日军军官时,通常按照其追晋军衔为准(例如被击毙于大别山的冢田攻大将,死时本是陆军中将,大将是追晋的军衔)。所以,在计算被击毙的日军将领时,小浜也被一些资料“顺理成章”地列为其中之一了。

然而,遍寻日方史料,却找不到小浜追晋的档案。小浜死后,其墓地在埋葬了阿部规秀和多门二郎的多摩陵园,他的墓碑上也只记录其为“陆军大佐”。似乎此人是个特例,并没有在死后得到晋升。

这件事,直到查阅日本作家船田繁所著的《蒙尘:小浜大佐传》,才揭开这个谜底。原来,小浜氏善没有得到追晋,原因是他在1936年8月,已经被日本陆军转为预备役,按照日军条例,非现役军官阵亡是得不到追晋的。而小浜之所以转为预备役,原因在于他曾在和义勇军的战斗中身负重伤,一条腿屡治不愈,最终日军决定将其提升为大佐后退役。这种做法类似于中国目前有些大学评教授的“评退”政策,本来小浜是不应该重上战场的。

但土肥原和胜岛角芳策动德王进行的“满蒙独立运动”遭到傅作义等爱国将领的坚决抵制,战斗一触即发,绥远前方急需熟悉中国情况而且有战斗经验的军官,于是小浜大佐被派到绥远,担任前线的实际指挥官。或许由于认为其预备役身份更有迷惑性,利于日方背后对德王等的操纵,小浜到绥远前日军并没有恢复其现役身份,结果这个倒霉的大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