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去读小说网 > 文学电子书 > 永乐风云 >

第225章

永乐风云-第225章

小说: 永乐风云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只有效法前朝,御门听政了!从明日起,在奉天门门厅内设宝座,文武百官按品级职务于奉天门前厅两侧列队奏事。”

众人也觉得实在没有其他合适的地方,便都拱手应诺。自此,曾在汉唐一度实行的御门听政制度,又在大明王朝得到恢复,并一直延续下去。尽管后来三大殿得以重建,但大多数时候,明朝皇帝仍选择在奉天门听政。清朝开国后,御门听政制度继续沿用,只不过地点从奉天门——也就是后来的皇极门和太和门换到了乾清门。

商讨完常朝之事,众人便准备告退。就当高炽要领着大家行礼时,永乐忽然伸出一只巴掌阻止了他,道:“方才杨荣之言提醒了朕。不光是尔等,就是天下官吏也未必尽知民情,就是知道,也未必会如实禀报。更有宵小之徒,上欺天子,下祸百姓,朝廷却受其蒙蔽而不得闻,久而久之,终至上天震怒!故朕决定,从吏部、都察院及六科中挑选精干官员若干,以吏部尚书蹇义为首,代朕巡行天下,安抚军民,兴利革弊,纠察不法!杨士奇出宫后,可去吏部将此意转达给蹇义,让他先行预择巡抚人选,报朕定夺。”

这是一个整顿吏治、舒缓民怨的好法子!高炽他们听后,均觉可行,于是都拱手称善。而巡抚这个全新的官职也开始出现在中国官场。起初,巡抚只是临时差遣,但后来逐渐形成定制。而巡抚的职能权限也逐渐扩大,到明朝中后期,已成为一地军政主官。清朝建立后,巡抚已发展成为一省军政主官,省内军政、民政、提刑按察诸职皆由其统领,已是开府建牙的封疆大吏了!

“此外,永乐十七年以前天下军民拖欠之税赋徭役等项,以及永乐十八年各受旱涝灾之地税粮一律蠲免!”

这道敕旨比遣官巡抚天下更为实惠!高炽他们一直对民间贫苦不堪的现状忧心忡忡,这几个月几次请求减免税役。但永乐念及漠北局势,一直都还在犹豫。没想到在三殿大火之后,永乐终于点头答应。众人欣喜之下,皆齐声大呼:“吾皇圣明!”

“朕要真是圣明,又岂会招致天谴?”永乐苦笑这摇了摇头,自言自语道,“惟愿这番心意,能感动上天,恕朕之罪,如此,朕就心满意足了!”



第二日,永乐求直言的敕旨就在首次御门听政中正式下发。继而,犹如平静的水面突然坠入一块巨石,朝廷上下立刻掀起了波澜。

一直以来,朝廷中有大批官员对迁都北京持反对意见。虽然迁都已成事实,但他们依然幻想着能还都南京。只是,由于永乐意志坚不可摧,这些人虽有则心,但也只能私下里说说罢了。可现在,三殿被焚,皇上下旨求直言,这下他们觉得机会来了。

与永乐一样,眷念南京的朝官们也认为三殿被焚,是上天降罪;但与永乐不同的是,这些人认定,之所以会遭受天谴,完全是皇上一意孤行,执意迁都北京所致。而作为大明朝廷象征的三座外廷主殿在启用仅仅三个月后就遭雷击焚毁,正好印证了上天对北京作为华夏京城的不满!这个观点十分有说服力,迅速在朝廷上下流传开来,许多原先对迁都北京态度中立,甚至表示赞同的朝臣,在三殿被焚后也逐渐改变了认识。大家都觉得,上天已经通过此举,给了世间严厉警告,如果朝廷继续在北京待下去,或许接下来大明王朝就将陷入无穷无止的灾难当中。

在这股传言的影响下,一股暗流涌动起来。在永乐下旨求言后的一段日子,不断有朝臣上奏陈情。起初,他们还只是拐弯抹角地提南京的好处,没多久,就开始极言北京道路险远,困弊不堪,运河沿线军民劳于转运,疲惫有加。虽然还没有谁胆敢直言还都南京,但字里行间对建都北京的不满,已经是越来越明显了!

朝臣将三殿被焚和迁都北京联系在一起,对此永乐还是有心理准备的。起初他出于鼓励进谏之虑,还对此温言褒奖;针对朝臣对粮草转运不便的抱怨,他甚至特地召来户部尚书夏元吉,谋划着在运河沿线的徐州、淮安、济宁等地置设官仓,让百姓可以就近将粮运至彼处,以免其需直接运抵北京的辛劳。可让永乐始料未及的是,他的这种态度,反而给反对迁都的朝臣们巨大鼓舞,他们见永乐如此,以为他畏于天意,态度松动。于是乎,在接下来的一段日子里,表达对定都北京不满的奏本蜂拥呈上,其中言辞激烈者,甚至明言京师金陵乃太祖亲定,不应废弃,搬出祖制,要朝廷还都南京!眼见形势愈演愈烈,竟有一发而不可收之势,这下永乐再也坐不住了!

这天下午,高炽正在文华殿和杨士奇叙话,马云忽然跑来,禀道:“皇爷有旨,请太子爷速去乾清宫!”

高炽见马云神色慌张,遂问道:“父皇怎么了,召本宫所为何事?”

“奴婢也不晓得!”马云垂着脑袋道,“皇爷一直在御书房里批阅奏本,太孙和杨学士在里面随侍。批了一半,皇爷就突然发火,紧接着就把奴婢叫进去,命奴婢来宣殿下!”

“批阅奏本?”高炽一想,最近百官对三殿大火议论汹汹,多将原因归咎于迁都北京,上的奏本也多涉及此事,想来是哪道奏本言辞过激,惹恼了父皇。可是这和自己有什么关系?难不成这里头牵扯到自己?思及于此,高炽猛地一惊,不过眼下不及多想,他赶紧理了理衣冠,随着马云前往乾清宫。

刚进宫门,便听得书房里传来永乐愤怒的咆哮声,待进房门,只见永乐满脸怒容,杨荣和瞻基蔫着脑袋,一声不吭地站在书案前。

见高炽进来,永乐鼻子里喷出一股粗气,道:“给事中柯暹,御史何忠、郑惟桓,此三人之职可是尔所授?”

高炽不知何事,只得小心翼翼地道:“回父皇,是儿臣授的!他们原先都是各州府的教谕,儿臣听闻他们才学兼优、心术端正,故在一年前授言官之职!”这几年,高炽已逐渐开始主持部分朝政,一些普通朝臣他都有权任免。

“才学兼优,心术端正?”永乐冷笑一声,随即抓起案上一道奏本,扔给高炽,道,“尔睁大眼睛瞧瞧,这几个家伙都写的什么东西?”

高炽心惊胆颤地拿起奏本打开,略过前面的套话,一段触目惊心的文字映入他的眼帘:“……董子曰:‘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太祖肇建大明,定立制度,以为我大明万世之道,后世子孙,莫不当尊奉。昔建文君矫改祖制,以致天下震动、民怨沸腾;陛下以维护祖制举义,践祚之初,一扫建文弊政,重叙洪武旧制,海内贤达闻之,莫不欣然称善。然观近年陛下施政,有违太祖之道多矣。安南为太祖钦定不征之国,然陛下征且纳之;生息乃太祖持恒之策,然陛下易之;金陵乃汉家渊薮,太祖依之以取天下,定为大明万世之都,然陛下弃之。今三殿被焚,实因陛下变太祖之道所致。故欲平天怒,当敬天法祖,罢废逆天之政,重回洪武正道,如此,方可安民意,慰天心……”

看完这一段,高炽汗如雨下,惊得几乎晕厥——这不仅是要还都南京,这是要彻底推翻开拓振兴的国策!父皇操劳半生,缔造出现在的永乐盛世,用的就是开拓振兴的国策,而在这三位言官奏本中,父皇的这些作为,全成了离经叛道之举!高炽完全可以想象此时父皇内心的感觉!

“怎么样?”永乐恨恨道,“看尔提拔的好人才!竟说朕是悖离天道!”

“父皇!”高炽肝胆俱裂,“儿臣有错,竟使此辈小子充斥朝堂,妄议是非……”

“岂止是妄议是非,简直就是颠倒黑白!”永乐愤怒地道,“于君王而言,天者,当指至仁至善之理,所谓天不变,是指仁善至理不变。而道者,乃指求仁求善之准则,即为中庸;道不变,乃是言中庸之道不变。至于治国之策,不过是将中庸践行于世之技法而已!二者各有所指,岂能混为一谈?此辈小子,读了两本经书,自以为满腹经纶,却连天道究竟为何都不能晓,却也敢来信口雌黄,简直是岂有此理!”解释完天道,永乐又对高炽道:“朕问尔,当以何罪处之?”

“这……”高炽一下犯了难。其实,高炽虽然惊恐,但那只是惧永乐之威罢了,对柯暹他们的观点,高炽并不反对。与他的皇帝老子不同,这位皇太子一直对开拓振兴的国策颇不以为然,在他看来,父皇这种无节制的连兴大举,直接导致了民生的疾苦,白莲教之乱就是最好的证明!所以,就其本心,他也颇想纠正父皇施政的偏失,回复到洪武朝休养生息的老路子上去。正因为存了这份心思,他这几年一直在网罗与自己想法一致的人才。柯暹这几个人,就是在这种背景下被高炽选中,擢入朝堂的。只是按照高炽的计划,现在招这些人入朝,只是为培养磨练,待到父皇驾崩,自己登基后才会大用。他万万没有想到柯暹他们如此气盛,竟趁着这次永乐下旨求直言的机会,迫不及待地就把改弦更张的主意全盘托出,而且言辞还如此激烈!这一下就把高炽逼入了死胡同!

现在高炽面前有两条路,第一是秉承父皇心意,主张严惩这几个言官,可这有违他的本心。可若不然的话,那就得顶撞父皇。高炽一直深惧永乐,今天他老人家又正在气头上,这时候跟他唱反调,肯定是自讨苦吃。犹豫不决之下,高炽索性拱手道:“儿臣愚昧,还请父皇圣裁!”

“此辈皆为尔所选拔,既然有罪,便就由尔处置!”永乐冷冰冰的一句,又推回给高炽。

永乐坚决要高炽来定罪,这让高炽很有些意外。但一旁的杨荣却已经明白了:一直以来,皇上和太子在国策上就存在分歧,此次柯暹他们联名上书,全盘否定开拓国策,皇上愤怒之余,也怀疑这会不会是受太子指使,毕竟这三个言官都是高炽一手简拔的。所以,皇上才会用这种手法,来窥视太子心意。

想清楚这其中端倪后,杨荣觉得事态严重:本来,高炽不认同开拓国策,这一点永乐也心中有数。但由于高炽性格仁弱,故永乐相信他即便不满,继位后也最多只是做些修正,绝不至于厉行废止。反正永乐已把希望全寄托在瞻基身上,就算高炽有所更张,等到瞻基继位,他也会把大明王朝拉回到永乐设定的轨道上来。因着这么层念想,永乐才会容忍高炽的偏离。

但是,永乐的容忍有一个前提,就是高炽更改国策的力度有限。如果高炽把开拓国策看的一无是处,继位后就彻底推翻,那就意味着永乐这些年打下的基业全部付诸流水!如果真是如此,那等到瞻基继位时,即便他有心重启开拓,恐怕也会力有不逮。这种局面,永乐当然不能接受!

现在,由于柯暹他们的冒失,永乐对高炽产生了怀疑。如果柯暹他们的举动真是出自高炽授意,那只能说明,高炽对更改国策已经到了迫不及待的地步!他甚至不能等到自己登基,就要履行自己的想法!要真是如此的话,永乐对高炽的认识就会彻底颠倒过来!那他这个东宫太子之位能不能保住还真就说不准了!

杨荣为高炽感到担心。虽然他一直是开拓国策的铁杆拥趸,但并不代表他希望高炽被废。一则杨荣身兼詹事府之职,对高炽颇有了解,他知道,这位太子虽有自己的想法,但也绝不是强横顽固之人,更不会断送永乐的千秋大业!杨荣也确信,以高炽的性格,他万无胆量唆使柯暹他们上这道奏本。只是永乐现在不这么想。见高炽仍懵懵懂懂不明就里,杨荣觉得有必要给他提个醒。略一思忖,杨荣对高炽道:“柯暹、何忠、郑惟桓妄议朝政,污蔑陛下,若任由此辈肆行,恐后患无穷!殿下当严究其罪,以补先前失察之过!”

杨荣一个“失察”,便将高炽和柯暹他们撇清了关系;而“后患无穷”一句,又暗含警示之意。高炽也不傻,听后稍一思索,便明白了其中深意,心中不由一惊。事已至此,他也只得咽下口唾沫,道:“柯暹、何忠、郑惟桓居心叵测,当革除其职,永不叙用!”

听了高炽的决断,永乐紧绷的脸颊终于松弛下来。其实永乐只是想以此试探高炽,并不是真要高炽定夺。现在既然高炽的回答符合了他的心意,那他心安之后,就要拿出自己的想法了。略一思忖,永乐出人意表地道:“革职未免不合情理了些!”

“啊?”这下不仅高炽,连杨荣都大惑不解。就着永乐刚才的意思,分明是要严惩这三位言官。可为何片刻功夫过去,他却又说“不合情理”?

永乐见他二人疑惑,遂解释道:“他们都是言官,进谏乃其职守,本就不当受罚!何况朕在敕旨里也说得明明白白,百官可各抒己见,言者无罪!要真罚了他们,朕岂不是自食其言?”

“那父皇的意思是……”

“朕不仅不罚,还要嘉奖他们直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