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去读小说网 > 文学电子书 > 千古大变局:影响近代中国的十一个关键人物 >

第57章

千古大变局:影响近代中国的十一个关键人物-第5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典为中间人,开始与革命党人谈判。他审时度势,觑准了这一谈判的有利机会:武昌岌岌可危,留而不攻,算是给了南方革命党人一个大大的“人情”,在对他袁世凯产生好感的同时,必将生出新的希望——让同是汉人的他反戈一击,取代满清,达到恢复中华的目的。是的,袁世凯是这么想的,也是这么做的,他可不愿继续充当清廷鹰犬,像他的前辈曾国藩、李鸿章那样永远让清廷玩弄着当枪使。不,他不能这样,他要向清廷报仇!所谓的以“足疾”对“足疾”,不过开开玩笑,小试牛刀而已。这些年,他袁世凯真是受够了清廷的鸟气,好几次在鬼关门前徘徊复徘徊。而这次,他再也不能继续低声下气当走狗了!同僚曾笑他,说他老袁不仅孝敬满清王爷,就连太监也要巴结,给他们塞钱不说,见了李莲英,还得单腿下跪呢。是的,他袁世凯真的给这位太监总管下跪过,可这是他心甘情愿的吗?不是,是残酷的现实逼的,逼他袁世凯比太监还要太监。这样的窝囊气他早就受够了,他不能再忍了,他要做主人,要取而代之。如今机会来了,稍纵即逝,他要紧紧地抓握在手。他留下武昌不攻,也可就此威胁、要挟清廷,以达一箭双雕之效。

事情一步一步地往他设计、预想的方向发展。南北双方派出代表,经过多次正式的及私下的谈判,双方条件渐趋一致,最后归结为两点:国家采何种体制,民主共和还是君主立宪?以及袁世凯在新体制中的位置。若行君主立宪,肯定还得保留满清皇帝。这,不仅袁世凯不愿,革命党人更不会答应,驱逐鞑虏恢复中华是其首要任务,连最起码的这一点都做不到,那还叫什么革命?袁世凯心中或许闪过直接由他接替皇帝的念头,可面对关山重重般的艰难险阻,也只能是想想而已。因此,南北议和最后达成的双方能够接受的条件,只能是实行民主共和制,并允诺由袁世凯出任大总统。

正在这时,孙中山由海外回国,被推选为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的临时大总统。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职。

袁世凯突然被孙中山斜插了这么“一杠子”,他的如意算盘被打乱,不禁恼羞成怒,马上指使北洋四十多名主要将领联名通电,以强硬而反弹的姿态,赞成君主立宪,反对民主共和。孙中山反应迅速,马上致电袁世凯,只要逼清帝退位,便让位于他。袁世凯不信,一面制造舆论“收拾大局非袁莫属”,一面加紧备战。孙中山毫不示弱,自任总指挥,出兵六路北伐。然而,孙中山此举很快就遭致列强的威吓及内部反动派的掣肘,如与袁世凯之子袁克定结为拜把兄弟的革命党人汪精卫,就公开指责孙中山贪恋总统之位,破坏和议。于是,孙中山不得不停止北伐,在致伍廷芳电中要他转达北方代表,第三次强调,“如清帝实行退位,宣布共和,则临时政府决不食言,文即可正式宣布解职,以功以能,首推袁氏。”

总统之位有了保证,袁世凯仿佛吃了一颗定心丸,开始回过头来对付清廷,加紧逼宫。

其实,袁世凯满可以用武力解决问题,但他不愿背上欺负“孤儿寡母”的骂名,便以软硬兼施的手段,迫其主动让位。作为一名由中国封建社会脱胎而出的典型官僚,袁世凯每做一件名声不怎么好的事情,总要弄出一副冠冕堂皇、俨乎其然的样子。哪怕正事、好事,也不直截了当地明言,而是道出一些含含糊糊的话语,做出一些转弯抹角的样子,让部下去揣摩、领会、迎合。善用机谋、惯耍手段,是袁世凯的人生策略与信条之一。

早在清末新政时期,袁世凯首次接受外国记者采访时,这位名叫托马斯·F·米拉德的美国记者就以其敏锐的嗅觉得出一个结论:袁世凯将满怀自信地登上权利的顶峰,与此同时,也将面临危机四伏的凶险。他认为袁世凯“不但十分明了这些危险的源头所在,而且也知道这些危险在他前进的道路上可能会发生怎样的作用”。

事实也正是如此,每当袁世凯向权力中心迈进一步,便会伴随大祸临头的凶险。就在他加紧逼宫之时,革命党人已将其列为实施暗杀的头号目标,死神又一次向他露出了狰狞的笑脸。1912年1月16日,约摸中午时分,袁世凯入宫议事后打道回府,途径王府井丁字街时,进入了革命党人的第一道伏击圈。严伯勋首先发难,奋力投出一颗炸弹,将袁世凯乘坐的马车炸翻,卫兵长袁金镖等十多人当场死亡。奇怪的是,浓浓的硝烟中,袁世凯居然毫发无损。由军营中崛起的他自然知道怎样保护自己,只见他赶紧从翻倒的马车中爬了出来,猛然跃上马背,折入路南的一条胡同,不顾一切地向前奔窜。没想到正好闯向第二道伏击线,早已守候在街口酒楼的革命党人黄芝萌和张先培推开窗户,准备再次投弹。就在这时,军警出现了,弹未投出,两人束手就擒。紧接着,埋伏在安东市场门口进行第三道袭击的革命党人杨禹昌因自我暴露,也遭逮捕。革命党人密谋策划了相当严密的三道伏击线,仿佛冥冥中有神灵护佑似的,袁世凯竟然连闯三道鬼门关脱逃,平安回到家中。

刺杀虽然没有成功,但将袁世凯吓得魂飞魄散,不敢随便走出府中。想想也真够后怕的,当时要不是马车驶得太快,炸弹扔得稍稍滞后,他早就一命呜呼了。袁世凯能够一步步地攀升获取成功,除了坚忍不拔,上天眷顾,更有常人难以企及的机灵与智慧——他特别善于利用机会,将坏事变成好事,转危为安,变祸为福。暗杀事件发生后,袁世凯称病不朝,借机要挟清室退位,否则他将辞职。隆裕太后眼见袁世凯都遭刺杀,一个没有多少胆子与主见的妇人更是吓得不行,也就准备接受《优待皇室条例》退位。但是,一批宗室亲贵成立宗社党,发表宣言,坚决反对共和。关键时刻,又是革命党人帮了袁世凯的忙,彭家珍冒死刺杀宗社党首领良弼成功,满清贵族闻风丧胆,纷纷逃离京城。与此同时,袁世凯对奄奄一息的清室再下一剂“猛药”,在他的鼓动下,原先反对共和的北洋新军突然转向,四十六名将领联名致电清廷,反对立宪,赞成共和。清室四面楚歌,走投无路,隆裕太后无奈之际,只好以宣统皇帝溥仪的名义,颁发三道诏书,第一诏宣布退位,第二诏公布退位后的优待条件,第三诏劝谕臣民。

封建社会的每一次改朝换代,无不以皇族成员的血腥屠杀为代价,达到改姓易主的目的。清廷迫于压力下诏退位,国家权力以和平的方式交接更替,这在中国历史上是第一次,也是唯一的一次。当然,这也不是传统的易代,不是由一姓交给另一姓的家族统治。清廷的退位,也意味着中国封建皇帝从此退出了历史舞台。此后,哪怕有袁世凯的洪宪帝制,有张勋的拥清复辟,有满洲国的群魔乱舞,不过回光返照耳。

南北和谈成功,清廷和平让位,不论袁世凯为了实现个人野心如何玩弄手段,但在客观上避免了一场大的战乱,使得生灵免遭涂炭。以前的相关史书,特别是教科书,总将袁世凯称为“窃国大盗”。在民族与历史的转折关头,袁世凯的确有趁人之危、趁火打劫之嫌,但他也是中华民国的开国元勋,算得上盗亦有道。如果我们不带任何偏见,用“居功厥伟焉”加以形容,其实也不为过。

1912年2月12日,也即清室下诏退位的当天晚上,袁世凯在外交部大楼亲自动手剪掉那根拖在脑后,被汉人拖了两百六十多年的屈辱长辫。他一边剪,一边哈哈大笑。这恐怕是平日刻板、少有笑容的袁世凯一生中最为高兴的时刻。他怎能不高兴呢?他不仅让多次欲置他于死地的清廷干脆彻底地死掉,也替汉人大大地出了一口怨气,更为美妙的是,清廷那高高在上的位置,将由他取而代之。虽然共和了,不称皇帝了,可他就是实际上的皇帝。大总统与皇帝之间,其实是可以划上一道等号的,只是叫法不同而已,不过呢,袁世凯似乎也过于乐观了一点,要是想到日后的一些磨难与坎坷,他肯定就会笑不起来了,至少是笑得不会这么天真与开心。

本来要实行美国的总统负责制,只因不信任他袁世凯,革命党人因人而宜,结果弄出一个内阁总理制,以限制总统之权,其实就是限制他袁世凯的权力。又提出不少要他接受的苛刻条件,比如建都南京,实际上就是让他离开自己的势力范围,将其架空,成为一个傀儡。若论谋略手段,孙中山为首的革命党人与他简直不属同一档次。这些,老谋深算的袁世凯不仅一眼洞悉,且能施展计谋一一化解于无形。不过也有让他难受的紧箍咒,那就是民国《临时约法》。1912年3月10日,袁世凯在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孙中山第二天就在南京公布《临时约法》。这是一个由革命党人单方面制定,并未经过他参与同意,而又一厢情愿地非要他接受执行不可的宪法。孙中山此后多次发动的护法运动,护的就是这个《临时约法》。

袁世凯在《临时约法》所规定的总理内阁制下开始行使总统职权,作为一个在清廷专制制度中执掌国家大权、实权的旧官僚,他几乎每办一件事,都要经过内阁审议,议员副署。而内阁与议员们之所以设立,为的就是限制总统的权利,所以他每动一议,每办一事,都深感掣肘。过去在军队,在朝廷,不论干什么,除了皇帝、太后而外,他袁世凯一言九鼎,谁敢说上半个不字?而当上了相当于皇帝的大总统,反而没有以前的权威了,反而不能像以前那样发话办事了,袁世凯先是想不通,大发牢骚地说所谓的大总统,连一个省的都督都不如。在专制政体下做惯了官的他,自然无法适应民主政体。既不适应,以袁世凯的枭雄本色,肯定不会削足适履,不会去给谁当“小媳妇”,就想着突破既定的体制。于是,与内阁的矛盾冲突势不可免。军权、政权在握的袁世凯要想打破“游戏规则”,玩出一些新花样,还不是分分钟就可搞定的事吗?对待内阁与议员,他使出的杀手锏,与小站练兵无疑,也是一手拿票子,一手拿刀子,先是收买,收买利诱不成,继之以血腥镇压。

就民国初年的政治格局而言,推举临时大总统一职的主要人选有四位:孙中山、袁世凯、黄兴、黎元洪。四人中呼声最高的当数袁世凯,他为当时各方政治势力所接受。十七省代表投票,袁世凯以多出孙中山一票的“大满贯”,全票当选为第二届民国临时大总统。

众望所归的袁世凯相当于一只“绩优股”被普遍看好,哪怕发生了刺杀宋教仁的案件,顺藤摸瓜地追查幕后凶手,结果拎出袁世凯与之有染。孙中山发动“二次革命”,袁世凯尽管无法洗刷“宋案”罪责,但国内势力大多仍倾向于他。当时的云南都督蔡锷,在“二次革命”中也是站在袁世凯一边的。民众爱好和平不愿战争是一个原因,而更主要的,是袁世凯在当时的确具有统摄一切的威望。民心的向背与战争的实力都在袁世凯一边,所以“二月革命”爆发不到两个月,孙中山领导的革命党人便告彻底失败。

前面我们曾经指出,袁世凯的性格中有着一个难以克服的致命弱点,那就是一旦得势,便沾沾自喜,飘飘然不知东西南北,不谙节制之道,不懂韬光养晦,继续一个劲地向前向前再向前,非将事情做绝不可,直至事与愿违地走向反面。

随着议员的收买或迫害,控制了内阁的袁世凯仍不知足,先是下令解散社会党和一切“煽乱”的政党,不久又下令解散国民党,后来干脆解散国会,停止议员职务。他由临时大总统到正式大总统,又成立专门机构修改约法,出台《中华民国约法》(俗称“袁记约法”),废除责任内阁制,改行总统制,还弄出一些规定,使自己由任期总统成为实际上的终身大总统,并可传嗣子孙。名有了,利有了,权有了,一时间,袁世凯可谓高高在上,万民景仰,名义上是共和制的大总统,实则比封建时代的某些皇帝更加集权。可他仍不知足,一意孤行,要改共和体制为封建政体,改中华民国为中华帝国,要做名实双至的皇帝称孤道寡。

当袁世凯成为实际上的终身大总统时,就已经站在了山峰之巅。他忘了自己曾经认识到的每前进一步必将伴随着的危险,他不知道仅能立足的峰巅四周全是悬崖峭壁,无论往哪个方向,只要向前跨出一步,全是万丈深渊。对此,以他的智力与资历应该深深懂得,可他偏偏进入了得意忘形的误区,以为上面还有高峰,还要不断地攀升。仿佛为了体验继续攀升的瞬间极度快感,袁世凯跨步朝前,“临门一脚”,只是这“门”不是生门,而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