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抗日战争史-第7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杨靖宇决心采用疲劳战术,诱敌深入,敌疲我打,歼其一部。于是转锋西向,出辑安,牵着邵本良伪军在通化、桓仁、兴京、宽甸等地兜圈子,历时18天,拖得敌人疲惫不堪。4月30日,杨靖宇率军部教导团与第1师会合后,进至本溪县赛马集山区,在梨树甸子的夹砬子沟,利用狭窄山路设伏,布成口袋阵。
当邵本良带领伪军钻进“口袋”时,伏击部队齐向敌群冲杀,经4小时激战,歼灭邵部1个营,缴获迫击炮1门,机枪4挺,长短枪100余支。邵本良被击伤后,带领残部逃脱。此后,杨靖宇又指挥所部在通化四道江附近,袭击了由沈阳伤愈返回八道江的邵本良及其率领的运输车队,击毙日本指导官英俊志雄,毙伤俘敌50余名,缴获一批枪支弹药和其它军用物资。邵本良再次化装逃脱,但已失去了日本主子的信任,以后被日籍医生毒死在沈阳陆军医院。第1军外线部队痛歼伪军邵本良部的胜利,鼓舞了在金川地区坚持内线斗争的部队。经过内线和外线相互配合斗争,终于打破了日伪军的春季大“讨伐”。在反“讨伐”中,第1军不仅扩大了游击区,而且部队也得到发展。
当年5月,在辽宁兴京一带新建了第3师,师长王仁斋,政委周建华,辖两个团。第3师成立后,即以兴京、清原为中心开展游击活动。同月,第1军外线部队返回金川地区休整。此时全军已发展到6000余人。
东北抗日联军第2军
1936年3月,东北人民革命军第2军按照“八一宣言”的精神和《统一军队建制宣言》的要求,在安图县正式改编为东北抗日联军第2军,军长王德泰,政治委员魏拯民,参谋长刘汉兴,政治部主任李学忠,下辖3个师,7个团和1个教导团,共2000余人,序列如下:
第1师
师长:安奉学 政治委员:周树东 参谋长:朴得范 政治部主任:吕伯歧
第2师
师长:史忠恒(陈翰章代) 政治委员:王润成? 参谋长:陈翰章
第3师
师长兼政治委员:曹亚范
军直教导团
同抗联第1军一样,抗联第2军成立之时,适逢日伪军对东满疯狂“讨伐”之际。为破坏敌人的企图,扩大游击区,第2军决定兵分两路开展游击活动:一路由王德泰、魏拯民率领第1、第3师西进安图、抚松、桦甸、濛江、长白等县,发展长白山游击区,并与第1军相呼应;另一路由王润成、陈翰章率领第2师北上宁安、敦化、额穆一带,与第5军共同活动,西进部队为了迷惑敌人,自奶头山出发后,先向西北开进,于1936年4月间进入敦化、桦甸县境。以围点打援再攻城的战术,先派少数兵力围攻桦甸东部重镇大蒲柴河据点,而将主力埋伏于敦化至大蒲柴河之间公路的寒葱岭。在此歼灭从敦化来援之敌200余人后,又乘胜将大蒲柴河攻克。然后,部队折向西南,于5月间到达抚松县境,又连续与日伪军进行了10余次战斗,均获得胜利。北上部队在安图县境与第5军会合后,分成三部分活动:一部在穆棱地区中东铁路两侧活动;一部向额穆以西分散游击;一部返回汪清、珲春老区坚持斗争。北上部队在转战中,先后在宁安的团山子、镜泊湖的南湖头和敦化的小荒沟等地,共歼灭日伪军300余人。
经过3个多月的机动作战,第2军西进、北上部队打破了敌人的春季“讨伐”,完成了开辟安图、抚松、濛江、临江、长白等县和重建宁安镜泊湖南湖头游击根据地的任务,全军发展到5000余人,尤其是第3师又扩建了第3、第9两个团。
抗联第1路军组成和中共南满省委建立
1936年7月,中共东满特委书记兼人民革命军第2军政委魏拯民参加共产国际第七次代表大会归国后,即率部来到南满游击区,同杨靖字一起召开了中共东、南满特委和第1、第2军主要领导干部联席会议,即金川河里会议。会上,魏拯民传达了共产国际“七大”精神和中共驻国际代表团关于撤销满洲省委、以游击区建立省委及编成“路”军的指示,讨论了抗联第1、第2军的任务和党的工作问题。
会议决定将抗联第1、第2军合编成东北抗日联军第l 路军,建立统一的军事指挥机关——总司令部。第1路军下辖第1、第2两个军,共6个师,即第1军的第1、第2、第3师,第2军的第1第2、第3师改称第4、第5、第6师。第1路军总司令兼政治委员杨靖宇,副总司令王德泰,政治部主任魏拯民。
会议还决定将中共南满特委和东满特委合并组成中共南满省委,统一领导第1路军和东、南满地区的抗日斗争。由魏拯民任省委书记,杨靖宇、王德泰等11人为委员。会议还研究确定了第1路军的活动方针和任务。决定以第1军军部率第1、第3师执行西征辽西、热河的任务,求得同关内红军部队特别是同中共中央取得联系;以第2军军部率第4、第6师在原第1军游击区内,协同第2师坚持斗争。并开辟长白山游击很据地,以牵制敌人,策应西征;第5师仍留在东满和绥宁地区,配合第5军行动。
(二)第1路军西征东战,东南满抗日游击战争进入高潮
第1军西征辽西、热河
根据金川河里会议的决定,为配合红军北上抗日,打通与中共中央和关内人民抗日武装的联系,改变东北抗日联军独立作战的局面,开辟新的抗日游击区,抗联第1路军第1军,奉命于1936年6月和11月先后组织了两次西征。6月28日,由军政治部主任宋铁岩率领第1师主力自和尚帽子一带出发。计划从本溪、凤城之间插入辽阳附近,越过南满铁路和辽河,直抵辽西、热河地区。经过数日连续夜行军,西征部队迅速抵达岫岩北部山区。日军发觉第1军的西征意图后,立即从沈阳、辽阳、海城等地调集重兵,跟踪追击,四面包围,第1师部队前进受阻。为了争取主动,该部于7月15日回师摩天岭,设伏于各主要峰道,勒马待机。中午时分,当尾追的驻连山关日本守备队进入大榆树沟后,西征部队突然发起攻击,当场击毙日军队长今田上尉以下30余人。
下午又与追兵激战数次,再消灭敌人数十名,摩天岭战斗后,第1军西征部队被迫陆续回师,途中屡遭敌之尾追和截击,部队伤亡较大,军政治部主任宋铁岩于途中病亡。
10月,西征部队返回宽甸地区休整。同年11月,第1路军总部吸取第1军第1师西征的经验教训,决定将第1军第3师全部改为骑兵,乘敌人集中兵力讨伐第1军活动地区和辽河封冻之机,从北路再次西征。
11月下旬,第3师部队在师长王仁斋、政委周建华率领下,从兴京县境出发,冲破敌人的重重封锁,过清原,越铁岭。横跨南满铁路,于12月下旬抵达辽河东岸。不料此时辽河尚未封冻,又找不到渡船,部队被阻于东岸。
在敌迫兵将至的情况下,第3师部队只好绕道回师,折返清原。途中部队遭到很大损失,师长、政委先后牺牲。至此,第1军西征任务暂告停止。第1军两次西征取得了摩天岭等战斗的胜利,扩大了抗联活动区域和政治影响,鼓舞了广大群众的抗日热情。但是,由于敌我力量悬殊,又远离游击区,缺少群众配合,在敌重兵追堵下,不得不半途折返。它说明,在抗联力量比较弱小的情况下,企图长时间脱离老游击区行军作战,并且要越过敌重兵云集的地区是困难的,因而遭受重大挫折是不可避免的。
第2军转战南满东满
为策应第1军主力西征,王德泰和魏拯民率第1路军第2军军部和第4、第6师及第1军第2师,在抚松、临江、长白等地开展游击战争。1936年8月至12月,第2、第4、第6师密切配合,先后取得攻打抚松县城、进攻安图东清沟和伏击长白七道沟等战斗的胜利,击毙敌第2军管区日军上校石川隆吉和中校河村。在大碱场突围和七道沟伏击战中,军政治部主任李学忠和第2师师长曹国安先后壮烈牺牲。当年底,第2军一部于抚松小汤河村宿营时,突遭伪军600余人包围。王德泰军长沉着指挥,采取正面反击与侧后迂回相结合的战术,终将进攻的伪军打退。
这次战斗虽然毙伤敌70余人,但部队受到重大损失,第1路军副总司令兼第2军军长王德泰不幸牺牲。王德泰是东北抗日联军第2军的创始人之一,为坚持和发展东南满地区的抗日游击战争作出了贡献。
王德泰牺牲后,魏拯民继续指挥第2军第4、第6师和第1军第2师在长白山区坚持游击战争。
1937年1~4月,第4、第6师在抚松、长白、临江、安图等地袭击、伏击敌人。仅长白鲤明水、临江六道沟、安图大沙河三次战斗,即歼灭日伪军340余人,缴机枪3挺,长短枪230多支。在大沙河战斗中,第4师政委周树东不幸阵亡。
5、6月间,魏拯民指挥军部和第2、第4师各一部,利用打入敌营的人员作内应,一举攻克临江县庙岭据点,歼灭伪军1个营,缴获迫击炮1门,轻、重机枪4挺,步枪100多支,以及大批弹药、给养。6月下旬,敌从朝鲜境内调来日军第19师约2000人,企图“围剿”长白县境的第2军。第2军以第4、第6师为主,第2师一部配合,设伏于长白县十三道沟间山峰,利用居高临下的有利地形,与来敌展开激战,歼其一部。
抗联第1路军从编成至1937年7月初近一年时间里,与日伪军进行大小战斗近百次,歼灭日伪军数千人,游击区扩展到十几个县,部队发展到1万余人,政治影响不断扩大,严重威胁着日本在东满和南满的殖民统治,日军惊呼抗联是满洲“治安之癌”。'〔日〕岸信介主编:《啊!满洲》,第402页。'
二、中共吉东省委建立,东北抗联第4、第5、第7军编成,吉东地区抗日游击战争进入新阶段
(一)东北抗联第5、第4、第7军先后编成,中共吉东省委建立
吉东系指松花江右岸,乌苏里江左岸,牡丹江流域和中东铁路东段道北、道南20余县。活动在这一地区的人民革命军根据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关于统一军队建制的指示和中共吉东特委的要求,从1936年春开始陆续编成东北抗日联军第5、第4、第7军。
东北抗日联军第5军1936年2月,活跃在绥宁地区的东北反日联合军第5军正式改编为东北抗日联军第5军,军长周保中,副军长柴世荣,参谋长张建东,政治部主任胡仁,辖两个师,7个团和1个教导队,约3000人,建制如下:
第1师
师长:李荆璞 副师长:姜振荣 参谋长:张镇华 政治部主任:关书范(后叛变)
第2师
师长:傅显明 参谋长:陈翰章 政治部主任:李光林
军教导队
1937年以后,第5军又增编第3师,师长李文彬,政治部主任王效明,辖3个团。
东北抗日联军第4军1936年3月,活跃在密山、勃利、穆棱和虎(林)饶(河)地区的东北抗日同盟军第4军正式改编为东北抗日联军第4军。军长李延禄(1936年李奉调入关,由李延平代理,1937年正式接任军长),参谋长胡伦,政治部主任黄玉清,辖3个师,7个团,1600余人,建制如下:
第1师:师长 李延平(兼) 政治部主任:黄玉清(兼)
第2师:师长 郑鲁岩 参谋长 崔石泉 政治部主任:崔荣华
第3师:师长 李天柱 政治部主任:邓化南
1936年7月,第4军又将在富锦南部山区活动的原自卫军第2旅余部编为第4师,师长刘振国,政治部主任朴德山。11月,上级决定在第4军第2师的基础上成立抗联第7军。于是第4军又以原第5团为基础,组建了新的第2师,师长李天柱;以原第3师第7团为基础,成立了第3师,师长官显庭。此时,全军已达2100余人。
东北抗日联军第7军第7军的前身是1933年6月成立的饶河反日游击队。1934年2月,该游击队改为饶河民众反日游击大队。1935年9月,编入东北人民革命军第4军为第4团。1936年3月,扩编成第4军第2师。同年11月,为适应虎林、饶河地区抗日游击战争发展的需要,中共吉东组织决定将该师扩编为东北抗日联军第7军,陈荣久任军长,崔石泉任参谋长,下辖3个师,3个团,共700余人,序列如下:
第1师:师长 陈荣久(兼)
第2师:师长 李学福 参谋长:金铎
第3师:师长 景乐亭 参谋长:阎敬山 政治部主任:金铁宇
中共吉东省委成立
1936年中共吉东特委遭敌破坏后,根据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的指示,先后成立了中共下江特委、道北特委和道南特委,分别领导吉东十余县党的工作。随着吉东地区抗日游击战争的发展和抗联各军的成立,中共吉东组织于1937年3月10日在依兰县四道河子(现为林口县)召开扩大会议,决定在上述三个特委的基础上,成立中共吉东省委,负责领导整个吉东地区的抗日斗争和抗联各军。省委由宋一夫、周保中等8名委员组成,宋一夫为书记。会议还对今后抗日救亡运动和游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