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国防军大本营-第5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意大利之行的汇报被多次推迟。很明显,希特勒根本不愿意听取瓦利蒙特的报告。在一次形势讨论会上,凯特尔竟然小声劝这位国防军指挥参谋部副参谋长“收起您的公文包”,不要汇报了。瓦利蒙特愤怒地拒绝了这种无理建议。他认为,他不仅对形势有更清楚的认识,而且他还必须代表在意大利的正在继续实施艰苦退却德军利益说话。在当天的形势讨论会上,轮到了瓦利蒙特汇报时,还没等他讲上几句,希特勒就用喋喋不休的责难和猜疑,驳斥了他所有充满数字和技术数据的论据。因为这些论据不符合希特勒事先作出的判断。瓦利蒙特还不肯退让,但希特勒已摆了摆手示意副官收起地图和资料。
没有一个人出来支持瓦利蒙特继续汇报。接着,希特勒“顺水推舟”地解释说,亚平宁阵地还需要“7 个月时间”,才具有一定的防御能力。希特勒撤消了西南线总司令凯塞林下达的企图在3 周内将西线总司令部撤到亚平宁阵地的命令,并要求“最迟。。要把防线固定在。。特拉西梅诺湖高地”。同时,将“戈腾阵”改称“绿色防线”。凯塞林元帅在他“失宠”后数周,即7 月初才被允许到“山间别墅”作口头汇报,但他一无所获,约得尔有意记下了希特勒的一句关键的话:“唯独意大利这个狭长地带能够阻止敌人的优势和作战主动权”,但他又莫名其妙地补充写道:“关于夺取每一平方公里上地和争取每一周时间的必要性及形势,元首作了印象颇深的阐述。”为了为这一战略辩护,同时还否定“绿色防线”,希特勒数百次不厌其烦地上用了在构筑西方壁垒所投入的人力和物力的数字。对此,约德尔记道:“在700 公里长的工地上,有70 万人施工。每天有350 列火车和同样多的船只实施运输。在1 年半的时间里,只有德国工人和4000 台揽拌机在那施工。”
这种取决于政治和个人威望的指挥,产生的最终结果是:
完全暴露在敌人空中优势卜的驻意大利德军,不得不在2 个月后即8 月底,撤到亚平宁阵地;
由于他们已精疲力尽,因此亚得里亚侧翼这段最薄弱的防线,很快被对方突破;
直到此时——为时已晚——才向西线派来第一批增援部队。
盟军登陆已经10 天,德国大本营不在战略上,反而在细节上进行无休止的和议而不决的议论,使宝贵时光白白流逝。就在这时,希特勒突然出人意料地动身到达苏瓦松附近的马尔吉瓦尔,到附近的“指挥所“——“托特组织”于1943 年为防御敌人登陆曾在此设立大本营——与龙德施泰特元帅和隆美尔元帅会商。希特勒此行的起因,是由于西线总司令希望大本营能派国防军指挥参谋部参谋长或副参谋长前往西线,“商讨下一步的战事”。但人们事先没有料到,1944 年6 月中旬,希特勒与马尔吉瓦尔并未作较长时间停留。这也是希特勒最后一次到法国。
约德尔是国防军指挥参谋部中唯一参加这次旅行的人。在他的这段日记中,除了“空中优势的描述”外,找不出一点象战后文学作品那样的扣人心炫的描写。在那些战后的文学报导里,讲述了以隆美尔为代表的反对派在希特勒面前的义正词严的场面,还描写了希特勒仓促起飞时,一枚失控的“V—1”型火箭从飞机旁掠过等戏剧性情节。无论是在后来的形势讨论会上还是约德尔同他的副手的谈话中,都没有提到过一点这类的情节。
西线的两位总司令为了更清楚地了解最高统帅的意图,期待着能亲临马尔吉瓦尔,与希特勒面谈,同时也横下一条心准备向希特勒说明,只靠目前的和即将得到的兵力兵器是不足以控制局势的。当讨论到科唐坦半岛和瑟堡有被切断与诺曼底后方的联系的危险时,希特勒也意识到形势严重了,不论他高兴与否,面对这种形势,他都不得不承认,在这个特别重要地点,对敌人登陆场实施“各个击破”的种种幻想,都迅速破灭了。但是,他不是象在此作战的第7 集团军所要求的那样,从没有战事的地域尽可能调集大量兵力,投入瑟堡“要塞”,而是将所有兵力南调。结果,10 天后美国人拿下了瑟堡城和港口,数千名德军被俘,而在其他防线,德军却异常短缺。而在此期间,国防军指挥参谋部还受希特勒之命,不惜浪费时光,去详细调查是否每个人都认真执行了他的命令。
关于在马尔吉瓦尔所谈论的内容,约德尔个他6 月17 日的日记里做了如下记载:“元首准许根据形势变化,对党卫军第1 军防守的防线作小的修正。”但是,却没有提到讨论当天下午国防军统帅部命令中第一次提到了那个更大的计划,即“在卡昂——法莱斯一线以西地域,集结4 个党卫队装甲师,元首将根据形势的发展,适时投入反突击”6 月底以前大本营发布的所有命令和基本设想,都是围绕着元首的这一以4 个党卫队(第1、2、9、10)装甲师为核心的企图。在阻止盟军登陆的第一个回合失败后,第二阶段的“局部有限的进攻”行动也受挫,为此进入防御的第三个阶段,即集中反突击攻击方向选在巴勒兽瓦,这是个位于登陆一线中部的一处海岸小城,同时它还可以作为下一个作战目标,给英、美军登陆场之间打进一个楔子。
然而,在后几天里,敌军不断增强兵力,元首举棋不定,致使这些计划尚未来得及全面实施就落空了。6 月24 日夜,国防军指挥参谋部向约德尔呈送了一份关于对西线总司令部企图的意见书,建议在其他沿海地段甘冒风险,也要大力加强进攻的兵力;并建议把7 月5 日作为发动集中反突击的日期。而当天,希特勒却命令,已经到达的部队,不必等全部兵力集中,随时做好阻止敌人实施突破的积极防御准备。这样,最后一次符合行动准则的尝试也因此夭折了,摆脱敌人的控制的希望也随之破火了。与此同时,希特勒又心血来潮,命令刚刚抵达的装甲部队投入瑟堡的战斗,为此将这些部队运到科唐坦西海岸使本来就变幻无常的指挥更加飘浮不定。鉴于敌情我情,西线总司令部认为,在敌方掌握制空权的情况下,德军要想远距离横穿敌军主攻方向,成功的可能性微乎其微;而希特勒却一意孤行,越发顽固地坚持他这一新的设想,直到6 月26 日瑟堡失陷。
6 月底,刚刚赶到的最后一个装甲师加入了对诺曼底敌人登陆地域展开包围的单纯防御行列,使这种动摇不定的指挥和企图通过反突击铲除登陆场的计划归于破灭。这个支离破碎的包围圈,处处吃紧,面临被突破的危险,因此根本谈不上什么进攻行动和歼灭敌人。盟军的登陆成功了,由此开辟了“第二条战线”——更确切说是第三条战线。然而,在形势讨论会上,希特勒闭口不提盟军在西线的成功,将对战争产生何等决定性影响,以及会产生什么后果,而是当着与会者的面,摆弄着园规和直尺,计算了一下敌人在诺曼底占领的那一小块上地的面积,并与控制在德国人手中的大片法国国土相比较。难道当年在进攻波兰的最初日子里,他真的也是拿这种标准来衡量德军的战绩吗?或许是他企图以这种幼稚的方式,对周围的人施加心理影响?但不管怎么说,希特勒当时的那种表演,难以从人们的记忆中抹掉。
消极防御——至7 月末
整个7 月份,德军在诺曼底都在进行消极防御。
在这个阶段伊始,希特勒便不顾前线吃紧,于6 月29 日将西线两位总司令第二次召到贝希特斯加登。就在他们动身的那天晚上,希特勒就在一个较大范围里发表了一次讲话。从邓尼茨的记录中——它比约德尔的记录更为详细——可以清楚地看出,迫于形势,德军已放弃在诺曼底实施任何较大规模的进攻行动。希特勒与西线两位总司令的会商,是在由一系列灾难性的事件造成的阴郁气氛中进行的。自6 月22 日以来,即德国的俄国战局开始3 周年的日子之后,东线的中部防线仅在数日之内便被突破,北方集团军群面临被割裂的威胁;在意大利,凯塞林各集团军遵照希特勒的旨意不得不“日渐减小的军队,在开阔的战场上,徒劳地抵御占优势的敌军;在芬兰,在俄国军队突破卡累利阿地峡以后,企图摆脱德国联盟的迹象越趋明显,甚至在保加利亚也是如此。对慕尼黑这个“运动之都”的连续不断的空袭,近日又扩展到贝希特斯加登地区,就连“山间别墅”的上空,敌机也频繁出现。在距离“山间别墅”不远的地方,人们正在为遇难身亡的迪特尔大将举行国葬忙碌着。两天后,在惨淡无光的葬礼上,参加者们仿佛看到了“第三帝国”随同迪特尔的棺木一同被送进了坟墓。
国防军指挥参谋部每天仍然为大本营的形势讨论会收集战报并向约德尔提交有关的指示和判断。对历次形势讨论会的意图,没有一次事先通知,设在施特鲁布的国防军指挥参谋部,因此也无人出席会议,他们即不能利用这个机会对诺曼底的形势发表意见,也不能对被占领的西线地域所产生的无法预料的危险后果发表评论,更谈不上对整个德国战局表示自己的观点了。会上,希特勒既不对整个战局进行分析,作出充分的预见,也不去了解敌情和友情,而是通过发表一通罗里罗嗦的讲话,来阐述从他那片面的思路中得出的结论。作为这种会议参加者的国防军指挥参谋部参谋长约德尔,在他事后的日记中,没有发表任何个人的看法。事实上,他只不过发挥着一个希特勒秘书的作用。
根据海军总司令对两次形势讨论会所做的详细记载,西线的形势可以概括如下:
敌人的空中优势和海岸附近敌舰的猛烈炮火,限制了己方实施较大规模进攻行动的可能性;
我们不能确定进攻时间,因为空中态势使我们无法比较准确地计算部队和物资准备的到达时间;
我们绝不能在暴露的战场上打运动战,因为敌人掌握了制空权,并具备各种运输手段;
鉴于上述情况,对于我们来说,最重要的是,在敌人的登陆场,建立一道坚固的防线,拖住他们,通过不停顿的战斗,消耗其力量,最后把他们赶到大海里去。
这项继续自欺欺人的作战方针,对海军和空军也提了不切合实际的要求,在形势讨论会上人们就对此提出了异议。第二天,又对这项方针作了一些具体补充,并写入国防军指挥参谋部7 月7 日拟制的两项指令中。突击瑟堡的计划,以及利用强大的装甲部队的猛烈进攻切断英美两军联系的意图,因无法付诸实施,未写入指令。希特勒对距离巴黎很近的位于奥恩河东岸的
英军登陆场感到极为不适,曾要求加强兵力一旦到达,须切断其翼侧与主力的联系。现在,这一要求也无声无息了。拥有三个完整装甲师的第15 和第19 集团军,也一直没有投入诺曼底战场。对此,国防军指挥参谋部曾多次恳切提出建议,但直到7 月中旬仍一无所获。其原因,除了希特勒本人的犹豫不决之外,西线总司令的报告,也越来越激起最高统帅对盟军在海峡和地中海地区可能实施第二次登陆的关注。国防军统帅部的指令,也只是“估计”沿海一线可能受到“削弱”,但诺曼底也不能从其他战线得到可观的兵力兵器。鉴于这些问题,所以多次提出的关于将装甲师从前线抽出来,组成预备队的设想,终未成行。
在大本营的人们正忙于落实刚刚结束的形势讨论会作出的决定的时候,西线总司令似乎对会议结果并不满意,决定再次采用他自己原来提出的以机动作战抵御盟军登陆的设想。他刚一回到法国,便根据西线装甲集群司令盖尔·冯·施韦彭堡将军对形势的判断,建议实施他那个还刚刚被希特勒指责为“决不允计实施的”行动。盖尔在判断里说,只有通过“富有弹性的作战”才能“至少暂时赢得主动性”。如果继续在“固守防御的基础上,实施修修补补的战术”,只会把全部主动权拱手交给敌人。隆美尔元帅赞同这种公然反对希特勒基本原则的做法。
西线总司令的提议,在大本营里,——出于各种不同的原因——引起极大的反晌和不安。“按照常规”,驻在施特鲁布兵营的指挥参谋部的军官们,首先收到了电文。现在,他们终于找到了一个使“高层领导”的视线从战术的纠缠中,转移到战局总体上来的机会。他们在向约德尔呈送这份报告时,还补充写道:正如西线总司令在他的建议中指出的那样,“经过理智的观察”应放弃“在诺曼底实施决战”的企图,从法国撤军,迅速占领“西方壁垒”这条最短、最坚固的防线。
如